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樵史演義(17)
中國十大禁毀小說文庫 作者:雪樵主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莫說兇星李自成殺了豔妻,又殺了問官,這一逃去,做出翻江攪海的事來。且把朝裏新政鋪張揚厲一番,使那天下後世,也知崇禎皇帝是個英明的天子,原非無道之君。隻為用的大小臣工,不肯同寅協恭替朝廷出力,卻終日攻擊邪黨,各立門戶,弄得朝政紛紜。還虧崇禎英明,留心圖治。見天啟時的賢相劉一燝、韓、葉向高都不安其位,聖心惻然不忍。又見現在的幾個閣老隻施鳳來、李國不是魏黨,卻也沒甚擔當。張瑞圖又為查出書寫魏璫賀屏,被逐迴去。其時又因國子監監生胡煥猷動了一本,說這些輔臣,匡救無聞,庸庸伴食。崇禎雖不準他的本,心裏也有些動念。忽然一日,傳旨與吏部衙門,會同九卿,推入閣辦事的官來看。吏部、九卿見皇帝英毅有為,不敢稽遲,將在朝與林下資俸可以入閣的官員,細細酌量,共推了一十二員。如現在翰林王祚遠、來宗道,九卿房壯麗、曹思誠,其餘或養高林下忤璫閑住,或累入薦例相應起用,如孟紹虞、錢龍錫、楊景辰、薛三省、李標、蕭命官、周道登、劉鴻訓,一齊列名呈進。
次日崇禎即召閣老施鳳來、李國,吏科魏照乘,河南道禦史安伸,俱赴內殿。在香案前叩頭三拜,但見:
寶鼎篆煙嫋嫋,玉檠燭焰煌煌。金瓶奇卉落清香,卻與金甌相向。
雉扇遙分彩色,珠簾半卷瑤光。諸臣叩首肅冠裳,咫尺天顏瞻仰。
《西江月》
眾官拜舞已畢,崇禎禦口宣諭道:“內閣公孤大臣,倘得其人,社稷生民之福。朕何敢自定,須定之於天。”施鳳來跪奏道:“海內多事,乞皇上多點幾員,相助為理。”崇禎喜動天顏,道:“朕知道了。但這所卜之臣,以所得之先後為次序,還以官銜大小為次序?”施鳳來等齊聲奏道:“當以官銜為序,庶無紊亂之嫌。”崇禎道:“朕知道了。卿等平身。”眾官俱起,隨即趨出,序立在香案下。崇禎起至殿前,拈了三炷香,行一拜三叩頭禮。內侍排列玉幾,安放瑪瑙硯、玉管筆在香案的左邊,將大紅龍風花箋,共十二方,把會推孟紹虞等各人各寫了一個名字,逐一與眾官看了,盡拈成鬮子,投入金瓶裏。崇禎舉玉筋,拈起六個鬮子,吩咐內侍展開觀看。第一錢龍錫,第二楊景辰,第三來宗道,第四李標,第五周道登,第六劉鴻訓,都是翰林出身。崇禎又行了一拜三叩頭禮,還就了禦座。眾官各趨入叩頭稱賀。崇禎才吩咐錢龍錫等,俱升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俱入閣同輔臣施鳳來等辦事。眾官應諾,叩頭退班。
京師人見新閣老都是翰林,道內外兼推,畢竟原是翰林官宣麻,大是奇事。但來宗道也曾祝頌魏璫,雖不曾做他的鷹犬,人心有些不服。其餘濟濟賢才,盡稱帝佐。有詩為證:
明興代有中興主,又見龍飛在九五。
相臣師濟幸有人,簡在帝心今師古。
