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幾名平亂功臣的獎賞,引發了朝中不少議論。


    有關加封親王之事,文臣們大多是不願意的,但太監們卻普遍支持。


    原因很簡單,各自思考的出發點不同而已


    對於文官們而言,他們出身世家,更加注重唐廷未來的維持,如果早早就把這些崇高爵位都散了出去,那日後若再有變故,詔李業、李克用等人入朝為援,又該如何封賞呢?


    而對於太監們來說,卻懶得管這些,不給虛名,就得給實利,現在田令孜想和藩鎮爭利的打算已經完全失敗,朝廷財政進一步萎縮。不賞爵位,朝廷又有什麽可以賞呢?再加節度銜?李克用兄弟已有兩鎮,還對北麵的振武軍虎視眈眈。


    王重榮同樣是兩鎮,李業甚至是三鎮(當然,李業的三鎮肯定是不如二人的地盤富庶的),再加節度,那才是真的養虎為患。


    唯一可行的辦法,隻能是拿虛名來搪塞,同時,盡可能平衡幾方勢力,不要讓任何一人占據絕對優勢。


    尤其是樞密使兼中尉楊複恭,作為繼承了田令孜權位的大太監,他現在才是唐廷當中事實上的話事人。


    過去,因為田令孜的存在,楊複恭與李業的關係相當不錯,但現在不一樣了。


    宦官們也不樂於見到一個喜歡幹涉朝政的宗室名將。


    當然,李業也無意於留在長安,那樣的話他就真成唐廷的保護神了。


    那對於李業而言,稱不上什麽好事。


    楊複恭和幾個宰相,也多有試探李業幾人的意思,李業再三表示,自己不願留在長安,最終還是要引兵西還的。


    當然,到了李業這個層次,已經不需要親自動口了,隨軍掌書記韋莊,便可以替他與這些各方勢力交流。


    而李業本人,則是繼續上一次進京時的操作,收攏人才。


    貼出告示,招募士子文員,隻不過這一次人數就比上次少了許多,倒不是因為李業名頭不夠響亮,而是現在的長安,人是真不多了。


    不過李業所需要的也不隻是士子,還有工匠,尤其是鐵匠、木匠,在這個時代,那都屬於戰備資源。


    開的條件相當豐厚,不輸於入伍從軍


    此時,當兵可謂是所有職業中,最掙錢的了,反而是工農百姓,備受壓迫。


    長安三輔周邊,本來是大唐的菁華所在,有大量城市居民,不少技術工匠,尤其是許多官營工坊,在戰亂中離散破壞,而這些工人大多又是關中本地,為了逃難,也趨向於往西北、蜀中等地去。


