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思麻並不是一個人,或者說一個族群的名字


    而是對吐蕃,在河湟一帶分布區域的統稱。


    九世紀中葉後,吐蕃陷入內亂,原本世襲的吐蕃讚普,分裂成了數個互不相讓的政權,分別形成了盤踞拉薩的拉薩王係,盤踞西藏西部的阿裏係,還有亞澤王、雅隆王等。


    而其中一支,遷移到河隴的吐蕃本部,稱為青唐部,屬於雅隆係所轄。


    隻是他們比起其他吐蕃本部稍顯特殊,因為河湟吐蕃,事實上是一個民族大雜燴。


    昔日大量吐蕃奴部,尤其是以河西漢人為主,胡化為部落民,稱為“嗢末”成為了其主要組成部分。


    民族混雜,使整個河湟地區陷入無主狀態,山頭林立,各方勢力不相上下。


    不過此時吐蕃雖倒,但雅隆王係,還是很有威望的。


    吐蕃末代讚普之孫,赤穹,據雅隆秦昂達則城,在吐蕃東部(四川、青海這一邊)重整旗鼓。


    李業一開始光複會州時,還沒有反應


    但等蘭州也相繼被攻下,河湟地區的各蕃部惶恐之下,自然是向雅隆王尋求庇護。


    於是乎,赤穹便讓自己的次子,赤德率領一萬本部精銳,外加五千嗢末部族,作為壓陣之兵,約束河湟蕃部迎戰,驅逐唐軍。


    赤德是雅隆王赤穹幾個子嗣中,能力最出眾的一個,年方三十,正值青壯,當即領命。


    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吐蕃已經分裂衰亡不假,但作為立國三百五十年,中國曆史上壽命最長的少數民族割據政權,和大唐互毆了近兩百年的存在。


    全盛之時,有千萬之民,五十萬兵甲。


    它的殘餘影響力,一直到宋元都還有影子。


    雅隆王是不會輕易放棄河湟、河隴之地的。


    因為隨著氣候漸冷,河湟穀地,是吐蕃高原地帶,周邊為數不多,適宜於大規模農業生產的地區。


    這裏直到宋代,都還是西夏和北宋之間互相爭奪的戰略要地,宋哲宗時“河湟開邊”,便是指此處。


    同樣的,李業當然也不會放過。


    隴右道舊地看著大,但真正能作為錢糧腹地經營的地方不多


    在李業眼裏,大概就是靈州、銀夏一帶;秦州、渭州的天水地區;涼州、河西走廊一帶;歸義軍的沙州、甘、肅一帶。


    還有更遙遠的安西都護府舊地


    除此之外,便是眼前的河湟了。


    所謂河湟,就是當年被大唐滅掉的吐穀渾舊地,這裏不僅適宜耕牧,而且戰略位置緊要,可以直接俯瞰蜀中,後世所言“茶馬古道”,這裏是必經之路。


    屆時,隻要蜀中生亂,自己就可以借機直接南下。


    故而,李業得到情報後,立馬召集隨軍的將領和幕僚們商議。


    度支司判官李振就明確表態


    “無論如何,河湟絕不可棄!若無河湟,我軍西征,便是徒勞。”


    李業頷首認同,直接定下了這一點


    但既然必戰,又該如何應敵呢?


    所有人把目光看向袁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首先得知道對方實力大體如何吧?


    雖說侍從右司的職務,並未對外公布,但對於效節軍文武高層而言,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的。


    袁襲也不避讓,向李業拱手行禮後,對眾人沉聲道


    “雅隆王一係,本為吐蕃東翼舊部,又兼吞並岷山以西的吐蕃雜部,戶口估計不下數十萬。”


    “其間有兵三萬,此番領軍者,為雅隆王赤穹次子,到底有多少人馬不好估計,但恐怕不下萬人。”


    “且關鍵在於,吐蕃本部絕非河隴雜部可比,甲胄、器械、訓練都尤甚之,從以往來看,不比內地尋常藩鎮稍差。”


    “蕃賊便以此精銳壓陣,聚攏河湟其他蕃部,為其前驅,這些雜蕃,共有十數部,兵力不下兩萬。”


