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那少年替自家郎主自報家門,李延昭乍然愣神了半晌,眼前竟然便浮現出蘇小娘子掩嘴輕笑的樣子來。想必這蘇撫所言京兆武功的蘇氏,大抵與蘇玄以及蘇小娘子是同一家人。
隻不過京兆蘇氏自東周發跡始,至今已曆千餘年。其族人四處開枝散葉,蘇姓者也早已遍及天下。戰國蘇秦,先漢蘇武,都是這支京兆蘇氏的優秀子孫後代。在眼下這個時代中,京兆蘇氏已足堪稱為北地高門。
一念及此,李延昭已是覺得,這個蘇撫,自己是有必要前去見上一見。於是自下馬對邵雷叮囑幾句。邵雷見百人長果欲上山赴約,連稱不可。麵上五官連同絡腮胡子,幾乎已擠作一團。
李延昭見邵雷出言阻止,於是至為不悅地瞪了他一眼。邵雷苦勸一番,李延昭卻是不聽。於是邵雷執意為李延昭安排幾人隨行。李延昭卻往隊中一指,指著頭排之中兩人道:“便讓他倆隨行吧。”
言罷,李延昭側身喚道:“秦大勇、牛二壯。你們過來,隨我一同上山。”兩人自騎營擴編之後,與李延昭已是不經常共處一起。牛二壯憨憨傻傻倒還沒怎麽多想,而秦大勇卻總隱隱覺得,自己這些當初還在馬廄中就一直跟隨李延昭的老部下們,如今與百人將卻是有了那麽一些隔閡之意。
直到此時,一說起上山帶幾個護衛,李延昭首先想到的便是自己這些老部下,秦大勇的心中此時乍然升騰起一股暖意。雖然這種臨時指派的任務意味著危險。然而當百人將親身犯險之時,卻是首先想到令他們來護持,這卻又是一種可以背靠背的信任。
這一刻,秦大勇才發覺,原來自己這些老部下,在百人將心目中的地位一直未曾改變。雖然那些共處一帳之中的時光已是不再,然而他們共過患難,摸爬滾打過來的信任與感情,卻是一直如故。
秦大勇如今已是出任營中伍長。隨著百人將官職的提升,他們這些老部下也已水漲船高,當初那十人當中,劉季武現今已任百人長,曹建也升至隊率。其餘的秦大勇、韓文燦、張興、王強、廖如龍、丁越、崔陽七人,也已在營中分任伍長。唯有牛二壯,至今仍是在秦大勇伍中充任士卒。
對於此事,秦大勇其實也能理解。牛二壯為人忠厚老實,幾無心計可言。這樣,李延昭自是不放心將他推上基層將佐的崗位。這樣一種安排,對牛二壯來說,又何嚐不是一種嗬護呢。
由於此去須得爬山,軍馬已是用處不大。三人便將戰馬交由其餘袍澤負責看管。便在那少年的引導之下,一齊向著山上行去。
由於那少年對李延昭等的來曆仍是心生疑竇,因此一路之上,雙方也是無話。少年在前方引路,卻是頭也不迴,引得李延昭身後的秦大勇不由得感到一陣陣不快。
四人走到穀口左側略高的山腳下,那少年卻是拿起竹哨到嘴邊吹了幾聲。而後從灌木或是巨石後的陰影中,便紛紛走出幾人,收好手中弓箭。而後看著那少年帶著三人向山上爬去,他們便自跟隨其後。
這座山不似李延昭他們方才所處的西側穀口。這邊林木茂密,山體也是不低。李延昭抬頭望去,粗粗估略了一下,恐怕這山足有三百多米高。那少年此時在前方引路,即使攀著略顯陡峭的山體向上而行,少年動作依然迅捷。顯然是長期在山林中穿行,身體的協調性與敏捷性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
雖然少年顧及到李延昭及其所帶兩名護衛的體力問題,特地挑選了略緩一些的山坡處進行攀爬,卻依然是得走一段路,便停下來等他們一會。
李延昭還好說,畢竟以前在一支山地步兵部隊中服役,因此這種程度的翻山越嶺,對他來說也不過一碟小菜。而秦大勇和牛二壯卻就要稍差一些了。
兩人本就不經常爬山。因此對於這種高體力消耗的活動並不精通,也不得要領。隻知學著百人將和那少年一樣,手腳並用向上爬,卻壓根不知身體如何協調,如何使力效率較高。牛二壯在攀爬過程中,還不慎摔倒了幾次,令跟在後麵那些殘卒們看得直皺眉。
