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會舉起石頭哈哈大笑:“此乃天造,就將這方石頭取名‘問禪’。”


    岩頭和尚接過石頭:“正是。是也。天之造化,我亦去下河而求。”


    渫水河畔,岩頭和尚和一群百姓在河中尋石。各自抱著撿得的石頭,在河內沙灘上欣賞,其樂無窮,其趣融融。


    善會大師:石者,山之造化,骨出於脊梁,走西川北壁,闖南關東截,入澧水、進沱江。累累傷痕兮得其果,年長月久兮得美名。源青山耳抱大負於江南,狂為嬌子矣。


    洛浦寺,善靜禪師:“元安大師,貧僧來自長安金城,特禮謁洛浦元安大師。”


    元安禪師:“南遊參學,佛緣甚深,暫當園頭,種菜打雜如何?”


    善靜禪師:“也是!也是!”


    靜善禪師在菜園種菜。


    一遊僧前來看他種菜。


    一僧人進寺。


    一僧人問元安禪師:“大師,何處可參學?”


    元安禪師:“四麵是山,闍黎向哪裏求佛?”


    那僧人走出寺院,又來菜園。


    善靜:“尚且定不安心,還是遠去吧!”


    那僧:“師傅說,限貧僧十日,下一轉語,否則無收為徒。”


    善靜:“你可有了轉語?”


    那僧:“不曾想出。”


    善靜:“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那阻野雲飛。”


    那僧:“阿彌陀佛,我這就去。”


    善靜:“不可道出是我語。”


    那僧進入寺內。


    元安打坐,問:“你可有了轉語?”


    那僧:“有了。”


    元安禪師:“說來聽聽。”


    那僧:“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那阻野雲飛。”


    元安禪師:“誰語?”


    那僧:“自語。”


    元安禪師:“出家人不可有誑語,得如實而說。”


    那僧:“罪過。罪過。是那園頭所教。”


    元安禪師:“你暫且留下來吧。先與園頭參學。那園頭可是五百人頭的大師呀!”


    僧人們在耕耘,兩棵參天銀杏樹偉岸。一棵千年大樟樹下,老百姓庇蔭,歇息。


    普慈寺大雄寶殿內。


    一禪師正在牆壁上書寫,旁邊站著眾多彌陀。


    大雄寶殿牆壁上顯示四句話:“過後方知前事錯,老來才覺少年非。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一彌陀:“善會大師,這咋解釋?”


    善會大師:“每個人都想得到大自在,都不知如何才是自在之心。所以在行為上總是放縱不羈,不計後果。也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內心,不明白人生想要什麽?怎樣去行善,以至於一生忙忙碌碌,而又惶恐不安,直到錯誤已經發生了,才知道錯了,可又悔之晚矣。所以,我們年輕人選擇好人生目標很重要。有的想當官,可不知道當官的目的是為人民服務,而認為當官風光,有地位和名望,結果當上官了,忘了目標,胡作非為,貪得無厭,欺壓百姓,後來得到的就是違背從善,受到懲處。”


    一和尚:“善是最高目的,弟子明白,無論做什麽都必以善言、善行、善知、善覺。”


    善會大師:“《尚書·伊訓》有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傳》有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善的觀念,一直植根於我們幾千年的文明長河中。因為太想得大自在,所以毫無底線、沒有原則,嚴重破壞了社會秩序,不僅不知為善,而且錯得有理,內而外之,小而大之,社會公眾習以為然,並深深地不以為然,都生活在恐懼之中。”


    茶室內,眾僧人飲茶。


    茶僧正在衝洗茶器。茶桌上擺有天目茶碗、茶葉桶、茶勺等。茶僧左手持壺,右手拿布先將茶器清洗。


    生有一爐子,另一僧正用鵝毛扇給爐扇火。壺中的水在騰熱氣。


    一個僧人:“扇是為拂塵,怎還能生火?”


    善會大師:“時時勤拂拭,勿使著塵埃。扇適用於拂去塵埃,當火中有塵埃,用扇拂去塵埃,也就心明而自燃了。”


    一僧人:“善會長老,所悟正如東坡‘從來佳茗是佳人’。”


    開水已經沸騰,茶僧開始衝泡。


    善會長老:“茶器亦有三種境界,一是茶器,二是器約,三是不器而器,是人文。”


    一僧人:“師傅,如何解釋?”


    善會大師:“飲茶者,有平常心。手中所用器皿,均為禪具。”


    一僧人:“茶空間,禪空間。心由境生,我自有道理了。”


    善會大師:“品茶在乎台簡,器潔,水靜,身正,心純,氣和,手穩,言柔,語低。對於愛茶人,特別期待能與好茶邂逅,更願與好茶之人相識相知。”


    一僧人:“茶可解困克乏,提神益思,禪可造心。”


    善會大師:“泡茶,看六道程序,實屬六菠蘿蜜。”


    一僧:“何為六菠蘿蜜?”


    善會大師:“先噴水;然後是燒水,風爐用香木,同時潔淨自己的身體,意思是“持戒”;準備花,花代表慈悲,因為生命都會消逝,這是“忍辱”;然後點燃線香,使自己集中精神,這是“精進”;然後吃飯,準備簡單的懷石料理,意味著“禪定”;最後是點燈,意味著“智慧”。”


    一僧人:“能與師傅飲茶論禪,就是在悟道人生。”


    善會:“平日生活有修行,禪無遠近記當下。飲茶最在重於心。你們飲茶者記住‘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所以我有‘禪茶一味’,就是用飲茶的這種方式,把佛理融入每日的生活中,佛法存於茶湯。”


    趙州禪師問:“如何是道?”


    南泉雲:“平常心是道。”


    趙州禪師雲:“還可趣向否?”


    南泉雲:“擬則乖。”


    師雲:“不擬時,如何知是道?”


    南泉雲:“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也真達不擬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是非!《碧岩錄》有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普慈寺大殿,善會召集各主事,打坐大殿。


    善會:“無與眾僧,話到累歲,佛法深知。吾今幻質,時盡即去。


    汝等善保護,如吾在日。勿得雷同世人,輒生惆悵。”


    眾僧:“幸得大師教化,一切銘記在心。”


    觀世音:“始隨芳草去,又逐落花迴。去吧!去吧!”


    善會奄然而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觀世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就是梅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就是梅人並收藏唐朝觀世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