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主要的職責是審核各地上報的案件,並不直接負責民訴,而眼前的場麵,很顯然是平頭百姓在尋求官府幫助的樣子,因此幾個門衛都很為難,一方麵不能讓這婦人進去,另一方麵直接趕她走也對大理寺名聲不好。
這如果是在地方上也就罷了,現在是在長安,天子腳下,多少急於給自己填充業績的禦史在對百官各府虎視眈眈,他們這些小人物可犯不起錯。
消極怠工的風險,比做錯事的風險要小得多。因此直到蘇令瑜出現之前,都沒有任何人出麵打破僵局,就這麽一直不像樣地堆在大理寺門前。
“哎,都告訴你了,如今這大過年的,我們大理寺哪有人呢?隻有我們這種掃掃地的還在,你有什麽事啊,過完年再來!”
雖然年關中大理寺確實許多人都休沐未到,但要說完全沒有在職管事的人,是不可能的,門衛這話隻是一種推脫和糊弄。他們看到蘇令瑜從門內出來,紛紛愣了一下,麵麵相覷,不知該作何反應。
蘇令瑜今日剛剛到任,如今又在休沐時間,並不曾穿著公服,看不出個高低大小來,那婦人隻顧低頭哭泣,也不曾覺得蘇令瑜會是什麽能幫到她的人。
門衛們也保持沉默,他們覺得蘇令瑜應該是聽見動靜出來看了一眼,並不準備摻和這事,要是這會兒開口打招唿,蘇令瑜則多半會被纏上。
蘇令瑜看了看周圍,這婦人應該來了不久,街上沒有人圍觀,門衛們也還暫時沒有動用武力。她直接問了一句,“這怎麽迴事?”
她一說話,那婦人才抬頭看了她一眼。
除了沒穿公服以外,蘇令瑜如今也沒做任何偽裝,光是看著就斯文秀氣,一開口更明顯是個女人。現在女子多有著男裝打扮的,算是長安一大風尚,女子也有在內庭中掌管內務的,但像男子一樣擔任衙門裏正常的官職,對老百姓來說仍然是一件很新鮮的事情,那婦人便也不覺得她是大理寺裏供職的人,隻以為是哪家的官小姐出來遛閑。
門衛們訥訥地叫了一聲蘇少卿,簡單答道:“這婦人丟了孩子,上門來哭訴,我們讓她按流程去報官,她不肯。”
婦人聽了這話,才知道蘇令瑜竟然真是做官的,當下也沒空驚訝,連忙反駁道:“不是我不去,是他們找不到!我但凡還有辦法,我都不敢來大理寺叫屈呀!”
道理是這麽個道理,蘇令瑜道:“你先起來說話,這麽趴在地上像什麽樣子。”
婦人原本也隻是擔心被他們拉走才坐下了,眼見蘇令瑜能說得上話,又是什麽“少卿”,立刻就起身了。蘇令瑜又簡單問了幾句,大致知道婦人訴上門來是為了什麽事。
她有一個九歲的孩子,除夕夜的時候忽然不見了,報官以後官府著人上門查訪一番,仍然沒什麽動靜。但其實除夕夜也不過是昨天的事,隻是婦人丟了孩子畢竟著急,生怕官府不作為,這才來了大理寺。
“大理寺是斷案的,不是查案的,昨日案發報官,今日鬧到大理寺,若非時候特殊,你也是要被問罰的。”蘇令瑜沒考慮安慰她,一番話讓婦人麵如土色,她卻又話鋒一轉,“我今日休沐,且跟你去看看。”
婦人立時喜形於色,幾個門衛雖則不解,卻也並不敢攔。
蘇令瑜沒想太多,除夕夜,再調皮的孩子也會待在家裏,四鄰八舍人也多,這種丟了孩子的案子發在這個特殊的時候,會比平時好查。
衙門一來人手有限,每日要麵對整個縣區的案件,二來忽然丟個孩子這種案子,在他們眼裏或許並不重要,不見得會多盡心力,蘇令瑜想著她現在橫豎沒有要緊事,跟著去看看也罷,或許能找到什麽蛛絲馬跡,盡快把案子破了。
唯一需要顧及的,就是一個人去不太妥當,蘇令瑜目光在那幾個門衛裏掃了一眼,在考慮帶誰走,便聽見有人叫了她一聲,轉頭一看,劉寶傷。
