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氣候並不是總是處於一種適合人類生存的良好狀態,有時候地球氣候的變化非常猛烈和極端,導致人類的生活及生產環境變得非常惡劣,使人類生命受到嚴重危險,導致自然界的動植物大量死亡,人類的農業和畜牧業也麵臨滅頂之災。


    根據古埃及等曆史文獻記載,在距今4300年至4100年期間,地球上發生了一次非常嚴重的小冰河期,這次冰河期導致埃及等非洲北部地非常幹旱和寒冷,尼羅河水位下降,而且經常斷流。由於尼羅河三角洲及沿岸農業區和畜牧區的減產和絕收,導致埃及陷入了一百多年戰爭、分裂和慌亂狀態。


    根據考古發現的古埃及曆史文獻記載,本次災難導致的饑荒,造成普遍“易子而食”的人吃人現象。當時埃及是地中海沿岸地區及中東地區物產最為豐富的魚米之鄉,它的災難已經如此慘烈,其他相對貧瘠地區的人民,經受的苦難更是無法想象!


    這次小冰河期導致原來居住在歐洲巴爾幹半島的農牧民族赫梯人,移居小亞細亞地區,並逐步向南發展,從而引發赫梯人與蘇美爾人、阿薩德人和埃及人頻繁戰爭。


    在這次小冰河期初期,居住南歐大草原及高加索地區的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大量進入伊朗等中東地區,他們進入中亞地區及我國的新疆地區,然後他們繼續向南,進入印度河流域、以及印度恆河流域地區。他們在伊朗等地區建立了伊朗帝國;在印度河流域及恆河流域建立了早期印度帝國。由於這些民族都是白種人,因此他們被稱為歐羅巴人,他們在語言上相同和相近的語言,因此他們的語音被稱為印歐語係,他們也被稱為印歐人。但是他們自稱“雅利安”,他們對雅利安的解釋是“有信仰”和“高尚”的意思。“雅利安”在古越語中的意思是,“雅ya”是婦女、母親和聖母的意思;“利li”是好、美好的意思;“安a


    ”是主食、主餐的意思;“雅利安”的直譯是“有美好生養的聖母族”,當然也可以引申解釋為“有信仰”和“高尚”的意思,得到充足的食物,得到生存的保障,這是經曆饑寒交迫人類的共同理想。


    也許我國新疆地區的樓蘭等古越民族建立的古國,在雅利安人等北方民族南遷後它們逐步衰落了,因為當時的雅利安人應該還屬於采集和漁獵民族,他們對於農業和畜牧業知之甚少,因此他們隻能從當地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那裏搶奪食物、土地、家園等生活資源,這導致討厭戰爭的農牧民族向更溫暖的南方地區遷徙。考古學家考證,距今4200年開始新疆羅布泊周邊的綠洲城市逐步被人類放棄,由此可見,這次小冰河期對地球氣候和環境影響之大,範圍之廣!


    在這次小冰河期也深刻影響了中國大陸地區民族重新分布和形成。根據考古學證據顯示,距今2.5萬年,在北至西伯利亞地區北冰洋海岸;南黃河流域;東至渤海、日本海和太平洋;西至中東和歐洲大陸等歐亞大陸北部地區已經有現代人類定居及活動。


    目前中國在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考古發現的遠古文化遺址有:


    半坡文化:位於陝西西安市半坡村,年代距今約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為單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個沒有貧富差別的原始社會。居住區有壕溝圍繞,以防野獸侵害。房屋為地麵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圓形。居住區中央有長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體活動的場所。多種農具、魚獵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經濟生活為農業和漁獵並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紅地黑彩,花紋簡練樸素,繪人麵、魚、鹿、植物枝葉及幾何形紋樣。


    從陶器上發現二十二種符號,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後埋入公共墓地,常隨葬陶器及骨珠等裝飾品。遺址有兩座同性合葬墓,分別埋著兩個男子和四個女子,一般認為是母係氏族社會的葬俗。死亡兒童埋在居住區,多采用甕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隨葬品精致豐富,表明當時對女孩的愛重。


