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年關一過,天氣會暖和得非常快,但仍然還有一段較為寒冷的日子,然而長安街道之上,平民的孩子已經開始穿露出手腕腳踝的春衣,男女孩子的左右手各綁著朱紅色的卻鬼丸,咬爛了一個半個的,在稚嫩的皮膚上塗抹出淡紅色的痕跡。
蘇令瑜出門,拂麵微寒的風,像此地的魂魄。孩童吵嚷,行人匆匆,新春彩旗在屋頂上揚得很高,一派忙碌而喜氣未褪的光景,她目不斜視地穿過,前往大理寺赴任。
“蘇少卿,你今年上任可趕上大考了。”接待她的這位吏員大名非常直白,叫錢來,看著也有快四十歲的年紀,為人非常周到,話也就不可避免地多了點,不過講的也不是廢話,領著蘇令瑜去交接印綬時便說了這麽一句話,蘇令瑜挑挑眉頭,請教道:“何出此言?”
錢來解釋道:“朝廷官員考課,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今年不就是大考的年份嘛?上任頭一年就碰到大考,累是累點,不過也是好事,剛上任幹勁足嘛。”
他一提,蘇令瑜才想起來這迴事。每年年終,朝廷都會考較官員一年政績,獎優罰劣,她去年當官當了沒幾個月就被一擼到底,當年的考較也就與她無緣,不過今年照理來說是不會出什麽事了,她又在天子腳下供職,年終考課是逃不掉的,需得好好準備準備。
這點事,蘇令瑜倒一經提醒就明白了,然而錢來像怕她不知道似的,又仔細多說了幾句。
“考課考的‘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指‘德、慎、公、勤’,就是考你這人官品怎麽樣,在任上勤不勤快公不公正,是不是兩袖清風,同僚啊百姓啊,有沒有說你做事做得不好的,這個隻要平時注意點,都沒什麽大問題,‘二十七最’就麻煩點了,要正兒八經看看你這人有沒有做出成績來。蘇少卿你在大理寺供職,在這‘二十七最’之中要做到的就是‘斷決不滯,與奪合理’,您就少不得辛苦辛苦,今年多跟著長官辦點案子。”
蘇令瑜點了點頭。雖然這些她都知道,但對方畢竟是大理寺的老人,好心提醒她,這點麵子還是要給人家的。錢來左右看看四下少人,便放低了聲音悄悄提點蘇令瑜,“咱們張寺卿,雖然向來是個鐵麵無私的人物,不過蘇少卿要跟他套近乎,那是很容易的,您道如今的侍禦史狄仁傑在大理寺供職時,為什麽格外受張寺卿愛重?就因為出身像呀,是一路人。”
張寺卿,說的當然就是如今的大理寺卿張稚圭了,蘇令瑜當階下囚那會兒跟他打過交道,略有了解,此時聽錢來提起,卻叫她留神幾分。張稚圭不光是狄仁傑的上級,在某些程度上說來,更是老師,人有愛才之心非常正常,蘇令瑜倒是沒深想過別的原因。她當下便沒吭聲,等著錢來繼續說下去。
“張寺卿是明經出身,補任過並州參軍,狄禦史也是明經出身,補任過並州參軍。”錢來用那種“大家都懂”的眼神,朝蘇令瑜擠擠眼,“您之前不也是嗎。”
確實,蘇令瑜是沒讀書科考過的,晉升走的不是正路,不過她之前用沈青潭的身份赴任,沈青潭是正兒八經的明經出身,也確實補任了並州參軍。
他這樣一講,蘇令瑜就懂了。明經考試內容比較簡單,晉升通道也較為狹窄,因此入朝為官以後,在進士及第的人跟前是低了一頭的。張稚圭一個明經出身的人,升官直入青雲,做了宰相又兼任了大理寺卿,靠的就是政績。傳說他剛入大理寺,就把陳年積案清辦一空,其中雖然不免有誇大的成分,但此人的能力和勤奮都可見一斑。