    與此同時,朝中對幾人的具體封賞,也定了下來。


    李克用加封代王,檢校太尉


    王重榮加封虢王,檢校司徒


    就連隻算是敲了敲邊鼓的諸葛爽、朱全忠也各有封賞,諸葛爽加授太子太師,朱全忠加封濟陰郡王。


    涇原節度使張鈞為魯國公,鳳翔節度副使薛知籌為繕國公。


    至於李業的封號,則讓眾臣爭議良久,最後幹脆翻起族譜


    宰相杜讓能認為李業是嗣濮王之後,而嗣濮王嫡係早已失爵,幹脆就以旁係繼之,加授濮王。


    而宰相崔安潛、侍郎劉崇望等人則以為,既然向上追溯,也應該直接算到魏王李泰一係,理當繼承魏王之爵才是。


    尚書右仆射孔緯則主張,既然是因功而封,也就無繼承之理,幹脆指地為號,喚作涼王或者肅王即可。


    最終,能夠拍板決定的楊複恭,在手下幕僚建議後,上書建議以涼王封。


    這看似隻是無聊的封號爭議,頂多就是一個字的功夫,但背後意味卻很重要。


    簡單來說,就是關乎李業和皇室的關係。


    如果真的以濮王,或者魏王,甚至是有人提出,但很快被否決的秦王封下,那對外很容易產生一些不好的信號與理解。


    同樣出於這個原因,李克用也沒有如曆史上被封為晉王,而是代王。


    大致原因,恐怕還是時間不同,曆史上李克用封晉王時,唐廷已經離死隻剩一腳了。


    而現在的唐廷,雖然同樣山窮水盡,無有多少生路,但起碼還能在藩鎮間玩玩權衡。


    說起來,這個資本還是李業給的,如果沒有李業,朱玫之亂,不會在短短半年就平息,還讓朝廷得以用相對體麵的姿態結束鬧劇。


    在李業自己的實力還沒有穩固下來之前,他並不希望朝廷馬上完蛋。


    當然,強大起來也不好


    半死不活的朝廷,才是好朝廷


    最後,在光啟二年到來的年終大朝會上,天子李儇,在大殿之上,欽封三人為王。


    郡王和親王,雖然看似隻少了兩個字,卻意味著唐王朝,從此,真正的走到了山窮水盡之時。


    因為受封為一字親王,所統治的轄地政權,就真正變成了政治合法性的私產。


    比如五代十國中的十國政權,其實許多都沒有稱帝(比如錢繆的吳越王,王建的蜀王),而隻是王爵,甚至他們的王爵還是唐廷冊封的。


    但從這一刻起,他們就正式地被看做為一個割據政權了。


    在此之前,雖然也有節度使,但節度使理論上,依舊隻是朝廷官員的差遣,屬於“官吏”的範疇內。


    也就是說,從此之後,三鎮半獨立的地位就此確立下來


    與此同時,還得到封賞的其他諸侯,也因此在政治合法性上,擁有更多餘地,比如朱全忠,明明沒有直接參與對朱玫的戰爭,但還是成為了除三人以外的最大獲益者。


    既趁機兼並了周岌,又得到郡王加銜,擴張穩定之後,半個河南握在手裏,實力絲毫不下於王重榮。


    這雖然本質上都是對長安政權的瓦解,但起碼相互製衡,總好過一家獨大,朝廷對朱全忠的恩典,也能看出中樞的想法。


    畢竟還是放心不下三人,距離長安實在是太近了,幾乎可以說,就是從東西兩麵把關中給堵住。


    尤其是李克用和王重榮,直接就在潼關外邊,於是就有意扶持朱全忠,加上河北幾個刺頭藩鎮,來牽製李克用、王重榮。


    對此,李業舉雙手支持,隻恨不得他們幾個趕緊掐起來


    大朝會上,李業看著愈加荒涼的長安宮城


    自己上一次來的時候,大明宮、太極宮雖然也受破壞嚴重,但好歹也都還整全,現在,確實已經變成了成片廢墟。


    倒也不完全怪黃巢、朱玫,其實更大的原因,還是因為朝廷沒錢。


    建築都是要花錢維護的,幾年過去,朝廷自己都不安穩,又哪裏有餘力修繕宮闕?


    以至於天子李儇迴長安後,還得讓神策軍士卒們,在太極宮城中間臨時收拾出幾座殿宇來。


    按道理,封賞爵位時,大多都會例行賞賜一些財貨。


    可如今的長安城內帑裏,卻是拿不出半點來


    甚至現在李儇的開銷,都還是此前朱全忠進貢的十萬錢帛。


    看似繁重的禮儀之後,卻不過一紙輕飄飄的詔書而已。


    仔細打量上麵“涼王業”字樣,李業心中有些恍惚


    若是自己最後並沒有成就霸業,而是中途崩卒,恐怕也能算得上“五代十一國”了吧......


    當初李業受封天水郡王時,賜下的府邸,在兵亂中被抄掠焚毀,隻能在靠外城的地方,臨時找了地方落腳。


    也許是吸取了當初李克用的教訓,李業入城向來都相當謹慎,盡量靠城牆停駐。


    朝會之後,一身禦賜圓領大紅色袍服的李業,才打馬迴府,就發現已經有人等著了。


    來人一見三十少許,武弁常服,知是武將,乃是楊複恭親信,也是其侄子,喚作楊守亮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太宗之後,再造大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理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理振並收藏太宗之後,再造大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