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笠和眾人商議後想出的辦法是,在山裏向北走三天的地方找一處合適的進出山地點提前建立一個據點。
這個據點必須滿足幾個條件。
一是要隱蔽,不能輕易被發現。
二是進出山要方便,地形太複雜的地方不行。
三是附近要有適合藏大量物資的地方,比如隱蔽且幹燥的山洞之類的。這樣既可以把搶來的糧食暫時藏在那裏慢慢往迴運,還能作為一個備用的儲備點。
好在茫茫太行山裏這種地方並不是很難找,盤古軍中的那些原來就是半山民的士兵,幹這種活也算是盡展所長了。
善於征詢和聽取別人的意見是唐笠的一大優點,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他並沒有任何冷兵器時代的爭鬥經驗,對這個時代也遠不夠了解。這種情況下要是在自大的不聽別人的意見,隻靠自己瞎琢磨,他自己心裏都沒底。
一切準備妥當之後,唐笠還有一個小小的擔心,那就是這次李程會不會趁機反水。
之前搶的都是後秦軍,估計這個前北魏軍官也沒什麽心理負擔。這次要對他的老東家下手,地點又是在北魏控製的地盤上,他會不會想著趁機重返官軍?
雖然這段時間仔細觀察下來,唐笠覺得這種可能性應該很小。因為李程以前又不是啥大人物,真跑迴去估計也不會有好果子吃。可擔心總歸還是免不了的。
不過唐笠也沒什麽太好的辦法。現在的盤古軍中有差不多一半士兵都是原來的北魏官軍,自己對李程的擔心,對這些人來說也同樣適用。
難道還都不用了?那樣也就不用下山了。
不過後來的戰鬥徹底打消了這種擔心,因為李程不但本事比其他人明顯高出一大截,做的所有事情也都能看得出是盡心盡力的。
這個過程中唐笠和李程兩人也並沒有那麽多花裏胡哨的所謂心理活動,唐笠也不是神仙能夠讀心。當見到李程數次帶著斥候隊騎兵幹脆利索的將漏網的北魏官軍殺的一個不剩後,他就徹底百分百的信任李程了。
按照原定的計劃,唐笠帶著三百多老兵和一百多訓練得最好的新兵共五百人從北麵出了山。
上黨以北地區的秦人百姓沒有後秦占領區的同胞那樣慘,但也沒好到哪去。因為突厥人同樣需要糧食,需要民夫,隻是沒有羌人做的那麽絕罷了。這些同樣可憐的秦人百姓也還是時刻掙紮在生死線上,隻待一顆火星就能點燃他們心中的熊熊烈火。
北魏這邊是本土作戰,補給線相對較短,糧道之前也沒受到過騷擾,因此還是那種分散式的運送方式。
劫糧已經頗有經驗的盤古軍打起來非常輕鬆。
唐笠帶著五百人,在熟悉地形的當地秦人百姓的配合下,神出鬼沒的折騰了好幾天,才終於和大股官軍對上。
這不是盤古軍興奮的忘乎所以,而是唐笠主動要打的這一仗。
盤古軍此次出山的目的不僅僅是劫糧,還有吸納秦人百姓進山以壯大自身實力。因此堂堂正正的擊敗一次北魏官軍是很有必要的,這樣才能給那些已經麻木了很多年的秦人百姓以信心,進而調動他們心中仇恨的血性。
當然,對陣的官軍人數不能太多。畢竟盤古軍也就隻有五百人,其中一百多還是半新兵,不但訓練時間短,幾次小規模劫糧也就是跟在老兵後麵打醬油而已。
最好的辦法自然還是伏擊,伏擊一支數量不是太多的清剿官軍。
唐笠這邊的心思越來越大,北魏軍方麵的日子也不好過。
原本突厥人因為南下時間較晚,戰鬥力要比很早就進入中原花花世界的羌人強不少,在拉鋸戰中大多時候是處於上風的。
銅川縣就是數年前從羌人手中搶占的。
可一個草包賀魯花居然接連敗給了一股秦人山賊,而且還敗得幾乎全軍覆沒。最重要的是,那個該死的家夥居然瞞著不上報,以至於被羌人抓住了機會,從他的防區撕開了一個大大的突破口,最終導致囤積了重兵的前線瞬間崩潰。
三萬多人的前線駐軍,最後逃迴來的不足四千,還大多是在援軍到達後才陸陸續續收攏歸隊的。
好在東北部軍主帥拔延可石經驗豐富,先是出城野戰為城防布置贏得了時間,其後依托上黨堅城在損失了四千人後終於拖到了援兵到達,這才徹底穩住了北魏軍陣腳。
可緊跟著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那就是上黨前線到底誰說了算?
