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文明話題時,我們常常會跟自己提一個問題——文明是什麽?我想,每個人都在這個問題上給過自己答案,但是每人都對自己的答案都不滿意。現在,我把我對這個問題答案告訴大家,我這樣做的目標不是想測試多少讀者認同或者反對我的答案,我隻想通過這些答案更好地展開我這篇文章中的敘述。


    我認為,文明是一個人或者一群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的具體表現,是人類理性思維和行為總稱。也就是說,人類是按照思想即理性思維而生存,而完全按照動物本性和本能生存的動物都不能稱為人類。而思想即理性思維的核心就是人類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


    價值觀是人類對生命、生存、安全、保障、親情、友情、榮譽、自由和精神等人生價值的看法和重視程度;道德觀是人類在追求和實現人生價值時的態度、行為方式和規範,簡而言之什麽事情可以做?什麽事情不能做?甚至什麽事情可以想?什麽事情不能想?都要進行規範;審美觀是人類對人生價值的感受和情緒表達,如美感、醜感、單調感、新奇感、無聊感、刺激感、依戀感、厭倦感等人生感受和情緒宣泄。


    不同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早就了不同人類文明,現在我們三種典型人類即善人、惡人、凡人來說明這個問題。


    善人的一般特點是,在價值觀方麵,善人非常重視親情、友情、榮譽、自由和精神等高層次人生價值追求,而非常看淡個人的生命、生存、安全、保障,但卻非常看重別人和群體的生命、生存、安全、保障等基本人生價值;在道德觀方麵,善人很少考慮個人溫飽、安危和幸福,但他們非常關心別人和眾人的溫飽、安危和幸福,他們熱衷於公益事業,喜歡思考眾人的共同福祉;在審美方麵,自然和精神方式的審美,反對依賴物質和刻板方式的審美,強調追求精神方麵的滿足,而不是追求物質方麵的滿足。


    惡人的一般特點是,在價值觀方麵,惡人非常重視個人的生命、生存、安全、保障,他們對親情、友情、榮譽、自由和精神等人生價值看得很淡,在他們的思想中隻有自己,沒有他人和群體,他們隻為自己而活;在道德觀方麵,惡人隻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隻要對自己有利什麽事情都可以做,其實惡人的行為規範就是極端自私自利,不擇手段地謀取私利,忽視公利公權;在審美觀方麵,惡人追求物質的奢華和富有,追求物質和生理層麵感受,為了滿足個人審美不惜耗費物資和財富。


    凡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介於善人和惡人之間,凡人敬仰善人的超脫、豁達、仁義和公益,同時他們也羨慕惡人的豺狼習性,為了個人利益百無禁忌、殺伐果斷,凡人對成功惡人的物質享受。凡人對占有的財富非常羨慕,但是凡人常常感歎自己命運不好,或者他們認為自己無法突破內心的道德底線,他們認為惡人沒有道德底線。其實不然,惡人也有道德底線,他們的道德底線就是一切為了私利。


    在現實世界裏,沒有絕對的善人,也沒有絕對的惡人,大家都是凡人,隻是有些人很自私、很壞,有些人很仁義、很好;有些人令人喜歡,有些人令人討厭;有些人默默無聞,他們像空氣一樣,無所謂存在或者不存在。


    其實人類文明也有善惡之分,文明給每個人感受也各不相同,因為構成文明的內核即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等不同,因此各種文明的善惡程度不同,各民族獲得的人生感受也不同。


    因此,擁有東方文明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的人,他們就是東方人,他們就具有東方人善惡標準、審美標準和人生感受。具有西方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的人,他們就是西方人,他們將不知不覺地喜歡混亂的殺伐、巷戰和災難,喜歡搶劫、盜竊、欺騙和陰謀詭計的卑劣行為。


    當然,很多人認為東方人活得很虛偽、很累,西方人活得很真實、很輕鬆,按照這些人觀點,那些在無人區苦苦掙紮的豺狼虎豹活得最真實、最爽快,那些羨慕邪惡的人願意去無人區,與豺狼虎豹們一起生活嗎?文明生活的代價就是必須放棄邪惡和極端自私,否則,就不配在文明社會生活,這個道理應該成為文明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和道德修養。


    東亞大陸南部、中南半島、東南亞群島,以及南亞次大陸等地區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是現代人類最早最古老的家園。由於這些地區處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因此這裏無論在冰河期還是溫暖期,都植被茂盛,動植物種類繁多,氣候宜人,非常適合人類長期定居生活和發展。


