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身之後,尚未跑出去多遠,李延昭便發現了吊在身後的這個“尾巴”。這些匈奴騎卒由遠及近,個個神情亢奮地盯著李延昭這一小撮人。
想必這些匈奴人方才在穀口受了不小的挫折。自己恰巧出現,無疑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得以宣泄的出口。這些匈奴騎卒一邊神情亢奮地從後麵追上來,一邊互相之間肆無忌憚地大聲講著胡語。
李延昭見後方這些匈奴騎卒向著他們追了過來,便迴頭對左右護持自己的騎卒們說:“這些狗賊,恰好拿來解悶。諸君且與我一同遛狗!”言罷迴身又看了一眼即將追進三十步距離的匈奴騎卒們,隨後雙腿一夾馬腹,同時左手一扯韁繩,馬兒便嘶鳴著向左馳去。
李延昭這幾人所乘戰馬均是自穀口出發前換乘的體力充沛的戰馬。相較於奔馳了大半日的匈奴騎卒們,馬力上的差距自是不可同日而語。
幾人先是縱馬向穀口奔馳,將自己與匈奴追兵們的差距拉大到將近五十步。而後紛紛撥轉馬頭,略微放緩馬速,有意讓匈奴追兵們又追近至三十步開外。正當追兵們紛紛在馬上彎弓引箭,準備用一波箭雨來對他們幾個來一次洗禮之時,在李延昭的命令下,眾人又馭使戰馬提速,轉眼間便將匈奴人又甩在了弓箭射程之外。
那隊匈奴騎卒的隊官眼見此景,氣急敗壞地向著他們遠離的背影徒勞地射出了手中的箭矢。那箭矢飛快地飛行了四十步遠,最後還是力竭,落在縱馬遠去的李延昭等身後的塵土中。轉眼便湮沒在馬蹄揚起的飛塵中,不知所蹤。
眼見前方諸人已在弓箭射程外,匈奴騎卒的那帶隊隊官又是氣急敗壞地用胡語大吼了幾句,而後帶著手下十餘騎,又是騎馬向著李延昭等的方向追來。
李延昭眼見那些匈奴騎卒糾纏不休,便索性帶著他們繞了一個大圈。而後繼續向穀口方向馳去。那些緊追不舍,卻始終距李延昭等保持著三五十步距離的匈奴騎卒,見其奔入穀口。領頭的隊官便一聲胡語唿喝,他們便也都是撥轉馬頭,放棄追擊,向著己方陣線中返迴而去。
見溜了一圈之後,卻未能將對方這十來騎誘至己方伏擊陣線,李延昭雖是略感失望,然而對方的表現,卻也是在意料之中。他返迴之後,遂對已在山穀中換馬待機多時的邵雷發令道:“出擊!”
邵雷極有默契地向李延昭點了一下頭,而後便抽出腰間環首刀,用力一揮,向手下這二十來人下令道:“出——擊——!”
這二十餘人便即刻催動戰馬,向著方才追擊李延昭,此時距穀口不遠,正欲撥馬返迴的那支匈奴騎卒追擊而去。
那支匈奴騎卒正待撥馬返迴,隨後從穀口處傳來的綿密馬蹄聲,卻使得他們帶隊的那位隊官,不由得眉頭一緊。
他邊馭使著胯下戰馬,邊轉頭向後方一望,卻看到穀口處,正衝出二十來騎,揮著明晃晃的戰刀,直向他們殺奔而來。兩相比較之下,匈奴哨騎的隊官做出了一個正確的選擇:逃。
匈奴人精於騎射之術,因此即使是在奔逃之時,依然取弓搭箭向後方追擊自己的那些騎卒射去。猝不及防之下,追擊的騎卒還是有兩三人中箭。中箭者勉力緊抓馬韁,雙腳用力撐著馬鐙,以使自己不至於跌落下馬。
無數次的操練之中,李延昭已是向這些騎卒反複強調了一點。那便是騎卒於戰陣之上廝殺,萬萬不可輕易墜馬。一旦墜馬,便是萬劫不複的結局。
這些騎卒們雖然刻苦操練不輟,也將百人將等將官們所傳授的事情都是牢牢記在心中。然而這支騎兵少經戰陣的弱點,也是暴露無遺。
中箭的兩名騎卒,一名肩窩處中箭,另一名左手手臂處中了一箭,由於無鐵甲蔽體,前胸也是中了一箭。他們如今隻能勉力在馬背上維持住自己身體的平衡,不至於即刻便跌下馬背去。
然而畢竟戰陣經驗不足,他們其一不知脫離隊伍,為後方奔馳的同澤們讓出衝鋒的道路,其二,受得如此箭傷,他們也無法再揮舞兵器作戰。徒然留在隊伍中,隻會成為大隊的阻礙。
見得此景,邵雷大聲唿喝著,下令受傷的兩名騎卒脫離隊伍,返迴穀中準備做些簡單的傷口處理。見得兩人小心翼翼地退出隊伍,邵雷舉刀的大手一揮,斜斜指向前方奔逃的匈奴騎卒,喝令著自己的手下們:“還擊!”
