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順路看看,古人對好鋼打造的武器有多重視吧!
在《水滸傳》中,楊誌賣刀,要價3000貫,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錢呢?
如果按現今大米價格每公斤5元來計算,宋代一石大米就合148元,也就是1貫銅錢合300元左右人民幣。嗯,好像和明朝差不多呀?
楊誌的寶刀=3000貫=75萬到100萬人民幣左右!
唉呀,我的麻呀。可以購幾輛寶馬小汽車了!
楊誌既然敢叫百萬天價,那他的這刀憑什麽這麽貴?
主要是因為這把刀堅硬且鋒利,這也是楊誌要價百萬人民幣左右的原因。那古代一把刀為什麽能值這麽多錢?
因為楊誌的刀正好是能工巧匠,用百煉精鋼做成的。(那怕古人治鋼技術差,但總會有一些奇跡發生,然後宛如現代的極品鋼,就多少會出現一些了。)
那麽再問一句,為什麽百煉精鋼打造成的寶刀,會在人們和俠客心中,地位不凡呢?
那是因為,在古代,武士所持的刀劍,必須用一把刀就能應付各種的場景。如劃破衣服,戳穿鎧甲,割破皮肉,甚至剁下頭顱。
現代21世紀,我們接觸的刀類一般都是專用刀具(一般是民用的),切軟物、剁硬物、割有韌性的物體,用的都是不同的刀。
所以說,其實我們現代人用的民用刀,也不是百煉精鋼。
軍用鋼和特殊無縫鋼材才是的,就如同朱子龍現在用的這一批,有些類似。
在古代,要製作一把無往而不利的好刀,需要這把刀既有硬度,又有韌性,同時還有極好的切割性能。常用的方法是手工折疊鍛打,也稱镔鐵,西方叫大馬士革鋼。
把幾塊硬度不同(碳含量不同)的鋼材摞起來,捆綁成一體,控製在一定溫度燒結,然後鍛打成一根長條,折疊,再鍛打。
如此反複多次,中間還像擰麻花一樣扭轉。最終像揉花卷一樣,得到一塊剛柔並濟的刀坯,再打磨成兵器。這種工藝稱為大馬士革工藝!
過程相當複雜,勞動量的投入極大。
一把好刀需要折疊鍛打十幾次,甚至於幾十次以上。而且每一次落錘,都有使刀坯成為廢品的可能。(就跟大家玩網遊,給裝備精煉寶石等級一樣,一個失誤,裝備就廢了。)
所以成本很大,成品率很低!
更別說,你還想把這種鋼打造成鋼管形狀,你這是準備要古代打鐵匠們的老命嗎?
因而,你能看到李大炮等人,聽朱子龍說想用手上這無縫現代鋼管,來打造火器時的無比震驚表情,也就絲毫不奇怪了。
這在他們心裏,絕對是百分百的超級敗家行為。
這樣的好鋼,不說價值連城,也隻少是比同體積的銀子還要值錢nnn倍了。
如果說前麵他們說的一根明朝當地火器的成本,要五到十兩銀子左右的話。那麽用上這種現代無縫鋼管,就相當於成本一下子提高到了百多兩以上!
你麻,朱大人,你還能再奢侈一點嗎?
好吧,李大炮他們的內心吐槽,朱子龍是聽不到的。
他現在很開心,因為李大炮他們的反映,說明自己帶無縫鋼管迴明朝,是大大正確的。
古代大俠珍貴刀劍不離身,一把刀動輒價值幾十萬,甚至價值連城,刀不離身說到底是怕丟呀!
也就,朱子龍這種穿越者。
讓古代人看的比命還重要的百煉精鋼,他從現代21世紀購來,用的全是白菜價。
所以,絲毫提不起重視的心理。
當下,朱子龍對李大炮等人說道:“李匠頭,從今日起,我劃給你一座專房打造火器。每月食糧工錢不會少於你,今後你們用這樣的精鋼每造出一隻合格鳥銃,我都會給你們獎勵。如有不合格,便要扣去你們相應月糧以充材料耗損。如有造成軍士損傷,還要加以處罰。”
驚訝過後的劉大炮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麵麵相覷。
心想人家自己都舍得用精鋼打造火器,自己等人還嬌情什麽?
於是,李大炮站起來,一咬牙道:“好,就依大人這麽說。有必精鋼,還能失敗,我等也無顏見祖上了,必不負使命!”
