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縣令二次視察徐家村
穿成作精老太,別人逃荒我開荒 作者:橘香襲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老雲崖山上,突然趕迴來的小滿讓全家開心不已。
徐大柱撐著雙拐道:“還以為你會留在錦城府過年,小天的事辦得咋樣了?”
忙著殺雞的小滿爺也道:“這次小天迴來,看起來比以前懂事,對你嬸子也客氣,真是出門才學得聰明。”
小滿自然是把聶家的事說了,在說到徐小蘭和杜寶林勾搭氣死聶氏,還交換孩子時,聽得一家人又氣又心疼。
小滿奶搖頭歎息:“唉,小天是個可憐的,想二瑞爺奶一輩子也是老實人,可就偏愛小蘭,終於是寵出事了。還是老話說的好,窮家養嬌兒要出事!”
說罷又跟小滿爺開始絮叨村裏那些早已經去世的人。
小滿不再提以前。
江嬸子說過,人要往前看,別老盯著離開的人和走過的路不放,那是浪費時間。
除去從錦城府帶的一些點心,小滿取出十兩銀子給春鳳:“嫂子,這是聶家給我的,你幫我存起來。”
他的錢都是春鳳在管。
之前修房時,兄弟倆所有錢都投在村裏的房子上。
可徐大柱夫妻又不進村住,小滿就說以後要把哥嫂貼補的錢還上。
其實,聶家給了小滿一百兩銀子,小滿聽到聶繁天在軍中花費頗大,就把銀票借給聶繁天,事後才告訴江枝。
江枝沒有怪他自作主張窮大方,隻說暫時別告訴家裏,百兩銀子太多了,不是誰都能承受百兩銀子隨便借人。
要想人前當人,就要人後當狗,哪怕男主開掛也是需要銀錢撐腰的。
自己把那五百兩銀票交給聶繁天時,已經看出他的窘態,哪怕心裏想不要,手還是收下了。
把百兩銀子借人,小滿就從江嬸子這裏借了十兩給了家裏,以後再想辦法補上窟窿。
這錢就當聶繁天給的,免得家裏人問起自己挨了一刀,聶家有沒有賠些湯藥錢時不好迴答。
此時見聶家給十兩,小滿爺他們就滿足了,其他沒有多想,隻要小滿順利迴來就好。
一家人就在山上過了年。
和去年相比雖然走了二瑞一家,也少了李老實,但初二時,田貴和田桃不怕山路濕滑就上山來拜年了,比二瑞還早上一會,也是熱鬧。
這次過節,佩奇雖然沒有等到江枝迴山,但依然吃完一大盆糊糊,一點不影響它在溫暖木屋裏舒服睡覺的心情。
唉,孩子大了,不黏人!
大年三十一過就是新的一年,按照之前約定,正月十五各村就要派人來學習。
可因為今年雨水多,從臘月二十開始,淅淅瀝瀝一直下到正月初五沒有停。
又冷又濕,到處泥濘難以下腳,如果到正月十五還有雨,學習班就需要推遲到二月中旬,到時候正好學肥球育苗技術。
正月初五,那些大學生還沒有來,章縣令卻先提前來了。
對這個“高官爺”,徐家村的人印象深刻。
一看到他高高個子在村裏走動,皮氏就躲進屋裏,生怕縣令老爺要到自家吃飯。
去年章縣令隻看到徐家村二十棟土牆房就感覺新奇,今年徐家村又有變化了。
村裏鋪了一段石子路,雖然雨水濕漉,這石子路走起來卻沒有泥,隻是鋪得短,隻有一小段。
就跟縣衙前麵那條街一樣,也隻有一段石板路。
“江村長,你們怎麽舍得費這樣多的勞力鋪路?”章縣令問,貪圖享樂魚肉百姓可不好!
