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這些日子以來,田間地頭一番農事的鍛煉,李延昭現在手上動作也堪稱嫻熟。他熟練地割下手中一把把粟米,然後裝到身旁背篼中,自有民戶們將背篼背到一旁去皮脫粒。
經過這些時間的幫扶,廣武郡兵在這些新安置的流民戶眼中,已不啻親人一般的存在。就如同現在,士卒們在田壟之間各自劃定的區域之中忙碌。然而在士卒們左近跟隨的持背篼的婦孺們,也時不時地去田埂上由鄉人們自發搭建的涼茶棚那裏,為辛苦勞作的士卒們奉上一碗茶湯。
得到鄉人百姓們如此愛戴的士卒們,也是渾身充滿幹勁。一邊做著手中的活計,一邊還喊著號子。李延昭偶爾直起腰來休息片刻,便能聽到左近田畝間,勞作中的士卒們口中的吆喝聲。
此起彼伏的吆喝和號子,更為這秋末豐收的畫卷,平添一抹亮色。
午間休息的時候,鄉人們便從各家之中,拿出糧食野菜等,為辛勤勞作半日餘的軍卒們,做了一些熱騰騰的粟米野菜粥。李延昭也不顧塵土飛揚,與周遭的麾下軍卒們,一同坐在這田埂之上,不時吃幾口手中捧著的粥飯。
就連宋慶等世家出身的子弟,此時也是苦坐在人群之中,與身旁這些往日根本不會正眼瞧過的軍卒們,一道飲著粗陋的粥食。忙碌半日,卻隻得這些粗陋粥食果腹,他們心中自是氣苦不已。然而不遠處的百人將亦是在與士卒們同甘共苦,故而他們也不敢太過特立獨行。
不過氣苦於這種不堪處境,各人心中早已萌生調走別處任事的念頭。各家均是涼州高門大戶,若是調去他處任事,對這些膏粱子弟而言卻也並非難事。
李延昭怎能不知這些世家子弟心中所想?他之前經曆頗多,對於察言觀色早已有自己的一套心得。這些日子裏庶務繁多,他也早已察覺這些世家子弟心中不耐。然而為大計著想,他自身亦與這些世家子弟之間保持著一種微妙的關係。
麵上彼此相敬,然而心下卻各自有各自的盤算。對於自己麾下這種各懷鬼胎的形勢,他早有心理準備,且並不以此為忤。他心中也如明鏡一般,自然知道自己日後若是有什麽命令、策略之類。劉季武及他自己兼領的百人隊自然不會有什麽異議。然而宋慶,卻難保不會有其它的想法。
因此李延昭覺得,如果能借由這些繁雜庶務,迫使這些世家高門子弟自行調走任事,也不失為一種妙策。
人與人之間,好鬥乃是天性。加之這時代世家與寒庶之間,亦是有段看不見摸不著,卻難以跨越的鴻溝。別看李延昭劉季武等,平日也算與宋慶共事。然而幾人之間除了公事,幾乎是老死不相往來。
宋慶自與軍中其餘世家膏粱子弟來往甚密。然而李延昭等卻是不能夠插足他們的圈子,一來雙方出身差距過大。二來即便不為公務坐到一起,也缺乏令眾人都興致勃勃的共同話題。因此也造就了軍中如今的詭異局麵:世家子弟私下一撮,本州寒庶私下一撮,流民將吏私下一撮。
李延昭自己深知此等情況乃是治軍忌諱。然而自身位卑言輕,卻是無力改變。隻寄希望於這些高門子弟早些調走,也使得自己能安生些許。
心中想著這些雜事,李延昭不知覺間已行至田埂上蘇玄等左近。迴過神來卻見蘇玄正撫須笑看著自己。於是連忙上前見禮。
見李延昭上來見禮,蘇玄也從胡床上起身迴禮。而後和顏悅色道:“忙碌一上午,百人將也是辛苦了。且稍坐片刻,再行農事罷。”
李延昭本想出言婉拒。然而看到蘇玄身後的蘇小娘子,正饒有興趣地看著他。他便鬼使神差地沒有出言拒絕,而是應蘇玄之請,坐到他身旁一空置的幾案之後。
