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來一獨臂商人,帶著一個後生,挑著一擔茶葉。


    獨臂商人:“大師,還記得我嗎?”


    善會:“有所不識。”


    獨臂商人:“我就是曾給你搬磚的人。”


    善會:“識你氣色,財源不錯,喝茶去。”


    獨臂商人:“多謝大師當初指點。我這是一份心意,請你收下。”


    獨臂商人,把一擔茶葉送給善會。


    善會:“商人可有心計之人。不過,這茶雖好,不屬自種。我佛講究布施,可否與我一些茶種,我寧自種,可悟其由。”


    獨臂商人:“這有何難,我必送來。”


    商人離寺,寺院外一乞丐向商人乞討:“行行好吧,給些零花銀子。”


    商人鄙視,拿出一些碎銀丟到地上。


    乞丐伏在地上,撿起銀子揣入懷中。


    善會:“此人不可教誨,隻能以此終生了。”


    普慈寺山坡上,善會帶領寺院眾僧開墾農場基地。


    善會親自種下茶種。


    善會:“爾等可知這茶種為何物?”


    眾弟子:“為茶種。”


    善會:“錯了。此乃我佛初祖菩提達摩的眼珠。”


    眾弟子:“如何原由?”


    善會:“菩提達摩坐禪,竟打起了瞌睡。他一醒來,覺得欺騙了佛祖。於是把兩眼珠挖出來丟到地上。幾天之後,那兩眼珠子長出綠芽,就成了茶葉。”


    附近的香客:“大師,您能給我們一些茶種嗎?”


    善會可以。


    眾人領茶種。


    夾山群巒,多土少石。碧岩泉旁有三塊石壁,這三塊石壁並不高,整齊有致,形成三個小石洞,像是三張小口。山石聳立,又像一個筆架。碧岩泉有兩個泉眼,形成兩個水池。池水汩汩而出,再與玉黛湖匯入,形成碧岩湖。


    碧岩湖有一間茅屋,屋裏有母子三人,姐姐桃枝,十二歲。妹妹茶枝,十歲。兩姊妹隨母親白天種地,晚上紡紗。


    姐桃枝正在種地。一條五步蛇從青草中悄悄溜出來,咬到桃枝,桃枝當場死亡。 媽整天在墳頭上哭。哭瞎了雙眼,哭白了頭發,哭瘦得像枯柴一樣。


    茶枝用水桶挑水澆菜。


    茶枝把水打滿之後坐在石頭上,思念姐姐,雙眼流淚。


    一群鳥兒從空中歸來,銜著一瓣花丟進碧岩泉。


    碧岩泉水池。水麵上飄著花瓣。


    晚上茶枝入睡,母親在一邊掉眼淚。


    觀世音:“茶枝,你明天中午去挑水,把兩個泉水中間的水各舀一瓢。一瓢給媽洗眼睛,一瓢給她洗頭發。”


    第二天茶枝去挑水, 卷起褲腿,站到池中去舀水。 挑著水迴家。


    茶枝給媽洗眼,眼睛睜開了,大放光明。


    茶枝給媽洗頭,頭發黑了,精神煥發。


    人們奔走相告:“碧岩泉出了靈丹妙藥。”


    人們爭先恐後地都來舀水。


    “靈泉”兩個大字,映入眼簾。


    普慈寺茶室,善會與一秀才飲茶。音樂播放《讚佛曲》。


    秀才:“大師。你名什麽?”


    善會:“吾名佛日。”


    秀才:“佛日在何處?”


    善會:“日在夾山頂上。”


    秀才:“那口在何處?”


    善會:“一口汲盡西江水。”


    秀才:“此口為何口?”


    善會:“此口夾山口。”


    秀才:“夾山口在何處?”


    善會:“口若懸河。”


    秀才:“何為夾山境地?”


    善會:“猿抱子歸青嶂後,鳥街花落碧岩泉。”


    秀才:“得道!得法!來吃茶。”


    秀才變成觀世音。善會倒地而拜。


    觀世音:“善會,我去矣。”


    善會禪師在蒲團上打坐。


    一僧人進寺。


    僧人:“大師,前有臨濟來者,號元安禪師求見。”


    善會禪師:“阿彌陀佛,我知他要來,可並不誠心。叫他等等。”


    僧人轉身:“大師且等,我住持正在打坐。”


    元安大步走進夾山寺法堂。


    善會禪師:“雞棲鳳巢,非其同類,還是請迴吧!”


    元安禪師作禮:“自遠趨風,請師一接。”


    善會禪師:“目前無闍黎,此間無老僧。”


    元安禪師:“我是來自臨濟禪師高僧,你也休得無禮。”


    善慧禪師:“住!住!且莫草草。雲月是同,溪山各異。截斷天下人舌頭即不無闍黎,爭教無舌人解語?”


    善會禪師與元安禪師論道。


    元安禪師:“佛魔不到處,如何體會?”


    善會禪師:“燭明千裏像,暗室老僧迷。”


    元安禪師:“朝陽已升,夜月不現時如何?”


    善會禪師:“龍銜海珠,遊魚不顧。”


    元安禪師:“與師論道,”心徹清明。”


    善會禪師:“元安禪師,受且足戒,通曉經論,樂普山之佛地,非禪師莫屬。”


    元安禪師:“貧僧懷恩出家,受觀音菩薩點化,從陝西鳳翔而來,就是與大師論道修行,怎能舍師而去?”


    善會禪師:“各有青山,無人處即有人。”


    隔河相望的洛浦寺香客湧出,摩肩擦踵。


    善會禪師:“擬歸如何?”


    元安禪師:“子落歸處,還歸何方?”


    善會禪師:“憑什麽不曾歸去鳳祥?”


    元安禪師:“庭前殘雪日能消,室內遊塵遣誰掃?”


    善會禪師:“來也不易,去將更難。”


    夾山寺腳下的渫水河畔,一群百姓在渫水河畔拾撿石頭。


    一個百姓欣喜若狂,抱著自己撿的奇形怪狀的石頭高興。


    一百姓:“請看我這方奇石,豈不是夾山的石頭大師嗎?”


    拾得奇石的百姓走進普慈寺。


    岩頭和尚正在向善會禪師問道。


    僧人:“外麵有位施主要求見大師。”


    善會:“請施主進來。”


    百姓持石頭進。


    施主把石頭遞給善會禪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觀世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就是梅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就是梅人並收藏唐朝觀世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