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在皇帝分身和本體的雙同努力下,加上新軍按管了城防。
大朝會上,討論符合大明的特殊,“立憲會議”以及新內閣人選,還有內閣製度變革開始提上討論的列表。
當然,就這個會議而言。百官因為是第一次聽說這個事,也不懂什麽叫立憲會議,最多也就是帶耳朵來聽,發言的少。
整個過程,幾乎都是朱子龍的本體和皇帝分身輪流發言為多。
為免百官,左耳進右耳出,完全聽不太懂。朱子龍還準備了,印刷好的白皮書一人一本,上麵有各種解釋。
“這次變革怎麽改,白皮書裏都寫的很清楚,細節在這裏我就不多說細節了,大家可以迴家慢慢看。我就談談改革的必要性,十幾年前,大明江山外部有滿清的軍事壓力,內部有橫行中原的流寇。造成這個局麵的根本原因,本質上就是過去的製度,已經不適合大明社會的發展現狀。”
“時代在變,人也要跟的變,就像許多規章製度,其實這些年一直都有細小的變化一樣……”
朱子龍手拿白皮書,就像一名老師一樣,在朝會上絡繹不絕的講著,周邊的百官就像是小學生一樣,認真的聽,認真的看。
之所以表現的這麽認真,一個是內閣職位空虛,誰都像表現好一點,希望有機會入閣。
畢竟,白皮書上第一條就寫了,以後入閣三品以上官員,都有機會。而不再像以前的製度一樣!
這樣做,可能在有些人眼中看來不合規局。
但是,官位和利益動人心。明知道是朱子龍扔出來的誘餌,也立刻將文官集團們想聯手的心,打了個粉碎,開始各自為陣。
-
(起初內閣成員是五品,稱學士。也就是說,五品以上的官員都有可能被皇帝任命為內閣成員。)
仁宣以後,六部尚書開始兼任內閣學士,這就把內閣的級別提高了,到了二品以上。
最後做到尚書,由首輔推薦就可以入閣,不過出身必須是庶吉士。
也就是說,首先科考必須是庶吉士,然後經過n年,先做到京師或者南京六部的尚書或侍郎,等需要補充閣員時由吏部公推候選人,然後由皇上選擇任命,這是一般步驟。
特殊的由皇上直接任命的,如嘉靖朝的張憁,不過這樣的內閣一般得不到六部的支持,並且很少有正常人願意接受這樣的任命。
這樣的任命說明你的人品太差了,太丟人了,寧願迴家種地也不要,明朝的官員可是很有骨氣的咯。
當然,骨氣這東西。
在北京事變後,死了無數東林黨,江南也給血洗了幾次後。現在的文人,有這東西的人已經不多了!
然後,本來這些年的好日子一過多了,有些文人的骨氣又要漲了,現在又讓朱子龍在南京給打斷了。
於是,拉上一幫子新官員進來搞混水後。本著死也不想讓位的原則,新舊兩批官員間都在暗暗較勁,也就把其它的東西暫時放下了。
因而,現在內閣之位,以及其它重要部門的位置,一下子就成了眾矢之的。
把內閣和其它位置扔出來的朱子龍,其實一點也不擔心什麽。
明代的內閣大學士說是宰相,其實不過是個負責文字工作的大秘書。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製度,六部九卿都該直接向皇帝負責,但是既然皇帝不管事,內閣自然就成了眾矢之的。
特別是在現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看不清現實。
還在意這個,僅身受皇帝、太監和朝臣的壓力,還要承受社會輿論的責難,至於國勢不振、內憂外患所加給宰相的重擔位置,那就更無所謂了。
儒家理想中的宰相,是君主的一個平衡物。天子傳子不傳賢,宰相任賢不任貴;君主出於世襲,以維持政權穩定;宰相實行優選,以保證政治清明。
到了文人做官的時代,“生當為良相”又成了文人參政的象征,宰相這個職位,就此寄托了賢人政治和文人政治的雙重理想。
然而這隻是理想。現實的宰相,最初隻不過是君主的家臣,打理一些雜務而已,最多算是一個大管家。
特別是皇權和軍權,強強聯手的現在。
皇權時代,除了管家之外,宰相還要替君主承擔政治失誤的責任,例如東漢自安帝以後,,每當出現災異,宰相就要自動辭職,其實那時當政的是外戚和宦官。
明代的政治,在原來的曆史上。是以太祖廢除宰相開始,以崇禎頻繁換相結束。
宰相的百無一用,代表著賢人政治與文人政治的雙重破產。沒有限製最高權力的製度,任何“聖君賢相”式的理想政治都隻能是海上仙山,虛無縹緲。
-
政治的本質是妥協的藝術,會議還在繼續。
朱子龍本體與分身,還有一幫新官員的強強聯手支持,導致了這一次會議沒有任何懸念。
即便文臣集團不是一條心,在場的這些重量級的文臣,卻都選擇了沉默。
白皮書上明晃晃的“奉天承運皇帝”的大印,喻示著有些東西,一去不複返了,新的時代終將慢慢來臨。
會議的最後,入閣的人員選定之後。
朱子龍本體手拿聖旨,舉起來道:“大家都看看清楚聖旨上的文字,新改革之後的大明,實行的是半君主立憲製度。”
“什麽叫半君主立憲製度?簡單來說,就是設一部憲法,將這個國家的所有人都包括進來。即便是皇帝陛下,也在法律的適用範圍內,不可完全淩駕於法律之上。當然,皇帝會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特權。而且軍隊必須有相當一部分受皇帝直接指揮,另外,從另一方麵講,法律將會保護所有人……陛下,如果要法辦你,也會按程序走!”