    石峁文化:距今約4300年左右,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禿尾河北側山峁上,地處陝北黃土高原北部邊緣。遺址麵積約425萬平方米,擁有一座石基建築的“皇城台”大型遺址,該遺址屬於中國北方地區一個超大型中心聚落。專家初步認定這個“石城”的壽命超過300年。這裏可能是華夏族最早期的王城,華夏始祖黃帝的陵墓距離這裏很近。


    紅山文化: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遺址分布麵積達20萬平方公裏。紅山文化年代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還有磨製和打製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等。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甕、無底筒形器等,玉器是紅山文化的精髓。


    馬家窯文化:距今5700年至4300年,位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該文化遺址主要分布於黃河上遊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和涼州的穀水流域一帶。


    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左右,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具有黃河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的典型特征,彩陶文化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關中豫西晉南為中心,其文化區域包括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等廣泛地區。


    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500—4500年左右,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文化遺址分布地區為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等廣泛地區。


    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變形以及拔牙。多見夾砂或泥質的紅陶,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製陶器,出現了硬質白陶。紋飾常見鏤孔、劃紋、附加堆紋、籃紋,還有彩陶和朱繪陶。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石器磨製精美。中期以後更出現了製作精良的玉器。


    在發掘的遺址中,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發現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遺址,由成排分布的紅燒土排房建築構成。這些排房多則六間一排,少則兩間相連,布局嚴謹,顯示了較高的建築技術。


    大汶口人的葬式一般為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等。另外還發現部分折頭葬、折肢葬等較為特殊的葬式。中晚期以後發現有木質葬具,在有的成人墓的隨葬品和兒童甕棺的葬具中還使用了帶有各種陶文的大口尊。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它標誌著母係社會的結束,開始或已經進入了父係氏族社會。


    龍山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曆城縣龍山鎮(今屬濟南市章丘區),該文化區域分布於黃河中下遊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具有“磨光黑陶”典型文化特征。


    這些文化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都在4300至4000年的時間段裏神秘地消失了!他們為什麽要拋棄自己的家園和土地?我們認為隻有極其嚴重的天災人禍才會讓人類舉族逃難和遷徙。那麽這場天災人禍是什麽?如此廣泛並同期而至的災難隻能是全球性的氣候災難,即發生在距今4300年至4100年的小冰河期,冰河期導致全球氣候變冷、幹燥、河流及湖泊幹枯、土地沙漠化等,這些惡劣的自然環境,對於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而言是致命的打擊,因此農耕民族都要南遷逃難和謀生的強烈動力!


    位於中原地區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往江淮地區、江漢地區和長江以南地區遷徙是他們必然首先,因為當時人口稀少,這些地區能夠接納他們,加上當時嚴重民族仍然存在密切的宗族和文化關係,因此南方民族對北方民族仍具有很好的親和力。


    而在本次小冰河期到來之前居住在秦川盆地、陝北、蒙古草原、河西走廊等地區的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他們隻能越過秦嶺和鬆潘高原進入四川盆地避難和謀生。


    四川盆地四周有高大山脈及河流阻隔,因此四川盆地一個相當封閉和獨立地區。遠古時代的母係氏族社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以部族和家庭為基層單位小而封閉社會,整個社會缺少物資儲備,並缺少擴大生產及社會服務的功能和能力,因此,逃難進入四川盆地的人口越多,當地人與遷入人之間矛盾就越激烈,最終導致戰爭和災難。


    三星堆文化遺址的發現,為我們揭開了本次民族遷徙引發的一場慘烈民族衝突!


    三星堆古遺址:距今已有5000年至3000年左右,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布麵積12平方千米,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現有保存最完整的東、西、南城牆和月亮灣內城牆。


    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在中國的文物群體中,屬最具曆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在這批古蜀秘寶中,有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有寬1.38米的青銅麵具、更有高達3.95米的青銅神樹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而以金杖為代表的金器,以滿飾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屬前所未見的稀世之珍。


    該遺址發現金杖、五輻精鑄輪盤(即太陽圖騰)、聖甲蟲(即太陽神靈魂在人間的化身)等與蘇美爾、古埃及等完全相似的人類遠古文化特征,這說明古越文化、古蜀文化與蘇美爾、古埃及一脈相稱,它們同屬於距今4.5萬年至3.5萬年前,在東南亞地區及中國西南地區形成古泰越文化,這個地區是地球末次冰河期的人類唯一的文化和文明中心,也是人類陸地大遷徙的出發地!