按照規矩,應該是拔延可石這個東部軍主帥說了算,拔延那環隻是援軍主將,理應歸拔延可石指揮。
可現實情況是,拔延可石隻有幾千人,主力全在拔延那環手裏。而且拔延可石之前敗得太快、太狠,要不是戰事正緊,他肯定是要被撤職問罪的。
萬幸的是東部軍一直都是北魏皇族拔延氏的勢力範圍,前線的兩位主將也都是拔延一族,大小事情還能商量。
可兩人一個在城裏一個在城外,後秦軍雖然沒把上黨城圍死,交流起來終究十分不便。北魏一方始終處於劣勢除了兵力不足外,這也是個很重要的原因。
戰場上的形勢又是瞬息萬變,凡事別說達成一致,很多時候連商量都來不及,隻能全憑兩人之間的默契。
前些天北魏方麵得到消息,後秦軍後方的補給線好像出了問題。兩位主將都清楚自己並沒有派人前去襲擾,也不是沒想到,實在是手中兵力太過捉襟見肘。
拔延可石心裏大概猜到,十有八九是之前擊敗賀魯花的那股秦人山賊幹的,心裏雖然對這幫今日之局的始作俑者恨得牙癢癢,卻也不得不慶幸,對方此次也算是幫了自己的忙。
可還沒等他慶幸多久,己方的糧道也受到了襲擾。收到消息的拔延可石這下就不好判斷敵人是誰了。
也許是那股秦人山賊改變了目標,是羌人派出的遊騎幹的的可能性也不小。因為兵力占據絕對優勢的對手,可不像己方這樣缺少騎兵。
不管襲擾劫糧的到底是誰,自然都不能任其肆虐,但北魏軍能派得出的搜捕人手實在無法太多。別說大隊圍剿,就連護送輜重車隊的人數都無法增加得太多。能做的就隻有改變運送方式,和後秦軍一樣集中押送。
可這樣一來,之前稍稍扳迴來一點的劣勢就又重新倒了迴去,甚至受到的影響要比之前的後秦軍要大得多。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唐笠帶領的盤古軍又在本就處於劣勢的北魏東部軍的背後,不輕不重的捅了一刀。
在這個通訊不便的時代,補給運送方式不是說改就能改得過來的。唐笠抓住機會又劫了一支北魏補給隊後,卻並沒像之前那樣將搶到的糧食和補充軍械第一時間運迴山裏,而是將其當做誘餌準備打一下攆著自己跑了好幾天的北魏軍搜捕隊。
兵力居於絕對劣勢的北魏軍,調不出大股戰力最強的突厥騎兵,隻能由少部分突厥騎兵帶著大量秦人士卒組成了幾支搜捕隊。不過為了提高機動能力,給每個秦人士卒也都配備了馬匹,權當做是騎馬步兵了。
在地形複雜的並州帶著北魏搜捕隊兜了好幾天圈子的唐笠,終於瞅準時機,以剛搶到的輜重為餌,很容易的將一股三百人的北魏軍誘進了早就準備好的埋伏圈。
並州多山,即便是平原上也有不少適合伏擊的小山溝。
官軍也是被盤古軍幾天下來耍得惱了,再加上突厥人骨子裏對秦人的輕視,居然就那樣毫無防備的一頭紮進了這處很明顯的兵家絕地。
事先埋伏好的盤古軍,先推下大石將山道的兩頭一堵,然後兩側弓弩滾石齊下,雙方還沒照麵就已經幹掉了百十個對手。
剩餘的北魏軍,要不是有數量還算可觀的突厥兵在,說不定直接就崩潰了,之前就有過那樣的先例。
不過此時也沒好到哪去,亂哄哄的一齊就向來時的山道口逃去。
對此唐笠早有準備,故意用更多的大石將出口堵死,入口處卻搞得能讓人勉強翻過去。
