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三年,十月


    也許是李業這隻蝴蝶扇動翅膀,所帶來的影響,黃鄴、黃揆這兩個原本黃巢的重要助手,都提前覆滅。


    此時,其實黃巢覆滅的時間,是比原本曆史時間線早了近一年。


    不過這也使許多事情,加速發展起來,比如田令孜和關中藩鎮的矛盾,朱溫和魏博鎮,以及秦宗權的戰爭等等。


    此時,關中已經逐漸入冬,剛剛新婚一月的李業,帶著崔瑛,一起迴到了邠州。


    在今年年末,他就要離開這個自己已經駐守了三年的老地方


    路上,隊伍途徑鹹陽,讓李業本人都很意外的是,鹹陽父老聽聞李業新婚北歸,竟是主動有上百鄉老前來恭賀。


    李業頓時大為感動


    都說爭霸逐鹿,本是王侯將相的家史,可何人賢德,何人殘暴,老百姓心中隻有一杆秤。


    李業當年不過在鹹陽駐守一年,然不擾民,恢複生產,卻令本地士民懷念至今。


    後麵到了邠州更是如此,尤其是民眾聽聞,李業要調離邠寧節度使任,紛紛挽留。


    效節軍在邠寧數縣三年,雖然也征收沉重的稅賦,可一不違農時,大規模征發徭役,二不強征丁壯,三不縱容士卒擾民。


    維護本地農業生產,可以說,這三年關中鼎沸,百姓離散。距離長安不過百裏的邠寧,卻反而成為了唯一的樂土和避風港,效節軍與李業,功不可沒。


    這樣的藩鎮節帥,在這年頭,說是鶴立雞群都淺了,說是沙裏淘金,一點不過分。


    直到李業再三許諾,新上任的邠寧節度使崔彥衝,會延續舊政,蕭規曹隨,不會打攪大家正常生活,士民們才緩緩散去。


    而迴到邠州以後,李業和一班文武馬上就開始忙碌起來


    開始整編軍隊,置辦後勤,準備西遷朔方


    對於軍隊,本著貴不在多而在精的原則,一千多名邠寧本地,不願相隨西征的士卒,被李業留下。


    交給同樣要留在邠寧擔任都押衙的姚長奇指揮


    剩下九千將士,除親兵都外,分為八都,同樣是以符楊二人,分別為左右廂兵馬使,準備開拔西行。


    當然傳統戲碼,賞賜是不會少的,反正現在李業富得流油。


    李業對軍隊的控製還是相當深的,如眼下這樣大規模開拔,轉移駐地,基本沒有出亂子,這在藩鎮當中挺罕見。畢竟此時大多數節帥移鎮,一般隻能帶走幾千衙軍親兵而已,剩下的軍士都是不願跟隨的。


    更多的,還是行政係統上的分割


    李業在邠寧三年,培養了一批行政官吏人才。當了兩三年的土霸王,他如何不知道,這些人有時候比啥猛將還有用多了,而且培養起來也不比培養一個將領簡單,自然是希望能帶走的。


    這一工作自然是敬翔負責,不過現在他倒也多出來一個助手。


    李業的大舅哥,崔艤


    崔安潛也是意識到了,這時候,讓兒子考什麽進士,實在是屁用沒有。


    天子出門都管不到二十個縣,進士出身能幹嘛?


    既然選擇投資李業,那自然就得下注。


    其實對於崔氏這類名門而言,最大的資本,從來都不是什麽財富、兵馬、權位。


    而是人才


    幾百年家學淵源,世代經史傳家,尤其是在信息傳播比較閉塞的時代,不得不承認,人家就是能培養出優秀的行政官員。


    直到五代、兩宋,許多隋唐名門,都還能身居要職為官,靠的就是這個,隻是那時候已經無所謂門閥了,再牛逼的出身,你也得走科舉跟人卷贏不是?