法律保護所有人,就算是皇帝也不能,百分百的淩駕於法律之上?
這個說法,很快就引起了所有人的興趣。
這些話在過去就是大逆不道,但皇帝自己都沒意思,那就少說幾句吧。
而對於,憲法確立大明皇室為中華最高象征,萬世一係,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得改變。大家更是習慣成自然的認為,這很正常。
(這些人隻注意到了,皇帝也不會百分百淩駕法律之上了,卻沒注意到。以前的大明,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淩駕於法律之上,這下一包圓了,其實吃虧的還是當官的為多。)
很快,整個會議的紀要,第二天開始,陸續出現在各地的報紙上,漸漸引起了天下人議論紛紛。
隨著十天半個月的會議開完,最終出台了一份《大明半君主立憲製》法律文書,全文刊印成冊,天下發布。還是免費發放的,每個縣都必須發放到百姓手上。
還得貼布欄,讓專人在那裏當解說員,說清楚給百姓知道。
消息傳出,舉國震驚,各地的官員有的開始憤怒,有的開始迷茫,有的則因為是新型官員,充滿了幹勁。
傳統的舊士紳階級,則是悲喜交加。新階段人員則是無比高興!
--------------
大朝會上,討論符合大明的特殊,“立憲會議”以及新內閣人選,還有內閣製度變革開始提上討論的列表。
當然,就這個會議而言。百官因為是第一次聽說這個事,也不懂什麽叫立憲會議,最多也就是帶耳朵來聽,發言的少。
整個過程,幾乎都是朱子龍的本體和皇帝分身輪流發言為多。
為免百官,左耳進右耳出,完全聽不太懂。朱子龍還準備了,印刷好的白皮書一人一本,上麵有各種解釋。
“這次變革怎麽改,白皮書裏都寫的很清楚,細節在這裏我就不多說細節了,大家可以迴家慢慢看。我就談談改革的必要性,十幾年前,大明江山外部有滿清的軍事壓力,內部有橫行中原的流寇。造成這個局麵的根本原因,本質上就是過去的製度,已經不適合大明社會的發展現狀。”
“時代在變,人也要跟的變,就像許多規章製度,其實這些年一直都有細小的變化一樣……”
朱子龍手拿白皮書,就像一名老師一樣,在朝會上絡繹不絕的講著,周邊的百官就像是小學生一樣,認真的聽,認真的看。
之所以表現的這麽認真,一個是內閣職位空虛,誰都像表現好一點,希望有機會入閣。
畢竟,白皮書上第一條就寫了,以後入閣三品以上官員,都有機會。而不再像以前的製度一樣!
這樣做,可能在有些人眼中看來不合規局。
但是,官位和利益動人心。明知道是朱子龍扔出來的誘餌,也立刻將文官集團們想聯手的心,打了個粉碎,開始各自為陣。
-
(起初內閣成員是五品,稱學士。也就是說,五品以上的官員都有可能被皇帝任命為內閣成員。)
仁宣以後,六部尚書開始兼任內閣學士,這就把內閣的級別提高了,到了二品以上。
最後做到尚書,由首輔推薦就可以入閣,不過出身必須是庶吉士。
也就是說,首先科考必須是庶吉士,然後經過n年,先做到京師或者南京六部的尚書或侍郎,等需要補充閣員時由吏部公推候選人,然後由皇上選擇任命,這是一般步驟。
特殊的由皇上直接任命的,如嘉靖朝的張憁,不過這樣的內閣一般得不到六部的支持,並且很少有正常人願意接受這樣的任命。
這樣的任命說明你的人品太差了,太丟人了,寧願迴家種地也不要,明朝的官員可是很有骨氣的咯。
當然,骨氣這東西。
在北京事變後,死了無數東林黨,江南也給血洗了幾次後。現在的文人,有這東西的人已經不多了!
