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再報,歸弢已盡皆占領城外四營。
敵軍分三麵圍城,內有己方不少倒戈叛投人馬。唯餘東門敵人較少,隻有五千餘眾。
杜無論憂心忡忡,說道:“定遠城在西北方,歸弢這是誘我們從東門突圍,繞路而走,野外定有埋伏。城中反我者情緒洶湧,日間有多股人馬衝來要為陸不異報仇,眾兵將拚死才得擋住,已然守城無望。如不盡早突圍,恐今夜生變,為之奈何!”
查無同默然半晌,道:“此間一敗塗地,有何麵目迴見師尊。我兩個易容成百姓,任它城破,尋著機會出去,到定遠城匯合再說罷。”
杜無論慌亂之間,忘了他易容之術,此刻聞言大喜:“就這麽辦。”
兩人隨即易容打扮,混去城中。
城內無人再主持局麵,剩下將領多是杜、查二人一手提拔,任歸弢如何勸降,隻是不敢打開城門。
膽戰心驚守了一夜,不見敵軍攻來。
清晨,歸弢又遣城外將領輪番來勸。
這些人要麽是昨日大戰中被俘虜的,要麽就是直接投降的,得歸弢善待,個個對城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性命作起了擔保。
內中將領又有不少互相認識之人,這才相信歸弢誠心勸降,打開城門,迎接大軍入內。
歸弢沒想到一日之內就拿下了宕城,加緊收編城內外剩餘軍隊,共計六萬餘人。
當下嚴明軍紀,與百姓秋毫無犯。
緊接著調派四萬兵馬迴援啟臨城。又下令緊急搜捕杜、查二人,卻哪裏能尋到他們蹤跡。
啟臨城自歸弢大軍出動後,劉九這一日四處巡防。
於夜間收到消息,道是李伏威三萬先鋒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現在境內。
東線四城相繼告急,已有兩城不戰而降,剩餘二城死守待援,形勢岌岌可危。若等李伏威本部大軍到來,必被一舉攻破,隻盼速去救援。
劉九不料他先頭部隊急行軍如此之快,城中兵不滿萬,精銳又都去了宕城,如何有人馬前去解圍。
這李伏威乃鎮守乾國東路邊境的將領,治軍威嚴,深通兵略。曾任西線黃馬關守將之時,就數敗琰國來犯軍隊,威名遠揚,自不是段森之流能比。
因他不是隍紈一黨,縱使戰功赫赫,也未得大力提拔。隻將其調離了黃馬關,在大將軍隍展麾下任職,守著江東國門多年。
隍紈眼看西南叛亂聲勢浩大,便調李伏威前來征剿。又派乾門司參壁校尉風四柳監軍,實為監視李伏威動靜。
李伏威沿途又順手平滅大小數股起義,勢如破竹,聲威大震。
城內此時謠言四起,說李伏威大軍已於城外各處下寨,排兵布陣,對啟臨城形成了犄角之勢。
更有甚者,道是宕城戰事膠著不下,歸弢已然殞命身死。
劉九心知,李伏威早已安排細作在城內,有意散播謠言。料想他用兵謹慎,未攻克東境二城之前,必不敢孤軍奔襲前來犯險,當務之急是穩定全城軍民。
正與柳青生議事間,手下將領來報:“城中不少將領官員,原本是朝廷之人,如今聽聞李伏威到來,人心渙散。許多將官收拾家小細軟,已想辦法偷偷出城去了。還有人密報,留下的人,已在暗通敵軍,隻待時機一到,就要想方設法獻城投降。”
柳青生聽了,神色凝重道:“此事上午我剛得密報,隻不過半晌之間,竟已如此嚴重。李伏威名頭響亮,兵馬未至,城中近於潰亂,如此下去,必不戰而降。”
屬下道:“我已吩咐下去,嚴加看守城門,不可放一人出城。”
劉九一番沉默過後,大笑道:“傳令下去,今夜大開城門,徹夜熄火,不放一人值守。”
屬下大吃一驚:“將軍這是為何?”
隻見柳青生微微一笑:“將軍英明,柳某也正有此意。”
屬下仍舊大惑不解,柳青生乃道:“敵強我弱,非常之時,城中謠言堵不如疏。現今出城者甚眾,尋不到李伏威,無處可去,他們自會迴來。然心存顧忌,我等隻當不知,黑燈瞎火,就是為其大開方便之門。”
劉九接著道:“城中有膽子的,今晚也任其親自出城,去看看虛實。一進一出,他們兩邊相遇,可還有熱鬧看哩。李伏威大軍相距甚遠,就是有奇兵到來,我令士兵秘密埋伏城中,不怕死的,盡管入城。”
屬下這才明白,擊掌讚歎道:“如此一來,謠言不攻自破!兩位首領真是高明,末將愚鈍,這就去辦。”
夜深人靜時分,城下漆黑一片。
荒野中果然有不少人影攢動,偷摸返迴城中。一見城門洞開,喜不自勝,加快腳步往趕來。
城中將官亦有不少偷偷來到城門處,都是滿腹狐疑:李伏威大軍不是在城外下寨麽,劉九好大的膽子,這是要使空城計?