包括後來很受他重視的狄仁傑,也是個集敏銳與勤勉於一身的人物。當一個下屬與長官出身相似、性格仿佛,又同樣勤奮肯幹,當然就比其他人更容易得到青睞。錢來的提醒也很明顯,蘇令瑜如今換了自己的身份上任,雖然出身和沈青潭有所差別,但道理是一樣的,隻要讓張稚圭看到她的能力和勤勉,之後的晉升會輕鬆很多。
畢竟最容易讓能吏欣賞的,就是另一個能吏。
隻是蘇令瑜覺得這事很有意思。
她於長安城而言,固然自始至終是個小人物,所做一切遠沒到街頭巷尾皆知的程度,然而錢來身為大理寺吏員,不論職權大小,本身就已經是這個權力漩渦中的一員。蘇令瑜不相信他不知道自己的事。
如果今天來這裏的隻是個普普通通的官場新人,錢來這一番解釋和提醒,固然是純粹的好心,然而換了蘇令瑜,事情或許就沒這麽簡單。錢來對她的態度,或許就代表了現在整個大理寺對她的態度。
觀望,不得罪。
“反正啊,您踏實幹就行了,咱們張寺卿要帶個學生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他要是看重您,迴迴辦什麽案子都讓您跟一跟,不用費什麽力氣,那‘一最’就到手了,這長安城裏頭不知道有多少做官的,上任好幾年了還連個‘四善’都考不明白,那都是沒用心經營。”
然而“經營”這兩個字,門道可很深。蘇令瑜勾了勾唇角,也不接話,正好要過門檻,她伸手作了個請,沒把這個話題續下去。
她還沒糊塗到會把一個吏員套近乎的話奉為圭臬。
如今還在年節中,大理寺裏人很少,蘇令瑜早點過來熟悉一下職務,以便年後盡快上手。朝廷對韋弘機的處置一直沒說明白,應是李治那邊還不肯鬆口,她始終惦記著這件事。
光是想,也沒用。蘇令瑜把她那張案頭整理幹淨,還沒公文,就先抱上一摞書,看著時辰差不多,出門吃午飯去。
才沒走到大門外,就聽到女子哭聲,蘇令瑜眉頭一皺,快步走出門外,便見冰天雪地裏,一位布衣荊釵的婦人哭倒在地,兩旁門衛束手無策,正麵露愁煩。
“這是怎麽迴事?”
蘇令瑜出門,拂麵微寒的風,像此地的魂魄。孩童吵嚷,行人匆匆,新春彩旗在屋頂上揚得很高,一派忙碌而喜氣未褪的光景,她目不斜視地穿過,前往大理寺赴任。
“蘇少卿,你今年上任可趕上大考了。”接待她的這位吏員大名非常直白,叫錢來,看著也有快四十歲的年紀,為人非常周到,話也就不可避免地多了點,不過講的也不是廢話,領著蘇令瑜去交接印綬時便說了這麽一句話,蘇令瑜挑挑眉頭,請教道:“何出此言?”
錢來解釋道:“朝廷官員考課,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今年不就是大考的年份嘛?上任頭一年就碰到大考,累是累點,不過也是好事,剛上任幹勁足嘛。”
他一提,蘇令瑜才想起來這迴事。每年年終,朝廷都會考較官員一年政績,獎優罰劣,她去年當官當了沒幾個月就被一擼到底,當年的考較也就與她無緣,不過今年照理來說是不會出什麽事了,她又在天子腳下供職,年終考課是逃不掉的,需得好好準備準備。
這點事,蘇令瑜倒一經提醒就明白了,然而錢來像怕她不知道似的,又仔細多說了幾句。
“考課考的‘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指‘德、慎、公、勤’,就是考你這人官品怎麽樣,在任上勤不勤快公不公正,是不是兩袖清風,同僚啊百姓啊,有沒有說你做事做得不好的,這個隻要平時注意點,都沒什麽大問題,‘二十七最’就麻煩點了,要正兒八經看看你這人有沒有做出成績來。蘇少卿你在大理寺供職,在這‘二十七最’之中要做到的就是‘斷決不滯,與奪合理’,您就少不得辛苦辛苦,今年多跟著長官辦點案子。”