邵雷話音方落,這些騎卒們已是紛紛張弓在手,一波箭矢便帶著淒厲的嘯叫,向二十餘步開外的匈奴騎卒們射去。
騎卒們熟練地用雙腿夾緊馬腹,以馬鐙作為兩腳支點,而後騰出雙手來,連連放箭,轉眼間已是兩三波箭矢出去,那些正在奔逃的匈奴騎卒,轉眼間便是墜馬兩人。
前方縱馬奔逃的那些匈奴騎卒,本來以為這些追擊騎卒在充足的距離之下,也不會有多少還手之力。然而當後麵一波一波的箭矢射來,他們才感到驚愕不已。迴頭再仔細地觀察後方追擊的騎卒裝束,確實並非胡騎,反倒是更像他們之前所見的晉軍。
觀察一番之後,他們卻是紛紛驚詫不已。從未聞說晉軍之中有如此精於騎射的騎兵部隊,那麽,這些追擊他們的騎卒們,卻又是什麽來頭呢?
還未及讓他們細想出一個結果,借著連綿不絕箭矢掩護下的涼州騎卒,借著馬力的優勢,已是漸漸追近,直至他們身後十來步遠。
“殺!”隨著邵雷一聲沉悶卻聲如巨雷的吼叫,他手下這些騎卒們已是紛紛取下刀槍在手,在邵雷帶領下紛紛催動戰馬,直向著前方的那些匈奴騎卒飛馳過去!
匈奴騎卒們馬力不濟,此時便是再怎麽費力去催動胯下戰馬,迫使它們發掘出它們的潛能,奔馳得盡量快以擺脫身後的追兵,卻仍是有個別體力透支的馬匹,漸漸拉開了與大隊的距離。
邵雷見自己前方數步遠,一名匈奴騎卒已是掉隊,此時再怎麽費力催動戰馬,戰馬也隻是跑得越來越慢。邵雷怎會放過如此良機?催動馬匹再一次加速之後,一聲“殺!”的怒吼方才出口,手中長槍已是借著馬勢,刺入了那名匈奴騎卒的後背。
邵雷在騎卒營中時日已久,所曆戰陣廝殺,也不在少數。因此借著馬勢刺出去的這一槍,他也並未用盡全力。所以槍頭刺入對方後背之後,也是很快停了下來。邵雷借著馬勢,右手輕巧一抖,已是將那騎卒挑落馬下,隨著己方騎卒的馬蹄隆隆上前,轉眼便已將他淹沒。馬蹄過處,隻傳出幾聲微不可聞的骨骼碎裂聲。
廣武騎卒們自穀口奔出百來步,弓箭射擊加上追擊斬殺,已將五名匈奴騎卒斬落馬下。其餘數人大抵因為馬力較為強勁緣故,一時半會竟追擊不上。眼看已近匈奴大隊處,邵雷索性勒住馬,下令屬下騎卒們紛紛撥轉馬頭,返迴穀口而去。
剩餘的匈奴騎卒們驚魂未定地逃迴主陣,將遭遇與領頭將官一陣細說,卻令那將官也為之驚詫不已。他縱馬前行幾步,登上一處小土坡,向李延昭屬下騎卒們所據守的穀口處靜靜地觀察了一番。
此時局勢卻是令他犯了難。自己手下這百餘號人處於數條山脈出口處。不過小小一個方圓不足兩裏的平地。然而自己現在麵對的這兩個敵手,都已是據守穀口。
先前攻打北麵穀口,已令他損兵折將。那些在平地上被他們追著亂殺的將卒,進了穀口之後,仿佛蛟龍入水,猛虎入林。眼見再難剿滅。然而此時西邊穀口又冒出來一支騎兵部隊,使得他心中感到愈發不安起來。
如果僅僅隻有自己屬下那隊官遇到的二十來號人,那麽西邊這支騎卒倒是不足為慮。不妨留下一部兵力監視北麵穀口,餘者皆先前去將西麵那部騎卒剿滅,而後再會師攻擊北麵,最終將兩邊先後剿滅。
思慮決定之後,這位匈奴將官便分出一半騎卒,交給自己一位部屬帶領,命他試探性地進攻西麵穀口,以探明對方虛實。若是對方人數不少,便返迴。若對方隻有先前遇到那二十來人,便遣人迴來傳信,他自然會將大隊都派去,對那支騎卒予以剿滅。
如今,自己部族之外,都出現了這些精於馬術騎射的騎兵,長此以往,又怎麽了得?那匈奴將官早已下定決心,若是可能,便將這支騎兵消滅在此地,決不可使之壯大。