江枝看一眼在旁邊捧著小本本準備記錄的書吏,笑著道:“這事還得感謝宋亭長。
去年服徭役是清理河道漕泥,宋亭長允許我們村在每天服役時把這些石子帶迴來,大家辛苦鋪成這條路,圖的就是走路不粘泥。”
章縣令很滿意:“宋俊衡這次徭役做得很好,幾個鎮裏梨花鎮第一。”
他經過梨花鎮時已經去看過,清理幹淨的河道現在正蓄水,想來夏天時能更抗旱,宋俊衡這個亭長可以當得表揚。
此時見徐家村能把那些卵石利用起來妝點田園,襯著道邊青綠麥苗和規整有序的菜園,還有那些整潔的竹林土屋籬笆,章縣令忍不住想賦文一篇。
如今有人要來學習,道邊這些菜地和房屋籬笆都是特意安排的顏麵,好看自不必說了,夏秀才的竹籬牆被刷白後,他自己還用墨汁繪了蘭花,更是上逼格。
煙雨蒙蒙,竹籬青瓦,蘭草濃淡,隻要看見的人都要腳步慢上一分,生怕驚了在裏麵裝瘋之仙人。
此時章縣令想作詩,江枝可沒有站在淒風冷雨裏傾聽的習慣,趕緊道:“縣尊可以再看看我們的作坊,那裏也鋪著卵石。”
蚊香作坊是四月才開始建的,章縣令還沒有見過。
此時作坊還沒有開工,草棚子空蕩蕩的隻有十張石台和竹筒,很是簡陋,他也看不出一個所以然。
不過地麵是村民用河灘卵石鋪成,平整光潔。
卵石精心挑選過,大小一致,踩起來比外麵道路更舒服。
還有外麵的水渠水溝。
溝就是一般的土溝,但溝沿用拳頭大的卵石砌成,一切看起來都是整潔,幹淨利落。
章縣令自是見過世麵的,早習慣那些亭台樓閣,雕梁畫棟的庭院山水,徐家村這點小把戲他也看出來了。
這裏的田地土房跟其他村不一樣,就是把各處往舒服建,往美的修。
幾十戶人家入眼能看見的茅坑都用草簾遮著,而雞圈和亂七八糟的柴堆全部搬走,一般農戶人家誰會講究那麽多,顯然是刻意為之。
江村長是女性,平時打理家習慣了,對這些細節有要求很正常,章縣令這樣想。
其實他想錯了,這不是江枝要求的,至少不是現在大家勉強才解決溫飽,就強行裝逼要大家不能這、不能那。
這是徐長明的功勞。
這個老輩子在看到上次江村長賀房,來了那麽多人,不光是連板凳沒有坐的,就連拉屎撒尿也擁擠,直接就在大眾廣庭之下解決。
平時農家隨便在露天茅坑邊一蹲,誰都習以為常,可這是陌生人啊,還都是男人。
村裏有那麽多大姑娘、小媳婦、老媳婦的,羞得連門都不敢出,徐長明隻感覺徐家村在外客麵前真是丟大臉了。
在聽到正月還有幾十個外村人要來學習,他二話不說,要求那些茅坑豬圈修在外麵的人家,必須給加蓋一個草棚子。
誰要是再露天拉屎,他就追到人屋裏指著鼻子罵丟臉。
於是,村裏的茅坑全部修了圍欄房頂,再看不到那些汙穢之物。
徐大柱撐著雙拐道:“還以為你會留在錦城府過年,小天的事辦得咋樣了?”
忙著殺雞的小滿爺也道:“這次小天迴來,看起來比以前懂事,對你嬸子也客氣,真是出門才學得聰明。”
小滿自然是把聶家的事說了,在說到徐小蘭和杜寶林勾搭氣死聶氏,還交換孩子時,聽得一家人又氣又心疼。
小滿奶搖頭歎息:“唉,小天是個可憐的,想二瑞爺奶一輩子也是老實人,可就偏愛小蘭,終於是寵出事了。還是老話說的好,窮家養嬌兒要出事!”
說罷又跟小滿爺開始絮叨村裏那些早已經去世的人。
小滿不再提以前。
江嬸子說過,人要往前看,別老盯著離開的人和走過的路不放,那是浪費時間。
除去從錦城府帶的一些點心,小滿取出十兩銀子給春鳳:“嫂子,這是聶家給我的,你幫我存起來。”
他的錢都是春鳳在管。
之前修房時,兄弟倆所有錢都投在村裏的房子上。
可徐大柱夫妻又不進村住,小滿就說以後要把哥嫂貼補的錢還上。
其實,聶家給了小滿一百兩銀子,小滿聽到聶繁天在軍中花費頗大,就把銀票借給聶繁天,事後才告訴江枝。
江枝沒有怪他自作主張窮大方,隻說暫時別告訴家裏,百兩銀子太多了,不是誰都能承受百兩銀子隨便借人。
要想人前當人,就要人後當狗,哪怕男主開掛也是需要銀錢撐腰的。
自己把那五百兩銀票交給聶繁天時,已經看出他的窘態,哪怕心裏想不要,手還是收下了。
把百兩銀子借人,小滿就從江嬸子這裏借了十兩給了家裏,以後再想辦法補上窟窿。
這錢就當聶繁天給的,免得家裏人問起自己挨了一刀,聶家有沒有賠些湯藥錢時不好迴答。
此時見聶家給十兩,小滿爺他們就滿足了,其他沒有多想,隻要小滿順利迴來就好。
一家人就在山上過了年。
和去年相比雖然走了二瑞一家,也少了李老實,但初二時,田貴和田桃不怕山路濕滑就上山來拜年了,比二瑞還早上一會,也是熱鬧。
這次過節,佩奇雖然沒有等到江枝迴山,但依然吃完一大盆糊糊,一點不影響它在溫暖木屋裏舒服睡覺的心情。
唉,孩子大了,不黏人!
