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變和坍縮是完全不同的物理現象。


    而中科院的高能物理實驗室,雖然也是華夏核物理的搖籃,但對坍縮實驗而言,卻是沒有什麽太大的增益。


    因為這裏麵的裝置,極少能用到坍縮實驗項目上去。


    顧知秋和克裏花了一周的時間將高能物理實驗室進行改造。


    坍縮相比聚變反應,要難很多。


    因此在改造上麵的成本投入,異常巨大。


    先前在青龍項目上撥款的百億經費,迴到國庫裏還沒暖熱,就再一次連本帶息的吐了出來。


    但就這也沒能填補上全部缺口。


    量子坍縮項目是個實驗。


    在全球範圍內,尚未有相關的數據。


    因此這一路,全靠顧知秋和克裏兩人自行摸索。


    整個中科院,不少院士對高能物理實驗室的動靜議論紛紛。


    大多人都不知道那兩個年輕人到底在做什麽。


    有人向侯院長詢問,也沒有得到一個確切的答複。


    而那一晚參加會議的人,對此事也隻字不提。


    ……


    高能物理實驗室。


    顧知秋和克裏在雜亂的實驗室中,看著一大堆沒有報價的實驗器材,愁的頭疼。


    如果說在華夏開一個科研博物館,那這些被顧知秋“報廢”掉的實驗器材,隨便一個拿出去,都可以做鎮館之寶。


    但現在卻是隻能幹瞪著。


    “這些器械太精密了,稍微調整,如果有一點點誤差,就直接變成廢鐵了。”克裏手裏拿著設計的圖紙,看著坐在一台磁約束光子發射機上的顧知秋。


    隻不過顧知秋沒有給出什麽迴應。


    他現在也隻能頭疼。


    一周的時間,將高能物理實驗室拆的七零八落。


    探索實驗裝置的圖紙勉強成型。


    但這一切都還隻是猜想中的裝置。


    克裏是醜國昔拉計劃的參與者,而不是實施者。


    所以對於實驗裝置的建議,其作用也是杯水車薪。


    所以這些實驗裝置的圖紙,說是兩人忙碌了一個星期,但實際上到頭來還是顧知秋按照自己前世的記憶複原出來的實驗裝置。


    雖然有一些改良,但核心還是沒有變化的。


    坍縮本來是天體物理層麵的現象。


    隨坍縮一同出現的,就是黑洞,和奇點。


    關於黑洞,基本上每個人都耳熟能詳。


    在很多人眼裏,黑洞就像是一個來者不拒的深淵巨口。


    不管是小行星、隕石,還是宇宙飛船,太空垃圾,甚至是光,隻要到達他的引力範圍之內,就都將被完全吞噬。


    但黑洞不是誰都能形成的。


    在目前的科學認知中,隻有足夠質量達到足夠大,才有可能形成黑洞。


    而這個質量界限,被稱之為:托爾曼-奧本海默-沃爾科夫極限(tolman–oppenheimer–volkoff limit)。


    繁瑣的計算就先放到一邊,通過計算,這個質量界限的最小應該在2.14-2.27太陽質量。


    知道有同學肯定會問,最小的黑洞形成都要這麽大的質量,而奇點又在黑洞裏麵。


    難道要在實驗室製造出來兩個太陽那麽重的東西嗎?


    問題很好。


    但自從當初顧知秋開始探索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時候,就已經脫離了這個現有物理學認知的範疇。


    tov極限的推論過程,有一個前置條件,那就是可觀測宇宙。


    那不可觀測的宇宙呢,有沒有更小的黑洞?


    從理論上來說,是有的。


    而顧知秋在最初嚐試奇點實驗的時候,便是先推導出了三種人造奇點的理論可能性。


    第一種,就是宇宙大爆炸的瞬間,理論上出現了理論上最小的黑洞:原初黑洞。


    在這個時候,無窮大的質量被壓縮成了一個點,無窮大的引力,將在宇宙大爆炸的原點,形成一個寬度僅為3.267x10的負35次方米、質量為普朗克質量即2.2x 10^(-8)kg的黑洞。


    但這個黑洞的形成和恆星坍縮用的是同一個物理模板,這種超大質量坍縮形成黑洞的方式,在人類的實驗室裏自然是不可能出現的。


    因此,第一個理論在出現的瞬間便被放棄。


    第二種,量子黑洞。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粒子加速器被發明出來的時候,科學家用粒子對撞嚐試打開一扇通往天堂或地獄的大門,看到了難以在自然界觀測到的現象。


    那時候就有人擔心,粒子加速器是否會造出黑洞這種宇宙中最神秘的物體?


    但這個難度也不小,通過顧知秋的計算,大約二十微克的物質需要超過10^19gev能量當量才能形成三維空間的微型量子黑洞。


    但這卻是前世顧知秋的最主要的研究方向。


    可惜的是,北歐核子研究中心的lhc大型強子對撞機在質子對撞中最大的能量也就8000到gev之間,比可能實現的能量當量,還要小了十五個數量級。


    為了彌補這個能量差距,他嚐試過很多改良,但最終都沒有起到什麽作用。


    再後來,或許是實驗方向的錯誤,兩年的毫無收獲,讓他內心煩躁,最後在讓人無法接受的實驗數據中,擱置了這個實驗。


    因此,此時華夏重啟奇點實驗。


    那在他的潛意識裏,便隻剩下的第三種理論方向——原子黑洞。


    剛才說了,黑洞的形成是一個恆星坍縮到一定地步形成的。


    而我們都知道,在這個過程中,是有一個極限的,那就是史瓦西半徑。


    史瓦西半徑是指任何具有質量的物質都存在的一個臨界半徑特征值。


    用人話來說就是如果特定質量的物質被壓縮到該半徑值之內,將沒有任何已知類型的力可以阻止該物質在自身引力的條件下將自己壓縮成一個黑洞。


    再人話一點就是物體的半徑小於史瓦西半徑後,該物體該變成一個黑洞。


    史瓦西半徑推算公式為:rs=2gm\/vc^2。


    rs既是史瓦西半徑,g為萬有引力常數,m為質量,vc為光速。


    通過這個公式可以計算出任何一個天體的坍縮成為黑洞的半徑極限。


    比如地球:9毫米,月球:0.109毫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去清北,剛進中科院就評國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吃雪糕的奶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吃雪糕的奶貓並收藏不去清北,剛進中科院就評國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