可當近兩百北魏敗軍,丟棄了無法翻越亂石堆的戰馬爬出入口後,卻見到了早已列隊多時的盤古軍。
盤古軍的準備很充分,趕製出來的巨盾巨矛雖然簡陋,卻足夠讓失去了戰馬的敵人絕望了。
出口處狹窄,三百人結成的方陣將其堵得死死的。
半人高的大盾不但完美的防禦了對手射出的零星箭矢,還讓極少數僥幸躲過長達數米的整棵樹製成的巨型長矛攻擊的敵人,根本傷不到自己分毫。
三百盤古軍麵對這種絕對的順風盤越戰越勇,不斷向前推進的陣型居然比平時訓練時保持的還要完美,很快就將翻過亂石的敵人殺了個一幹二淨。
最後麵的幾十個北魏軍反應過來前方是絕路之後,也不再攀爬堵路的亂石了,轉身騎上戰馬就向另一邊的出口處逃去,半路上又被兩側的盤古軍弓弩手一路射殺幹掉了一小半。
逃到出口處的北魏殘兵,一刻也不耽誤的棄馬就開始拚命攀爬堵路的巨石。
兩側山上的盤古軍也一路追到了他們背後,從背後射殺移動緩慢的他們就像平時射靶子一般沒難度。
最後僥幸翻過巨石的北魏軍隻有十個人,卻又發現早有五十騎箭上弦、刀出鞘的敵軍騎兵在等著他們了。
這正是李程率領的盤古軍斥候隊。
五十騎兵對十個丟棄了戰馬甚至武器,又爬石頭爬的手腳發軟的對手,結果毫無懸念,還沒來得及投降就轉眼間被殺了個一幹二淨。
確定已經全殲對手的盤古軍沒有立即撤退,堵在山道裏的可都是讓人舍不得放棄的好東西。當做誘餌的糧食還是其次,二百多匹完好無損的戰馬才是最值錢的玩意。
再說全殲了這股三百人的北魏軍搜捕隊後,短時間內附近也不可能再有其他敵人出現了。
轉戰幾天裏收攏的數百秦人青壯民夫,收到信號後立即從附近的藏身處聚集到了山道入口處開始清理堵路的亂石。
這些人的家人早就被盤古軍提前轉移進了山中,本就已經和盤古軍一條心的他們,在目睹了滿地的官軍屍體,尤其是其中百十個還是突厥人,最初的目瞪口呆過後,幹的那叫一個熱火朝天!
當然,唐笠也沒自大到認為自己已經天下無敵了,幹了這一票大的也不打算在繼續刺激北魏軍了,立刻帶著所有人撤迴了山裏。藏了一天沒發現有敵人追來後,就組織包括兩千多人的秦人百姓在內的所有人手,立即向南邊的盤古寨方向轉移物資。
這個據點必須滿足幾個條件。
一是要隱蔽,不能輕易被發現。
二是進出山要方便,地形太複雜的地方不行。
三是附近要有適合藏大量物資的地方,比如隱蔽且幹燥的山洞之類的。這樣既可以把搶來的糧食暫時藏在那裏慢慢往迴運,還能作為一個備用的儲備點。
好在茫茫太行山裏這種地方並不是很難找,盤古軍中的那些原來就是半山民的士兵,幹這種活也算是盡展所長了。
善於征詢和聽取別人的意見是唐笠的一大優點,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他並沒有任何冷兵器時代的爭鬥經驗,對這個時代也遠不夠了解。這種情況下要是在自大的不聽別人的意見,隻靠自己瞎琢磨,他自己心裏都沒底。
一切準備妥當之後,唐笠還有一個小小的擔心,那就是這次李程會不會趁機反水。
之前搶的都是後秦軍,估計這個前北魏軍官也沒什麽心理負擔。這次要對他的老東家下手,地點又是在北魏控製的地盤上,他會不會想著趁機重返官軍?