    這話並非誇張


    此時的吐蕃,可不是什麽叫花子部隊,恰恰相反,作為能和橫掃東亞的唐軍較量兩百年,互有勝負的強大力量。大唐哪怕走到末年,軍隊依舊強悍,吐蕃同樣如此,事實上吐蕃本部分裂後,其中一部分遷移至尼泊爾,照樣能把天竺人和中亞部落吊起來揍。


    首先,河曲本來就是戰馬產地,吐蕃控製這裏上百年,並不缺乏戰馬資源,騎兵數量不少。


    而吐蕃軍隊的武器裝備,也並不遜色於唐軍太多,且他們又適應青甘地區的高原氣候,熟悉地形。


    如此看來,唐軍的勝算,還真是不算大。


    若李業手中有如效節軍這般的兩萬精兵,他或許十拿九穩


    可現在,隻有七千


    軍帳之內,一時間有些沉默


    掌書記韋莊見狀,有些遲疑地建議道


    “不若,還是先迴會州?蘭州臨近河湟穀地,不宜放手,我軍若先退迴會州,伺機向北光複涼州後,壯大實力,再行南下,尚未遲啊。”


    韋莊這話雖然有些失敗主義情緒,但也著實有道理


    涼州現在被嗢末部族占據,所謂嗢末,其中許多就是河西漢家舊民,況且,張議潮和張淮深,過去十幾年間,都先後兩次收複過涼州。


    那裏的“群眾基礎”,甚至比會州還要好


    而且涼州也是河西大州,漢時的武威郡,人口也多,先拿下,很快就能擴充兵力。


    李業心中也有些盤桓不定


    如今效節軍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兵源補充。


    雖然長久來看,奪下河湟,將之經營為隴右的後方,是一件百利無害的事情。


    但自己所部不過七千,若是傷亡慘重,又該如何?


    親信們也各有意見


    楊師厚、敬翔認為可以暫避鋒芒


    符存審、李振則堅持要戰,秦彥、李弘義、孫勝、張歸霸等人也紛紛表態。


    就在此時,帳外率親衛執勤的李唐賓入帳稟報道


    “節帥,監軍使已至營外!”


    李業聽聞,知道是張承業押送糧草和補給而來


    欣然起身,主動出帳相迎


    本來張承業是要留守靈州的,但李業兵發蘭州,深入河隴後,他還是不放心,擔憂隻憑借因糧於敵,和趕著的幾千頭羊,唐軍無法長久支撐。


    於是乎便把靈州事務先交給崔艤、張歸厚,主動帶著臨時征發的一千五百青壯,押運糧食軍械過來。


    見李業主動出來相迎,自然是連連謙讓


    但李業卻是直爽,待入軍帳後,直接握住對方手道


    “不瞞繼元兄,此時軍中正有疑難,亟需諮詢於兄!”


    張承業正色作禮


    “請大王吩咐”


    李業便將此時麵臨的情況,具體相告


    張承業聽完,稍稍思忖,便果斷向李業問道


    “敢問大王,今我效節軍深入河隴異地,孤軍而戰,最需要的,是何物?未來若欲在河隴立足,最重要的,又是何物?”


    “請繼元兄明示。”


    張承業在帳中,當著眾文武麵,正色直言道


    “人心!”


    “會州、蘭州剛剛光複,無數漢民才解脫桎梏,重獲自由,這些人,都是大王未來的兵源、財源。隻有他們的人心安穩了,我軍才能在河隴站穩腳跟。”


    “若現在我軍不戰而退,一月間才剛剛興起的聲勢便化為烏有,屆時就算再反複,河隴軍州之民,又怎知大王不會再退呢?”


    李業聞言,已然被說動,世間之事,有些是可進可退,有些卻是隻能進,不能退的。


    但韋莊又問道


    “可我軍不過七千,又該如何應戰呢?”


    張承業聞言搖頭道


    “吐蕃有幫手,我軍就沒有嗎?那些剛剛解脫的漢民部落,難道想被蕃賊打過來清算嗎?他們前些日子殺了多少吐蕃貴人?已經沒有退路了!”


    “反而是河隴蕃賊,後麵還有西海(青海湖),還有鄯州(西寧),還有地方能跑,能逃,一旦敗績,便再無戰心!”


    “此外瓜沙的歸義軍,亦是勁旅,大王何不與之聯絡,共抗強敵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太宗之後,再造大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理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理振並收藏太宗之後,再造大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