然而他的如意算盤還沒來得及打多久,先前派出試探進攻的那位部屬,便灰頭土臉地迴來,而後向他稟告道,先前那支騎卒撤入穀中,隨即便以山上伐倒的樹木堆疊起來,阻塞了穀口通路。他領人甫一接近,穀口一側高一些的山上,與穀中便紛紛射來箭矢,使得他們不能靠近。眼見對方人數,至少在五六十人以上。
匈奴將官聽聞屬下的這番匯報,心有不甘地望望北麵穀口。那裏依然被自己先前所追擊的那支殘卒所據守。不知是他們已知有援手來臨,還是被逼至絕路,不得不據險地以死戰。穀口被他們把守的嚴嚴實實。
如今自己手下的勇士們一接近穀口,便要麵對四方射來的箭矢。甚至兩麵山上丟下來的石頭。那些殘卒雖然也不過就剩五六十人模樣,然而若是強攻進去,不知要折損多少自己手下的勇士。
就算是再心有不甘,此時這匈奴將官也隻能喟然長歎,而後不情不願地下達了一道命令:“撤吧。”
麵對占據穀口險地的兩方,他沒有把握將任何一方穩妥地化作自己的軍功。因此盡管不情不願,他還是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他的部屬聽聞這道撤退命令,頓時如蒙大赦。剩餘的不足一百號人,很快地將同澤的遺體,與繳獲的少量戰利品縛於空置戰馬的馬背,而後迴頭馬不停蹄地離開了這一片對他們來說異常喪氣之地。
想必這些匈奴人方才在穀口受了不小的挫折。自己恰巧出現,無疑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得以宣泄的出口。這些匈奴騎卒一邊神情亢奮地從後麵追上來,一邊互相之間肆無忌憚地大聲講著胡語。
李延昭見後方這些匈奴騎卒向著他們追了過來,便迴頭對左右護持自己的騎卒們說:“這些狗賊,恰好拿來解悶。諸君且與我一同遛狗!”言罷迴身又看了一眼即將追進三十步距離的匈奴騎卒們,隨後雙腿一夾馬腹,同時左手一扯韁繩,馬兒便嘶鳴著向左馳去。
李延昭這幾人所乘戰馬均是自穀口出發前換乘的體力充沛的戰馬。相較於奔馳了大半日的匈奴騎卒們,馬力上的差距自是不可同日而語。
幾人先是縱馬向穀口奔馳,將自己與匈奴追兵們的差距拉大到將近五十步。而後紛紛撥轉馬頭,略微放緩馬速,有意讓匈奴追兵們又追近至三十步開外。正當追兵們紛紛在馬上彎弓引箭,準備用一波箭雨來對他們幾個來一次洗禮之時,在李延昭的命令下,眾人又馭使戰馬提速,轉眼間便將匈奴人又甩在了弓箭射程之外。
那隊匈奴騎卒的隊官眼見此景,氣急敗壞地向著他們遠離的背影徒勞地射出了手中的箭矢。那箭矢飛快地飛行了四十步遠,最後還是力竭,落在縱馬遠去的李延昭等身後的塵土中。轉眼便湮沒在馬蹄揚起的飛塵中,不知所蹤。
眼見前方諸人已在弓箭射程外,匈奴騎卒的那帶隊隊官又是氣急敗壞地用胡語大吼了幾句,而後帶著手下十餘騎,又是騎馬向著李延昭等的方向追來。
李延昭眼見那些匈奴騎卒糾纏不休,便索性帶著他們繞了一個大圈。而後繼續向穀口方向馳去。那些緊追不舍,卻始終距李延昭等保持著三五十步距離的匈奴騎卒,見其奔入穀口。領頭的隊官便一聲胡語唿喝,他們便也都是撥轉馬頭,放棄追擊,向著己方陣線中返迴而去。
見溜了一圈之後,卻未能將對方這十來騎誘至己方伏擊陣線,李延昭雖是略感失望,然而對方的表現,卻也是在意料之中。他返迴之後,遂對已在山穀中換馬待機多時的邵雷發令道:“出擊!”