雖然這段時間仔細觀察下來,唐笠覺得這種可能性應該很小。因為李程以前又不是啥大人物,真跑迴去估計也不會有好果子吃。可擔心總歸還是免不了的。
不過唐笠也沒什麽太好的辦法。現在的盤古軍中有差不多一半士兵都是原來的北魏官軍,自己對李程的擔心,對這些人來說也同樣適用。
難道還都不用了?那樣也就不用下山了。
不過後來的戰鬥徹底打消了這種擔心,因為李程不但本事比其他人明顯高出一大截,做的所有事情也都能看得出是盡心盡力的。
這個過程中唐笠和李程兩人也並沒有那麽多花裏胡哨的所謂心理活動,唐笠也不是神仙能夠讀心。當見到李程數次帶著斥候隊騎兵幹脆利索的將漏網的北魏官軍殺的一個不剩後,他就徹底百分百的信任李程了。
按照原定的計劃,唐笠帶著三百多老兵和一百多訓練得最好的新兵共五百人從北麵出了山。
上黨以北地區的秦人百姓沒有後秦占領區的同胞那樣慘,但也沒好到哪去。因為突厥人同樣需要糧食,需要民夫,隻是沒有羌人做的那麽絕罷了。這些同樣可憐的秦人百姓也還是時刻掙紮在生死線上,隻待一顆火星就能點燃他們心中的熊熊烈火。
北魏這邊是本土作戰,補給線相對較短,糧道之前也沒受到過騷擾,因此還是那種分散式的運送方式。
劫糧已經頗有經驗的盤古軍打起來非常輕鬆。
唐笠帶著五百人,在熟悉地形的當地秦人百姓的配合下,神出鬼沒的折騰了好幾天,才終於和大股官軍對上。
這不是盤古軍興奮的忘乎所以,而是唐笠主動要打的這一仗。
盤古軍此次出山的目的不僅僅是劫糧,還有吸納秦人百姓進山以壯大自身實力。因此堂堂正正的擊敗一次北魏官軍是很有必要的,這樣才能給那些已經麻木了很多年的秦人百姓以信心,進而調動他們心中仇恨的血性。
當然,對陣的官軍人數不能太多。畢竟盤古軍也就隻有五百人,其中一百多還是半新兵,不但訓練時間短,幾次小規模劫糧也就是跟在老兵後麵打醬油而已。
最好的辦法自然還是伏擊,伏擊一支數量不是太多的清剿官軍。
唐笠這邊的心思越來越大,北魏軍方麵的日子也不好過。
原本突厥人因為南下時間較晚,戰鬥力要比很早就進入中原花花世界的羌人強不少,在拉鋸戰中大多時候是處於上風的。
銅川縣就是數年前從羌人手中搶占的。
可一個草包賀魯花居然接連敗給了一股秦人山賊,而且還敗得幾乎全軍覆沒。最重要的是,那個該死的家夥居然瞞著不上報,以至於被羌人抓住了機會,從他的防區撕開了一個大大的突破口,最終導致囤積了重兵的前線瞬間崩潰。
三萬多人的前線駐軍,最後逃迴來的不足四千,還大多是在援軍到達後才陸陸續續收攏歸隊的。
好在東北部軍主帥拔延可石經驗豐富,先是出城野戰為城防布置贏得了時間,其後依托上黨堅城在損失了四千人後終於拖到了援兵到達,這才徹底穩住了北魏軍陣腳。
可緊跟著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那就是上黨前線到底誰說了算?
按照規矩,應該是拔延可石這個東部軍主帥說了算,拔延那環隻是援軍主將,理應歸拔延可石指揮。
可現實情況是,拔延可石隻有幾千人,主力全在拔延那環手裏。而且拔延可石之前敗得太快、太狠,要不是戰事正緊,他肯定是要被撤職問罪的。
萬幸的是東部軍一直都是北魏皇族拔延氏的勢力範圍,前線的兩位主將也都是拔延一族,大小事情還能商量。
可兩人一個在城裏一個在城外,後秦軍雖然沒把上黨城圍死,交流起來終究十分不便。北魏一方始終處於劣勢除了兵力不足外,這也是個很重要的原因。
戰場上的形勢又是瞬息萬變,凡事別說達成一致,很多時候連商量都來不及,隻能全憑兩人之間的默契。
前些天北魏方麵得到消息,後秦軍後方的補給線好像出了問題。兩位主將都清楚自己並沒有派人前去襲擾,也不是沒想到,實在是手中兵力太過捉襟見肘。
拔延可石心裏大概猜到,十有八九是之前擊敗賀魯花的那股秦人山賊幹的,心裏雖然對這幫今日之局的始作俑者恨得牙癢癢,卻也不得不慶幸,對方此次也算是幫了自己的忙。
可還沒等他慶幸多久,己方的糧道也受到了襲擾。收到消息的拔延可石這下就不好判斷敵人是誰了。
也許是那股秦人山賊改變了目標,是羌人派出的遊騎幹的的可能性也不小。因為兵力占據絕對優勢的對手,可不像己方這樣缺少騎兵。
