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時,華夏內地首次引進香江團隊,合拍電影《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時,作為大女主電影的絕對一號。


    當時的劉曉清在那個電視機沒普及、大眾主要娛樂方式是看電影的時代,主演多部影片年年創造票房記錄,論家喻戶曉和受歡迎程度,是整個內地影壇的頭號明星(不分男女『性』別);而男主角梁佳輝,那時還是個剛演電影主角的新人。


    然而,劉曉清在劇組的待遇,是和眾多群演一起打地鋪,吃的是饅頭鹹菜,而香江演員們卻各個安排了專用餐車,餐餐有魚有肉。


    所以劉曉清餓得不行時,便去偷撕梁佳輝的飯票,換大米飯吃,後來她實在想吃紅燒肉,便在拍重頭戲時哭鬧著罷演,劇組為息事寧人,同意給她安排和港方一樣的飯菜。


    【終於有一天,我哭了起來。由於我是明星又是主演,一時間全組『亂』了陣腳。導演、副導演、製片主任一窩蜂全來哄我:不哭不哭,怎麽了怎麽了?我哭著說我要吃米飯吃肉。製片主任連連說好好好,然後小聲地吩咐他們快去拿飯拿肉!我說我一個人吃不行。要大家都吃飯吃肉。】——《劉曉清自傳》


    同樣,也是80年代,李鏈傑一部《少林寺》,在一『毛』錢一張電影票時代創造了上億票房(代換成現在,相當於200億-300億票房),而且出口海外,紅透日本東南亞。


    他首次和香江團隊拍《南北少林》時,作為主演一天3塊錢片酬,一個月90塊;而香江籍工作人員是一天5000塊片酬,一個月15萬;


    甚至扮演扮死屍的香江籍群演,一天50塊片酬,李連傑不服氣也鬧了,質問片方,終於爭取到了演完自己戲份之餘,也可以另外扮演死屍,再拿50塊片酬的待遇……


    【為什麽兩地的工作人員的待遇差這麽多?就因為他們是香江人!?】


    【我在攝影機前必須從早到晚的拳打腳踢,他們卻隻要站在我的背後玩一玩,搖搖手上的劍和大聲喊叫,而他們賺的比我多的多,多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幕後故事:李鏈傑談南北少林》


    1991年,萇江發生了特大水災,陸港兩地眾多明星大腕都出席了賑災義演,主辦方卻對兩地演員明顯差別待遇,對香江藝人各種關照,唯恐照顧不周,激起了內地眾多老藝術家的普遍不滿。


    到活動結束後的會餐時,香江藝人譚庸麟在給女服務員簽名時,放言「我從來隻簽英文不簽中文!」不論他是否是以此婉拒,但在當事旁觀者看來,對內地人的不屑卻是溢於言表。


    陳道銘拍案而起,質問譚庸麟「你還是不是中國人!」然後大夥們不顧主辦方挽留,拂袖而去。


    隻有和香江方一直有合作的鞏黎,尷尬說,「這樣不好吧?」陳道銘怒斥「你有求於他們你就留下,我們走!」隻留下鞏黎可憐巴巴地在飯店門口站著。


    正因為待遇明顯不同,所以在許多劇組,港台演員在內地演員麵前也隔外盛氣淩人,自以為高人一等。


    2004年9月,《小魚兒和花無缺》劇組的兩大香江主演,謝挺瘋和張萎鍵,以拍攝需要為由,將內地演員王伯照打傷住院,即所謂“小白龍”事件,激起了當時內地影視界的集體公憤。


    又是包括陳道銘在內,數十位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和內地一線演員聯名唿籲,聲討肇事者,進而要求在合拍片中,內地演員應獲得各方麵皆受尊重的平等待遇。


    從那以後,兩地娛樂勢力對內地演員的打壓,便開始從明到暗,從明晃晃動刀子變成了暗搓搓使絆子。


    一直秉『性』耿直,不願和光同塵的周結,便不幸成為他們殺雞儆猴的犧牲品之一。


    在那以後,又多次在政協會議提案,要求限製“罡毒”“苔毒”的無量藝人來內地圈錢的陳道銘,理所當然被香江灣灣兩地的娛樂資本視為眼中釘。


    於是,“周結和陳道銘在《少包》劇組不合,被陳道銘下令封殺”,這一個“一箭雙雕”的謠言應運而生,三人成虎,廣為流傳。


    周結因此變成了不尊敬前輩、不識時務,自作自受;陳道銘更成了心胸狹隘,打壓後輩的“戲霸”。


    即便陳道銘曾公開表示:沒有不合,相反他很欣賞周結,可是有用嗎?沒有人聽的。


    如果香江,灣灣的電影人是為了建設和諧社會而添磚加瓦的話,我想上麵的事情都不會發生。


    那麽,他們來內地的目的是什麽呢?很簡單,餓,他們餓壞了。


    香江的電影市場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就展『露』頹勢,而97年的金融海嘯加劇了這一情況,香江本土市場畢竟有限,它的繁榮跟過去的東南亞這些外埠市場有很大的關係,而一場海嘯加好萊塢的興起,使得它喪失了東南亞的票倉。


