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濬(一些史料上也叫張浚)這個人,的確是此時朝廷中,最符合韋昭度要求的了。


    因為對方確是為數不多,有過統兵經驗,得罪過宦官,又忠誠於皇室的文官大臣。


    這幾重身份裏,文官士大夫出身,表明對方不會有藩鎮割據的風險,得罪過宦官,表明了政治立場,而有統兵經驗,又證明了能力。


    韋昭度又向李傑詳細介紹了此人


    張濬出身河間望族,性格灑脫狂傲,好說大話,離經叛道,喜歡研究縱橫之術,本來並不受士林歡迎,也一直未能入仕。後來不知怎麽入了楊複恭的眼,被推舉為太常博士,但他又不會為人,很快又得罪了自家舉主,自然也就被邊緣化。


    直到黃巢之亂,李儇棄了長安西逃,路上,張濬點漢陰縣令李康獻上數百騾車的幹糧,解決了君臣逃難途中的糧草短缺問題。所謂錦上添花抵不過雪中送炭,張濬立即高升,被召拜為兵部郎中。


    再後來,王鐸平叛,張濬又被王鐸召入幕府,擔任都統判官,甚至與當時同在關中的李業,也打過些許交道。


    而最能證明其人能力的,還是中和二年時,張濬受命作為使者,出使青州平盧軍宣詔,讓當時的平盧節度使王敬武討伐黃巢。結果到了才知道,王敬武已經接受了黃巢授予官職。


    本來事到如此,應該掉頭就跑才是,沒想到張濬不僅不怕,直接單騎入城,見到王敬武,當麵斥責其不知君臣禮數,有什麽臉麵統馭軍民?


    王敬武愕然間謝罪,張濬立馬當著圍觀的所有平盧軍將士大聲宣旨,讓此事傳遍全軍,再召集眾軍佐表明朝廷大義,眾軍佐皆表示願效忠朝廷,王敬武隻得棄掉黃巢伸來的橄欖枝,跟隨張濬,西征討賊。


    李傑聽完,果然讚歎,沒想到朝中居然還有如此膽識的大臣。


    而且張濬的立場十分鮮明,迴朝以後,今年年初,本來一度要出任為兵部尚書,但因為多次彈劾楊複恭專政柄權,得罪了對方,便被踹到一邊。


    可他又擔心,既然這人得罪了楊複恭,自己如果提議以張濬為相,楊複恭那邊肯定不會同意。


    對此,韋昭度的建議是,先不要急著提拔張濬為相


    “殿下既然要培養親信人馬,不妨先任命張濬為鄜坊節度使,張濬本就是兵部侍郎,順理成章。”


    鄜坊鎮又稱保大軍,是現在為數不多,還受長安轄製的藩鎮了。


    本來按照劇本,鄜坊軍在朱玫之亂期間,就會被李思恭趁機讓自家兄弟,李思孝吞並,納入黨項勢力範圍。


    但現在由於李業的存在,李思恭當然是不敢這麽橫的,也因為朱玫之亂迅速被李業率兵平定,鄜坊在李克用、王重榮退兵之後,便又重歸朝廷轄製。


    “可若楊複恭還是不願,又當如何?”


    李傑還是有些拿不準


    韋昭度搖頭道


    “殿下不妨先提拜張濬為相,楊複恭必然不許,再議鄜坊節度使之事。”


    隨後又稍稍遲疑,接著道


    “楊複恭雖為權宦,但亦有所懼,殿下可與崔相公先行言語,由其上書,楊複恭必然不敢輕易駁斥。”


    李傑聞言,很快也想通了其中關礙,崔安潛和其他宰相不一樣,人家背後是站著人的。


    說到這裏,李傑也問出了自己心中一直有所思考的疑問


    “相公以為......涼王,可否為朝廷依仗?”


    這個話題,也不是李傑第一個提出了。早在當初平朱玫之亂前,就不止有一人,議論過,請涼王入朝,攝理朝事,為平章軍國重事。


    這樣朝廷便能多一支足以抗衡天下藩鎮的強兵。


    但韋昭度卻是認真搖頭道


    “萬萬不可!”