不管襲擾劫糧的到底是誰,自然都不能任其肆虐,但北魏軍能派得出的搜捕人手實在無法太多。別說大隊圍剿,就連護送輜重車隊的人數都無法增加得太多。能做的就隻有改變運送方式,和後秦軍一樣集中押送。
可這樣一來,之前稍稍扳迴來一點的劣勢就又重新倒了迴去,甚至受到的影響要比之前的後秦軍要大得多。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唐笠帶領的盤古軍又在本就處於劣勢的北魏東部軍的背後,不輕不重的捅了一刀。
在這個通訊不便的時代,補給運送方式不是說改就能改得過來的。唐笠抓住機會又劫了一支北魏補給隊後,卻並沒像之前那樣將搶到的糧食和補充軍械第一時間運迴山裏,而是將其當做誘餌準備打一下攆著自己跑了好幾天的北魏軍搜捕隊。
兵力居於絕對劣勢的北魏軍,調不出大股戰力最強的突厥騎兵,隻能由少部分突厥騎兵帶著大量秦人士卒組成了幾支搜捕隊。不過為了提高機動能力,給每個秦人士卒也都配備了馬匹,權當做是騎馬步兵了。
在地形複雜的並州帶著北魏搜捕隊兜了好幾天圈子的唐笠,終於瞅準時機,以剛搶到的輜重為餌,很容易的將一股三百人的北魏軍誘進了早就準備好的埋伏圈。
並州多山,即便是平原上也有不少適合伏擊的小山溝。
官軍也是被盤古軍幾天下來耍得惱了,再加上突厥人骨子裏對秦人的輕視,居然就那樣毫無防備的一頭紮進了這處很明顯的兵家絕地。
事先埋伏好的盤古軍,先推下大石將山道的兩頭一堵,然後兩側弓弩滾石齊下,雙方還沒照麵就已經幹掉了百十個對手。
剩餘的北魏軍,要不是有數量還算可觀的突厥兵在,說不定直接就崩潰了,之前就有過那樣的先例。
不過此時也沒好到哪去,亂哄哄的一齊就向來時的山道口逃去。
對此唐笠早有準備,故意用更多的大石將出口堵死,入口處卻搞得能讓人勉強翻過去。
可當近兩百北魏敗軍,丟棄了無法翻越亂石堆的戰馬爬出入口後,卻見到了早已列隊多時的盤古軍。
盤古軍的準備很充分,趕製出來的巨盾巨矛雖然簡陋,卻足夠讓失去了戰馬的敵人絕望了。
出口處狹窄,三百人結成的方陣將其堵得死死的。
半人高的大盾不但完美的防禦了對手射出的零星箭矢,還讓極少數僥幸躲過長達數米的整棵樹製成的巨型長矛攻擊的敵人,根本傷不到自己分毫。
三百盤古軍麵對這種絕對的順風盤越戰越勇,不斷向前推進的陣型居然比平時訓練時保持的還要完美,很快就將翻過亂石的敵人殺了個一幹二淨。
最後麵的幾十個北魏軍反應過來前方是絕路之後,也不再攀爬堵路的亂石了,轉身騎上戰馬就向另一邊的出口處逃去,半路上又被兩側的盤古軍弓弩手一路射殺幹掉了一小半。
逃到出口處的北魏殘兵,一刻也不耽誤的棄馬就開始拚命攀爬堵路的巨石。
兩側山上的盤古軍也一路追到了他們背後,從背後射殺移動緩慢的他們就像平時射靶子一般沒難度。
最後僥幸翻過巨石的北魏軍隻有十個人,卻又發現早有五十騎箭上弦、刀出鞘的敵軍騎兵在等著他們了。
這正是李程率領的盤古軍斥候隊。
五十騎兵對十個丟棄了戰馬甚至武器,又爬石頭爬的手腳發軟的對手,結果毫無懸念,還沒來得及投降就轉眼間被殺了個一幹二淨。
確定已經全殲對手的盤古軍沒有立即撤退,堵在山道裏的可都是讓人舍不得放棄的好東西。當做誘餌的糧食還是其次,二百多匹完好無損的戰馬才是最值錢的玩意。
再說全殲了這股三百人的北魏軍搜捕隊後,短時間內附近也不可能再有其他敵人出現了。
轉戰幾天裏收攏的數百秦人青壯民夫,收到信號後立即從附近的藏身處聚集到了山道入口處開始清理堵路的亂石。
這些人的家人早就被盤古軍提前轉移進了山中,本就已經和盤古軍一條心的他們,在目睹了滿地的官軍屍體,尤其是其中百十個還是突厥人,最初的目瞪口呆過後,幹的那叫一個熱火朝天!
當然,唐笠也沒自大到認為自己已經天下無敵了,幹了這一票大的也不打算在繼續刺激北魏軍了,立刻帶著所有人撤迴了山裏。藏了一天沒發現有敵人追來後,就組織包括兩千多人的秦人百姓在內的所有人手,立即向南邊的盤古寨方向轉移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