見李延昭坐定,蘇玄自命仆役端上果脯點心等。此時李延昭才驚覺自己灰頭土臉,雙手經過一上午的勞作,也是髒汙不已。與蘇玄及蘇小娘子同坐在這涼棚之中,倒使得他頗為拘謹,跪坐在胡床上扭來扭去,窘迫不已。
蘇玄卻對李延昭的窘迫姿態恍若未見,隻是不時側過頭,向他問詢一些諸如金城郡左近的情況。想來便是擔憂如今局勢下涼州之地的安危。李延昭據實相告,言明州治精銳已在北岸立寨,並且加高加固了金城郡的城牆。如今金城郡的防務,可謂是固若金湯。
蘇玄聽了這些情況,心下稍安。於是又坐著與李延昭相談了不大一會兒,便告了聲罪,與郡府官吏們一道前往逆水邊去巡視那邊田地收割情況去了。畢竟如今這季夏糧收獲,時間緊任務重,即使如他也不能安坐。
見得涼棚左近的蘇玄與郡府官吏們均已離去,棚中隻餘李延昭及蘇小娘子,還有幾名蘇氏仆役。李延昭頗感坐如針氈,於是起身向蘇小娘子告辭,便欲繼續帶領休息了好一陣的麾下士卒們繼續收割工作去了。
“將軍且慢,再稍坐片刻可好?”聽聞一旁蘇小娘子言語中隱有央求之意。李延昭便隻得點點頭,又在方才席中坐下。二人便隔著半丈遠的距離輕聲交談起來。
“上次有幸為將軍麾下演奏兩曲,我可見將軍也是略通音律之人。今日恰在此相見,不若將軍也演奏一曲如何?”
聽聞蘇小娘子口中輕輕道來的要求,李延昭頓時一個頭兩個大。自己這種行伍莽夫,怎地就在蘇小娘子眼中成為通曉音律的風雅之人了?
“小娘子錯看了。李某軍伍莽漢,怎是通曉音律的雅人?李某隻知行軍布陣,戰場廝殺。對於音律,可說是一竅不通。”
“奴家這雙眼,是不會騙人的。將軍就萬莫藏私了。”蘇小娘子依然執著。麵對這位小娘子頗有些咄咄逼人的眼神,李延昭腦海中反反複複迴想起一些耳熟能詳的曲目,然而在這個時代,似乎都有些突兀。
見李延昭凝神細思,蘇小娘子倒也並未再出言打攪。這涼棚之中,便保持著一種詭異而古怪的氣氛。
思慮了半晌,對這位蘇小娘子,李延昭內心的確是頗有好感。從她撇開門戶之見,為自己麾下軍卒演奏的那一刻起,這種好感就開始根植於李延昭的心中。
因此,見這小娘子此刻誠心相求,李延昭倒也不願再藏私。思慮半晌,終是想起一個曲目,於是對端坐幾案之後的蘇小娘子道:“末將此處,確有一曲,名曰《聞戰》。願與小娘子共享。”
蘇小娘子聞言,嘴角已是泛起一絲微笑:“願聞其詳。”
“末將手拙,並不會操持絲竹等物,小娘子見笑。”
聽聞李延昭直言自己不會樂器,蘇小娘子卻是絲毫不以為意,仍是饒有興致地看著李延昭,等待他的下文。
李延昭枯坐在胡床上,清了清嗓,而後張開五音不全的歌喉,將這一曲徐徐唱出。
“君欲守土複開疆,血猶熱,誌四方。我為君擦拭纓槍,為君披戎裝。君道莫笑醉沙場,看九州,烽煙揚。我唱戰歌送君往,高唱……”
曲子開頭,雖然李延昭嗓音粗獷豪邁,卻依舊令蘇小娘子在一旁拍手叫好。李延昭麵有慚色拱了拱手,又繼續唱到:
“聽,昨夜有戎狄。叩我雁門關,攀我十丈城牆。看,九州有烽火,江山千萬裏,烽火次第燃。”
“我,高歌送君行,掌中弓雖冷,鮮血猶是滾燙。且,為君傾此杯,願君此行歸來踏凱旋。”
“我夢君征戰,一月……君行一月夢君征戰……”
“我夢君歸來,一年……君行一年夢君歸來……”
“我夢君不還,五年……君行五年夢君不還……”
“我夢已不在,十年……十年夢不再……”
“聞說塞外雪花開,吹一夜,行路難。我織一片明月光,願為君司南。聞君躍馬提纓槍,逐戎狄,酒一觴。我將祝捷酒淺埋,待君……共醉萬場!”