然後,本來這些年的好日子一過多了,有些文人的骨氣又要漲了,現在又讓朱子龍在南京給打斷了。
於是,拉上一幫子新官員進來搞混水後。本著死也不想讓位的原則,新舊兩批官員間都在暗暗較勁,也就把其它的東西暫時放下了。
因而,現在內閣之位,以及其它重要部門的位置,一下子就成了眾矢之的。
把內閣和其它位置扔出來的朱子龍,其實一點也不擔心什麽。
明代的內閣大學士說是宰相,其實不過是個負責文字工作的大秘書。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製度,六部九卿都該直接向皇帝負責,但是既然皇帝不管事,內閣自然就成了眾矢之的。
特別是在現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看不清現實。
還在意這個,僅身受皇帝、太監和朝臣的壓力,還要承受社會輿論的責難,至於國勢不振、內憂外患所加給宰相的重擔位置,那就更無所謂了。
儒家理想中的宰相,是君主的一個平衡物。天子傳子不傳賢,宰相任賢不任貴;君主出於世襲,以維持政權穩定;宰相實行優選,以保證政治清明。
到了文人做官的時代,“生當為良相”又成了文人參政的象征,宰相這個職位,就此寄托了賢人政治和文人政治的雙重理想。
然而這隻是理想。現實的宰相,最初隻不過是君主的家臣,打理一些雜務而已,最多算是一個大管家。
特別是皇權和軍權,強強聯手的現在。
皇權時代,除了管家之外,宰相還要替君主承擔政治失誤的責任,例如東漢自安帝以後,,每當出現災異,宰相就要自動辭職,其實那時當政的是外戚和宦官。
明代的政治,在原來的曆史上。是以太祖廢除宰相開始,以崇禎頻繁換相結束。
宰相的百無一用,代表著賢人政治與文人政治的雙重破產。沒有限製最高權力的製度,任何“聖君賢相”式的理想政治都隻能是海上仙山,虛無縹緲。
-
政治的本質是妥協的藝術,會議還在繼續。
朱子龍本體與分身,還有一幫新官員的強強聯手支持,導致了這一次會議沒有任何懸念。
即便文臣集團不是一條心,在場的這些重量級的文臣,卻都選擇了沉默。
白皮書上明晃晃的“奉天承運皇帝”的大印,喻示著有些東西,一去不複返了,新的時代終將慢慢來臨。
會議的最後,入閣的人員選定之後。
朱子龍本體手拿聖旨,舉起來道:“大家都看看清楚聖旨上的文字,新改革之後的大明,實行的是半君主立憲製度。”
“什麽叫半君主立憲製度?簡單來說,就是設一部憲法,將這個國家的所有人都包括進來。即便是皇帝陛下,也在法律的適用範圍內,不可完全淩駕於法律之上。當然,皇帝會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特權。而且軍隊必須有相當一部分受皇帝直接指揮,另外,從另一方麵講,法律將會保護所有人……陛下,如果要法辦你,也會按程序走!”
法律保護所有人,就算是皇帝也不能,百分百的淩駕於法律之上?
這個說法,很快就引起了所有人的興趣。
這些話在過去就是大逆不道,但皇帝自己都沒意思,那就少說幾句吧。
而對於,憲法確立大明皇室為中華最高象征,萬世一係,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得改變。大家更是習慣成自然的認為,這很正常。
(這些人隻注意到了,皇帝也不會百分百淩駕法律之上了,卻沒注意到。以前的大明,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淩駕於法律之上,這下一包圓了,其實吃虧的還是當官的為多。)
很快,整個會議的紀要,第二天開始,陸續出現在各地的報紙上,漸漸引起了天下人議論紛紛。
隨著十天半個月的會議開完,最終出台了一份《大明半君主立憲製》法律文書,全文刊印成冊,天下發布。還是免費發放的,每個縣都必須發放到百姓手上。
還得貼布欄,讓專人在那裏當解說員,說清楚給百姓知道。
消息傳出,舉國震驚,各地的官員有的開始憤怒,有的開始迷茫,有的則因為是新型官員,充滿了幹勁。
傳統的舊士紳階級,則是悲喜交加。新階段人員則是無比高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