第125章 郡府
覺醒劍神係統,我在異界已無敵 作者:阿三不怕困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字中有真意,豈是登堂入室之之境可以衡量?”寧升毫不吝嗇誇讚,倒不是迫於郡守威壓,而是發自內心的認為這一手行草寫得絕佳,甚至隻看一眼便可體會此刻郡守心境何等平靜。
郡守饒有興致問道:“你能看出我這字中的真意?”
寧升道:“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郡守眼中異彩連連,沒想到眼前這個年輕人竟然還真看出字中真意,不免好奇其書法造詣如何,“能否見識一下小友的字?”
寧升沒有推辭,提起那杆羊毫筆,因這羊毫沾墨量大,可以顯露出草書的灑脫。當然狼毫筆也是個不錯選擇,其尖爽利,易於揮灑,能夠表現出行雲流水之感。選擇狼毫還是羊毫,隻看個人習慣。
寧升一鼓作氣,寫下“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當然這份瀟灑比不得郡守,但依舊贏得其喝彩,“小友對於草書是有天賦的!”
斯坦啟對二人舞文弄墨並不感興趣,左右張望尋找先前邀請做客的那位書生。此人氣息沉厚,修為顯然不俗,倒是激起自己攀比欲,隻一心想與之切磋一番,分出個高低。
很快婢女提著一壺好茶走來,為五人沏好茶後默默退至一邊,忽然瞥見案幾上多出的那副字,暗暗好奇是何人所寫。那左右張望的男子一臉浮躁,顯然寫不出這般好的字。伊乙儼然一位弱女子形象,寫不出字中的殺氣。而牧晴……不知為何一看其就不會寫字,那麽就隻能是那位與郡守攀談的年輕人了。
……
“你可知這茶是何茶?”王天南問道。
陳正新搖頭道:“不知。”
這佛陀山提供的茶為“普陀佛茶”,相傳曾是大禪師璞真僧人創製,經過萎凋,殺青,揉撚,炒製,提毫和烘幹六大步驟。品嚐時大有“待將膚腠侵微汗,毛骨生風六月涼”之感。
璞真僧人正是這佛陀山開山祖師,其創製的普陀佛茶後世專供方丈品味以參悟無上禪機。時至今日卻破例招待如此之多“外人”,實屬難得。
衝泡這普陀佛茶的關鍵在於佛陀山山腰間的那口仙人井,將水溫控製在將沸未沸之際,將水倒入白瓷琉璃杯中,待七分滿時投入茶葉。條索緊密卷曲、色澤綠潤的佛茶猶如雲霧一般飄在水中。約莫十息過後,茶湯便成黃綠色,味道尤為清醇。
陳正新雖不知師祖為何突然提及這“寡淡無味”的茶水,但因此獲得不少知識,起碼知道這普陀佛茶不俗。
王天南又道:“我想告訴你的是,品茶須心靜,讀書亦是如此。”
陳正新執弟子禮道:“弟子知曉了!”
此刻真武山上的一沉默少年正捧書而讀,是茶聖陸雨所著的《茶通經》,其中專有一篇講述敬茶禮。拜師敬茶有三講究:一是茶湯不宜滿,隻需七分便可。二是敬茶時應將跪地將杯舉至額頭,以表尊敬,切記端平端穩。三是續茶,依舊是七分滿,但溫度不宜過高。
一切看似簡單,但如何將整個斟茶敬茶過程進行的行雲流水確實需要功夫。加上張參峰亦是一位喜茶之人,平日裏鍾愛嶗山綠茶。
約莫五年前,這位丹武雙修的道家修士還是一位瞎子。當時的他還隻有五境修為,在江湖中算不得一號人物。但幸遇雲安道長,將其帶到道教聖地——嶗山修行,患有眼疾的張參峰這才得以重見光明。在嶗山修煉的這五年時間,三豐真人不僅修為直入八境,更是將道家內丹凝煉至道隱。
道家內丹分為三層:樸美,道隱和至無。分別對應: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嶗山綠茶,醇厚濃鬱,迴味雋永。外形扁平光滑,茸芽細嫩。有一種天然的、獨特的豌豆麵或山栗子麵的香氣。據說以嶗山太清宮內仙師井水衝泡之,可觀一朵青蓮扶搖直上,神奇至極。
張參峰看向麵前師尊,問道:“陛下即將舉辦‘諸子辯論’,我道教被尊為國教的希望可大?”
屋內裝飾簡陋,除了書案椅子床之外就是那座茶台,煮水壺中正燒著熱水,想來定是那仙師井水。
雲安道長笑道:“道法自然!記住切莫重功利,那樣道心不再純粹,凝煉的內丹也會受到沾染。”
……
王天南又向弟子陳正新遞去一杯清茶,問道:“你覺得這嶗山綠茶比之普陀佛茶如何?”