“我,高歌送君行,掌中弓雖冷,鮮血猶是滾燙。且,為君傾此杯,願君此行歸來踏凱旋。”
“我夢君征戰,一月……君行一月夢君征戰……”
“我夢君歸來,一年……君行一年夢君歸來……”
“我夢君不還,五年……君行五年夢君不還……”
“我夢已不在,十年……十年夢不再……”
“當年君欲行邊疆,血猶熱,誌四方。我為君擦拭纓槍,為君披戎裝。君道莫笑醉沙場,看九州,烽煙揚,我唱戰歌送君往,高唱……”
“如今我歌聲已啞,難高歌,迎君還。我站在城樓細數,將士三十萬。忽見君跨馬提槍,舊衣冠,鬢卻白。我將祝捷酒斟滿,且問……君可安康?”
這曲子本來是以深閨軍婦的角度來譜曲填詞,此時卻自一個身披鐵甲的大老爺們口中唱出。端得是顯得有些不諧。然而蘇小娘子卻是絲毫不以為意,反倒還聽得入神,一副嘖嘖讚歎之色。
一曲終了,李延昭已是滿頭大汗,他向蘇小娘子欠了欠身道:“末將技窮,卻是讓小娘子見笑了。”
“將軍這曲唱的是極好,將夫君出征在外,獨守閨房的軍婦心境刻畫得入木三分。此曲乃是將軍所譜吧?”蘇小娘子閃著靈動的大眼,盈盈望著李延昭,已是帶上幾分崇敬神色。
李延昭聞言不由得滿頭大汗,來這世以後頭一遭當文抄公,卻換得如此對待,卻是讓他麵紅耳赤,慚愧不已。
“此曲乃是一友人所作,並非出於末將之手。”想了想,李延昭還是否認了這一說法,然而蘇小娘子眼中卻是更泛出一絲異樣神采來。
“想必將軍所言的友人,也是深閨中的軍婦吧?不然這種盼君不還的心境,如何刻畫得如此深刻?”
“想來也算是吧。”李延昭大汗淋漓,直欲將此話題搪塞過去,卻引得蘇小娘子又是一陣微不可覺的輕笑。
經過這些時間的幫扶,廣武郡兵在這些新安置的流民戶眼中,已不啻親人一般的存在。就如同現在,士卒們在田壟之間各自劃定的區域之中忙碌。然而在士卒們左近跟隨的持背篼的婦孺們,也時不時地去田埂上由鄉人們自發搭建的涼茶棚那裏,為辛苦勞作的士卒們奉上一碗茶湯。
得到鄉人百姓們如此愛戴的士卒們,也是渾身充滿幹勁。一邊做著手中的活計,一邊還喊著號子。李延昭偶爾直起腰來休息片刻,便能聽到左近田畝間,勞作中的士卒們口中的吆喝聲。
此起彼伏的吆喝和號子,更為這秋末豐收的畫卷,平添一抹亮色。
午間休息的時候,鄉人們便從各家之中,拿出糧食野菜等,為辛勤勞作半日餘的軍卒們,做了一些熱騰騰的粟米野菜粥。李延昭也不顧塵土飛揚,與周遭的麾下軍卒們,一同坐在這田埂之上,不時吃幾口手中捧著的粥飯。
就連宋慶等世家出身的子弟,此時也是苦坐在人群之中,與身旁這些往日根本不會正眼瞧過的軍卒們,一道飲著粗陋的粥食。忙碌半日,卻隻得這些粗陋粥食果腹,他們心中自是氣苦不已。然而不遠處的百人將亦是在與士卒們同甘共苦,故而他們也不敢太過特立獨行。
不過氣苦於這種不堪處境,各人心中早已萌生調走別處任事的念頭。各家均是涼州高門大戶,若是調去他處任事,對這些膏粱子弟而言卻也並非難事。
李延昭怎能不知這些世家子弟心中所想?他之前經曆頗多,對於察言觀色早已有自己的一套心得。這些日子裏庶務繁多,他也早已察覺這些世家子弟心中不耐。然而為大計著想,他自身亦與這些世家子弟之間保持著一種微妙的關係。