蘇令瑜一看她懷裏抱著的湯碗,就知道是劉蘭娘讓她來送飯的,倒是來得正好。蘇令瑜捧過碗隨便塞給一個門衛,“你們分了吃吧。”便牽起劉寶傷,“走。”
劉寶傷也不知道要走去幹嘛,但也不問,樂嗬嗬跟著走了。兩人一前一後被婦人帶到她居住的民坊。
現在正在過年,街巷裏舍本該是喜氣洋洋的,但或許是因為這裏丟了個孩子的緣故,蘇令瑜去時,四下竟很冷清,也沒看見遍地瘋跑的孩子。
她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此地居民戒備心來得很不錯,別人家丟了個孩子,一發案,各家就都自發把孩子管束起來了。
劉寶傷撓了撓頭,“總感覺這裏怪怪的…”
這孩子至今連發生了什麽都不知道,除了那婦人哭得又紅又腫的一雙眼睛,這種對異常氛圍的感知或許是一種直覺。蘇令瑜仍然沒有向她解釋情況,倒是環視周遭以後,饒有興趣地問道:“你覺得哪裏怪怪的?”
直覺這種東西,你能感覺到,但未必可以準確描述出來,劉寶傷沒能說出個所以然,蘇令瑜有心教她,“對異常的環境有察覺的能力,非常好,但如果你說不出異常的地方在哪兒,就有力無處打了。設想一下,你見過的類似的、正常的樣子的是什麽樣的,對比一下,看看這裏究竟是有什麽地方不對。”
劉寶傷認真地想了想,把能迴憶起來的其它地方過年的樣子、民坊生活的樣子,在腦中與此地重疊,對比良久,忽然眼睛一亮,道:“這裏沒有小孩兒!”
這倒是個顯而易見的事,她們沒看見小孩,但蘇令瑜覺得劉寶傷想到的應該不會這麽淺,於是緊接著問道:“怎麽看出來的?”
“孩子多的地方,哪裏有這麽幹淨的牆?”
劉寶傷指了指四周粉白的牆麵,這是連蘇令瑜也沒立刻注意到的東西。
這如果是在地方上也就罷了,現在是在長安,天子腳下,多少急於給自己填充業績的禦史在對百官各府虎視眈眈,他們這些小人物可犯不起錯。
消極怠工的風險,比做錯事的風險要小得多。因此直到蘇令瑜出現之前,都沒有任何人出麵打破僵局,就這麽一直不像樣地堆在大理寺門前。
“哎,都告訴你了,如今這大過年的,我們大理寺哪有人呢?隻有我們這種掃掃地的還在,你有什麽事啊,過完年再來!”
雖然年關中大理寺確實許多人都休沐未到,但要說完全沒有在職管事的人,是不可能的,門衛這話隻是一種推脫和糊弄。他們看到蘇令瑜從門內出來,紛紛愣了一下,麵麵相覷,不知該作何反應。
蘇令瑜今日剛剛到任,如今又在休沐時間,並不曾穿著公服,看不出個高低大小來,那婦人隻顧低頭哭泣,也不曾覺得蘇令瑜會是什麽能幫到她的人。
門衛們也保持沉默,他們覺得蘇令瑜應該是聽見動靜出來看了一眼,並不準備摻和這事,要是這會兒開口打招唿,蘇令瑜則多半會被纏上。
蘇令瑜看了看周圍,這婦人應該來了不久,街上沒有人圍觀,門衛們也還暫時沒有動用武力。她直接問了一句,“這怎麽迴事?”
她一說話,那婦人才抬頭看了她一眼。
除了沒穿公服以外,蘇令瑜如今也沒做任何偽裝,光是看著就斯文秀氣,一開口更明顯是個女人。現在女子多有著男裝打扮的,算是長安一大風尚,女子也有在內庭中掌管內務的,但像男子一樣擔任衙門裏正常的官職,對老百姓來說仍然是一件很新鮮的事情,那婦人便也不覺得她是大理寺裏供職的人,隻以為是哪家的官小姐出來遛閑。
門衛們訥訥地叫了一聲蘇少卿,簡單答道:“這婦人丟了孩子,上門來哭訴,我們讓她按流程去報官,她不肯。”
婦人聽了這話,才知道蘇令瑜竟然真是做官的,當下也沒空驚訝,連忙反駁道:“不是我不去,是他們找不到!我但凡還有辦法,我都不敢來大理寺叫屈呀!”