陳正新一副毫不在意模樣道:“各有滋味,以我所想並無高低之分,關鍵是否適合。”
此番對話意味明顯。
陳正新又道:“如象對國尊崇兵家,長定國尊崇法家,極其合適!”
王天南聞言調侃道:“竟有如此見識,實屬難得!”
陳正新在斟茶時格外平靜,“天下大道三千,小道數萬,我不敢保證我走的是陽關大道,但起碼也是我的本心所願,即使它是斷頭路……”
“此番心境最是難得!”王天南遙望佛陀山,臉上露出愁容,喃喃自語道:“不知師父是否能力挽狂瀾……”
收迴目光,見茶入水時,果真有一朵青蓮生出,直入雲霄,似要飛升天上,不禁歎道:“奇哉!”
陳正新淡淡道:“師尊你在擔心何事?”
王天南搖頭道:“文運之爭!你看天上的文曲星,是不是降了幾分厘?”
一切明了……
王天南與陳正新談論普陀佛茶,其一教導他讀書要心靜,這其二極其隱晦,是對如今佛教昌盛的讚譽。能得到儒家大真人的讚賞,可見其勢已不可擋,加上文曲星下降三厘這一微小現象,儒教的首教之位可能不保。
集雲山,地處白雲山脈,主體在白雲縣。其內有一門派名為浣溪草堂,在象對國江湖地位不低。門內弟子魚龍混雜,兵家修士居多,全是殺伐果決之輩。
“這是個機會,難道你真要放棄這個一統象對國江湖的機會?”說話之人一身質地絕佳紫色長袍,舉手抬足便流露上位者氣息。臉上雖無表情,但總給人一股狠厲之感,讓人生不出敬。
坐在其身旁的正是浣溪草堂的主人——李武白,他連看麵前紫袍老者一眼的勇氣都沒有,聽到這位大人物的反問,嚇得立馬起身撲通跪地道:“國師莫要動怒……不是小的不願,而是大人您的要求……”
國師拿起茶杯,以盞蓋輕輕撥動茶湯泛起微小波紋,“茶不錯,可惜我覺得它似乎沒有必要留在世上了,畢竟世間好茶無數不是?”
聞言,李武白渾身癱軟,整個身子趴在地上猶如芻狗,“大人饒命,草民願意為國師犬馬,日後必定全心真意效忠大人!”
國師露出笑容,頭也不迴離開,大堂上隻留下一柄品軼上等的飛劍。
……
寧升品著佳茗,忽然想起某篇聖賢文章,主旨是清心寡欲。聯想自己如今心境不知是否有違賢禮。
郡守指著院中的一口井,笑道:“這井水泡此茶,絕配!”
井水清涼甘甜,寧升掬一捧水將臉埋入其中,感受著這一絲冷意。這一刻似乎有千萬年長,他如同一座山巒曆經人間滄桑,從一座高大山峰變成了石林,繼而成為山丘,而後是碎石,結局是融入大地,好似從未存在。但又過十萬年,這座山峰再度出現,依舊巍峨壯觀。
井水順著指間縫隙流失,寧升抬起頭,眼中再次熠熠生輝,“世間最高的山峰都會浮沉,甚至仙人都會隕落,輪迴之說,當真無誤!世間萬物也因輪迴而向臻演化。”
郡守微微皺起眉頭,並不理解這一番話,“小友何來如此感想?”
寧升哈哈大笑道:“就是矯揉造作,忽然想說些摸不著頭腦的哲理話。郡守大人切莫聽入耳!”
用過茶後,便要用餐。雖然文人講究“食不言,寢不語”,但郡守卻主動在餐桌上與寧升攀談。一個時辰過去,仍不盡興,隻是桌上已無佳肴。郡守便要吩咐下人,再準備幾道好菜,今日非要盡興不可。
寧升立刻攔住,“不用再添菜了,我們都已酒足飯飽,再上就要浪費糧食了……”
有房間住,總比風餐露宿強太多。加之郡守熱情挽留,四人便決定在郡府上留宿一晚。
寧升已經許久不曾睡過如此舒爽的床榻,閉上眼小憩一個時辰。睡醒之後,便盤坐於床榻之上,默默入定。這種似睡非睡的玄妙氣象若是叫郡守看到,又要引得其一番連連稱讚:當真後生可畏啊!
寧升並不刻意追求修為上的提升,一切都隨緣,水到渠成即可。唯獨對金罡拳格外上心,這部拳法可是千年未曾有的武神宋重窯所創,其品秩甚至超出天階,不設上限,因此遭受天道嫉妒。
雙拳搭在膝頭,在寧升入定之後,便閃爍淡淡金光,這種狀態持續到一抹晨曦從窗外灑入屋內才結束。經過一晚的修煉,雖然並無明顯進步,卻也有一分一厘的明悟,積少成多有朝一日終會匯聚江川。
郡守饒有興致問道:“你能看出我這字中的真意?”
