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氏雖然是契丹公認的世代後族,但權利分配是任何一個國家,甚至團體永遠不可能消失的大事。


    當初遼景宗耶律賢在出獵途中突然病死,靈前繼位的耶律隆續年僅十二歲,其母蕭綽,也就是如今攝政的蕭太後也不滿三十。


    絕對是標準的孤兒寡母麵臨主少國疑!


    當時就有宗室親王二百餘人擁兵自重。隻是事發倉促,還沒來得及進一步發動,就被蕭綽成功拉攏了耶律斜軫和韓德讓兩位顧命大臣,控製了大局。後來又成功獲得了宗室重將耶律休哥的認可,這才讓各有心思的其他宗室不敢妄動,算是穩住了地位。


    蕭綽這個女人也是厲害,在牢牢把握大局的前提下,一邊有節奏的推行一係列強國改革,讓遼國的國力蒸蒸日上,一邊大力提拔蕭氏族人進入軍中,進一步掌控兵權。


    時到如今,已經攝政十七年的蕭太後,在國中的威望已經無人能及了。


    可即便如此,她也畢竟姓蕭不姓耶律。


    盡管契丹人自古就有子幼母主的傳統,但姓耶律的宗室親王們,仍然對她心懷不滿。


    說到底,還是蕭太後大力提拔蕭氏族人和部分漢人損害了他們的利益,他們能滿意才有鬼了。


    之前皇帝年幼,蕭綽執政又沒什麽能擺到桌麵上說的差錯,國力更是一日比一日強盛,這些人縱有不滿也隻能憋著。


    可今日卻已經不同往日了。


    蕭撻凜的意外戰死,讓蕭氏突然失去了軍中最大的柱石,原本無比穩固的軍權出現了一道巨大的裂縫。


    而這還不是最重要或者說最根本的,皇帝年齡的增長才是蕭太後最大的隱憂。


    耶律隆續今年已經二十九歲了,再母慈子孝,他這位正經皇帝心裏,也不免對把持權柄的母親產生不滿。


    這也是為什麽蕭撻凜戰死讓蕭太後和韓德讓那樣緊張的原因。當時兩人的定計本就是打一個時間差,通過一係列的調動讓軍權再次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槍杆子裏麵出政權!隻要緊握兵權,蕭太後就不怕自己兒子和那些居心叵測的宗室親王整什麽幺蛾子。


    這些人也的確因為慢了一步沒什麽辦法,但冒冒頭、使使絆子還是很樂意的。再說在他們甚至其他人看來,也不算是使絆子,朝堂方略不同而已嘛!


    耶律古的消息送迴,總覽全局的蕭太後是傾向於同意撤兵的。


    一是當初議以及聯盟各國,本就是為了豎個靶子來轉移國內矛盾。如今形勢已經重新穩定了下來,滅不滅得了靶子也就是個麵子問題而已。


    二是實際執政的她深知,已經持續了一年多的戰事,的確給國力造成了巨大損耗,雪季攻城更是十分不智。


    其實在從晉城撤不撤軍這個問題上,遼國朝堂上並沒有異議,沒人會歪著嘴硬說必須要在下雪後還強攻兩個月都沒能攻得下的晉城。那樣就太白癡了,不會獲得多少支持。


    太後黨和宗室黨的分歧,是在撤軍之後下一步的策略上。


    以蕭綽為主的太後黨,認為大軍應該撤迴上黨甚至壺關以東,等到來年開春想辦法聚集各國兵馬再攻晉城。


    雖然打下來也是一塊飛地,但搞了那麽大動靜,麵子還是要要的。


    而部分宗室親王組成的宗室黨,則提出應該趁機滅魏。反正壺關天險已為己方所有,物資兵源入並的通道已經打通,為什麽不趁著北魏最虛弱的時候一舉滅國呢?這本就是大遼開戰的最初目的啊!