邵雷極有默契地向李延昭點了一下頭,而後便抽出腰間環首刀,用力一揮,向手下這二十來人下令道:“出——擊——!”
這二十餘人便即刻催動戰馬,向著方才追擊李延昭,此時距穀口不遠,正欲撥馬返迴的那支匈奴騎卒追擊而去。
那支匈奴騎卒正待撥馬返迴,隨後從穀口處傳來的綿密馬蹄聲,卻使得他們帶隊的那位隊官,不由得眉頭一緊。
他邊馭使著胯下戰馬,邊轉頭向後方一望,卻看到穀口處,正衝出二十來騎,揮著明晃晃的戰刀,直向他們殺奔而來。兩相比較之下,匈奴哨騎的隊官做出了一個正確的選擇:逃。
匈奴人精於騎射之術,因此即使是在奔逃之時,依然取弓搭箭向後方追擊自己的那些騎卒射去。猝不及防之下,追擊的騎卒還是有兩三人中箭。中箭者勉力緊抓馬韁,雙腳用力撐著馬鐙,以使自己不至於跌落下馬。
無數次的操練之中,李延昭已是向這些騎卒反複強調了一點。那便是騎卒於戰陣之上廝殺,萬萬不可輕易墜馬。一旦墜馬,便是萬劫不複的結局。
這些騎卒們雖然刻苦操練不輟,也將百人將等將官們所傳授的事情都是牢牢記在心中。然而這支騎兵少經戰陣的弱點,也是暴露無遺。
中箭的兩名騎卒,一名肩窩處中箭,另一名左手手臂處中了一箭,由於無鐵甲蔽體,前胸也是中了一箭。他們如今隻能勉力在馬背上維持住自己身體的平衡,不至於即刻便跌下馬背去。
然而畢竟戰陣經驗不足,他們其一不知脫離隊伍,為後方奔馳的同澤們讓出衝鋒的道路,其二,受得如此箭傷,他們也無法再揮舞兵器作戰。徒然留在隊伍中,隻會成為大隊的阻礙。
見得此景,邵雷大聲唿喝著,下令受傷的兩名騎卒脫離隊伍,返迴穀中準備做些簡單的傷口處理。見得兩人小心翼翼地退出隊伍,邵雷舉刀的大手一揮,斜斜指向前方奔逃的匈奴騎卒,喝令著自己的手下們:“還擊!”
邵雷話音方落,這些騎卒們已是紛紛張弓在手,一波箭矢便帶著淒厲的嘯叫,向二十餘步開外的匈奴騎卒們射去。
騎卒們熟練地用雙腿夾緊馬腹,以馬鐙作為兩腳支點,而後騰出雙手來,連連放箭,轉眼間已是兩三波箭矢出去,那些正在奔逃的匈奴騎卒,轉眼間便是墜馬兩人。
前方縱馬奔逃的那些匈奴騎卒,本來以為這些追擊騎卒在充足的距離之下,也不會有多少還手之力。然而當後麵一波一波的箭矢射來,他們才感到驚愕不已。迴頭再仔細地觀察後方追擊的騎卒裝束,確實並非胡騎,反倒是更像他們之前所見的晉軍。
觀察一番之後,他們卻是紛紛驚詫不已。從未聞說晉軍之中有如此精於騎射的騎兵部隊,那麽,這些追擊他們的騎卒們,卻又是什麽來頭呢?
還未及讓他們細想出一個結果,借著連綿不絕箭矢掩護下的涼州騎卒,借著馬力的優勢,已是漸漸追近,直至他們身後十來步遠。
“殺!”隨著邵雷一聲沉悶卻聲如巨雷的吼叫,他手下這些騎卒們已是紛紛取下刀槍在手,在邵雷帶領下紛紛催動戰馬,直向著前方的那些匈奴騎卒飛馳過去!