遇著城外折返之人,盡皆大驚,欲要詢問,對麵都是遮遮掩掩,隻裝作不認識。
兩邊拉拉扯扯,磨磨蹭蹭,悄聲細語了好一陣。
有人說,城中所傳必是謠言,宕城戰報剛剛傳來,歸弢安然無恙,正在圍城之中。
還有人道,李伏威即便今日不來,明日後日大後日遲早要來,還是要早作打算。
雖是如此,大部分人說完,都小心翼翼,各自往城中散去。
劉九和柳青生躲在牆頭暗自觀察,見計策成功,相視一笑,安心迴府。
餘下之人議論紛紛,徘徊良久,卻是沒有一個敢出城的。
又怕有人暗中觀察,報給劉九,迴去給自己記上一筆,都不願多待一刻。
眾人說著說著,一哄而散,盡皆迴家去了。
第二日將近午時,宕城戰報傳來,劉九即刻召集城中議事。
眾人紛紛上前,比往日都積極多了,生怕劉九看不到自己在此。
劉九好聲撫慰道:“皆賴各位出力,全城一心,前方大捷。宕城已被大首領輕鬆拿下,四萬援軍正在迴城路上,今夜就到。李伏威知我軍威,必不敢冒然西進。眾將全力拱衛城防,隻待大軍歸來,我等主動率軍出擊,將李伏威打個落花流水。”
說著將宕城戰報傳閱眾人,廳內群情振奮,歡唿雷動。
晚上,宕城援軍兵強馬壯,果然按時迴援。
稍作休整後,劉九即點起一萬五千人馬,親自率三千精銳先發上路,救援東線被圍二城。
當先一戰擊潰迎麵敵軍八千餘人,趁勢高歌凱進,連戰連捷。數日間,已解一城之圍。
剩餘敵軍見多日攻城不下,懾於劉九兵鋒正盛,到時隻怕城內城外兩麵夾擊,乃放棄圍城,大軍駐守另外兩座城池。
劉九自知首戰得勝,乃對方先鋒驕傲輕敵所致。那圍城軍隊撤退有度,隱隱有誘敵之意,必是李伏威授意,出於謹慎,不曾追趕。
凱旋後將戰事細細稟明歸弢,兩人都覺李伏威大軍未到,先鋒盤踞二城不動,似乎正在憋著大招,一股陰雲已然籠罩在三鴻郡上方。
敵軍分三麵圍城,內有己方不少倒戈叛投人馬。唯餘東門敵人較少,隻有五千餘眾。
杜無論憂心忡忡,說道:“定遠城在西北方,歸弢這是誘我們從東門突圍,繞路而走,野外定有埋伏。城中反我者情緒洶湧,日間有多股人馬衝來要為陸不異報仇,眾兵將拚死才得擋住,已然守城無望。如不盡早突圍,恐今夜生變,為之奈何!”
查無同默然半晌,道:“此間一敗塗地,有何麵目迴見師尊。我兩個易容成百姓,任它城破,尋著機會出去,到定遠城匯合再說罷。”
杜無論慌亂之間,忘了他易容之術,此刻聞言大喜:“就這麽辦。”
兩人隨即易容打扮,混去城中。
城內無人再主持局麵,剩下將領多是杜、查二人一手提拔,任歸弢如何勸降,隻是不敢打開城門。
膽戰心驚守了一夜,不見敵軍攻來。
清晨,歸弢又遣城外將領輪番來勸。
這些人要麽是昨日大戰中被俘虜的,要麽就是直接投降的,得歸弢善待,個個對城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性命作起了擔保。
內中將領又有不少互相認識之人,這才相信歸弢誠心勸降,打開城門,迎接大軍入內。
歸弢沒想到一日之內就拿下了宕城,加緊收編城內外剩餘軍隊,共計六萬餘人。
當下嚴明軍紀,與百姓秋毫無犯。
緊接著調派四萬兵馬迴援啟臨城。又下令緊急搜捕杜、查二人,卻哪裏能尋到他們蹤跡。
啟臨城自歸弢大軍出動後,劉九這一日四處巡防。
於夜間收到消息,道是李伏威三萬先鋒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現在境內。
東線四城相繼告急,已有兩城不戰而降,剩餘二城死守待援,形勢岌岌可危。若等李伏威本部大軍到來,必被一舉攻破,隻盼速去救援。
劉九不料他先頭部隊急行軍如此之快,城中兵不滿萬,精銳又都去了宕城,如何有人馬前去解圍。
這李伏威乃鎮守乾國東路邊境的將領,治軍威嚴,深通兵略。曾任西線黃馬關守將之時,就數敗琰國來犯軍隊,威名遠揚,自不是段森之流能比。
因他不是隍紈一黨,縱使戰功赫赫,也未得大力提拔。隻將其調離了黃馬關,在大將軍隍展麾下任職,守著江東國門多年。
隍紈眼看西南叛亂聲勢浩大,便調李伏威前來征剿。又派乾門司參壁校尉風四柳監軍,實為監視李伏威動靜。
李伏威沿途又順手平滅大小數股起義,勢如破竹,聲威大震。
城內此時謠言四起,說李伏威大軍已於城外各處下寨,排兵布陣,對啟臨城形成了犄角之勢。
更有甚者,道是宕城戰事膠著不下,歸弢已然殞命身死。
劉九心知,李伏威早已安排細作在城內,有意散播謠言。料想他用兵謹慎,未攻克東境二城之前,必不敢孤軍奔襲前來犯險,當務之急是穩定全城軍民。
正與柳青生議事間,手下將領來報:“城中不少將領官員,原本是朝廷之人,如今聽聞李伏威到來,人心渙散。許多將官收拾家小細軟,已想辦法偷偷出城去了。還有人密報,留下的人,已在暗通敵軍,隻待時機一到,就要想方設法獻城投降。”
柳青生聽了,神色凝重道:“此事上午我剛得密報,隻不過半晌之間,竟已如此嚴重。李伏威名頭響亮,兵馬未至,城中近於潰亂,如此下去,必不戰而降。”
屬下道:“我已吩咐下去,嚴加看守城門,不可放一人出城。”
劉九一番沉默過後,大笑道:“傳令下去,今夜大開城門,徹夜熄火,不放一人值守。”
屬下大吃一驚:“將軍這是為何?”