    原本被打壓多年的宗室黨是沒太多話語權的,可偏偏這迴他們的隱形黨魁----皇帝陛下說話了。耶律隆續也出言支持這個方略。


    這就讓蕭太後一下子就感到了巨大的威脅。


    畢竟兒子早已成年,二十九歲的年齡還不能徹底親政本就十分說不過去,近年來在這一點上的不滿聲音也是越來越大。


    而且既然這個方略是宗室黨一方提出的,誰來統兵自然也是要爭一爭的。


    可偏偏蕭綽此時手頭根本無人可用。


    原本調族兄蕭撻凜北上就是想讓他拿到滅魏這個大功的,至少也能在耶律斜軫身邊混個第二大功。可偏偏這位蕭氏一族最有能力和威望的大將突然戰死於雁門關下,最可靠的人也就沒了。


    而要背盟滅魏,且不說信義和名聲上的損失,反正關鍵時候胡人也從來都不在乎這個,可之前達成的盟約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本就是被強按著結盟的南魏肯定要趁機翻臉,正在鄴城統兵的韓德讓就沒法動。


    老帥耶律斜軫因為沒能攻下雁門關,還讓副帥意外戰死而名聲大損,對手有充足的理由反對他再次統兵滅魏。老將軍自己大概也是心有顧慮,迴京之後一直閉門不出。


    兩個月沒能打下晉城的耶律古,不但也存在和老帥一樣的問題,聲望和能力也不足以擔此大任。


    那就隻剩下一個耶律休哥了。


    可若是自己強行調他南下統兵,他目前的位置又由誰去接任呢?


    拋開能力不考慮,宗室黨在自己首倡的計劃中一退再退,自己總也不好逼迫過甚。如此一來,北邊那幾萬精銳很可能就會落到他們手裏。


    這個損失可是要比什麽都要致命!


    就算這次吞滅不了北魏,以後總還有機會,畢竟雙方的國力對比在那擺著。更何況己方占了壺關之後,北魏失了天險,還不是想什麽時候滅就什麽時候滅嗎?


    所以對蕭綽來說,不是犯不上此時著急滅魏,而是此時萬萬不可再開戰事!


    可真實原因蕭太後也沒法說出來啊!雖然大家都是心知肚明。


    沒有過硬理由之下,事情就在爭論中一天天的拖了下來。


    遼國朝堂那邊一拖,幾萬聯軍這邊可就難受了。那可是真正的冰天雪地啊!日子可不是那麽舒服的。


    遼軍不撤,拔延思摩也不敢下令先撤。大汗不下皇命,底下士卒再有怨言拔延那環也不敢擅自撤兵。


    這兩位心裏可都對如今大魏國的危急形勢清楚的很!


    遼國中京朝堂上的爭論,還被困在晉城中的唐笠自然不得而知。所以麵對城外遼魏聯軍不攻也不撤的做法,他是百思不得其解。


    每天在北城樓上站的時間,比可以輪值的士兵還要長的他,大部分時間的目光其實是看向遠處大山的方向。


    唐笠心裏是著急讓敵人退走的。那樣他就可以在確認安全後,將進山的百姓接迴來。


    晉城之內的房屋損毀的再嚴重,也總比下雪之後的深山老林裏要強得多。


    雖然百姓進山時帶足了糧食衣物,但冰天雪地裏不知道會死多少人。要知道,進山的可全都是老人和孩子啊!


    有好幾次,眼望著天上飄下的鵝毛大雪,耳聽著身邊將士百姓對山中親人的擔憂之語,唐笠都有衝動率軍殺出城去。


    要麽就決一死戰!要麽就趕緊給老子滾!


    這是唐笠每天心頭都迴響的聲音。


    但他實在是沒那個能力那樣做。


    手頭的兵力就這三四千人,還有一多半是經驗不足的新兵。遼魏聯軍是攻不進來,自己也同樣攻不出去。


    更讓唐笠心焦的是,大雪不但停住了戰事,也隔絕了消息。


    之前偶爾還能通過同生道支援的信鴿收到一些外界消息,下雪之後這條唯一的消息來源也斷了。


    倒不是說信鴿怕冷,冬天不能出動。而是雪後食物匱乏,信鴿被饑餓的猛禽捕獵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需要長時間訓練的信鴿珍貴,不能這樣白白損耗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精神分裂者的夢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笑再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笑再笑並收藏精神分裂者的夢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