    而灣灣市場本就是香江的票倉之一,與香江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形勢,本土市場不夠,好萊塢電影的衝擊,使得灣灣的導演隻能拍攝低成本的文藝片,幾年下來灣灣已經沒有能拍商業片的導演了。


    留守本土餓死與出走大陸一搏就成為一個很簡單的選擇題。


    兩地電影人到內地的目的不純粹,那麽號稱公平的三地電影節就真的公平了嗎?


    以香江金像獎為例,參與金像獎的條件很簡單,隻要符合三條規定中的兩條就可以:


    1:導演須是持有香江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香江居民;


    2.出品公司須有一間為香江合法注冊公司;


    3.影片最少有六個工作項目的工作人員為香江居民,以十六個工作項目計算:監製、編劇、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新演員、攝影、動作設計、美術指導、服裝造型、剪接、原創電影音樂、原創電影歌曲、音響效果及視覺效果。


    每個工作項目隻計算一位香江工作人員;若「原創電影歌曲」的作曲、填詞及主唱多於一位為香江工作人員,亦隻會計算其中一位。


    後來,香江方麵覺得這個條件對於寬鬆,把第三條的最少六個改為八個。


    公平嗎?沒有吧?香江金像獎就是香江電影的一場落寞的狂歡,它把幾乎全部的內地電影隔絕在外,它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給香江電影留一點火焰,以及作為保證合拍片中擁有發言權。


    我們曆數一下內地獲得金像影後,影帝與導演的人數,內地獲得影後殊榮的有五人,分別是斯琴高娃,張子怡,鞏黎,周公子,趙燕子。


    2005年的張子怡,2006年的周公子,2007年的鞏黎,2008年的斯沁高娃。


    連續四年的影後都被內地包攬,是因為她們以前不夠優秀才有現在的厚積薄發嗎?還是金像獎看到內地人的實力,給予承認了?


    都不是,唯一的原因是2003年的6月到9月,《內地與香江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及其附件簽訂,裏麵有很多內地對於香江的扶持。


    而對電影行業最大的影響就是有一條:香江電影可以不受進口片的配額限製進入內地市場,新的‘合拍片時代’來臨了。


    這才有了連續四年的影後花落內地演員環抱,這四人的實力是有的,但光有實力是不夠的,還得靠大勢,靠風雲際會。


    內地獲得影帝殊榮的隻有李蓮解一人,他是內地出身,但大部分時間都在香江與美果,他也不是華夏國籍,所以他也算不得純粹的內地影帝。


    真的是香江男演員的演技就秒殺甚至是絕殺內地演員嗎?我想不是吧。


    內地獲得最佳導演的隻有....好吧,沒有,一個都沒有,都是香江的。


    為什麽給影後而不給別的?因為香江電影產業死了,但電影人還有很多,例如四大天王,例如梁超偉,例如劉慶雲,例如古黑,例如周星星,徐老怪等等...


    看看,有這麽多人,所以他們要打壓內地的中生代,如此才有自己藝人出頭的機會。


    導演也是如此。


    所以說,香江金像獎才是區域保護『性』最強的電影節,而被詬病為區域保護最強的金雞獎差的遠呢。


    下麵再說說金馬獎,它的條件很簡單,就一句話:華語電影,完成製作就可以報名,不限製是否播出。


    看似簡單,實際上也真的簡單,但內地電影要拿獎依舊不簡單。


    相比金像獎來說,內地獲得金馬的機會是要大很多的,導演,影帝,影後都有斬獲。


    可以說金馬比金像獎要開放,也可以說金馬獎無奈,因為它想將他們的藝人推向內地,但區別於香江有成熟的電影製作體係,公司,導演與演員。


    而這些灣灣都沒有,甚至找不出灣灣有哪家知名的影視製作公司,也找不出有哪些實力派的演員,導演也唯有兩位,李按與吳白鴿,前者在美國發展,後者被好萊塢掃地出門,也到大陸撅食了,結果證明了這也是一個水貨。


    沒有別的優勢,隻能將金馬獎拿來妥協,隔個幾年就給內地電影人一次機會,以此來保證灣灣係在內地的話語權。想和更多誌同道合的人一起聊《華娛之縱橫》,微信關注“或者”與更多書友一起聊喜歡的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娛之縱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坐看南風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坐看南風吹並收藏華娛之縱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