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方騎兵團堅決衝鋒,並且是同樣的密集整齊衝鋒,那麽依賴手槍的一方容易被整體衝垮,所以馬背火槍射擊被逐漸取消,騎兵隊列衝鋒隻允許用劍或馬刀。


    七年戰爭時期,普魯士的騎兵一律禁止開槍,用最大的衝擊力撞向對手,總是能擊潰那些還沒有完全放棄射擊的其他各國騎兵。同時,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還鼓勵個人騎術的重新訓練,認為騎兵應該能夠麵對多種情況,而非隻會靠著密集隊列作戰。


    普魯士的騎兵素質達到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們無需像以前的騎兵一樣始終慢跑來保持隊形的連貫性,而是在慢跑逐漸加速到敵人的100步距離時,開始縱馬飛奔,而且依然保持隊形,形成“飛馳的騎兵牆”。隨著普軍騎兵的素質在訓練和戰爭中磨練的越來越高,飛奔的距離從100步增到200步,最後甚至增到1800碼。


    近代聯軍進入京津路上的田野,蒙古的騎兵遊弋於京津沿路,對聯軍進行騷擾,聯軍亦派遣自己的騎兵偵查敵情和掩護自身的側翼。9月17日,法國的北非西帕希騎兵團在行進中遭遇了數量不明的大量滿蒙騎兵,性情兇悍的北非騎兵們騎乘著高大神駿的阿拉伯戰馬,衝刺速度極快,滿蒙騎兵的弓箭騎射無法生效,這些服飾華麗的北非騎兵以速度衝進了滿蒙騎兵的隊伍中並擊潰了他們。


    在這次戰爭中,蒙古的東方騎兵可以說已經發揮了全力,他們作戰驍勇,又靈活機動,盡管他們不可能從正麵衝破聯軍步兵和炮兵的火力,但是仍希望通過側翼迂迴去接近並打擊聯軍,然而,所有的迂迴和偷襲全都被早有準備的聯軍騎兵破解。曾經在中世紀讓全世界顫抖的東方遊牧騎兵,在近代的外國騎兵麵前顯得不堪一擊,體現了雙方在紀律和戰術水平上的巨大差距。


    薛仁貴對於唐誌提出的英格蘭騎兵訓練方法如獲至寶,玄甲兵要遇上這樣一堵刀牆也是毫無招架之力。唐誌也隻是知道原理,具體怎麽訓練就要薛仁貴去摸索了。凡事隻要一個天才的靈感,這個靈感來了,其他都難不倒經驗豐富的薛將軍。


    薛仁貴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新招收的牧民戰士排練騎兵衝鋒的密集陣形,怎麽也不上路,亂糟糟的糾正不了,相反那些墾區的漢族戰士很快就能練得像模像樣。唐誌告訴他這些牧民在草原上野慣了,很難糾正,要先教他們紀律。


    在遙遠的烏海三江源等地,康武的特戰隊和楊明的警備團已經完成了適應性訓練,現在轉到結古鎮開展土地運動和擴充隊伍,將來在可可西裏建立營地練兵。禦林軍的兩個騎兵連來到烏海開始適應性訓練,同時招兵買馬,為以後大軍的開拔汲取經驗。


    烏海的氣候條件非常惡劣,海拔4000多米,空氣稀薄,氧氣含量僅為內地60%左右,一年差不多有9個月在下雪,6月份晝夜溫差在15攝氏度左右,強紫外線、強風、冰雹、暴雨等更是家常便飯,說來就來。一半陽光燦爛,一半狂風暴雨是這裏的獨特景色,一天之內輕鬆體驗四季變換,用當地人的話說,“眼睛在天堂,身體在地獄”。烈日之下還要穿著棉甲和蓑衣,因為不知道什麽時間就有風雪和冰雹。


    剛開始一段時間,戰士們都難以入睡,四肢水腫,腸胃脹氣,滿臉爆皮起痘。馬上練騎兵,馬下練步兵。經過緩慢跑圈、簡單馬刀劈刺訓練後,大家開始胸悶、心率加快、頭疼,在高原呆上幾個月,最後都曬得臉龐黝黑、嘴唇發紫。不過都知道這是因為高原缺氧所致,大家心裏也安定下來,隻要不是病就好。


    可以想象,當年薛仁貴率領2萬大軍千裏奔襲河口之後,這支部隊基本喪失戰鬥力。有人說是因為薛仁貴糧草不足才導致失敗,那都是扯淡,繳獲的幾萬牲口哪去了?