自此崇禎皇帝既稱英君,眾閣老又稱賢輔。就是來閣老,原係世家,在天啟年間不得已權宜保身,不比崔呈秀、倪文煥、阮大铖這一班兒殺人媚人。如今遇了崇禎皇帝,也換了肺腸,盡心為國,如唐朝的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了。
一日,崇禎傳出旨意道:“許誌吉以參處穢吏,投身奸逆,借吳養春籍沒追贓變價之事,魚肉鄉邑,深可痛恨。著撫、按二並提問。其的確價值,不妨從公估計具奏,以憑裁奪。再有李明道、崔文升,乃是忠賢之黨,為害淮、揚,俱分撒迴各案。誣陷忠良,雖係魏忠賢主謀,俱屬田爾耕、許顯純羅織,李永貞、劉若愚撥置。雖經降調,仍發法司擬罪。”
此時眾正滿朝,忻忻望治。就是魏璫同府的景州曹思誠,不甚依勢殺人,隻不與璫抗拒,現做都察院掌院,梁夢環現做禦史,都被人參去了。大理寺少卿姚士慎,崇禎知他忠義,特命他問這田爾耕、許顯純、李永貞、劉若愚的事。共是兩案。爾耕、顯純先殺在西角頭,家私盡行籍沒,不消說了。其劉若愚,因提李永貞未到,單提他來,公同刑部官審問一番。劉若愚供稱:“逆賢用事,王體乾第一,李永貞、石元雅、塗文輔等次之。若愚隻在永貞門下抄寫文書,逆賢正不關涉。”又供,自撰有《酌中誌略》一書,詳載各閹始末,遞與姚大理看。姚士慎見他文詞清勁,雖未竟,即如李進忠,也有同姓同名共三個。魏忠賢原名李進忠,本姓魏,繼父姓李,得寵後因避移宮一事;出了本姓,改名忠賢。李永貞原名也是李進忠,初因逆賢同名,在秉筆太監諸棟名下,就改了李永貞。又有一個西李老娘娘下用事的李進忠。其中又載,李永貞曾被萬曆三十二年墩鎖計十八年,至升遐遺詔始放,其語甚詳。姚士慎憐其才,因疑其枉奏,請長係,容他續完《酌中誌略》一書。李永貞原降淨軍發顯陵安置,先逃被獲,解到京師。又會審了一審,縛至正義街斬首。將斬的時節,還跪向監斬官哭訴求免,看的人沒一個不笑他癡呆。正是:
搏擊蒼鷹毛羽退,噬人乳虎爪牙休。
先年有個國公朱國弼,將本參劾魏忠賢,天啟道他是武臣越職言事,奉旨革了他的俸,已經三年。此時見崇禎盡反逆璫的事,上一本求準開俸。奉旨道:“武臣敢劾權奸,具見忠忱,準照舊支俸。仍將原停俸糧,照數補給。該衙門知道。”正是:
錙銖未效微臣力,升鬥還沾聖主恩。
崇禎又準了施鳳來的本,傳旨道:“士習囂陵已極,副榜會試,監生乞恩貢士,猶為近例,會典所無。著該部立案勿行。那副榜會試,監生還可進場,恩貢、功貢一切停止。”濫官也不知省了多少,正是:
敝袴須教酬死士,簪纓未許錫貲郎。
禦史曹穀,因京師公論,為賢太監王安稱冤,上了一本。奉旨道:“王安赤心為國,遭逆魏矯旨處死,深可憐憫,準贈還原官。所籍家產,都給與子侄承領。”正是:
冤沉海子今方雪,屍化隨風恨未消。
當日魏忠賢驅逐皇親張國紀,原把順天府丞劉誌選將本參的。今被翰林倪元璐奏明此事,崇禎大怒。其時劉誌選,現任南京操江都禦史,先行削籍,後行拿問。張國紀複原官。正是:
貪功妄欲學華歆,伏閣豈知羞道輔。
少卿姚士慎,上了起廢一本。本上帶參太監塗文輔,總督戶、工二部錢糧,擅立公署,妄挫司官,憑藉忠賢生事,大壞祖製等因。奉旨道:“塗文輔附權糜費,已經斥逐。所修公署,著兩部變價還庫。其繳迴敕印,即行銷毀。”正是:
相臣未許侵錢穀,閹寺何緣職轉輸?