    如果隻是一般考古發現,我們肯定不會聯想到在距今4300年至4100年的小冰河期期間,在古蜀國曾經發生過一場慘烈民族衝突。由於三星堆遺址發現的文物都是在幾個大規模祭祀坑裏發現,而且這些文物大多數都被砸爛成碎片,而且這些遺物都是被挑選後,分別埋葬在幾個不同的祭祀坑裏,從偵破學的角度看,這是一起有計劃的重大的文物銷毀案件。因此我們才聯想到古蜀國毀滅於一場慘烈的戰火,這場戰爭是古蜀國本地民族勢力與北方南遷民族勢力的戰爭,最終,古蜀國勢力被消滅,象征著古蜀國神權和王權的神廟和祖廟被北方南遷民族銷毀,這就是三星堆文化遺址的真實曆史背景。


    三星堆文化遺址的文物由於破損嚴重,而且被人為混雜埋葬,因此考古學家和文物修複師用幾十年的時間才逐步將這些文物的碎片拚接和修複而成形,讓世人看到這些文物的本來麵目。根據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對這些文物的分析,這些文物都是象征古蜀國神權及王權的禮器,而不是一般宮廷生活用品。這些選擇性的大規模文物銷毀行動這給我們傳遞什麽文化信息?如此強大的古蜀國為什麽敗在一群北方流民的手裏?


    我們認為,由於距今4300年至距今4100年之間的小冰河期,迫使當時居住在中國北方地區的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遷入四川盆地避難,小冰河期爆發初期,北方農牧民族南遷較少,由於秦嶺以北各地華夏族、氐族和羌族等農牧民族與巴蜀人有血緣、經濟和文化上密切聯係,因此,巴蜀地區王朝和地方衙門對北方流民抱著友好接納的態度,但是隨著小冰河期引發災害加重,導致大量的北方農牧民湧入四川盆地,由此導致四川盆地的人口突然增加,出現物資、土地等資源嚴重匱乏的情況,為了生存和發展,原住民與遷入民之間矛盾和衝突日益嚴重,最終演變成四川地區的民族戰爭。根據史料記載,這場戰爭還波及湖北、湖南和雲貴高原等地區。


    古蜀人作為過著長期定居生活的原住民,他們具有很強的文化優越感,而且在人與人的鬥爭方麵富有經營和智慧。北方民族具有豪放、彪悍和勇猛的性格,因此古蜀人與遷入民的碰撞是冰與火的碰撞,搞暗鬥及和平鬥爭北方民族肯定都過不過古蜀人,但是明刀明槍的鬥爭彪悍而勇猛的北方民族肯定可以輕鬆拿捏古蜀人。


    在這場發生在四川地區,為獲得生存資源的戰爭中,最終北方民族戰勝了古蜀民族,血洗古蜀國王城即三星堆文明,勝利者摧毀了古蜀國象征神權和王權的全部禮器,勝利者想通過他們的作為告訴古蜀人隻要你們放棄你們的神和王,你們就可以平安無事,大家就是一家人。


    為了看到三星堆文明毀滅事件的更對細節和真相。我們先來分析古蜀國的社會形態。當時古蜀國仍然處於母係氏族社會,母係氏族國家采用“帝辟結合”的統治方式,即國家及部族的最高統治者是女性君王即“帝”,帝掌管著國家和部族的神權,“帝”對外身份為大薩滿、大祭司和大主教等神權實際控製人,帝和帝都祭司院負責選舉和任命國家和部族的實際統治者——“辟”。“辟”相當於國家和部落的總監察官、總執行官、大總管、君王等,辟一般是帝的大女兒,有時也可能是帝的大兒子。