寧升道:“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郡守眼中異彩連連,沒想到眼前這個年輕人竟然還真看出字中真意,不免好奇其書法造詣如何,“能否見識一下小友的字?”
寧升沒有推辭,提起那杆羊毫筆,因這羊毫沾墨量大,可以顯露出草書的灑脫。當然狼毫筆也是個不錯選擇,其尖爽利,易於揮灑,能夠表現出行雲流水之感。選擇狼毫還是羊毫,隻看個人習慣。
寧升一鼓作氣,寫下“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當然這份瀟灑比不得郡守,但依舊贏得其喝彩,“小友對於草書是有天賦的!”
斯坦啟對二人舞文弄墨並不感興趣,左右張望尋找先前邀請做客的那位書生。此人氣息沉厚,修為顯然不俗,倒是激起自己攀比欲,隻一心想與之切磋一番,分出個高低。
很快婢女提著一壺好茶走來,為五人沏好茶後默默退至一邊,忽然瞥見案幾上多出的那副字,暗暗好奇是何人所寫。那左右張望的男子一臉浮躁,顯然寫不出這般好的字。伊乙儼然一位弱女子形象,寫不出字中的殺氣。而牧晴……不知為何一看其就不會寫字,那麽就隻能是那位與郡守攀談的年輕人了。
……
“你可知這茶是何茶?”王天南問道。
陳正新搖頭道:“不知。”
這佛陀山提供的茶為“普陀佛茶”,相傳曾是大禪師璞真僧人創製,經過萎凋,殺青,揉撚,炒製,提毫和烘幹六大步驟。品嚐時大有“待將膚腠侵微汗,毛骨生風六月涼”之感。
璞真僧人正是這佛陀山開山祖師,其創製的普陀佛茶後世專供方丈品味以參悟無上禪機。時至今日卻破例招待如此之多“外人”,實屬難得。
衝泡這普陀佛茶的關鍵在於佛陀山山腰間的那口仙人井,將水溫控製在將沸未沸之際,將水倒入白瓷琉璃杯中,待七分滿時投入茶葉。條索緊密卷曲、色澤綠潤的佛茶猶如雲霧一般飄在水中。約莫十息過後,茶湯便成黃綠色,味道尤為清醇。
陳正新雖不知師祖為何突然提及這“寡淡無味”的茶水,但因此獲得不少知識,起碼知道這普陀佛茶不俗。
王天南又道:“我想告訴你的是,品茶須心靜,讀書亦是如此。”
陳正新執弟子禮道:“弟子知曉了!”
此刻真武山上的一沉默少年正捧書而讀,是茶聖陸雨所著的《茶通經》,其中專有一篇講述敬茶禮。拜師敬茶有三講究:一是茶湯不宜滿,隻需七分便可。二是敬茶時應將跪地將杯舉至額頭,以表尊敬,切記端平端穩。三是續茶,依舊是七分滿,但溫度不宜過高。
一切看似簡單,但如何將整個斟茶敬茶過程進行的行雲流水確實需要功夫。加上張參峰亦是一位喜茶之人,平日裏鍾愛嶗山綠茶。
約莫五年前,這位丹武雙修的道家修士還是一位瞎子。當時的他還隻有五境修為,在江湖中算不得一號人物。但幸遇雲安道長,將其帶到道教聖地——嶗山修行,患有眼疾的張參峰這才得以重見光明。在嶗山修煉的這五年時間,三豐真人不僅修為直入八境,更是將道家內丹凝煉至道隱。
道家內丹分為三層:樸美,道隱和至無。分別對應: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嶗山綠茶,醇厚濃鬱,迴味雋永。外形扁平光滑,茸芽細嫩。有一種天然的、獨特的豌豆麵或山栗子麵的香氣。據說以嶗山太清宮內仙師井水衝泡之,可觀一朵青蓮扶搖直上,神奇至極。
張參峰看向麵前師尊,問道:“陛下即將舉辦‘諸子辯論’,我道教被尊為國教的希望可大?”
屋內裝飾簡陋,除了書案椅子床之外就是那座茶台,煮水壺中正燒著熱水,想來定是那仙師井水。
雲安道長笑道:“道法自然!記住切莫重功利,那樣道心不再純粹,凝煉的內丹也會受到沾染。”
……
王天南又向弟子陳正新遞去一杯清茶,問道:“你覺得這嶗山綠茶比之普陀佛茶如何?”