    充足自然資源,安逸的生活,溫和的競爭,很容易讓人獲得滿足感,從而人走向懶惰、保守和空虛。在冰河期東南亞地區和亞洲次大陸地區是地球上自然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因此人類向世界各地大遷徙之後,留守在這裏生活和發展的人類仍然人口眾多,這些留守人類普遍具有滿足感、保守性和穩定性。


    根據人類學家對的調查研究,今天生活在東南亞及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古老民族仍然保留著人類大遷徙之前的生活方式,其中的一些古老民族仍然喜歡赤身露體、紋身和穴居,以采集和狩獵為生,過著群婚、郎婚、一妻多夫等原始母係氏族社會的生活方式。他們居住在簡易窩棚或者山洞裏。其中的一些農牧民族在農業方麵仍然保留著遠古的刀耕火種的遊耕方式,在畜牧業方麵他們以圈養牛、豬、羊、雞、鴨等畜禽。農牧民族往往居住村寨裏,村寨裏有很多家庭,由寨主和寨班管理村寨事務,每一個家庭是一個獨立生產和生活單位。


    在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緬甸、印度阿薩姆邦、尼泊爾、中國西藏、中國雲南等地區的古老民族仍然保留著母係氏族的社會製度及生活方式,這些民族仍然崇尚“女尊男卑”,女性具有部族及家庭的統治權、神權(定義神、以神溝通、解釋神旨意、占卜決斷、算命看病、消災避禍、禮儀和祭祀等)、財產繼承權(包括土地、物資和金錢等有形資產,以及生產技術等秘技、文化及宗教典籍及思想等),男性隻是女性的附屬。


    文明發展越古老社會越容易出現思想保守和固化,在地理上,各民族已經根據各自的生產方式和占據自然資源和地盤,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文明社會和國家。這些國家往往以山脈及河流為界,阻隔彼此交通,各民族之間“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來”,在末次冰河期中後期,在中南半島上基本上形成了古泰族國家如暹羅(今泰國、老撾、越南北部)、撣國(今泰國西部)等;高棉族國家如占婆(今越南南部)、真臘(今柬埔寨camboja)、驃國(今緬甸中西部)等古老國家,古泰族的主體為農耕民族,高棉族的主體是海洋民族,高棉族在發展過程中逐步融入采集民族、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之中,這些民族繼承了人類的早期文明,並發展了具有東南亞特色的人類文明。


    南亞次大陸是人類種族構成最複雜的地區,根據人類學家的研究,棕色人主要生活在南亞次大陸南部和中部地區,他們以采集、漁獵為生;黃種人主要居住在南亞次大陸東部和北部,在恆河流域發展農業和畜牧業;白種人主要生活在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及印度河流域地區。


    在末次冰河期人類大遷徙中,居住在南亞次大陸的白種人,他們向西進入伊朗及阿拉伯半島等地區,向北進入中亞地區、高加索地區和歐洲地區,他們主要以采集和狩獵為生。


    末次冰河期大遷徙時機來臨時,居住在中南半島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向西遷徙到南亞次大陸東北部,在這裏開發農業區和畜牧區,並當地土著人融合成泰米爾民族,泰米爾語深受古泰語影響,泰米爾語保留很多古泰語詞匯和文化概念。隨後,到達南亞次大陸東北地區的農耕民族和畜牧民族為了避免與白人發生衝突,他們停止繼續西行,北上進入青藏高原等無人區,發展農牧業,然後再通過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西麓進入印度河流域及中東地區,以當地土著居民融合後,發展了印度河早期的農業文明。


    在雅利安人入侵南亞次大陸地區之前,南亞次大陸地區與東南亞地區同屬於一個文化圈,在種族、民族、生產方式、社會形式、文化及宗教等方麵都屬於同類模式。


    雅利安人是在中東和南歐地區形成的以白人為主體的遊牧民族,他們與中亞地區阿爾泰人有血統和文化淵源,也許他們通過通婚和勞務等方式從阿爾泰人那裏學會畜牧和遊牧技術,因此他們能夠順利從采集和狩獵的謀生方式轉換到畜牧和遊牧的生產方式。


    距今4300年至距今4100年之間,地球發生了一次嚴重的冰河期,這次小冰河期使生活高緯度地區的雅利安人的經濟遭受了滅頂之災,因此生活在高加索地區和歐洲地區的雅利安人首先向南撤退和侵略。他們占領中亞及伊朗地區後,他們大舉入侵資源很豐富的南亞次大陸。