這事就這麽定下來了,然而,這並不是結束。
如果按照一般的槍支發展路線,必定是先火繩槍,然後再燧發槍,再後膛槍等。但是,朱子龍很想對那些網絡小說裏,描寫的主角們說一句。
我們tm的是穿越者呀,大哥們。我們早就知道槍支的發展路線,你們到底是怎麽想的?
一時半會兒,因為各種原因打造不出現代步槍,也不用給自己開弱智光環,硬要從火繩槍開始一下下慢慢發展吧?
這不是水字數,這是現實呀!
除非是逼不得已,否則肯定是穿越者,大力發展燧發槍為主的。
(燧發槍,由1547年(16世紀中葉)出生在槍炮工匠、鎖匠和鍾表匠家庭的法國人馬漢發明。在轉輪火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取掉了發條鋼輪,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
射擊時,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藥擊發。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
17世紀中葉,很多歐洲軍隊普遍裝備燧發槍,一直1848年,足足裝備了200多年。
看看吧,人家外國人早在1547年就發明燧發槍了。
現在大明是1626年,已經比人家外國人慢了快一百年了,還用火繩槍?
我tm的那是得,有多腦殘?
如果還使用火繩槍,因為怕自然火點燃火藥等諸多原因,火槍手們根本沒法站位集中,就無法形成有效的排隊槍斃效果。
散開站位開槍,對陣野豬皮和一些特殊敵人,那不是自己找抽,那是什麽?
想到這,朱子龍趕緊對李大炮等人說道:“我聽說大明現在,我們的鳥銃不是都用火繩嗎?我想到了一個不用火繩就能開槍的法子,你看看能不能行。”
“不用火繩?那鳥銃怎麽開火,小老兒可從未見過這樣的槍。”一些老匠戶搖著頭,一幅不可置信的樣子,唯有李大炮陷入了思索之中。
這也難怪,就算是在西方,燧發槍雖然在十六世紀已經由法國人馬漢發明。
但當時也受到了西方軍隊的冷落,直到十八世紀那些保守的軍隊高級將領,才開始大規模裝備軍隊。此時的東方諸國,自然也還沒有意識到燧發槍對於熱兵器的意義。
人類的許多發明,都必需一種靈光一閃,以及得到大人物的重視。
在《水滸傳》中,楊誌賣刀,要價3000貫,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錢呢?
如果按現今大米價格每公斤5元來計算,宋代一石大米就合148元,也就是1貫銅錢合300元左右人民幣。嗯,好像和明朝差不多呀?
楊誌的寶刀=3000貫=75萬到100萬人民幣左右!
唉呀,我的麻呀。可以購幾輛寶馬小汽車了!
楊誌既然敢叫百萬天價,那他的這刀憑什麽這麽貴?
主要是因為這把刀堅硬且鋒利,這也是楊誌要價百萬人民幣左右的原因。那古代一把刀為什麽能值這麽多錢?
因為楊誌的刀正好是能工巧匠,用百煉精鋼做成的。(那怕古人治鋼技術差,但總會有一些奇跡發生,然後宛如現代的極品鋼,就多少會出現一些了。)
那麽再問一句,為什麽百煉精鋼打造成的寶刀,會在人們和俠客心中,地位不凡呢?
那是因為,在古代,武士所持的刀劍,必須用一把刀就能應付各種的場景。如劃破衣服,戳穿鎧甲,割破皮肉,甚至剁下頭顱。
現代21世紀,我們接觸的刀類一般都是專用刀具(一般是民用的),切軟物、剁硬物、割有韌性的物體,用的都是不同的刀。
所以說,其實我們現代人用的民用刀,也不是百煉精鋼。
軍用鋼和特殊無縫鋼材才是的,就如同朱子龍現在用的這一批,有些類似。
在古代,要製作一把無往而不利的好刀,需要這把刀既有硬度,又有韌性,同時還有極好的切割性能。常用的方法是手工折疊鍛打,也稱镔鐵,西方叫大馬士革鋼。
把幾塊硬度不同(碳含量不同)的鋼材摞起來,捆綁成一體,控製在一定溫度燒結,然後鍛打成一根長條,折疊,再鍛打。
如此反複多次,中間還像擰麻花一樣扭轉。最終像揉花卷一樣,得到一塊剛柔並濟的刀坯,再打磨成兵器。這種工藝稱為大馬士革工藝!