隻見柳青生微微一笑:“將軍英明,柳某也正有此意。”
屬下仍舊大惑不解,柳青生乃道:“敵強我弱,非常之時,城中謠言堵不如疏。現今出城者甚眾,尋不到李伏威,無處可去,他們自會迴來。然心存顧忌,我等隻當不知,黑燈瞎火,就是為其大開方便之門。”
劉九接著道:“城中有膽子的,今晚也任其親自出城,去看看虛實。一進一出,他們兩邊相遇,可還有熱鬧看哩。李伏威大軍相距甚遠,就是有奇兵到來,我令士兵秘密埋伏城中,不怕死的,盡管入城。”
屬下這才明白,擊掌讚歎道:“如此一來,謠言不攻自破!兩位首領真是高明,末將愚鈍,這就去辦。”
夜深人靜時分,城下漆黑一片。
荒野中果然有不少人影攢動,偷摸返迴城中。一見城門洞開,喜不自勝,加快腳步往趕來。
城中將官亦有不少偷偷來到城門處,都是滿腹狐疑:李伏威大軍不是在城外下寨麽,劉九好大的膽子,這是要使空城計?
遇著城外折返之人,盡皆大驚,欲要詢問,對麵都是遮遮掩掩,隻裝作不認識。
兩邊拉拉扯扯,磨磨蹭蹭,悄聲細語了好一陣。
有人說,城中所傳必是謠言,宕城戰報剛剛傳來,歸弢安然無恙,正在圍城之中。
還有人道,李伏威即便今日不來,明日後日大後日遲早要來,還是要早作打算。
雖是如此,大部分人說完,都小心翼翼,各自往城中散去。
劉九和柳青生躲在牆頭暗自觀察,見計策成功,相視一笑,安心迴府。
餘下之人議論紛紛,徘徊良久,卻是沒有一個敢出城的。
又怕有人暗中觀察,報給劉九,迴去給自己記上一筆,都不願多待一刻。
眾人說著說著,一哄而散,盡皆迴家去了。
第二日將近午時,宕城戰報傳來,劉九即刻召集城中議事。
眾人紛紛上前,比往日都積極多了,生怕劉九看不到自己在此。
劉九好聲撫慰道:“皆賴各位出力,全城一心,前方大捷。宕城已被大首領輕鬆拿下,四萬援軍正在迴城路上,今夜就到。李伏威知我軍威,必不敢冒然西進。眾將全力拱衛城防,隻待大軍歸來,我等主動率軍出擊,將李伏威打個落花流水。”
說著將宕城戰報傳閱眾人,廳內群情振奮,歡唿雷動。
晚上,宕城援軍兵強馬壯,果然按時迴援。
稍作休整後,劉九即點起一萬五千人馬,親自率三千精銳先發上路,救援東線被圍二城。
當先一戰擊潰迎麵敵軍八千餘人,趁勢高歌凱進,連戰連捷。數日間,已解一城之圍。
剩餘敵軍見多日攻城不下,懾於劉九兵鋒正盛,到時隻怕城內城外兩麵夾擊,乃放棄圍城,大軍駐守另外兩座城池。
劉九自知首戰得勝,乃對方先鋒驕傲輕敵所致。那圍城軍隊撤退有度,隱隱有誘敵之意,必是李伏威授意,出於謹慎,不曾追趕。
凱旋後將戰事細細稟明歸弢,兩人都覺李伏威大軍未到,先鋒盤踞二城不動,似乎正在憋著大招,一股陰雲已然籠罩在三鴻郡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