    現在禦林軍擴充為一個師,騎兵連升為2個騎兵團,步兵連升為三個步騎團,原來的官兵都得到大力提拔。因為這裏是廣闊的草原,戰士們都得學會騎馬,所以步兵都成為步騎軍,上馬行軍,下馬戰鬥,馬術好的也可調入騎兵團。


    很多戰士發現一個現象,加入政治委員會的學員得到優先提拔,這一下讓那些猶豫的世家子弟心裏接受不了了,找到薛仁貴這裏要說法。薛仁貴用一句話就把他們擋迴去了:“禦林軍是一支有信仰的部隊,需要的是為震旦民族謀生存的軍人,而不是為了自己一家謀私利的軍官。”


    唐誌對於加入政治委員會的程序也作了嚴格規定,需要介紹人,考察合格者還必須寫申請書、宣誓。唐人對於賭咒還是很害怕的,一般不會輕易發誓,這樣就擋住了一些三心二意者。唐誌為此在軍隊中做了大量的工作,薛仁貴和12親兵、包括他的弟子、崔家的子弟都加入了,實在不願意的也沒勉強,不過他們的職務到排長為止,想要再往上升幾乎沒有可能了,實在差勁的轉入護衛隊。這樣讓很多人非常後悔,大家開始你追我趕,爭求上進,禦林軍的風氣也大有轉變。


    在興業公司的學校和工廠等等一些企事業單位,政治委員會製度也照樣實施,唐誌的父親、姐姐等等一些骨幹都加入了委員會。唐誌一直想把父親調出來管理自己的企業,最後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最後因為慧君離開,幹脆讓父親擔任興業學校的校長。


    現在禦林軍的財務總管是鍾文,他要為禦林軍和建設兵團籌集資金,這次禦林軍在鄯州駐紮和建設所需的資金極大,朝廷解決一部分,大部分需要自己解決。為此興業銀行發行青海建設債券,一年期債券的年利率20%,三年期30%,同時在鄯州和湟源設立分行,開通匯票業務。


    興業銀行的總裁是伊卡,確實是唐誌的賢內助,為禦林軍籌措資金也是費勁心力,隻是大家對於銀行發行的債券不感興趣,很少人購買。為此伊卡向唐誌提出成立證券交易所,債券可以流動,隨時可以兌現,這樣就可以吸納社會閑散資金和短期投資。最後唐誌沒辦法,隻好同意,於是在長安興業銀行大廈附近,長安興業證券交易所掛牌成立,首先上市交易的就是鄯州建設債券。


    為了廣開財源,鍾文在湟源縣西門外建設茶馬互市交易市場,來自福建、安康的茶葉、內地的絲綢、布匹、瓷器等源源不斷運來這裏,又通過高原馱馬隊和西域商販,分散到高原的每一個角落。


    因為大唐的金銀銅鐵不能出國,為了方便市場交易,興業銀行發行了一種代金券,有“50貫、10貫、一貫500文、200文、100文、50文。”不等,方便大家的交易,每天興業商行標出糧食、茶葉、絹帛等主要商品的交易價格供大家參考,用這些代金券可以在興業商行購買上述商品,這是興業公司的紙幣第一次發行,走向市場,當然,這些也是經過李治同意的,隻能在邊區流通。


    代金券的印刷非常精美,凹版印刷,現在大唐的技術水平還沒有人能夠盜版出來。因為有興業商行力挺,而且禦林軍和建設兵團的工資都是用代金券發放,無形中給代金券的流通創造了機會。興業銀行還開辦存取和轉匯業務,想要轉到長安的客戶都可以通過這裏,把興業銀行的知名度也推廣開來。


    銀行還提供抵押貸款和擔保服務,對於一些長途販運牛羊的商戶提供貸款支持,讓他們把遠處的商品都送到湟源來。


    這次棉甲和棉布刺激了大唐朝廷,他們都迫不及待地在北方畫出大片的土地種植棉花。唐誌接手西吐穀渾的地盤之後,讓朝廷發出政令,讓這些地方種植棉花,至少要保證安西都護府和鄯州都督府的棉甲能夠自產自銷,因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棉布都是緊俏貨。在他的印象中,新疆的主要經濟作物就是棉花和葡萄。