過程相當複雜,勞動量的投入極大。
一把好刀需要折疊鍛打十幾次,甚至於幾十次以上。而且每一次落錘,都有使刀坯成為廢品的可能。(就跟大家玩網遊,給裝備精煉寶石等級一樣,一個失誤,裝備就廢了。)
所以成本很大,成品率很低!
更別說,你還想把這種鋼打造成鋼管形狀,你這是準備要古代打鐵匠們的老命嗎?
因而,你能看到李大炮等人,聽朱子龍說想用手上這無縫現代鋼管,來打造火器時的無比震驚表情,也就絲毫不奇怪了。
這在他們心裏,絕對是百分百的超級敗家行為。
這樣的好鋼,不說價值連城,也隻少是比同體積的銀子還要值錢nnn倍了。
如果說前麵他們說的一根明朝當地火器的成本,要五到十兩銀子左右的話。那麽用上這種現代無縫鋼管,就相當於成本一下子提高到了百多兩以上!
你麻,朱大人,你還能再奢侈一點嗎?
好吧,李大炮他們的內心吐槽,朱子龍是聽不到的。
他現在很開心,因為李大炮他們的反映,說明自己帶無縫鋼管迴明朝,是大大正確的。
古代大俠珍貴刀劍不離身,一把刀動輒價值幾十萬,甚至價值連城,刀不離身說到底是怕丟呀!
也就,朱子龍這種穿越者。
讓古代人看的比命還重要的百煉精鋼,他從現代21世紀購來,用的全是白菜價。
所以,絲毫提不起重視的心理。
當下,朱子龍對李大炮等人說道:“李匠頭,從今日起,我劃給你一座專房打造火器。每月食糧工錢不會少於你,今後你們用這樣的精鋼每造出一隻合格鳥銃,我都會給你們獎勵。如有不合格,便要扣去你們相應月糧以充材料耗損。如有造成軍士損傷,還要加以處罰。”
驚訝過後的劉大炮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麵麵相覷。
心想人家自己都舍得用精鋼打造火器,自己等人還嬌情什麽?
於是,李大炮站起來,一咬牙道:“好,就依大人這麽說。有必精鋼,還能失敗,我等也無顏見祖上了,必不負使命!”
這事就這麽定下來了,然而,這並不是結束。
如果按照一般的槍支發展路線,必定是先火繩槍,然後再燧發槍,再後膛槍等。但是,朱子龍很想對那些網絡小說裏,描寫的主角們說一句。
我們tm的是穿越者呀,大哥們。我們早就知道槍支的發展路線,你們到底是怎麽想的?
一時半會兒,因為各種原因打造不出現代步槍,也不用給自己開弱智光環,硬要從火繩槍開始一下下慢慢發展吧?
這不是水字數,這是現實呀!
除非是逼不得已,否則肯定是穿越者,大力發展燧發槍為主的。
(燧發槍,由1547年(16世紀中葉)出生在槍炮工匠、鎖匠和鍾表匠家庭的法國人馬漢發明。在轉輪火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取掉了發條鋼輪,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
射擊時,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藥擊發。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
17世紀中葉,很多歐洲軍隊普遍裝備燧發槍,一直1848年,足足裝備了200多年。
看看吧,人家外國人早在1547年就發明燧發槍了。
現在大明是1626年,已經比人家外國人慢了快一百年了,還用火繩槍?
我tm的那是得,有多腦殘?
如果還使用火繩槍,因為怕自然火點燃火藥等諸多原因,火槍手們根本沒法站位集中,就無法形成有效的排隊槍斃效果。
散開站位開槍,對陣野豬皮和一些特殊敵人,那不是自己找抽,那是什麽?
想到這,朱子龍趕緊對李大炮等人說道:“我聽說大明現在,我們的鳥銃不是都用火繩嗎?我想到了一個不用火繩就能開槍的法子,你看看能不能行。”
“不用火繩?那鳥銃怎麽開火,小老兒可從未見過這樣的槍。”一些老匠戶搖著頭,一幅不可置信的樣子,唯有李大炮陷入了思索之中。
這也難怪,就算是在西方,燧發槍雖然在十六世紀已經由法國人馬漢發明。
但當時也受到了西方軍隊的冷落,直到十八世紀那些保守的軍隊高級將領,才開始大規模裝備軍隊。此時的東方諸國,自然也還沒有意識到燧發槍對於熱兵器的意義。
人類的許多發明,都必需一種靈光一閃,以及得到大人物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