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覆亡、清康乾的盛世,它們的另一個特殊真相之一。


    說穿了,並不是什麽帝王將相能力多麽的nb,而是玉米、番薯與花生,以及土豆等高產糧食的大麵積推廣應用。這就是“糧食政治學”!


    也就是明朝臉太黑,正好撞見小冰河期天災環境。


    然後,崇禎皇帝眼力也不行,也不知道這些高產糧食的作用。缺少化龍點晴之筆!


    再加上文官們都是坑爹貨,所以才杯局了!


    然而,這些對朱子龍來說,都不算是太難的事兒。


    畢竟他是站在曆史巨人肩膀上的穿越者,清除掉皇室種豬和文官中的垃圾們,也許要些時間。


    但,當務之急是,找到這些傳入明朝,或快傳入明朝的高產作物,並大麵積推廣起來。


    (實在如果在明朝的當前環境中,找不到全部的高產糧食作物,大不了朱子龍迴現代21世紀那邊,帶些種子過來。就是不知道穿越後,這些種子的效果還能不能存活,還能不能有顯著作用?)


    這值得考驗考驗和觀察!


    第二天,一大早。


    朱子龍就找到了在莊子裏視察屯田的管家王大用,給他一張自己畫的,玉米、番薯與花生,以及土豆的毛筆圖畫,問他是否見過這些糧食作物。


    結果王大用說一個都沒見過,朱子龍隻得把這種圖畫讓他傳下去,給眾人看看,看有沒有人見過。


    過了大半天時間,才有一個據說是祖籍是海南的流民,說似乎見過圖畫中的一個。


    給朱子龍一指,原來是番薯。


    果然,外國第一個傳進中國的是這玩意,隻所以是海南人先看見,這恐怕與台灣和廣東附近,由於海盜和外國船時不時客竄一下有關吧?


    在正常的曆史上,明後期中國近古第一流的科學家徐光啟。因父喪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種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種到上海,隨之向江蘇傳播,收成頗佳。


    但是還沒得到明朝的重視,明朝就掛了。


    然後,陳振龍的五世孫陳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種到浙江,他的兒子陳世元帶著幾位晚輩遠赴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廣泛宣傳,勸種番薯。


    到秋天收獲,得薯尤多,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競相種植。番薯在華北地區便很快推廣開來,這種號稱祥瑞的糧食作物,就這麽的便宜了清朝!


    此時此刻,來了很大興趣的朱子龍認真的讓這個流民,迴憶下關於番薯的事兒。


    番薯作為高產穩產的一種作物,有適應性廣,抗逆性強,耐早耐漆,病蟲害少等待點。除可以充當口糧、飼料,製造澱粉之外,連葉子也能作為優質青飼料利用,幾乎沒有任何浪費的部分。


    是較之於隻能種一次就會失效的雜交水稻,更有意義的“穿越神器”!


    “迴朱大人的話,這個番薯,在海南一帶大家稱它叫紅薯。金管高產,但是一般人種的還真不多!”那個流民的迴答,讓朱子龍很是不解。


    “為什麽?”朱子龍迫切的想知道原因,緊緊問道。


    “其一不好存貯保存,其二食多則心生酸味,其三連種一二年之後,產量就會急減。因而種的人並不多!”這流民想了想,迴答道。


    這個迴答倒是大出朱子龍的意料之外,他很是不死心的連續發問,直把那個流民問的滿頭大汗,這才由自己腦補了不少內容之後,得出了一個大概的答案。


    原來,明朝南方,猶其是海南一帶。


    本地的氣候偏潮濕,紅薯容易腐壞,不易存貯。加上那邊的田地大多算是良田,人們吃不習慣這玩意,更願意種水稻。


    要不是紅薯種植不費事,種下就完事。收了薯,人吃,喂豬都好用。指不定在海南種的人會更少!


    因為海南和南方的人不重視,也沒有人想到推廣到北方來,加上這年月沒有電話和電視,信息流暢不是很容易。於是,明明這好東西,傳到海南等地幾年了,卻硬是沒有在大規模發展起來!


    “朱大人,這紅薯收得倒是多。又不費人力、肥料,最多的時候一畝還能收千把斤。可是這東西耐不住存呀!你是準備想在山東推廣起來嗎?”那流民見朱子龍發呆,又出聲問道。


    思緒萬千中的朱子龍一聽這流民這話,突然間抬起頭來,似乎有些不敢相信的表情,反問道:“你剛才說什麽,紅薯在你們海南一畝才能收千把斤?”


    也難怪朱子龍會不相信,這玩意在現代那邊,就是亂手扔地上下種,收獲時也能畝產3000-4000斤。


    你和我說畝產1000斤左右,這是個什麽鬼?


    誰知道,這流民仿佛並不感覺奇怪一樣,點頭迴答道:“是的大人,種這紅薯在海南,也就第一年能收二千多斤,然後一年比一年少了。少得時候隻有數百斤也有可能,所以種的人現在越來越少了!”


    朱子龍這下是目瞪口呆了。


    又仔細的詢問了一下他所知道的,最後揮揮手讓這流民迴去忙了。


    此時的他,亦然已經想明白了原因所在。


    無它,紅薯病毒感染也!


    紅薯因為在生長中,采用無性繁殖,在生長、儲存過程中會感染多種病毒。病毒會在暮塊或者薯苗內不斷累積,引起種性嚴重退化。最終引起品質變劣,產量大幅度下降。


    就算是在21世紀那邊,時至如今也沒有高抗病毒的紅薯品種,也沒有防治病毒的特效藥劑。唯有采用脫毒技術才能防治病毒病、提高紅著產量和品質。


    因為21世紀現代的科技發展很強大,那邊的農民無需自己進行紅薯留種製種,全部由專業種子公司包辦,因而可以每年都保證紅薯大豐收,產量一年比一年高。


    但是,放在明朝時空。


    這種脫毒處理得由專業的公司進行,朱子龍顯然是以個人力量搞不定的。


    所以,隻能是種植推廣,那些已經有些毒素的紅薯後代品種。這產量,還真是可能不會達到逆天級別!


    “唉!算了。千斤左右就千斤左右吧,多少還能用到一些土方法脫部分毒,勉強能達到2000斤左右一畝的產量吧?比起北方的百姓,畝產平均隻有200多斤的糧食來說,撞見這明後期連續的天災年景,這已經算是小逆天了!”


    小小的歎氣了一下,朱子龍還是決定推廣應用紅薯到山東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有皇帝分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四海真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四海真龍並收藏我有皇帝分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