    “涼王其人,外表的確恭謹,可正是如此,應知其人必然所圖甚大,恐怕其誌不止在於為王、為藩。隻是因為其人乃宗室,為圖聲名,不會主動與朝廷交惡而已,若藩鎮作亂,暫借其力可以,但想作為屏障依靠,卻是飲鴆止渴之道!”


    韋昭度所言非虛,其實李業的野心,也就糊弄一下尋常百姓士子,對於上層的政治動物,以及精明人們而言,實在是太明顯了。


    天下哪真有如此無私的人?李業以前的作為,或許還能看不出端倪,但等封天水郡王,尤其是平朱玫之亂前後,那般行事目的,是瞞不了聰明人的。


    無非就是想先把大義名分牢牢站住,養望居奇,從朝廷這邊,一步步把合法性資產轉移到自己那邊,以後時機成熟,便是個“旁支代嫡係”的合法流程。


    隻是大家雖然心知肚明,卻都不願意戳破而已。


    畢竟對於長安而言,表麵忠臣,也比朱玫那種好吧?


    李傑遲疑言道


    “既如此,崔相公可信否?”


    韋昭度答道


    “崔相公與涼王雖為姻親,但畢竟還是忠於朝廷的,這一點殿下不必相疑。”


    其實他心中還有話沒說完,涼王也未必不忠於大唐,隻是看誰的大唐罷了。這也是朝中有如此多聰明人,但依舊有人願意提讓李業入朝的原因,因為在許多有識之士看來,想拯救糜爛的時局,從宗室旁支間,推舉一位明主,未必不是辦法。


    李傑這才安下心來,認可了韋昭度的提議。


    君臣二人緊接著又圍繞藩鎮之事,討論開來,韋昭度畢竟為官二十餘載,又久曆地方,對當今天下藩鎮都算了解,一一為李傑解惑。


    最後李傑誠然詢問


    “以相公看來,當今天下,有哪些藩鎮,值得朝廷依仗重視,用以製衡?”


    韋昭度聞言稍稍沉吟後,解釋道


    “當今天下諸侯雖眾,但可稱強藩的,其實不多。其中如李業、李克用者,看似宗親,但所圖非小,恐有不臣之誌。王重榮、時溥之輩,重在私利,雖不會輕易對抗朝廷,但若無利益,也不會輕易為朝廷驅使。”


    “至於河北、幽州藩鎮,早已自成一體,宛若獨立一國,不在考慮之列。”


    “倒是江南諸多軍將,因為大多為新起,亟需朝廷認可,或能拉攏,隻是太遠,而且實力大都不濟。”


    曆數完天下諸侯後,韋昭度有些遲疑,但還是道


    “縱觀天下諸侯,也隻有宣武軍朱全忠,曆來對朝廷恭謹,又位於中原腹心,實力也足,不像是異誌之輩,或可加以培養。”


    李傑聞言,略有所思的頷首


    這真不是韋昭度收了朱全忠錢,而是事實,以此時長安的角度,朱全忠的確是顯得最安全,值得信任的藩鎮。


    甚至比李業和李克用,還要值得信任


    因為李業這種,若是以前,的確是藩鎮中的模範,但等李業變成了涼王,事情就變了。因為明眼人都知道,當對方變成親王的那一刻,加上宗室身份,李業已經從皇權的扞衛者,變成了隱藏的皇位競爭者了。


    反倒是朱全忠,沒有這個顧慮。


    至於說為什麽不擔心朱全忠篡位造反,乃是因為此時的宣武軍,剛好處在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上,實力勉強躋身一流藩鎮,又沒有達到令朝廷忌憚的地步(至少表麵上如此)。


    而且所在的河南地區,本是沒有地勢可以依仗的四戰之地,連搞割據都困難,更別說坐大了。


    事實上朱全忠在宣武軍發家後,與周邊勢力都很緊張,去年才剛擊敗秦宗權,今年立馬就開始和時溥打了起來。


    反倒是李業這種,割據山河險要之地,暗自積蓄實力的老陰筆,才讓人害怕,河隴距離關中如此近,劉邦據漢中而定三秦,光武據河北而平中原的故事,但凡讀過書的,誰不知道啊?


    李傑也留了心思,或許可以在名位上,再提拔一下朱全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太宗之後,再造大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理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理振並收藏太宗之後,再造大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