    崔氏、韋氏、鄭氏,這幾家親近李業的世族,都給他輸送了不少族中青年俊傑,擔任文吏。


    當然,也有不想跟李業跑去西邊吃沙子的。


    李業也不強求


    但隨著天水郡王的名號打響,李業卻也吸引到了一批,遊曆於藩鎮間不得誌的士子人才。


    名聲這玩意,還是很管用的。


    從西返長安,尤其是受封天水郡王以後,大量士子便慕名而來。


    唐代知識分子,還是不少的,既有出身名門的,也有寒門子弟。


    畢竟隨著中央統治崩塌以後,朝廷根本給不了這麽多位置官職,讓越來越多的讀書人,隻好投身於藩鎮當中。


    當然,亦有朝廷科舉門閥壁壘森嚴的原因,大部分士人心懷怨憤,又有誌向,雖不敢像黃巢那樣造反,但卻是不介意給諸侯們出謀劃策,這也是晚唐能夠壯大的重要原因。


    一時間,李業至少收到了不下四百封拜帖。


    他也懶得挑選,離開長安前,幹脆讓敬翔組織一場考試,錄取其中成績優異的一百五十人,相當於“小科舉”了。


    這也不算忌諱,畢竟李業現在開府治事,都不用儀同三司,因為他是尚書仆射,本就是三司,有自行任免官吏的權力。


    消息一傳出,引得許多不得誌的士子爭相參與試一試。


    甚至許多人,按照唐代科舉慣例,給李業和敬翔投了拜帖詩文。因為唐代考試不封名,甚至可以提前給考官走關係,都很普遍,所以就流行給考官投拜帖詩文,其中優秀的作品甚至留名青史。


    但沒成想,這一次李業和敬翔的門人卻統統拒絕,然後擇日將考試規則張貼於王府大門。


    此次考試,王府專門請了三十名刀筆吏,謄抄考卷,而且考完卷子還會用封泥糊名,也就是說,屆時根本分辨不出誰是誰,所以你投了詩文,其實也不管用。


    而且,人家根本就不考詩賦!


    告示明確指出,考試分三個科目


    首先是考二十道《唐律》、《會典》裏麵的法律和政治製度常識。


    相當於以前科舉的明法科,而且更簡單,要是這個都不知道,你當個屁的官。


    第二科,要求寫三篇公文,主要是安民告示、賞賜軍士、州縣遞文、上計報告之類,都是在地方官吏任上,非常實用,經常要寫的東西。


    第三科,就是考數算和農業地理等常識,比如土地糧稅核算,商稅、鹽茶專賣的稅賦抽成等等,還有常見作物的生長季節之類。


    不少士子,看到這些考試內容大失所望,不禁抱怨道


    “我等俱是良才,非吏才也!天水郡王何以此相辱?”


    但貼告示的敬翔屬吏,隻是麵無表情道


    “大王有言,不能治民者,雖才傾東海,於國何用?”


    不過此時的士人,到底還是沒有後來宋明那般空談玄虛,唐代文風還是比較務實的。


    況且這年代,也容不得他們這些窮措大挑三揀四,故而雖然嘴上抱怨,但身體還是非常誠實的連忙突擊複習,參與了考試。


    而且不得不承認,天水郡王搞出的這些手段,雖然看起來“有辱斯文”,但卻讓許多出身寒門,對自家身世缺乏信心的士子大膽起來。


    聽說這位大王,以前也是出身草莽,想必也不會排斥寒門士子。


    最終,李業果然不分家世,統一讓敬翔、李振等人批卷錄取,自己還會親自複核檢查一遍,最後才貼出名單公示。


    不少參與考試,甚至事前通過關係,打過招唿的世家子被淘汰,不免頗有怨言。


    而登名在榜的寒門士子,不禁歡唿雀躍


    名列首位的,是一名來自山東的貧寒士子,喚作李愚,更是感歎道


    “今日方知,寒門學問之用耳,昔年巢賊若逢天水郡王,安能反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太宗之後,再造大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理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理振並收藏太宗之後,再造大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