大年三十一過就是新的一年,按照之前約定,正月十五各村就要派人來學習。
可因為今年雨水多,從臘月二十開始,淅淅瀝瀝一直下到正月初五沒有停。
又冷又濕,到處泥濘難以下腳,如果到正月十五還有雨,學習班就需要推遲到二月中旬,到時候正好學肥球育苗技術。
正月初五,那些大學生還沒有來,章縣令卻先提前來了。
對這個“高官爺”,徐家村的人印象深刻。
一看到他高高個子在村裏走動,皮氏就躲進屋裏,生怕縣令老爺要到自家吃飯。
去年章縣令隻看到徐家村二十棟土牆房就感覺新奇,今年徐家村又有變化了。
村裏鋪了一段石子路,雖然雨水濕漉,這石子路走起來卻沒有泥,隻是鋪得短,隻有一小段。
就跟縣衙前麵那條街一樣,也隻有一段石板路。
“江村長,你們怎麽舍得費這樣多的勞力鋪路?”章縣令問,貪圖享樂魚肉百姓可不好!
江枝看一眼在旁邊捧著小本本準備記錄的書吏,笑著道:“這事還得感謝宋亭長。
去年服徭役是清理河道漕泥,宋亭長允許我們村在每天服役時把這些石子帶迴來,大家辛苦鋪成這條路,圖的就是走路不粘泥。”
章縣令很滿意:“宋俊衡這次徭役做得很好,幾個鎮裏梨花鎮第一。”
他經過梨花鎮時已經去看過,清理幹淨的河道現在正蓄水,想來夏天時能更抗旱,宋俊衡這個亭長可以當得表揚。
此時見徐家村能把那些卵石利用起來妝點田園,襯著道邊青綠麥苗和規整有序的菜園,還有那些整潔的竹林土屋籬笆,章縣令忍不住想賦文一篇。
如今有人要來學習,道邊這些菜地和房屋籬笆都是特意安排的顏麵,好看自不必說了,夏秀才的竹籬牆被刷白後,他自己還用墨汁繪了蘭花,更是上逼格。
煙雨蒙蒙,竹籬青瓦,蘭草濃淡,隻要看見的人都要腳步慢上一分,生怕驚了在裏麵裝瘋之仙人。
此時章縣令想作詩,江枝可沒有站在淒風冷雨裏傾聽的習慣,趕緊道:“縣尊可以再看看我們的作坊,那裏也鋪著卵石。”
蚊香作坊是四月才開始建的,章縣令還沒有見過。
此時作坊還沒有開工,草棚子空蕩蕩的隻有十張石台和竹筒,很是簡陋,他也看不出一個所以然。
不過地麵是村民用河灘卵石鋪成,平整光潔。
卵石精心挑選過,大小一致,踩起來比外麵道路更舒服。
還有外麵的水渠水溝。
溝就是一般的土溝,但溝沿用拳頭大的卵石砌成,一切看起來都是整潔,幹淨利落。
章縣令自是見過世麵的,早習慣那些亭台樓閣,雕梁畫棟的庭院山水,徐家村這點小把戲他也看出來了。
這裏的田地土房跟其他村不一樣,就是把各處往舒服建,往美的修。
幾十戶人家入眼能看見的茅坑都用草簾遮著,而雞圈和亂七八糟的柴堆全部搬走,一般農戶人家誰會講究那麽多,顯然是刻意為之。
江村長是女性,平時打理家習慣了,對這些細節有要求很正常,章縣令這樣想。
其實他想錯了,這不是江枝要求的,至少不是現在大家勉強才解決溫飽,就強行裝逼要大家不能這、不能那。
這是徐長明的功勞。
這個老輩子在看到上次江村長賀房,來了那麽多人,不光是連板凳沒有坐的,就連拉屎撒尿也擁擠,直接就在大眾廣庭之下解決。
平時農家隨便在露天茅坑邊一蹲,誰都習以為常,可這是陌生人啊,還都是男人。
村裏有那麽多大姑娘、小媳婦、老媳婦的,羞得連門都不敢出,徐長明隻感覺徐家村在外客麵前真是丟大臉了。
在聽到正月還有幾十個外村人要來學習,他二話不說,要求那些茅坑豬圈修在外麵的人家,必須給加蓋一個草棚子。
誰要是再露天拉屎,他就追到人屋裏指著鼻子罵丟臉。
於是,村裏的茅坑全部修了圍欄房頂,再看不到那些汙穢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