又有太常添注少卿阮大铖,給事中彭祖壽,實是魏忠賢的用人,此時尚列顯要。也上了一本道:“楚材摧抑已甚,乞聖明破格起用,以輔盛治,以快人心事。”奉旨道:“大铖、祖壽俱係邪黨,著閑住。”一時個個稱快。阮、彭二人也都逐迴去了。正是:
聖君明燭群奸惡,尚許雙雙學掛冠。
一時在位諸臣,雖未必個個皋、夔,人人稷、契,卻也正人多,僉壬少了。幾個新閣老,在家的已乘傳到京,彈冠相慶。朝夕商議的,隻是死的忠良未蒙旌表,黜的賢才未能升擢,磨拳擦掌都要幹這兩件正事。卻因事關重大,不是輕易獨奏的。惟有內操一事,尚未痛革。哪知崇禎聖明出人意表,偶然一日,召對閣臣,密向周道登、劉鴻訓、錢龍錫道:“內操軍士,俱是魏忠賢賊子招來的,中間黨羽不少,當時畢竟謀逆。幸而天佑皇家,得有今日。若仍留在禁城之中,到底防他不測之變;若要一朝散遣,這些人安享錢糧慣了,人極計生,又怕激變。不如善遣之,隻不許再入禁中便了。”錢龍錫等道:“陛下睿慮,誠非臣等所及。”崇禎忙即傳旨道:“內操軍士,勞苦特甚。著給假一月,歸鄉省親。仍從優犒賞,俱給月糧。該衙門知道。”那些軍士個個都歡天喜地道:“萬歲爺知疼著熱,好皇帝!好皇帝!”一齊領了犒賞月糧,俱出城去了。正是:
不用楚歌頻唱徹,一時星散八千人。
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第二十四迴慰忠魂褒封特旨
毀《要典》采納良言悠悠忽忽過秋夏,弄寒辭暖初冬夜。癡魂緊逐少年遊,相憐乍,相看他,酒杯頻向西風謝。論好事天公可藉,有兵書人間可借。先朝軼事莫糊塗,不須詫,何消罵,筆尖掃去心無掛。
《天仙子》
忠良幽恨情誰憐?《要典》鐫成排眾賢。
天道難容明主出,留將司馬續編年。
話說崇禎一二年間,朝裏另用一番好人,朝廷漸漸肅清,原成個盛世的規模了。隻是四方多事,一時收拾不來。有個翰林院編修倪元璐上了一本,“為世界已清,而方隅未化;邪氣未息,而正氣未伸事”。本上道:
臣以典試覆命入都。從邸抄見諸章奏,凡攻崔、魏者,必引東林為並案,一則曰邪黨,再則曰邪黨。何說乎?以東林為邪人、黨人,將複以何名加諸崔、魏之輩?崔、魏而既邪黨矣,向之首劾忠賢,參題呈秀者,又邪黨乎哉!夫東林,則亦天下之才藪也。大都稟清剛之標,而或繩人過刻;樹高明之幟,而或持論太深。其所引援為用者,亦每多氣魄之儔,才幹之傑,其間即不無非類,要可指數而盡耳。而其中則又有泊然無管,修然自遠,謝華其若脫,付黜陟於不聞,而徒以聲氣心期,遙相推獎,此所謂澹泊寧靜,純乎君子者也。今而曰邪黨,則無不邪黨者矣!自後之君子,以假借矯激深咎前人,而於是乎彪虎之徒,公然起而背叛名義,毀裂廉隅矣。於是乎連篇頌德,匝地生祠矣!夫頌德不已,必將勸進;生祠不已,必且唿嵩。而人猶寬之曰:“無可奈何,不得不然耳。”嗟乎!充一無可奈何、不得不然之心,又將何所不至哉。能以忠厚之心曲原此輩,而獨持已甚之論苛責吾徒,亦所謂悖也。以今大獄之後,湯火僅存,如西江、西秦、三吳、三楚之間,什九名賢,多半豪傑,況奉恩綸,屢俾酌用。而任事諸臣,似猶以“道學封疆”四字據為鐵案,先原諸臣之心,或亦深防報複之事。而臣以為,此過計也。年來之借東林以媚崔、魏者,其人自敗,即不須東林報複;若其不附崔、魏,又能攻而去之者,其人既已喬嶽矣,雖百東林,烏能報複之哉?臣又從邸抄伏讀聖旨,有“韓清忠有執,朕所鑒知”之諭,深仰天聰曠然,知人則哲。而近聞廷議,殊有異同,可為大怪。