麵上彼此相敬,然而心下卻各自有各自的盤算。對於自己麾下這種各懷鬼胎的形勢,他早有心理準備,且並不以此為忤。他心中也如明鏡一般,自然知道自己日後若是有什麽命令、策略之類。劉季武及他自己兼領的百人隊自然不會有什麽異議。然而宋慶,卻難保不會有其它的想法。
因此李延昭覺得,如果能借由這些繁雜庶務,迫使這些世家高門子弟自行調走任事,也不失為一種妙策。
人與人之間,好鬥乃是天性。加之這時代世家與寒庶之間,亦是有段看不見摸不著,卻難以跨越的鴻溝。別看李延昭劉季武等,平日也算與宋慶共事。然而幾人之間除了公事,幾乎是老死不相往來。
宋慶自與軍中其餘世家膏粱子弟來往甚密。然而李延昭等卻是不能夠插足他們的圈子,一來雙方出身差距過大。二來即便不為公務坐到一起,也缺乏令眾人都興致勃勃的共同話題。因此也造就了軍中如今的詭異局麵:世家子弟私下一撮,本州寒庶私下一撮,流民將吏私下一撮。
李延昭自己深知此等情況乃是治軍忌諱。然而自身位卑言輕,卻是無力改變。隻寄希望於這些高門子弟早些調走,也使得自己能安生些許。
心中想著這些雜事,李延昭不知覺間已行至田埂上蘇玄等左近。迴過神來卻見蘇玄正撫須笑看著自己。於是連忙上前見禮。
見李延昭上來見禮,蘇玄也從胡床上起身迴禮。而後和顏悅色道:“忙碌一上午,百人將也是辛苦了。且稍坐片刻,再行農事罷。”
李延昭本想出言婉拒。然而看到蘇玄身後的蘇小娘子,正饒有興趣地看著他。他便鬼使神差地沒有出言拒絕,而是應蘇玄之請,坐到他身旁一空置的幾案之後。
見李延昭坐定,蘇玄自命仆役端上果脯點心等。此時李延昭才驚覺自己灰頭土臉,雙手經過一上午的勞作,也是髒汙不已。與蘇玄及蘇小娘子同坐在這涼棚之中,倒使得他頗為拘謹,跪坐在胡床上扭來扭去,窘迫不已。
蘇玄卻對李延昭的窘迫姿態恍若未見,隻是不時側過頭,向他問詢一些諸如金城郡左近的情況。想來便是擔憂如今局勢下涼州之地的安危。李延昭據實相告,言明州治精銳已在北岸立寨,並且加高加固了金城郡的城牆。如今金城郡的防務,可謂是固若金湯。
蘇玄聽了這些情況,心下稍安。於是又坐著與李延昭相談了不大一會兒,便告了聲罪,與郡府官吏們一道前往逆水邊去巡視那邊田地收割情況去了。畢竟如今這季夏糧收獲,時間緊任務重,即使如他也不能安坐。
見得涼棚左近的蘇玄與郡府官吏們均已離去,棚中隻餘李延昭及蘇小娘子,還有幾名蘇氏仆役。李延昭頗感坐如針氈,於是起身向蘇小娘子告辭,便欲繼續帶領休息了好一陣的麾下士卒們繼續收割工作去了。
“將軍且慢,再稍坐片刻可好?”聽聞一旁蘇小娘子言語中隱有央求之意。李延昭便隻得點點頭,又在方才席中坐下。二人便隔著半丈遠的距離輕聲交談起來。
“上次有幸為將軍麾下演奏兩曲,我可見將軍也是略通音律之人。今日恰在此相見,不若將軍也演奏一曲如何?”
聽聞蘇小娘子口中輕輕道來的要求,李延昭頓時一個頭兩個大。自己這種行伍莽夫,怎地就在蘇小娘子眼中成為通曉音律的風雅之人了?