匈奴騎卒們馬力不濟,此時便是再怎麽費力去催動胯下戰馬,迫使它們發掘出它們的潛能,奔馳得盡量快以擺脫身後的追兵,卻仍是有個別體力透支的馬匹,漸漸拉開了與大隊的距離。
邵雷見自己前方數步遠,一名匈奴騎卒已是掉隊,此時再怎麽費力催動戰馬,戰馬也隻是跑得越來越慢。邵雷怎會放過如此良機?催動馬匹再一次加速之後,一聲“殺!”的怒吼方才出口,手中長槍已是借著馬勢,刺入了那名匈奴騎卒的後背。
邵雷在騎卒營中時日已久,所曆戰陣廝殺,也不在少數。因此借著馬勢刺出去的這一槍,他也並未用盡全力。所以槍頭刺入對方後背之後,也是很快停了下來。邵雷借著馬勢,右手輕巧一抖,已是將那騎卒挑落馬下,隨著己方騎卒的馬蹄隆隆上前,轉眼便已將他淹沒。馬蹄過處,隻傳出幾聲微不可聞的骨骼碎裂聲。
廣武騎卒們自穀口奔出百來步,弓箭射擊加上追擊斬殺,已將五名匈奴騎卒斬落馬下。其餘數人大抵因為馬力較為強勁緣故,一時半會竟追擊不上。眼看已近匈奴大隊處,邵雷索性勒住馬,下令屬下騎卒們紛紛撥轉馬頭,返迴穀口而去。
剩餘的匈奴騎卒們驚魂未定地逃迴主陣,將遭遇與領頭將官一陣細說,卻令那將官也為之驚詫不已。他縱馬前行幾步,登上一處小土坡,向李延昭屬下騎卒們所據守的穀口處靜靜地觀察了一番。
此時局勢卻是令他犯了難。自己手下這百餘號人處於數條山脈出口處。不過小小一個方圓不足兩裏的平地。然而自己現在麵對的這兩個敵手,都已是據守穀口。
先前攻打北麵穀口,已令他損兵折將。那些在平地上被他們追著亂殺的將卒,進了穀口之後,仿佛蛟龍入水,猛虎入林。眼見再難剿滅。然而此時西邊穀口又冒出來一支騎兵部隊,使得他心中感到愈發不安起來。
如果僅僅隻有自己屬下那隊官遇到的二十來號人,那麽西邊這支騎卒倒是不足為慮。不妨留下一部兵力監視北麵穀口,餘者皆先前去將西麵那部騎卒剿滅,而後再會師攻擊北麵,最終將兩邊先後剿滅。
思慮決定之後,這位匈奴將官便分出一半騎卒,交給自己一位部屬帶領,命他試探性地進攻西麵穀口,以探明對方虛實。若是對方人數不少,便返迴。若對方隻有先前遇到那二十來人,便遣人迴來傳信,他自然會將大隊都派去,對那支騎卒予以剿滅。
如今,自己部族之外,都出現了這些精於馬術騎射的騎兵,長此以往,又怎麽了得?那匈奴將官早已下定決心,若是可能,便將這支騎兵消滅在此地,決不可使之壯大。
然而他的如意算盤還沒來得及打多久,先前派出試探進攻的那位部屬,便灰頭土臉地迴來,而後向他稟告道,先前那支騎卒撤入穀中,隨即便以山上伐倒的樹木堆疊起來,阻塞了穀口通路。他領人甫一接近,穀口一側高一些的山上,與穀中便紛紛射來箭矢,使得他們不能靠近。眼見對方人數,至少在五六十人以上。
匈奴將官聽聞屬下的這番匯報,心有不甘地望望北麵穀口。那裏依然被自己先前所追擊的那支殘卒所據守。不知是他們已知有援手來臨,還是被逼至絕路,不得不據險地以死戰。穀口被他們把守的嚴嚴實實。
如今自己手下的勇士們一接近穀口,便要麵對四方射來的箭矢。甚至兩麵山上丟下來的石頭。那些殘卒雖然也不過就剩五六十人模樣,然而若是強攻進去,不知要折損多少自己手下的勇士。
就算是再心有不甘,此時這匈奴將官也隻能喟然長歎,而後不情不願地下達了一道命令:“撤吧。”
麵對占據穀口險地的兩方,他沒有把握將任何一方穩妥地化作自己的軍功。因此盡管不情不願,他還是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他的部屬聽聞這道撤退命令,頓時如蒙大赦。剩餘的不足一百號人,很快地將同澤的遺體,與繳獲的少量戰利品縛於空置戰馬的馬背,而後迴頭馬不停蹄地離開了這一片對他們來說異常喪氣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