道理是這麽個道理,蘇令瑜道:“你先起來說話,這麽趴在地上像什麽樣子。”
婦人原本也隻是擔心被他們拉走才坐下了,眼見蘇令瑜能說得上話,又是什麽“少卿”,立刻就起身了。蘇令瑜又簡單問了幾句,大致知道婦人訴上門來是為了什麽事。
她有一個九歲的孩子,除夕夜的時候忽然不見了,報官以後官府著人上門查訪一番,仍然沒什麽動靜。但其實除夕夜也不過是昨天的事,隻是婦人丟了孩子畢竟著急,生怕官府不作為,這才來了大理寺。
“大理寺是斷案的,不是查案的,昨日案發報官,今日鬧到大理寺,若非時候特殊,你也是要被問罰的。”蘇令瑜沒考慮安慰她,一番話讓婦人麵如土色,她卻又話鋒一轉,“我今日休沐,且跟你去看看。”
婦人立時喜形於色,幾個門衛雖則不解,卻也並不敢攔。
蘇令瑜沒想太多,除夕夜,再調皮的孩子也會待在家裏,四鄰八舍人也多,這種丟了孩子的案子發在這個特殊的時候,會比平時好查。
衙門一來人手有限,每日要麵對整個縣區的案件,二來忽然丟個孩子這種案子,在他們眼裏或許並不重要,不見得會多盡心力,蘇令瑜想著她現在橫豎沒有要緊事,跟著去看看也罷,或許能找到什麽蛛絲馬跡,盡快把案子破了。
唯一需要顧及的,就是一個人去不太妥當,蘇令瑜目光在那幾個門衛裏掃了一眼,在考慮帶誰走,便聽見有人叫了她一聲,轉頭一看,劉寶傷。
蘇令瑜一看她懷裏抱著的湯碗,就知道是劉蘭娘讓她來送飯的,倒是來得正好。蘇令瑜捧過碗隨便塞給一個門衛,“你們分了吃吧。”便牽起劉寶傷,“走。”
劉寶傷也不知道要走去幹嘛,但也不問,樂嗬嗬跟著走了。兩人一前一後被婦人帶到她居住的民坊。
現在正在過年,街巷裏舍本該是喜氣洋洋的,但或許是因為這裏丟了個孩子的緣故,蘇令瑜去時,四下竟很冷清,也沒看見遍地瘋跑的孩子。
她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此地居民戒備心來得很不錯,別人家丟了個孩子,一發案,各家就都自發把孩子管束起來了。
劉寶傷撓了撓頭,“總感覺這裏怪怪的…”
這孩子至今連發生了什麽都不知道,除了那婦人哭得又紅又腫的一雙眼睛,這種對異常氛圍的感知或許是一種直覺。蘇令瑜仍然沒有向她解釋情況,倒是環視周遭以後,饒有興趣地問道:“你覺得哪裏怪怪的?”
直覺這種東西,你能感覺到,但未必可以準確描述出來,劉寶傷沒能說出個所以然,蘇令瑜有心教她,“對異常的環境有察覺的能力,非常好,但如果你說不出異常的地方在哪兒,就有力無處打了。設想一下,你見過的類似的、正常的樣子的是什麽樣的,對比一下,看看這裏究竟是有什麽地方不對。”
劉寶傷認真地想了想,把能迴憶起來的其它地方過年的樣子、民坊生活的樣子,在腦中與此地重疊,對比良久,忽然眼睛一亮,道:“這裏沒有小孩兒!”
這倒是個顯而易見的事,她們沒看見小孩,但蘇令瑜覺得劉寶傷想到的應該不會這麽淺,於是緊接著問道:“怎麽看出來的?”
“孩子多的地方,哪裏有這麽幹淨的牆?”
劉寶傷指了指四周粉白的牆麵,這是連蘇令瑜也沒立刻注意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