好歹過了小半個時辰的功夫,那少年終究是引著幾人爬上了那半山腰。少年拿出竹哨放在嘴邊悠揚地吹了幾聲,隨後,山林中響起幾聲竹哨作為迴應。少年聽到那竹哨聲之後,便麵露釋然之色,向李延昭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向山林之中又行了幾十步,李延昭便見一塊山石之後,有片坡度平緩許多的空地。一路走來,每隔三五步便能看到一個衣甲殘破的士卒。山石後更是聚攏著二十餘人。此時卻正都半躺在地,當中有人身上還插著羽箭,有人衣甲裂開數條口子,破口處還汨汨流著血。
那些士卒聽得人聲,隨即便抬頭看。卻見那少年帶著幾名衣甲鮮明的將卒向此處行來,眾人的眼光在李延昭幾人身上流連一番,隨即便自慚形穢一般垂下眼瞼,或是轉望他處。
一行人轉過巨石,來到那堆各自負傷,呻吟不止的士卒當中。這片略微平緩些的空地之上,散落著刀劍弓弩等武器。從傷員們傷口處往外流的血,將此地的空氣也渲染成一片血腥味道。少年快步行至當中一名坐著的人身側,而後小心翼翼道:“郎主,仆業已探明,西側穀中那支兵馬,乃是涼州軍哨騎。”
被喚作郎主那人聽聞少年的匯報,也是緩緩睜開半閉的雙眼。他此時雖然衣甲殘破,血染征袍,然而卻是盤腿端坐在地,神態平靜,無不昭示著他非同一般的氣度。
“涼州軍?”他口中輕語著,卻是一臉不可置信神色:“涼州軍哨騎居然深入於此,他們這名帶隊將領,卻是膽識過人啊。”
言罷,他便調轉視線,向著十來步遠外望去,卻看到身著鐵甲,頭頂紅纓盔的一名將領,正俯身查看著己方一名負傷部曲。見其神色若有所思,卻是不知在想些什麽。
正欲開口唿喚對方,卻不知對方如何稱唿,便繼續問那少年道:“這位將軍,卻該如何稱唿?”
少年聽聞郎主問話,也是抬起頭略微想了片刻,而後答道:“這位將軍姓李,諱延昭,乃是涼州廣武郡騎營百人將。”
蘇撫點點頭,正待要喚李延昭一聲,卻見李延昭已蹲下身在己方那名受傷部曲身旁,而後從身旁衛士手中拿過什麽,看樣子竟像是要為那部曲處理傷口、
蘇撫見狀,連喚過那少年,喊他將自己扶起。正待上前觀察一番那位將領如何治傷,卻聽得蹲在地上的那位李將軍大聲吼道:“有誰能動的?快去燒點熱水來。以便清洗傷口!”
一旁已有兩名輕傷軍卒依言起身,前去尋得木柴、小鍋等,又將身旁能尋得的水囊中的水,盡皆倒入小鍋中,而後支起鍋,燒上水。
方才由於匈奴人在穀口徘徊試探,他們躲在山林中的這些傷員也不敢生火,以免暴露目標。而現今匈奴人既已遁走,一旁這位來曆不明的將軍又言明需燒水以清洗傷口。他們自然是遵照而行。
李延昭觀眼前那名受傷部曲,傷處乃是在右小臂處,被利器豁開了一條長口子,撕裂的衣袖處,正不斷地往外淌著暗紅色的血液。李延昭拿過手中方才從秦大勇處拿來的一塊幹淨布帛。而後連咬帶撕,利落地將那布帛撕成若幹條。
那部曲傷口在右小臂靠近手肘處。李延昭將其衣袖撕開,仔細地端詳了一番。而後抽出一根布條,將那部曲右臂微微抬起,而後將布條在他右手腕處紮緊。直紮到布條收縮起來,緊緊地勒進那部曲的手腕肌肉中,方才囑咐他道:“且將右手抬高,放在頭盔上,稍候片刻清洗傷口。”
那部曲見一位不認識的將領為自己處理傷口。心中疑惑非常。然而卻也不便相問。此時聽得李延昭出言叮囑,便連連應下。隨後便目送著他往下一人而去。
李延昭又俯身到下一人傷處查看一番,蘇撫與那少年郎,此時見李延昭熟練地幫助自己部下處理外傷,心中既驚異又好奇,於是便靜靜地隨在他身後,觀察他處理傷口的方法。
此時李延昭麵前這位傷者麵色已有些發白,嘴唇青紫地一直喃喃道冷。李延昭查看一番,卻見此人亦是傷在右手小臂處。不過確是小臂中間,不知是被槍還是劍刺了一下。留下一條雖是不長,看樣子卻很深的傷口。
此時這傷口中仍在不停地向外汨汨出血,隻是出的血卻呈現與剛才那傷者不太相同的鮮紅色。李延昭查看了傷口之後,並未遲疑,而是令秦大勇上得前來,配合自己將這傷者的衣袖整條割下,而後迅速抽出一根布條紮在那傷者大臂處,同樣是狠狠用了一番力氣,直到將布條深深勒進肉裏,方才紮緊。
眼見得李延昭轉眼間已是為兩位軍卒處理了傷口,但是對於傷處的處理卻是不盡相同,正在後方觀察的蘇撫心生疑竇,隨即便問道:“李將軍為何將布條紮在頭一人手腕,卻紮在後一人上臂呢?此二人傷口不是相類嗎?”