    現在興業公司的物流公司也開始承辦湟源至長安、洛陽的業務。因為興業公司後台夠硬,沿途的關卡不敢刁難,同時湟源至蘭州可以走水路,接下來蘭州到長安段也有物流公司包運,價格低廉,所以絲綢之路的一些商販開始繞道湟河穀地。


    在此期間興業公司的四輪馬車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經營安西和鄯州兩大都護府,朝廷發動人員拓寬馬路,加固橋梁。興業公司還向朝廷上奏,希望修築唐家鎮至長安,長安至洛陽的水泥路,路寬12米,能並行四輛四輪馬車,條件當然是要收過路費。


    這個提議在朝廷興起了軒然大波。修橋補路本來是善舉,現在竟然要收錢,這叫什麽事!這興業公司鑽到錢眼裏去了,把整個大唐的社會風氣都會敗壞了。


    但是興業公司給出的理由也很充分,第一,是水泥路投資巨大,特別是沿線的橋梁,國家和興業公司都無力完全承擔這筆費用,所以采取公司的形式最好,誰出資,誰受益,誰使用,誰出錢,利用群眾集資完成這個工程。


    第二,南方的糧食和物質經過大運河送達洛陽之後,因為三門峽的阻礙,需要經過陸路轉運至長安,消耗巨大,如果這條水泥路修成,將大大緩解洛陽至長安的運輸時間和運輸費用。


    築路報告送到朝廷,引起朝野的大討論,這條路到底該不該交給興業公司修,該不該收費。商人們都是熱烈歡迎,收點錢有什麽關係,隻要路好走,路上消耗的時間和金錢都將大大減少,算起來還是更加劃算。


    對於興業公司的提議,戶部尚書高履行雙手讚成,因為解決了長安城一個大的危機——糧食。


    隋唐時期有兩個京都——西都長安,東都洛陽,朝廷經常帶著文武百官到洛陽住一些日子,於是洛陽成為陪都。


    武咪咪的一生可以說是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兩座都城的協奏曲。她在永徽六年(655年)被冊封為皇後之後,就不斷隨高宗往返於兩個城市之間。當兩人第七次移駕洛陽時,高宗駕崩,此時的她竟兀自留在東都洛陽,讓高宗的靈柩獨自返迴長安下葬。


    年入花甲的皇後早就厭倦了這種候鳥遷徙般的生活,高宗一死她立刻決定正式“遷都”洛陽,此之後到中宗複辟的20多年裏洛陽一直是大唐唯一的政治中心。


    有人說武咪咪遷都是中了袁天罡“河神獻碑”的陰謀。也有野史記載,武則天在長安的皇宮中總能在夜半聽到死於她手的嬪妃哭泣,致使女皇夜不能寐。但實際上,武咪咪遷都最重要的原因隻有兩個字:“就食”。所謂就食,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前往洛陽吃飯。


    唐代長安城的人口高達100多萬,這時長江流域的穀物產量已經超越黃河流域,南方取代北方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大糧倉。如何將南方生產的糧食運到北方成了當權者最大的問題。


    每年春季伊始都會有一大批裝滿糧食的漕船從揚州出發,經過近兩個月的航行在4月左右從淮河進入汴河。但是到了汴河之後這些漕船卻會趕上汴河每年一度的枯水期,於是從汴河到黃河又要經過近3個月時間。


    在來到黃河入口之後又趕上黃河的豐水期,待黃河水位線下降之後已進入八九月份,此時這些漕船才能沿黃河西上。但是這些漕船的終點卻並不是長安,而是洛陽。在洛陽和陝州之間有一道天塹:三門峽。三門峽位於崤山懷中,此地河流湍急,水中多砥柱石,最有名的中流砥柱就在這裏。中流砥柱的名字很好聽,但是卻是一個兇物,撞壞了不少船隻,大船基本上不能在這裏通過。


    通過三門峽的船十有八九會被肆虐的河水吞沒,想要讓遠道而來的糧食到達長安,隻能依靠陸路轉運到陝州,繞過三門峽,然後再裝船運到長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初唐閑公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蓮花王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蓮花王子並收藏初唐閑公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