爐之相業光偉,他不具論,即如紅丸議起,舉國沸騰,而獨侃侃條揭。夫孫慎行君子也,且不附,況他人乎?迨權奸表裏,逆焰大張,以申救抵觸,岸然投劾。讀其陛辭三疏,字字秋霜。一時以為寇萊複生,趙鼎再出。而今推轂不及,點灼橫加,則徒以其票擬熊廷弼一事耳。夫廷弼罪即當誅,在不為無說。封疆失事,累累有徒,而當時之議,乃欲獨殺一廷弼,豈平論哉?此之所以閣筆也。然究竟廷弼不死於封疆,而死於局麵;不死於法吏,而死於奸璫。則又不可謂後之人能殺廷弼,而爐獨不能殺之也。又如詞臣文震孟,正學勁骨,有古大臣之器,其鄉人之月旦,比於陳實、王烈。三月居官,昌言獲罪,人又以方之羅倫、舒芬。有人如此,雅謂千秋。而今起用之旨再下,謬悠之談不已,甚有加之窩盜之名者。豈以其數十年之前,有其兄舉人文從龍不逞之事乎?夫人知有從龍之不逞以為之兄,而不知有文徵明之特行、文彭之至德以為之祖、父,世不聞柳下惠膺盜蹠之誅,司馬牛受向魋之罰,震孟何罪,遭此嫌譏!抑臣又思故憲臣鄒元標,理學宗王文成,鯁直類海忠介,業蒙明旨優恤矣。而易名之典,似當一並舉行。至於海內講學書院,凡經逆璫矯旨拆毀者,並宜令葺複如故。蓋書院、生祠相為負勝,生祠毀,書院豈不當複哉?臣草疏畢,又竊念部臣王守履,以進言之急,而犯失儀之條。皇上既納其言,薄鐫其級,仰見聖心之甚曲而厚。時經三月,懲創已深,履端更新,萬靈共曜。倘蒙召複原官,則聖度極於如天,而朝儀亦因之愈肅矣。
崇禎看畢,批道:“朕屢旨起廢,務秉虛公,酌量議用,有何‘方隅未化’、‘正氣未伸’?這所奏不當。各處書院,不許倡言創複,以滋紛擾。王守履混亂朝儀,業經薄罰,豈容薦舉市私?該部知道。”
這旨意一出。禦史楊維垣,原是魏黨漏網。見魏、崔勢敗,反上本攻他,希圖脫卸,心裏卻刻刻與東林為仇。乃又出一本,道“詞臣持論甚謬”,極力辯折。倪元璐隻得又上一本,“為微臣平心入告,台臣我見未除,謹再疏申明,以祈聖鑒以質公論事”。本上道:
次日崇禎即召閣老施鳳來、李國,吏科魏照乘,河南道禦史安伸,俱赴內殿。在香案前叩頭三拜,但見:
寶鼎篆煙嫋嫋,玉檠燭焰煌煌。金瓶奇卉落清香,卻與金甌相向。
雉扇遙分彩色,珠簾半卷瑤光。諸臣叩首肅冠裳,咫尺天顏瞻仰。
《西江月》
眾官拜舞已畢,崇禎禦口宣諭道:“內閣公孤大臣,倘得其人,社稷生民之福。朕何敢自定,須定之於天。”施鳳來跪奏道:“海內多事,乞皇上多點幾員,相助為理。”崇禎喜動天顏,道:“朕知道了。但這所卜之臣,以所得之先後為次序,還以官銜大小為次序?”施鳳來等齊聲奏道:“當以官銜為序,庶無紊亂之嫌。”崇禎道:“朕知道了。卿等平身。”眾官俱起,隨即趨出,序立在香案下。崇禎起至殿前,拈了三炷香,行一拜三叩頭禮。內侍排列玉幾,安放瑪瑙硯、玉管筆在香案的左邊,將大紅龍風花箋,共十二方,把會推孟紹虞等各人各寫了一個名字,逐一與眾官看了,盡拈成鬮子,投入金瓶裏。崇禎舉玉筋,拈起六個鬮子,吩咐內侍展開觀看。第一錢龍錫,第二楊景辰,第三來宗道,第四李標,第五周道登,第六劉鴻訓,都是翰林出身。崇禎又行了一拜三叩頭禮,還就了禦座。眾官各趨入叩頭稱賀。崇禎才吩咐錢龍錫等,俱升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俱入閣同輔臣施鳳來等辦事。眾官應諾,叩頭退班。
京師人見新閣老都是翰林,道內外兼推,畢竟原是翰林官宣麻,大是奇事。但來宗道也曾祝頌魏璫,雖不曾做他的鷹犬,人心有些不服。其餘濟濟賢才,盡稱帝佐。有詩為證:
明興代有中興主,又見龍飛在九五。
相臣師濟幸有人,簡在帝心今師古。
自此崇禎皇帝既稱英君,眾閣老又稱賢輔。就是來閣老,原係世家,在天啟年間不得已權宜保身,不比崔呈秀、倪文煥、阮大铖這一班兒殺人媚人。如今遇了崇禎皇帝,也換了肺腸,盡心為國,如唐朝的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了。
一日,崇禎傳出旨意道:“許誌吉以參處穢吏,投身奸逆,借吳養春籍沒追贓變價之事,魚肉鄉邑,深可痛恨。著撫、按二並提問。其的確價值,不妨從公估計具奏,以憑裁奪。再有李明道、崔文升,乃是忠賢之黨,為害淮、揚,俱分撒迴各案。誣陷忠良,雖係魏忠賢主謀,俱屬田爾耕、許顯純羅織,李永貞、劉若愚撥置。雖經降調,仍發法司擬罪。”
此時眾正滿朝,忻忻望治。就是魏璫同府的景州曹思誠,不甚依勢殺人,隻不與璫抗拒,現做都察院掌院,梁夢環現做禦史,都被人參去了。大理寺少卿姚士慎,崇禎知他忠義,特命他問這田爾耕、許顯純、李永貞、劉若愚的事。共是兩案。爾耕、顯純先殺在西角頭,家私盡行籍沒,不消說了。其劉若愚,因提李永貞未到,單提他來,公同刑部官審問一番。劉若愚供稱:“逆賢用事,王體乾第一,李永貞、石元雅、塗文輔等次之。若愚隻在永貞門下抄寫文書,逆賢正不關涉。”又供,自撰有《酌中誌略》一書,詳載各閹始末,遞與姚大理看。姚士慎見他文詞清勁,雖未竟,即如李進忠,也有同姓同名共三個。魏忠賢原名李進忠,本姓魏,繼父姓李,得寵後因避移宮一事;出了本姓,改名忠賢。李永貞原名也是李進忠,初因逆賢同名,在秉筆太監諸棟名下,就改了李永貞。又有一個西李老娘娘下用事的李進忠。其中又載,李永貞曾被萬曆三十二年墩鎖計十八年,至升遐遺詔始放,其語甚詳。姚士慎憐其才,因疑其枉奏,請長係,容他續完《酌中誌略》一書。李永貞原降淨軍發顯陵安置,先逃被獲,解到京師。又會審了一審,縛至正義街斬首。將斬的時節,還跪向監斬官哭訴求免,看的人沒一個不笑他癡呆。正是:
搏擊蒼鷹毛羽退,噬人乳虎爪牙休。
先年有個國公朱國弼,將本參劾魏忠賢,天啟道他是武臣越職言事,奉旨革了他的俸,已經三年。此時見崇禎盡反逆璫的事,上一本求準開俸。奉旨道:“武臣敢劾權奸,具見忠忱,準照舊支俸。仍將原停俸糧,照數補給。該衙門知道。”正是:
錙銖未效微臣力,升鬥還沾聖主恩。
崇禎又準了施鳳來的本,傳旨道:“士習囂陵已極,副榜會試,監生乞恩貢士,猶為近例,會典所無。著該部立案勿行。那副榜會試,監生還可進場,恩貢、功貢一切停止。”濫官也不知省了多少,正是:
敝袴須教酬死士,簪纓未許錫貲郎。
禦史曹穀,因京師公論,為賢太監王安稱冤,上了一本。奉旨道:“王安赤心為國,遭逆魏矯旨處死,深可憐憫,準贈還原官。所籍家產,都給與子侄承領。”正是:
冤沉海子今方雪,屍化隨風恨未消。
當日魏忠賢驅逐皇親張國紀,原把順天府丞劉誌選將本參的。今被翰林倪元璐奏明此事,崇禎大怒。其時劉誌選,現任南京操江都禦史,先行削籍,後行拿問。張國紀複原官。正是:
貪功妄欲學華歆,伏閣豈知羞道輔。
少卿姚士慎,上了起廢一本。本上帶參太監塗文輔,總督戶、工二部錢糧,擅立公署,妄挫司官,憑藉忠賢生事,大壞祖製等因。奉旨道:“塗文輔附權糜費,已經斥逐。所修公署,著兩部變價還庫。其繳迴敕印,即行銷毀。”正是:
相臣未許侵錢穀,閹寺何緣職轉輸?