蘇令瑜點了點頭。雖然這些她都知道,但對方畢竟是大理寺的老人,好心提醒她,這點麵子還是要給人家的。錢來左右看看四下少人,便放低了聲音悄悄提點蘇令瑜,“咱們張寺卿,雖然向來是個鐵麵無私的人物,不過蘇少卿要跟他套近乎,那是很容易的,您道如今的侍禦史狄仁傑在大理寺供職時,為什麽格外受張寺卿愛重?就因為出身像呀,是一路人。”
張寺卿,說的當然就是如今的大理寺卿張稚圭了,蘇令瑜當階下囚那會兒跟他打過交道,略有了解,此時聽錢來提起,卻叫她留神幾分。張稚圭不光是狄仁傑的上級,在某些程度上說來,更是老師,人有愛才之心非常正常,蘇令瑜倒是沒深想過別的原因。她當下便沒吭聲,等著錢來繼續說下去。
“張寺卿是明經出身,補任過並州參軍,狄禦史也是明經出身,補任過並州參軍。”錢來用那種“大家都懂”的眼神,朝蘇令瑜擠擠眼,“您之前不也是嗎。”
確實,蘇令瑜是沒讀書科考過的,晉升走的不是正路,不過她之前用沈青潭的身份赴任,沈青潭是正兒八經的明經出身,也確實補任了並州參軍。
他這樣一講,蘇令瑜就懂了。明經考試內容比較簡單,晉升通道也較為狹窄,因此入朝為官以後,在進士及第的人跟前是低了一頭的。張稚圭一個明經出身的人,升官直入青雲,做了宰相又兼任了大理寺卿,靠的就是政績。傳說他剛入大理寺,就把陳年積案清辦一空,其中雖然不免有誇大的成分,但此人的能力和勤奮都可見一斑。
包括後來很受他重視的狄仁傑,也是個集敏銳與勤勉於一身的人物。當一個下屬與長官出身相似、性格仿佛,又同樣勤奮肯幹,當然就比其他人更容易得到青睞。錢來的提醒也很明顯,蘇令瑜如今換了自己的身份上任,雖然出身和沈青潭有所差別,但道理是一樣的,隻要讓張稚圭看到她的能力和勤勉,之後的晉升會輕鬆很多。
畢竟最容易讓能吏欣賞的,就是另一個能吏。
隻是蘇令瑜覺得這事很有意思。
她於長安城而言,固然自始至終是個小人物,所做一切遠沒到街頭巷尾皆知的程度,然而錢來身為大理寺吏員,不論職權大小,本身就已經是這個權力漩渦中的一員。蘇令瑜不相信他不知道自己的事。
如果今天來這裏的隻是個普普通通的官場新人,錢來這一番解釋和提醒,固然是純粹的好心,然而換了蘇令瑜,事情或許就沒這麽簡單。錢來對她的態度,或許就代表了現在整個大理寺對她的態度。
觀望,不得罪。
“反正啊,您踏實幹就行了,咱們張寺卿要帶個學生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他要是看重您,迴迴辦什麽案子都讓您跟一跟,不用費什麽力氣,那‘一最’就到手了,這長安城裏頭不知道有多少做官的,上任好幾年了還連個‘四善’都考不明白,那都是沒用心經營。”
然而“經營”這兩個字,門道可很深。蘇令瑜勾了勾唇角,也不接話,正好要過門檻,她伸手作了個請,沒把這個話題續下去。
她還沒糊塗到會把一個吏員套近乎的話奉為圭臬。
如今還在年節中,大理寺裏人很少,蘇令瑜早點過來熟悉一下職務,以便年後盡快上手。朝廷對韋弘機的處置一直沒說明白,應是李治那邊還不肯鬆口,她始終惦記著這件事。
光是想,也沒用。蘇令瑜把她那張案頭整理幹淨,還沒公文,就先抱上一摞書,看著時辰差不多,出門吃午飯去。
才沒走到大門外,就聽到女子哭聲,蘇令瑜眉頭一皺,快步走出門外,便見冰天雪地裏,一位布衣荊釵的婦人哭倒在地,兩旁門衛束手無策,正麵露愁煩。
“這是怎麽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