    雅利安人入侵恆河流域地區後,他們與泰米爾族和古泰族為主的農耕民族爆發了戰爭。由於戰爭的慘烈和大量消耗,讓以溫和的農牧民族很快產生厭戰情緒,為了躲避雅利安人戰爭鋒芒,黃種人為主的農牧民族撤出印度河流域地區及恆河上中遊等地區,他們退守到今孟加拉國、印度阿薩姆邦、尼泊爾等古泰民族的故地,甚至一部分民族退迴中南半島故土。


    古泰農牧民族感覺退無可退時,他們開始在南亞次大陸東北部地區頑強抵抗雅利安人的進攻,最終,雅利安人深感無法打敗古泰人,因此雅利安人退出該地區,在恆河上遊及旁遮普地區建國,與南亞次大陸的古泰族等各種和平共融。


    雅利安入侵戰爭結束後,南亞次大陸的民族分布格局基本形成,這個格局經過歲月洗禮後,形成今天南亞次大陸民族地理格局和社會格局。


    東南亞及南亞次大陸地區是唯一保留著末次冰河期人類古老文化的地區,這個地區的人類文明具有幾萬年以上發展曆程,因此該地區文化神秘而高深莫測。在進入南亞次大陸之前,雅利安人沒有什麽文化積澱,他們要統治南亞次大陸的人民,他們必須借用東南亞的古老文化,從而建立自己的文化體係。雅利安人入主南亞次大陸後,他們利用該地區的知識和宗教精英階層,幫他們建立以雅利安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和宗教,以利於他們長期統治南亞次大陸人民。於是,一套以雅利安文化和價值觀為核心的神話故事、宗教經典、曆史故事等被完整和係統地創作出來,婆羅門教逐步成為印度人思想核心,婆羅門社會等級製度開始成為印度人行為規範和道德標準。


    在這次雅利安人主導文化改革中,很多東南亞的文化內含變成婆羅門的文化內含,如濕婆shipo神崇拜變成了婆羅門的專用神,濕婆shipo與喜伯xibo近音,兩者都是男根(特指男性生殖器),仙xia


    是女根(特指女性生殖器),在東南亞和東亞的文化體係裏,喜伯即錫伯是一對代表陰陽的神,在母係社會裏,仙廟是祖廟,喜伯廟是配廟,喜伯神的責任是取悅仙神,為仙神服務。吳哥窟就是遠古時代保留至今的喜伯神廟,隻是當代人不清楚吳哥窟的來曆,誤認為吳哥窟是印度人所建。在古代契丹人的一部就自稱錫伯xibo族,這說明在古代東亞大陸存在普遍崇拜喜伯神即濕婆神崇拜的現象。


    婆羅門等級製度在東南亞古老等級製度的基礎上改造而成,說明如下:


    第一等級“婆羅門”,能夠成為婆羅門必須是雅利安人,他們是天生的祭司階級。在母係氏族社會裏,祭司院具有任命氏族和國家最高統治者的權利,具有立法權及解釋法律的權利。“婆羅門”本意是祭官。在古越語中,婆羅門的意思是,“婆”是長者、伯、父等意思;“羅”是知道、知識、老師和智者等意思;“門”是天、天神等意思;婆羅門的意思是“天授神父”或者“神授導師”。


    第二等級“刹帝利”,這個階層特指歸順雅利安人的當地國王、部族首領、土地主、王族、貴族、士族、知識分子等階級,他們也稱“王種”,他們是從事軍事、政治的人士,按照婆羅門典籍記載刹帝利主要職責是世代守護婆羅門。佛祖釋尊就是出身於刹帝利階級,因此佛教的創始人應該是黃種人。在古越語中,刹帝利的意思是,“刹sha”是知道、知識、智者、通神、神諭等意思;“帝di”是土地、嫡係等意思;“利li”是美好、善良、順從等意思;刹帝利的意思是“順從的正宗神師”。


    第三等級“吠舍”舊譯“吠舍、吠奢、毗舍、毗奢”,由於這些讀音原音相差太大,因此“吠舍”新譯為“外夏waiya”,該階層特指居士、田家、商賈。他們是從事農業、畜牧、手工業、商業等生產事業的普通平民階級,由當地順民和普通雅利安人組成。在古越語中,“外夏waixia”的意思是,“外wai”與“衛wei”近音,“衛wei”是男性、父係、父族等意思;“夏xia”與“婭ya”近音,“婭ya”是女性、母係、母族等意思;“外夏waixia”的意思是“母族的男性族人”或者“母族的衍生父族”,也就不受母係氏族社會氏族、製度和宗教限製的自由民。