又有太常添注少卿阮大铖,給事中彭祖壽,實是魏忠賢的用人,此時尚列顯要。也上了一本道:“楚材摧抑已甚,乞聖明破格起用,以輔盛治,以快人心事。”奉旨道:“大铖、祖壽俱係邪黨,著閑住。”一時個個稱快。阮、彭二人也都逐迴去了。正是:
聖君明燭群奸惡,尚許雙雙學掛冠。
一時在位諸臣,雖未必個個皋、夔,人人稷、契,卻也正人多,僉壬少了。幾個新閣老,在家的已乘傳到京,彈冠相慶。朝夕商議的,隻是死的忠良未蒙旌表,黜的賢才未能升擢,磨拳擦掌都要幹這兩件正事。卻因事關重大,不是輕易獨奏的。惟有內操一事,尚未痛革。哪知崇禎聖明出人意表,偶然一日,召對閣臣,密向周道登、劉鴻訓、錢龍錫道:“內操軍士,俱是魏忠賢賊子招來的,中間黨羽不少,當時畢竟謀逆。幸而天佑皇家,得有今日。若仍留在禁城之中,到底防他不測之變;若要一朝散遣,這些人安享錢糧慣了,人極計生,又怕激變。不如善遣之,隻不許再入禁中便了。”錢龍錫等道:“陛下睿慮,誠非臣等所及。”崇禎忙即傳旨道:“內操軍士,勞苦特甚。著給假一月,歸鄉省親。仍從優犒賞,俱給月糧。該衙門知道。”那些軍士個個都歡天喜地道:“萬歲爺知疼著熱,好皇帝!好皇帝!”一齊領了犒賞月糧,俱出城去了。正是:
不用楚歌頻唱徹,一時星散八千人。
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第二十四迴慰忠魂褒封特旨
毀《要典》采納良言悠悠忽忽過秋夏,弄寒辭暖初冬夜。癡魂緊逐少年遊,相憐乍,相看他,酒杯頻向西風謝。論好事天公可藉,有兵書人間可借。先朝軼事莫糊塗,不須詫,何消罵,筆尖掃去心無掛。
《天仙子》
忠良幽恨情誰憐?《要典》鐫成排眾賢。
天道難容明主出,留將司馬續編年。
話說崇禎一二年間,朝裏另用一番好人,朝廷漸漸肅清,原成個盛世的規模了。隻是四方多事,一時收拾不來。有個翰林院編修倪元璐上了一本,“為世界已清,而方隅未化;邪氣未息,而正氣未伸事”。本上道:
臣以典試覆命入都。從邸抄見諸章奏,凡攻崔、魏者,必引東林為並案,一則曰邪黨,再則曰邪黨。何說乎?以東林為邪人、黨人,將複以何名加諸崔、魏之輩?崔、魏而既邪黨矣,向之首劾忠賢,參題呈秀者,又邪黨乎哉!夫東林,則亦天下之才藪也。大都稟清剛之標,而或繩人過刻;樹高明之幟,而或持論太深。其所引援為用者,亦每多氣魄之儔,才幹之傑,其間即不無非類,要可指數而盡耳。而其中則又有泊然無管,修然自遠,謝華其若脫,付黜陟於不聞,而徒以聲氣心期,遙相推獎,此所謂澹泊寧靜,純乎君子者也。今而曰邪黨,則無不邪黨者矣!自後之君子,以假借矯激深咎前人,而於是乎彪虎之徒,公然起而背叛名義,毀裂廉隅矣。於是乎連篇頌德,匝地生祠矣!夫頌德不已,必將勸進;生祠不已,必且唿嵩。