    “辟”獲得“帝”的任命後,不受帝權影響,可以獨立組建由辟控製的後宮、朝廷、衙門和軍隊等。這套製度發展最終結果,必然導致“辟”的權力越來越大,而“帝”的權力越來越趨於象征性,帝位將完全被國家和部族實際統治者辟架空。為了改變“辟權獨大”的情況,帝製神權階層開始打破隻有女性為辟的規定,開始任命嫡係貴族男性擔任辟,但是,男性擔任辟反而使“辟權獨大”亦演亦烈,最終演變成辟位世襲或者由辟直接指定辟位接班人,“辟”再也無需通過“帝”任命。古蜀國是一個具有上萬年曆史的國家,此時古蜀國應該發展到“辟強帝弱”的曆史階段。


    由於古蜀國統治階層在神權與王權的分離、矛盾、衝突和腐敗,為遷入四川地區的北方民族打敗古蜀國地方勢力,最終覆古蜀國提供機會。


    也許北方遷入民族得到巴蜀當地高人的指點,這些高人建議北方南遷集團好好安撫已經沒有實權的以“帝”為代表古蜀國神權集團,並獲得神權集團認可和接納,這樣北方南遷集團就可以得到神權集團的冊封和支持,為北方南遷集團打敗古蜀國的實際控製者辟、辟朝廷和軍隊提供法理依據和精神支持。在北方南遷集團的文化攻勢和軍事的雙重打擊下,古蜀國辟王權集團首先被消滅,隨後古蜀國的神權集團也被摧毀了,這樣一個曾經承載人類無數夢想和希望古蜀國及其文明在人類的曆史記憶中消失了。


    如何聲勢浩大、極端慘烈的戰爭,肯定會及其古蜀國各方勢力的反抗,因此勝利者與失敗者之間鬥爭演變成長期的消耗戰,當小冰河期結束,地球氣候迴暖後,一部分北方移民及其同盟軍返迴北方故土,留下來遷入民與當地人逐步融為一體,而古蜀國及其文化被人們逐步遺忘,然後新民族,新國家在中國各地遍地開花。


    為什麽三星堆的祭祀坑都是砸爛的禮器呢?因為要摧毀古蜀國的人們知道,要完全摧毀古蜀國,除了消滅古蜀國的統治階層和軍隊,還要消滅古蜀人的信仰及文化記憶,隻要這樣古蜀國才不會死灰複燃、東山再起。因此,經過苦心積慮策劃和準備後,勝利者才將古蜀國的將象征古蜀國宗族信仰,宗教神權,國家權力、祭祀鬼神等禮器、文物和文獻等禮器和文物收集齊備,進行集中銷毀和掩埋。當時古蜀國的文字典籍主要記錄在竹簡和木簡上,因此以古蜀國有關文字典籍都被燒毀了,這就是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沒有發現文字典籍的原因。他們全部砸爛和銷毀!但是像鼎、盤等中性的祭祀用品,以及編鍾、尊、爵等王家和貴族的生活用品,以及普通遠古文化典籍等,都被勝利者占為己有,全部收入囊中。


    正因為勝利者的這番操作,讓後人再也讀不懂古蜀國,以及那段血腥而充滿迷惑的曆史。那些事件製造者隻給後人留了,那些莫名其妙的神話故事,以及不合情理、支離破碎的文獻典籍,三星堆曆史事件的製造者給中國曆史蒙上一個厚重的蓋板,往下我們將為大家逐步揭開這個蓋板。從此,中國文人有一套人為設計過的曆史觀和價值觀,他們追求一種沒有神權的“鍾鳴鼎食”的貴族生活方式,追求“學而優則仕,仕而名且利”,跟隨朝廷,入朝為官,收獲功名利祿的人生仕途前程。


    三星堆曆史事件爆發後不久,華夏民族開始樹旗崛起,號稱萬族歸宗華夏,並確定秦川地區為華夏族的起源地,黃帝是華夏帝國的首任帝王。


    同時,華夏族在這個階段推出了一套係統的以華夏族為中心的神話故事、文化典籍及民族習俗,然後華夏族將這個文化係統在四川地區、長江流域地區和黃河流域地區推而廣之,讓它滲透人心。