    第四等級“首陀羅”,這個等級的人民隻能從事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等工作,他們基本上屬於被雅利安人征服的俘虜和人民,他們大多數人淪為奴隸,失去財產和自由,他們隻能接受統治者的奴役、壓迫和剝削。從古至今,這個階層的人民都是印度革命的基礎力量,他們從來沒有放棄爭取自由、平等和尊嚴的權利。在古越語中,“首陀羅”的意思是,“首shou”是昏暗、蒙昧、愚蠢等意思;“陀tou”是學校、管教和教官等意思;“羅luo”是知道、知識、老師和智者等意思;“首陀羅”的意思是“需要神師管教的蠢人”。


    婆羅門的教義和製度是雅利安人在印度統治者地位得到確認,以及合法化,對平衡各方利益,消除戰爭、穩定社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導致更大的社會危機。本來母係氏族社會的製度和神權已經嚴重危害人類的自由、平等和公正,婆羅門製度出現後本地區大多數人民由於完全失去自由、平等和公正,他們的生活陷入更大痛苦和無窮無盡的災難之中。因此,印度社會從開始就注定是一個充滿痛苦、絕望、衝突和戰爭的動蕩社會。


    一直到公元前623年,在尼泊爾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才誕生一位世界級的偉大聖人釋迦牟尼,他是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他們屬“刹帝利”種姓,他深刻認識了人生苦難和痛苦,以及社會禁錮、不平等和非正義,因此他在薩滿教、耆那教等本土宗教的基礎上,創立的佛教,佛教認為人生的痛苦和空虛是由本質性的因素造成的,人要擺脫和消除人生的痛苦,必須通過道德修行,斷絕人的情欲和追求,迴歸無欲無求的自然狀態;空無和空虛才是世界萬事萬物的本質和歸宿,隻有保持淨空的精神狀態,人生和靈魂才能得到升華和永生。同時,佛教倡導人人平等,萬物平等,世界一切有靈魂的事物皆可以成佛;執行嚴格清規戒律,行善積德,棄惡揚善,強調“善有善報,惡有惡終”等道德觀,全麵淨化社會風氣。因此,佛教得到了古印度中下層人民的廣泛支持,佛教成為古印度社會一股生機勃勃的改革力量。但是此時,古印度已經經曆了婆羅門1600年左右的漫長統治,由此可以看出,人類的任何一次覺醒,都要經曆相當漫長的生活苦難和思想掙紮!


    佛教在印度稱唿為bojim/bogim,在古越語中,bo是男性長老、尊者;jim/gim是問神、求神、占卜等意思,相當於漢語中“貞”、“真”等意思,甲骨文的卜文中經常有出現“貞zhe


    ”字,“貞”字在卜文中的意思是“神師說”或者“神說”的意思;因此bojim的意思是“神言尊者”。早期佛教稱唿本教修行者為“沙門same


    ”,“沙門same


    ”與“薩滿sama


    ”非常近音,是同一個詞語的不同讀法,而且佛祖於耆那教教主大雄一些修煉道德,而耆那教強調他們的宗教起源於jim即薩滿教,因為jim是薩滿教的主要世俗行為。因此,薩滿教是佛教的重要基礎。正因為如此,佛教傳入中國和亞洲各國後,沒有水土不服的現象,很快融入的當地文化和民俗之中。“沙門same


    ”在古越語中的意思是,“沙sa”是知道、知識、老師等意思;“門me


    ”是天、天神等意思;因此“沙門same


    ”的意思是“天師”和“神師”。


    婆羅門教和現代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吠陀經》即veda,因此本經文又譯為《韋達經》、《韋陀經》、《圍陀經》等。也許《吠陀經》從一開始就有兩個名字“吠陀vetuo”和“吠達veda”,那麽《吠陀經》古越語翻譯的意思是,ve是畫、書寫、經文、經典等意思;“達da”是河流、流暢等意思;“陀tuo”是學校、導師、祭司、教導等意思。因此“吠陀”的兩個意思即“自然流暢的經典”或者“祭司教導的經典”。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時候,他們應該還沒有精通文字和創作,《吠陀經》應該是印度當地精通古越語的沙門知識分子,根據雅利安人需要和講述而創造的。因此在《吠陀經》中有很多東南亞及南亞次大陸古老民族語言及意義表達方式。


    由此可見現代人類不僅在種族上同根同源,而且在語言、文化、宗教和習俗上也是同根同源的,如果誰非要用孤立和狹隘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曆史和文化,他們就是井底之蛙,他們將無法理解人類的曆史和文明,更不可能認識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鑿壁窺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楓客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楓客棧並收藏鑿壁窺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