而人猶寬之曰:“無可奈何,不得不然耳。”嗟乎!充一無可奈何、不得不然之心,又將何所不至哉。能以忠厚之心曲原此輩,而獨持已甚之論苛責吾徒,亦所謂悖也。以今大獄之後,湯火僅存,如西江、西秦、三吳、三楚之間,什九名賢,多半豪傑,況奉恩綸,屢俾酌用。而任事諸臣,似猶以“道學封疆”四字據為鐵案,先原諸臣之心,或亦深防報複之事。而臣以為,此過計也。年來之借東林以媚崔、魏者,其人自敗,即不須東林報複;若其不附崔、魏,又能攻而去之者,其人既已喬嶽矣,雖百東林,烏能報複之哉?臣又從邸抄伏讀聖旨,有“韓清忠有執,朕所鑒知”之諭,深仰天聰曠然,知人則哲。而近聞廷議,殊有異同,可為大怪。爐之相業光偉,他不具論,即如紅丸議起,舉國沸騰,而獨侃侃條揭。夫孫慎行君子也,且不附,況他人乎?迨權奸表裏,逆焰大張,以申救抵觸,岸然投劾。讀其陛辭三疏,字字秋霜。一時以為寇萊複生,趙鼎再出。而今推轂不及,點灼橫加,則徒以其票擬熊廷弼一事耳。夫廷弼罪即當誅,在不為無說。封疆失事,累累有徒,而當時之議,乃欲獨殺一廷弼,豈平論哉?此之所以閣筆也。然究竟廷弼不死於封疆,而死於局麵;不死於法吏,而死於奸璫。則又不可謂後之人能殺廷弼,而爐獨不能殺之也。又如詞臣文震孟,正學勁骨,有古大臣之器,其鄉人之月旦,比於陳實、王烈。三月居官,昌言獲罪,人又以方之羅倫、舒芬。有人如此,雅謂千秋。而今起用之旨再下,謬悠之談不已,甚有加之窩盜之名者。豈以其數十年之前,有其兄舉人文從龍不逞之事乎?夫人知有從龍之不逞以為之兄,而不知有文徵明之特行、文彭之至德以為之祖、父,世不聞柳下惠膺盜蹠之誅,司馬牛受向魋之罰,震孟何罪,遭此嫌譏!抑臣又思故憲臣鄒元標,理學宗王文成,鯁直類海忠介,業蒙明旨優恤矣。而易名之典,似當一並舉行。至於海內講學書院,凡經逆璫矯旨拆毀者,並宜令葺複如故。蓋書院、生祠相為負勝,生祠毀,書院豈不當複哉?臣草疏畢,又竊念部臣王守履,以進言之急,而犯失儀之條。皇上既納其言,薄鐫其級,仰見聖心之甚曲而厚。時經三月,懲創已深,履端更新,萬靈共曜。倘蒙召複原官,則聖度極於如天,而朝儀亦因之愈肅矣。
崇禎看畢,批道:“朕屢旨起廢,務秉虛公,酌量議用,有何‘方隅未化’、‘正氣未伸’?這所奏不當。各處書院,不許倡言創複,以滋紛擾。王守履混亂朝儀,業經薄罰,豈容薦舉市私?該部知道。”
這旨意一出。禦史楊維垣,原是魏黨漏網。見魏、崔勢敗,反上本攻他,希圖脫卸,心裏卻刻刻與東林為仇。乃又出一本,道“詞臣持論甚謬”,極力辯折。倪元璐隻得又上一本,“為微臣平心入告,台臣我見未除,謹再疏申明,以祈聖鑒以質公論事”。本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