李延昭聽到有人在身後相問,於是迴過身來,卻是看到方才那少年,靜靜地站在一名衣甲殘破的小將身旁。發問的,正是這名小將。
李延昭心知這小將,大抵便是那名少年人方才所提到的郎主了。於是先點頭為禮,而後道:“小郎君有所不知,此二人雖然都是右下臂處受傷。然而第一人傷口雖長,卻淺,應是被刀刃劃過其下臂,隻傷到靜脈,因此流出的血呈暗紅色,出血速度也較緩。”
“而另一人,麵色發白,嘴唇青紫。觀其傷口,雖短,卻深。出血呈鮮紅色,且流速較快,顯然已是傷到動脈。傷到動脈,應在傷口近心髒一側紮結止血。而傷到靜脈,則應在傷口遠心髒一側紮結止血。”
蘇撫聞言,點點頭若有所思地道:“原來如此。那麽止血之後,又該當如何呢?”
“紮結止血,每半個時辰應將紮結布條解開,使傷者血脈稍作流通。解開約莫半刻鍾到一刻鍾。若傷處未凝結完畢,便應當繼續紮結,以待其止血。傷口若止血凝結,便將鹽加入煮沸水中放至稍涼,而後清洗傷處。”
李延昭解釋處理外傷之事,使用了不少醫學術語。看著蘇撫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而後方喊過牛二壯道:“二壯,且下山,令營中再來幾人,帶上布條金創藥等,上山來為蘇小郎君部屬治傷!”
望著牛二壯遠去的背影,李延昭又走向了下一個傷者……
隻不過京兆蘇氏自東周發跡始,至今已曆千餘年。其族人四處開枝散葉,蘇姓者也早已遍及天下。戰國蘇秦,先漢蘇武,都是這支京兆蘇氏的優秀子孫後代。在眼下這個時代中,京兆蘇氏已足堪稱為北地高門。
一念及此,李延昭已是覺得,這個蘇撫,自己是有必要前去見上一見。於是自下馬對邵雷叮囑幾句。邵雷見百人長果欲上山赴約,連稱不可。麵上五官連同絡腮胡子,幾乎已擠作一團。
李延昭見邵雷出言阻止,於是至為不悅地瞪了他一眼。邵雷苦勸一番,李延昭卻是不聽。於是邵雷執意為李延昭安排幾人隨行。李延昭卻往隊中一指,指著頭排之中兩人道:“便讓他倆隨行吧。”
言罷,李延昭側身喚道:“秦大勇、牛二壯。你們過來,隨我一同上山。”兩人自騎營擴編之後,與李延昭已是不經常共處一起。牛二壯憨憨傻傻倒還沒怎麽多想,而秦大勇卻總隱隱覺得,自己這些當初還在馬廄中就一直跟隨李延昭的老部下們,如今與百人將卻是有了那麽一些隔閡之意。
直到此時,一說起上山帶幾個護衛,李延昭首先想到的便是自己這些老部下,秦大勇的心中此時乍然升騰起一股暖意。雖然這種臨時指派的任務意味著危險。然而當百人將親身犯險之時,卻是首先想到令他們來護持,這卻又是一種可以背靠背的信任。
這一刻,秦大勇才發覺,原來自己這些老部下,在百人將心目中的地位一直未曾改變。雖然那些共處一帳之中的時光已是不再,然而他們共過患難,摸爬滾打過來的信任與感情,卻是一直如故。
秦大勇如今已是出任營中伍長。隨著百人將官職的提升,他們這些老部下也已水漲船高,當初那十人當中,劉季武現今已任百人長,曹建也升至隊率。其餘的秦大勇、韓文燦、張興、王強、廖如龍、丁越、崔陽七人,也已在營中分任伍長。唯有牛二壯,至今仍是在秦大勇伍中充任士卒。
對於此事,秦大勇其實也能理解。牛二壯為人忠厚老實,幾無心計可言。這樣,李延昭自是不放心將他推上基層將佐的崗位。這樣一種安排,對牛二壯來說,又何嚐不是一種嗬護呢。
由於此去須得爬山,軍馬已是用處不大。三人便將戰馬交由其餘袍澤負責看管。便在那少年的引導之下,一齊向著山上行去。
由於那少年對李延昭等的來曆仍是心生疑竇,因此一路之上,雙方也是無話。少年在前方引路,卻是頭也不迴,引得李延昭身後的秦大勇不由得感到一陣陣不快。