    華夏族先祖們的這場革命行動和文化變革,在兩個方麵對東亞大陸曆史和文明產生深刻影響。第一,徹底動搖了母係氏族社會製度的根基,為東亞各族逐步父係氏族社會奠定了思想基礎,從此東亞各族開始否定了“女尊男卑”的母係氏族社會統治體係,反對女性王權,“男尊女卑”,建立父係家庭和部族逐步成為東亞社會的風尚;第二,東亞各種族開始全麵否定古蜀人的神權即一種獨特薩滿教方式,隻保留了喪葬、祖宗崇拜、天地祭祀等貞教(根據語言學家考證,“貞ze


    ”常見於甲骨文的占卜祭祀文中,貞ze


    相當於東南亞及古越族的原始宗教gim,宗教學家認為gim教是沙門教、薩滿教、佛教、印度教的基礎宗教,佛教原名為bogim,印度教原名為gim)的宗教習俗,因此從立族開始,華夏民族就嚴格意思上靈魂及鬼神觀念,也沒有係統而繁瑣的敬神祭祀活動,他們有無神論者的傾向。


    以華夏族同時豎起民族大旗的還有羌人,他們應該是從青藏高原到四川盆地避難的混合民族,或者本來他們本來是古蜀人的一個居住在青藏高原東麓的部落。在針對古蜀國王城即三星堆的戰爭中,他們與華夏族裏應外合,一舉鏟除了一直對他們剝削和壓迫的古蜀王和貴族集團。獲勝後,他們分得應得戰利品,返迴青藏高原,並長期生活在那裏。


    以華夏族同時豎起民族旗幟的還有氐人,在古越語裏“氐di”有好、耕田、嫡係等三個意思。氐人在這個時候給自己這樣取名,應該是表達他們是古蜀國王族嫡係民族的意思。而且他們駐守著位於鬆潘高原上的河池要塞,這裏是河西走廊進入四川地區必經之路,也是嘉陵江的源頭地帶。氐人應該是古蜀國王族即古越人的直係後裔,由於自己隸屬王族已經被強人消滅,氐人隻能保全實力及古越文化習俗在鬆潘高原上繁衍生息,並向河西走廊、新疆及中亞等地區發展。


    古蜀國滅亡後的那些塵封的曆史漸漸地與中國夏商周的曆史聯係起來了。也許華夏族是三星堆曆史事件的主要操作者,因為隻有華夏族宣稱自己是中華各族的始祖和正宗統治者;也許羌族、氐族等民族參與和旁觀了這個曆史事件,也許上述分析和推理的結果仍然不是全部曆史真相。


    不論如何三星堆曆史事件都是一場人類文明的大悲劇。孕育人類文明的土壤裏總是充滿無知、野蠻、殘忍和錯誤,在那個自私、野蠻、陰險、殘忍盛行的黑暗年代裏,我們怎麽能希望古人去做高尚而文明的事情呢?值得慶幸的是,今天我們看到了當年的一些真相,明白了一個道理,人類任何文明和進步都是血與火洗禮的結果,人類的一切收獲都來之不易,我們應該好好珍惜當下,多做一些仁義之事,多做一些增加人類福祉的事情。


    其實世界各地民族發展曆史的軌跡都差不多,主流和強勢民族總是不斷地通過他們的語音、故事、文化、宗教、法律和戰爭,去影響、同化和征服周邊的非主流的弱勢的民族,最終形成更大的民族和國家。但是,這些新民族和國家都具有暴發戶特征,文化靠吹牛,管製靠殺頭,國家表麵風平浪靜、歌舞升平,但內部卻是矛盾重重、四分五裂、一盤散沙。


    往後,我們將繼續探討華夏族的形成,以及華夏族在東亞大陸上開拓華夏文明的過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鑿壁窺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楓客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楓客棧並收藏鑿壁窺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