“小娘子錯看了。李某軍伍莽漢,怎是通曉音律的雅人?李某隻知行軍布陣,戰場廝殺。對於音律,可說是一竅不通。”
“奴家這雙眼,是不會騙人的。將軍就萬莫藏私了。”蘇小娘子依然執著。麵對這位小娘子頗有些咄咄逼人的眼神,李延昭腦海中反反複複迴想起一些耳熟能詳的曲目,然而在這個時代,似乎都有些突兀。
見李延昭凝神細思,蘇小娘子倒也並未再出言打攪。這涼棚之中,便保持著一種詭異而古怪的氣氛。
思慮了半晌,對這位蘇小娘子,李延昭內心的確是頗有好感。從她撇開門戶之見,為自己麾下軍卒演奏的那一刻起,這種好感就開始根植於李延昭的心中。
因此,見這小娘子此刻誠心相求,李延昭倒也不願再藏私。思慮半晌,終是想起一個曲目,於是對端坐幾案之後的蘇小娘子道:“末將此處,確有一曲,名曰《聞戰》。願與小娘子共享。”
蘇小娘子聞言,嘴角已是泛起一絲微笑:“願聞其詳。”
“末將手拙,並不會操持絲竹等物,小娘子見笑。”
聽聞李延昭直言自己不會樂器,蘇小娘子卻是絲毫不以為意,仍是饒有興致地看著李延昭,等待他的下文。
李延昭枯坐在胡床上,清了清嗓,而後張開五音不全的歌喉,將這一曲徐徐唱出。
“君欲守土複開疆,血猶熱,誌四方。我為君擦拭纓槍,為君披戎裝。君道莫笑醉沙場,看九州,烽煙揚。我唱戰歌送君往,高唱……”
曲子開頭,雖然李延昭嗓音粗獷豪邁,卻依舊令蘇小娘子在一旁拍手叫好。李延昭麵有慚色拱了拱手,又繼續唱到:
“聽,昨夜有戎狄。叩我雁門關,攀我十丈城牆。看,九州有烽火,江山千萬裏,烽火次第燃。”
“我,高歌送君行,掌中弓雖冷,鮮血猶是滾燙。且,為君傾此杯,願君此行歸來踏凱旋。”
“我夢君征戰,一月……君行一月夢君征戰……”
“我夢君歸來,一年……君行一年夢君歸來……”
“我夢君不還,五年……君行五年夢君不還……”
“我夢已不在,十年……十年夢不再……”
“聞說塞外雪花開,吹一夜,行路難。我織一片明月光,願為君司南。聞君躍馬提纓槍,逐戎狄,酒一觴。我將祝捷酒淺埋,待君……共醉萬場!”
“我,高歌送君行,掌中弓雖冷,鮮血猶是滾燙。且,為君傾此杯,願君此行歸來踏凱旋。”
“我夢君征戰,一月……君行一月夢君征戰……”
“我夢君歸來,一年……君行一年夢君歸來……”
“我夢君不還,五年……君行五年夢君不還……”
“我夢已不在,十年……十年夢不再……”
“當年君欲行邊疆,血猶熱,誌四方。我為君擦拭纓槍,為君披戎裝。君道莫笑醉沙場,看九州,烽煙揚,我唱戰歌送君往,高唱……”
“如今我歌聲已啞,難高歌,迎君還。我站在城樓細數,將士三十萬。忽見君跨馬提槍,舊衣冠,鬢卻白。我將祝捷酒斟滿,且問……君可安康?”
這曲子本來是以深閨軍婦的角度來譜曲填詞,此時卻自一個身披鐵甲的大老爺們口中唱出。端得是顯得有些不諧。然而蘇小娘子卻是絲毫不以為意,反倒還聽得入神,一副嘖嘖讚歎之色。
一曲終了,李延昭已是滿頭大汗,他向蘇小娘子欠了欠身道:“末將技窮,卻是讓小娘子見笑了。”
“將軍這曲唱的是極好,將夫君出征在外,獨守閨房的軍婦心境刻畫得入木三分。此曲乃是將軍所譜吧?”蘇小娘子閃著靈動的大眼,盈盈望著李延昭,已是帶上幾分崇敬神色。
李延昭聞言不由得滿頭大汗,來這世以後頭一遭當文抄公,卻換得如此對待,卻是讓他麵紅耳赤,慚愧不已。
“此曲乃是一友人所作,並非出於末將之手。”想了想,李延昭還是否認了這一說法,然而蘇小娘子眼中卻是更泛出一絲異樣神采來。
“想必將軍所言的友人,也是深閨中的軍婦吧?不然這種盼君不還的心境,如何刻畫得如此深刻?”
“想來也算是吧。”李延昭大汗淋漓,直欲將此話題搪塞過去,卻引得蘇小娘子又是一陣微不可覺的輕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