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後五年,帝國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南部邊境的象、桂林、南海三郡擁立一個叫趙佗的地方官為“南越武帝”。可憐北部邊境尚未肅清,又要遠征南越,那可是一個瘴氣滿山、氣候暑濕的地方,比對付匈奴一點都不少花錢。


    呂後隻好拿出老辦法,繼續讓貨幣減重。據史書記載,呂後五年,呂雉將銅、錫合鑄的“五分錢”改為銅、鉛、鐵合鑄。鉛和鐵要比錫重很多,鑄幣含銅量急劇下滑。


    這個時期出土的文物則證明,實際情況比史書記載還要差很多,鑄幣的重量已經從“三銖錢”變為“一銖錢”,為官方鑄幣標準八銖錢的三十分之一。


    三年內貨幣貶值三十倍,如此鑄幣減重,錢還是錢嗎?但是,漢帝國經濟沒有因為通脹而崩潰。


    因為,呂雉堅守住了自己的底線:邊疆戰事最緊張的時候,仍舊維持對小農“十五稅一”的政策。所以,這位女強人才窮到不得不實行貨幣通脹。


    對民生來說,“高稅收”、“高通脹”是兩難選擇,帝國出現危機的時候隻能擇其一。


    農耕時代,最主要的財富生產手段是種地,普通人對貨幣的需求量遠低於諸侯和封建官僚。大通脹給帝國經濟帶來的傷害,更多是對工商業和封建統治階級,對農人而言,如此低的稅收才是最重要的。


    盡管中國第一位女主與民生息、輕徭薄賦,然而曆史並沒有給這位女強人以良機,甚至沒有給她足夠的時間。剛剛得到土地的農民還未能生產足夠的財富,建立一個強盛的帝國仍需要時間……


    盛世鑄私錢


    皇帝在自己地盤上大搞各種“減稅、勸農”運動,連劉恆自己都親自跑到地裏種莊稼,諸侯如果先落了下風,那皇帝幹脆也不用“削藩”了。出於“削藩”的危機感,更出於獲得優勢經濟的動機,諸侯對振興封國經濟的渴盼遠甚於皇帝劉恆,很多成績也是漢郡所無。


    公元前180年,呂雉薨,南詔國隨即自去帝號。也是這一年,劉恆登基稱帝,是為漢文帝。自此,中國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文景之治”。


    現在,很多人如是說:漢文帝、漢景帝代表了封建中央集權,是地主階級先進生產力的象征;同姓王搞獨立王國,是落後生產力的代表,是腐朽落後勢力;“文景之治”中,先進的漢景帝打倒了落後的同姓王吳王劉濞,是先進力量戰勝落後勢力,具有曆史必然性。


    沒有這種必然性。


    曆史上,從來沒有絕對的“先進”,也沒有絕對的“落後”,所有的“先進”、“落後”都是從今人口中折射出來的。如果劉恆不是當了皇帝,那麽他也是諸侯之一,怎麽可能因為當了皇帝就突然變得“先進”?


    封建中央和地方封國也不是天然對立的,曆代帝王之所以要消滅封國,隻有一個原因:隻有裂土封王的諸侯才有能力對抗封建帝王,其他,無論是地方封建官僚還是富甲一方的豪門巨室都沒有這個能力。


    如果用經濟學語言解釋會更為明晰:任何一個市場,一旦缺乏競爭就必然缺乏效率;在市場中,無論買方還是賣方,一旦形成壟斷,日子就會過得非常舒服。帝王與諸侯,就是壟斷與競爭的關係,帝王要想“千秋萬代、一統江湖”,就必須消滅所有競爭勢力。


    皇帝一定要消滅諸侯,無論是同姓王還是異姓王。


    劉恆成為皇帝時,情況更不樂觀,全國改設五十七個郡,四十二個郡在諸侯手中。


    和自己的父親劉邦一樣,他隻有十五個郡;不同的是,劉恆這十五個郡的麵積更小。


    要想讓諸侯聽從命令,必須先有強勢的經濟,有了強勢的經濟才有可能征服諸侯。


    結果,在經濟建設上,漢文帝遇到了諸侯的強勢挑戰。


    劉恆登基後兩年(公元前178年),帝國小農的租稅從劉邦、呂後時代的“十五稅一”降低到“三十稅一”,即個人所得稅降低為3.33%;十年之後,劉恆下令帝國十年之內免征“農業稅”,“口賦”(人頭稅)也從一百二十錢降低到四十錢。有人估算,這個時代全體國人的整體稅負降低到2%以下。在中國封建王朝曆史上,這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低稅收環境。


    現在,讓我們迴過頭來看一下同姓王的諸侯國。


    很多人以為,“王爺”可以在自己地盤上收稅、無償征發勞役、訓練軍隊,這些“王爺”肯定是為所欲為、欺男霸女、魚肉鄉裏、無惡不作……


    世界永遠是有規則的,上述“王爺”的形象不過是某些人自己的臆想世界,純屬妄自臆測,跟漢代真實的同姓王沒有一毛關係。皇帝就差在臉上寫上“削藩”二字了,同姓王稍有不慎就會被治罪,要想對抗皇權,要想自己子孫繼續封王,必須有對抗皇權的經濟實力。


    況且,皇帝在自己地盤上大搞各種“減稅、勸農”運動,連劉恆都親自跑到地裏種莊稼,諸侯如果落了下風,那皇帝幹脆也不用“削藩”了,過幾年,諸侯自己投誠得了。


    出於“削藩”的危機感,更出於獲得優勢經濟的動機,諸侯對振興封國經濟的渴盼遠甚於皇帝劉恆,很多成績也是漢郡所無。


    《漢書》這樣記載諸侯國當時的風氣:劉恆登基後,諸侯國信奉治國之道在於清淨無為,認為農人不被打擾自然就能安心耕作,很多諸侯都不再對農人收取錢糧,以博得國人支持。以吳國的劉濞為例,由於吳國境內沒有農業稅收,吳王劉濞才不得不靠煮鹽、鑄錢過活。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劉恆是在諸侯壓力下才取消了漢郡內的農業稅,此前,齊國、吳國、楚國均已無農業稅。


    皇帝和諸侯都不對農人收稅,帝國財政靠什麽運轉,又靠什麽維持自身統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世大滑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白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白鼠並收藏亂世大滑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