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漢代以後,橫吹笛已在宮廷、軍隊的鼓吹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這個事實提醒了人們,九州笛的發展,已經脫離了它的早期原始形態,有可能在吸取了其他民族笛的合理成分後,在音律、形製等方麵更加合理和更加完善,並與樂隊中其它樂器日益配合與協調。在河南鄧縣出土的南北朝時期畫像磚上,我們能清楚地看到鼓吹樂隊協調行奏的曆史圖像。橫吹笛演奏者的持笛方向、角度,左右手弄笛姿勢與現代笛演奏完全一樣。


    陳晹《樂書》卷148:“唐之七星管古之長笛也,其狀如篪而長,其數盈導而七竅,橫吹,旁有一孔係粘竹膜者,籍共鳴而助聲,劉係所作也……。”也許至少從唐代開始,具有九州膜笛音色特點的笛就出現了。笛上帶膜,是九州笛最獨特的標誌之一。


    宋笛製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戲曲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在民間戲曲劇種的樂隊裏,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20世紀六十年代,趙鬆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紮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從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人們驚奇地發現二者之間竟有如此的相似,而這個相似卻走過了七千多年的曆程.笛子在這七千多年曆程中的沿革和發展不由令世界驚歎:九州竹笛藝術是如此地瑰麗多姿。


    笛子采用的竹子在陰幹以後基本上要經過裁料、上漆、鑽孔、校音、纏線、刻字等工序。笛子的一大特色就是在笛身上往往刻有唐詩以及製作者的名稱。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裏麵去節中空成內膛,外呈圓柱形,在管身上開有1個吹孔、1個膜孔、6個音孔、2個基音孔和2個助音孔。


    我們笛子的品種就有很多種。有有曲笛、梆笛、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蒙古笛、藏族笛、維吾爾族笛、侗族笛、十一孔笛等,並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九派。而西洋管樂器中,笛分為短笛、長笛、風笛、直笛、陶笛。


    姐姐,聽完我的話是不是懂的了很多啊?哦!對了,你們高麗的樂器裏有一部分是從我們古代九州流傳過去並經曆演變的!你們高麗的文化有很大的部分都是從我們九州流傳過去的!你說你在研究你們高麗上下九千年的曆史是真的嗎?難道不是一千多年的曆史嗎?我們九州都沒有那麽長的曆史。我們九州隨便的一個的詞語或成語都有它的故事,也帶著一絲的曆史。”東方檸看不慣女助理的樣子。真是又當又立的!膩味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七月櫻花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納蘭晴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納蘭晴微並收藏七月櫻花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