陳正新一副毫不在意模樣道:“各有滋味,以我所想並無高低之分,關鍵是否適合。”
此番對話意味明顯。
陳正新又道:“如象對國尊崇兵家,長定國尊崇法家,極其合適!”
王天南聞言調侃道:“竟有如此見識,實屬難得!”
陳正新在斟茶時格外平靜,“天下大道三千,小道數萬,我不敢保證我走的是陽關大道,但起碼也是我的本心所願,即使它是斷頭路……”
“此番心境最是難得!”王天南遙望佛陀山,臉上露出愁容,喃喃自語道:“不知師父是否能力挽狂瀾……”
收迴目光,見茶入水時,果真有一朵青蓮生出,直入雲霄,似要飛升天上,不禁歎道:“奇哉!”
陳正新淡淡道:“師尊你在擔心何事?”
王天南搖頭道:“文運之爭!你看天上的文曲星,是不是降了幾分厘?”
一切明了……
王天南與陳正新談論普陀佛茶,其一教導他讀書要心靜,這其二極其隱晦,是對如今佛教昌盛的讚譽。能得到儒家大真人的讚賞,可見其勢已不可擋,加上文曲星下降三厘這一微小現象,儒教的首教之位可能不保。
集雲山,地處白雲山脈,主體在白雲縣。其內有一門派名為浣溪草堂,在象對國江湖地位不低。門內弟子魚龍混雜,兵家修士居多,全是殺伐果決之輩。
“這是個機會,難道你真要放棄這個一統象對國江湖的機會?”說話之人一身質地絕佳紫色長袍,舉手抬足便流露上位者氣息。臉上雖無表情,但總給人一股狠厲之感,讓人生不出敬。
坐在其身旁的正是浣溪草堂的主人——李武白,他連看麵前紫袍老者一眼的勇氣都沒有,聽到這位大人物的反問,嚇得立馬起身撲通跪地道:“國師莫要動怒……不是小的不願,而是大人您的要求……”
國師拿起茶杯,以盞蓋輕輕撥動茶湯泛起微小波紋,“茶不錯,可惜我覺得它似乎沒有必要留在世上了,畢竟世間好茶無數不是?”
聞言,李武白渾身癱軟,整個身子趴在地上猶如芻狗,“大人饒命,草民願意為國師犬馬,日後必定全心真意效忠大人!”
國師露出笑容,頭也不迴離開,大堂上隻留下一柄品軼上等的飛劍。
……
寧升品著佳茗,忽然想起某篇聖賢文章,主旨是清心寡欲。聯想自己如今心境不知是否有違賢禮。
郡守指著院中的一口井,笑道:“這井水泡此茶,絕配!”
井水清涼甘甜,寧升掬一捧水將臉埋入其中,感受著這一絲冷意。這一刻似乎有千萬年長,他如同一座山巒曆經人間滄桑,從一座高大山峰變成了石林,繼而成為山丘,而後是碎石,結局是融入大地,好似從未存在。但又過十萬年,這座山峰再度出現,依舊巍峨壯觀。
井水順著指間縫隙流失,寧升抬起頭,眼中再次熠熠生輝,“世間最高的山峰都會浮沉,甚至仙人都會隕落,輪迴之說,當真無誤!世間萬物也因輪迴而向臻演化。”
郡守微微皺起眉頭,並不理解這一番話,“小友何來如此感想?”
寧升哈哈大笑道:“就是矯揉造作,忽然想說些摸不著頭腦的哲理話。郡守大人切莫聽入耳!”
用過茶後,便要用餐。雖然文人講究“食不言,寢不語”,但郡守卻主動在餐桌上與寧升攀談。一個時辰過去,仍不盡興,隻是桌上已無佳肴。郡守便要吩咐下人,再準備幾道好菜,今日非要盡興不可。
寧升立刻攔住,“不用再添菜了,我們都已酒足飯飽,再上就要浪費糧食了……”
有房間住,總比風餐露宿強太多。加之郡守熱情挽留,四人便決定在郡府上留宿一晚。
寧升已經許久不曾睡過如此舒爽的床榻,閉上眼小憩一個時辰。睡醒之後,便盤坐於床榻之上,默默入定。這種似睡非睡的玄妙氣象若是叫郡守看到,又要引得其一番連連稱讚:當真後生可畏啊!
寧升並不刻意追求修為上的提升,一切都隨緣,水到渠成即可。唯獨對金罡拳格外上心,這部拳法可是千年未曾有的武神宋重窯所創,其品秩甚至超出天階,不設上限,因此遭受天道嫉妒。
雙拳搭在膝頭,在寧升入定之後,便閃爍淡淡金光,這種狀態持續到一抹晨曦從窗外灑入屋內才結束。經過一晚的修煉,雖然並無明顯進步,卻也有一分一厘的明悟,積少成多有朝一日終會匯聚江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