四人走到穀口左側略高的山腳下,那少年卻是拿起竹哨到嘴邊吹了幾聲。而後從灌木或是巨石後的陰影中,便紛紛走出幾人,收好手中弓箭。而後看著那少年帶著三人向山上爬去,他們便自跟隨其後。
這座山不似李延昭他們方才所處的西側穀口。這邊林木茂密,山體也是不低。李延昭抬頭望去,粗粗估略了一下,恐怕這山足有三百多米高。那少年此時在前方引路,即使攀著略顯陡峭的山體向上而行,少年動作依然迅捷。顯然是長期在山林中穿行,身體的協調性與敏捷性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
雖然少年顧及到李延昭及其所帶兩名護衛的體力問題,特地挑選了略緩一些的山坡處進行攀爬,卻依然是得走一段路,便停下來等他們一會。
李延昭還好說,畢竟以前在一支山地步兵部隊中服役,因此這種程度的翻山越嶺,對他來說也不過一碟小菜。而秦大勇和牛二壯卻就要稍差一些了。
兩人本就不經常爬山。因此對於這種高體力消耗的活動並不精通,也不得要領。隻知學著百人將和那少年一樣,手腳並用向上爬,卻壓根不知身體如何協調,如何使力效率較高。牛二壯在攀爬過程中,還不慎摔倒了幾次,令跟在後麵那些殘卒們看得直皺眉。
好歹過了小半個時辰的功夫,那少年終究是引著幾人爬上了那半山腰。少年拿出竹哨放在嘴邊悠揚地吹了幾聲,隨後,山林中響起幾聲竹哨作為迴應。少年聽到那竹哨聲之後,便麵露釋然之色,向李延昭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向山林之中又行了幾十步,李延昭便見一塊山石之後,有片坡度平緩許多的空地。一路走來,每隔三五步便能看到一個衣甲殘破的士卒。山石後更是聚攏著二十餘人。此時卻正都半躺在地,當中有人身上還插著羽箭,有人衣甲裂開數條口子,破口處還汨汨流著血。
那些士卒聽得人聲,隨即便抬頭看。卻見那少年帶著幾名衣甲鮮明的將卒向此處行來,眾人的眼光在李延昭幾人身上流連一番,隨即便自慚形穢一般垂下眼瞼,或是轉望他處。
一行人轉過巨石,來到那堆各自負傷,呻吟不止的士卒當中。這片略微平緩些的空地之上,散落著刀劍弓弩等武器。從傷員們傷口處往外流的血,將此地的空氣也渲染成一片血腥味道。少年快步行至當中一名坐著的人身側,而後小心翼翼道:“郎主,仆業已探明,西側穀中那支兵馬,乃是涼州軍哨騎。”
被喚作郎主那人聽聞少年的匯報,也是緩緩睜開半閉的雙眼。他此時雖然衣甲殘破,血染征袍,然而卻是盤腿端坐在地,神態平靜,無不昭示著他非同一般的氣度。
“涼州軍?”他口中輕語著,卻是一臉不可置信神色:“涼州軍哨騎居然深入於此,他們這名帶隊將領,卻是膽識過人啊。”
言罷,他便調轉視線,向著十來步遠外望去,卻看到身著鐵甲,頭頂紅纓盔的一名將領,正俯身查看著己方一名負傷部曲。見其神色若有所思,卻是不知在想些什麽。
正欲開口唿喚對方,卻不知對方如何稱唿,便繼續問那少年道:“這位將軍,卻該如何稱唿?”
少年聽聞郎主問話,也是抬起頭略微想了片刻,而後答道:“這位將軍姓李,諱延昭,乃是涼州廣武郡騎營百人將。”
蘇撫點點頭,正待要喚李延昭一聲,卻見李延昭已蹲下身在己方那名受傷部曲身旁,而後從身旁衛士手中拿過什麽,看樣子竟像是要為那部曲處理傷口、
蘇撫見狀,連喚過那少年,喊他將自己扶起。正待上前觀察一番那位將領如何治傷,卻聽得蹲在地上的那位李將軍大聲吼道:“有誰能動的?快去燒點熱水來。以便清洗傷口!”
一旁已有兩名輕傷軍卒依言起身,前去尋得木柴、小鍋等,又將身旁能尋得的水囊中的水,盡皆倒入小鍋中,而後支起鍋,燒上水。
方才由於匈奴人在穀口徘徊試探,他們躲在山林中的這些傷員也不敢生火,以免暴露目標。而現今匈奴人既已遁走,一旁這位來曆不明的將軍又言明需燒水以清洗傷口。他們自然是遵照而行。
李延昭觀眼前那名受傷部曲,傷處乃是在右小臂處,被利器豁開了一條長口子,撕裂的衣袖處,正不斷地往外淌著暗紅色的血液。李延昭拿過手中方才從秦大勇處拿來的一塊幹淨布帛。而後連咬帶撕,利落地將那布帛撕成若幹條。
那部曲傷口在右小臂靠近手肘處。李延昭將其衣袖撕開,仔細地端詳了一番。而後抽出一根布條,將那部曲右臂微微抬起,而後將布條在他右手腕處紮緊。直紮到布條收縮起來,緊緊地勒進那部曲的手腕肌肉中,方才囑咐他道:“且將右手抬高,放在頭盔上,稍候片刻清洗傷口。”
那部曲見一位不認識的將領為自己處理傷口。心中疑惑非常。然而卻也不便相問。此時聽得李延昭出言叮囑,便連連應下。隨後便目送著他往下一人而去。
李延昭又俯身到下一人傷處查看一番,蘇撫與那少年郎,此時見李延昭熟練地幫助自己部下處理外傷,心中既驚異又好奇,於是便靜靜地隨在他身後,觀察他處理傷口的方法。
此時李延昭麵前這位傷者麵色已有些發白,嘴唇青紫地一直喃喃道冷。李延昭查看一番,卻見此人亦是傷在右手小臂處。不過確是小臂中間,不知是被槍還是劍刺了一下。留下一條雖是不長,看樣子卻很深的傷口。
此時這傷口中仍在不停地向外汨汨出血,隻是出的血卻呈現與剛才那傷者不太相同的鮮紅色。李延昭查看了傷口之後,並未遲疑,而是令秦大勇上得前來,配合自己將這傷者的衣袖整條割下,而後迅速抽出一根布條紮在那傷者大臂處,同樣是狠狠用了一番力氣,直到將布條深深勒進肉裏,方才紮緊。
眼見得李延昭轉眼間已是為兩位軍卒處理了傷口,但是對於傷處的處理卻是不盡相同,正在後方觀察的蘇撫心生疑竇,隨即便問道:“李將軍為何將布條紮在頭一人手腕,卻紮在後一人上臂呢?此二人傷口不是相類嗎?”
李延昭聽到有人在身後相問,於是迴過身來,卻是看到方才那少年,靜靜地站在一名衣甲殘破的小將身旁。發問的,正是這名小將。
李延昭心知這小將,大抵便是那名少年人方才所提到的郎主了。於是先點頭為禮,而後道:“小郎君有所不知,此二人雖然都是右下臂處受傷。然而第一人傷口雖長,卻淺,應是被刀刃劃過其下臂,隻傷到靜脈,因此流出的血呈暗紅色,出血速度也較緩。”
“而另一人,麵色發白,嘴唇青紫。觀其傷口,雖短,卻深。出血呈鮮紅色,且流速較快,顯然已是傷到動脈。傷到動脈,應在傷口近心髒一側紮結止血。而傷到靜脈,則應在傷口遠心髒一側紮結止血。”
蘇撫聞言,點點頭若有所思地道:“原來如此。那麽止血之後,又該當如何呢?”
“紮結止血,每半個時辰應將紮結布條解開,使傷者血脈稍作流通。解開約莫半刻鍾到一刻鍾。若傷處未凝結完畢,便應當繼續紮結,以待其止血。傷口若止血凝結,便將鹽加入煮沸水中放至稍涼,而後清洗傷處。”
李延昭解釋處理外傷之事,使用了不少醫學術語。看著蘇撫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而後方喊過牛二壯道:“二壯,且下山,令營中再來幾人,帶上布條金創藥等,上山來為蘇小郎君部屬治傷!”
望著牛二壯遠去的背影,李延昭又走向了下一個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