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科技改變世界
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 作者:第二藝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明朝後期,紡織業已經高度發達。
明朝的布商們依靠積累的資金,在蘇州和杭州這兩處原料供應充足的城市置辦起織機。
他們從附近大量在家中紡紗的婦人們手中,購買棉線和繅絲得到的紗進行紡織。
織布販布是他們的主業,但並不僅於此。
織成的布還屬於半成品,需要裁剪縫製後加工為成品衣裳、鞋襪、棉帽才能獲取更多利潤。
於是他們將織好的布發放給城中有閑置時間的勞動力,由他們縫製成鞋襪、棉衣、棉帽等製作並不複雜,工藝要求不高的成品織物。
按照質量和數量給予工錢收迴,再成批發賣給商鋪。
隨著生產和批發賺取的資金變多,這些商人們也開始置辦更多的織機,為了提高效率,甚至加以改進,研製出更好的織機。
這時這些布商們也由商業資本變成了工業資本。
除了操控織機織布的機工,周邊在家工作的織戶們,也成了他們的實際工人。
這也是隨著市場需求擴大,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地步後而演變出來的資本主義萌芽。
資本主義也可以說是人性使然。
他們出資置辦織機,工人出力,賺取的大量利益並不會過多地與工人們分享。
誠然這其中承擔最大風險的商人,也理應獲得與風險對應的足夠利益。
但如果隻顧利益,全然不顧其他人的死活,便具有了身為資本最大的原罪。
隻要能夠攫取更多利益,他們並不會在乎工人們的勞苦,或工人們的工資是否能夠正常維係家庭,隻在維持最低限度的運作成本後,盡可能地壓榨工人們的剩餘價值。
這樣的商人固然可惡,但他們的存在也在市場競爭機製下,推動了工商業的高速發展。
誰家的織機效率更高,織出的布質量更好、成本更低,誰就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
其它工業技術也是在這樣的原因下快速發展的。
其中大花樓提花織布機,就是這種環境下誕生的明朝最好的織機。
該織機長約六米、寬一點五米、高五米,由上千個構件組成。
整個織機結構龐大且複雜。
織布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在兩組縱向的經線中穿插橫向的緯線。
經緯線每交織一次,就用梳子一樣的筘將引入的緯線壓緊。
這時兩組經線上下交替一次,與緯線形成交織固定,再重複進行穿插緯線、壓緊緯線、上下經線交替,就能一點一點織出緊密的布匹來。
織機就是高效重複這些步驟的機械。
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上下經線交替而不互相幹擾,如何讓緯線往複高效穿插。
明朝對於經線交替的辦法是,在木棍中開孔,讓單根經線從孔中穿過,這便是綜框。
每一根綜框控製一條經線,隻要拉動連接綜框的綜架,就能讓上下兩組經線完成交替。
明朝織布機改進了綜架的傳動方式,用類似縫紉機的踏板帶動用繩子相連的綜架,便可提高雙手的勞動效率。
而如何讓緯線快速穿插,明朝用的是一種兩頭細中間粗的木製梭子,梭子中間裝著一捆緯線,運動中攜帶緯線在經線中穿插。
明朝的梭子是靠織布工人的手投擲梭子在經線中穿插的,效率比較低,且重複操作很累。
其實讓梭子自行在經線中穿插並不難,隻要解決了這個步驟,就有望實現織布機除了接線以外的所有步驟,通過水車全自動運轉的可能。
近現代的織布機,其梭子通過改進,在中間加裝了輪子。
這種梭子配合有光滑的軌道,或者說滑槽。
滑槽兩頭安裝有驅動梭子的推動裝置,可以是彈簧,也可以是壓縮氣流,後世甚至用電磁裝置驅動。
而有一種曲柄連杆構型,是將綜架的上下移動、推動筘壓緊緯線和梭子的推動綜合為一個動力源。
當踩下踏板時,驅動綜架上下移動的輪子轉動,輪子連接著一根曲柄,曲柄再連接連杆。
如此便可以將旋轉運動變成平行運動。
連杆推動滑塊,滑塊再推動梭子。
這樣的連杆自然也可以用來推動筘壓緊緯線。
如此便將複雜的多部位運作結合成了簡單的踩踏板就可以了。
如此簡單的踩踏板動作,隻要外接上像水車一樣的動力源,便可以實現織機的自動化運轉。
這樣僅剩需要人力進行的工作就是接線和卷布了,想要讓布匹有花紋的話,就得再加一個提花步驟。
提花是指單獨控製某一根或一組經線,在某一輪經緯交織中不參與交織,這樣就能在布匹中留下一個類似屏幕像素點的開口,特定顏色的緯線穿過這些開口後,就能留下特定的顏色點。
大花樓提花織布機,就是兩個人按照提前設計好的花本,不斷更換特定緯線來進行提花,形成遠非單純染料畫圖能夠達到的花紋效果。
比如立體感更好,類似浮雕一樣,花紋在不同的光線下,會因為經緯線的交織角度和密度的差異而產生光影變化,使圖案更加生動,顏色也更牢固。
龍袍圖案中,龍紋的鱗片、龍須、龍頭等細節能夠達到栩栩如生的效果,就是通過複雜的提花工藝完成的。
不過這樣的提花如果不改進梭子,使之更為便捷地更換特定顏色緯線的話,就很難實現自動化操作,隻能用人工的方式來更換緯線。】
天幕將後世十八世紀誕生的水力自動織布機呈現了出來。
織布機的運作原理、過程、構造細節都可以通過視頻看到。
看著視頻中織布機一絲停頓都沒有地運轉,經線不斷交替,緯線不斷穿插,緊密的布就這樣高效地被一點點織出來。
不需要人力就能夠自行生產,且高效了不知多少倍。
古人們不由得驚歎科技的神奇。
朱元璋想起來後世諸多的自動化機械。
像收割機、汽車、工業生產線,這些自動化機械能夠極大提高生產效率,讓大量的人口可以從繁瑣低效的勞動中釋放出來。
“我大明想要擁有後世一樣的生產能力,就必須發展出更多像水力織布機一樣的自動機械。
隻有走機械代替人力這條路,我大明的物力才能被極盡利用起來,我大明再不會有人吃不起飯,也隻有通過操控機械,才能輕易獲取大量的產出,我大明的百姓才能過上像後世一樣的好日子。”
明朝的布商們依靠積累的資金,在蘇州和杭州這兩處原料供應充足的城市置辦起織機。
他們從附近大量在家中紡紗的婦人們手中,購買棉線和繅絲得到的紗進行紡織。
織布販布是他們的主業,但並不僅於此。
織成的布還屬於半成品,需要裁剪縫製後加工為成品衣裳、鞋襪、棉帽才能獲取更多利潤。
於是他們將織好的布發放給城中有閑置時間的勞動力,由他們縫製成鞋襪、棉衣、棉帽等製作並不複雜,工藝要求不高的成品織物。
按照質量和數量給予工錢收迴,再成批發賣給商鋪。
隨著生產和批發賺取的資金變多,這些商人們也開始置辦更多的織機,為了提高效率,甚至加以改進,研製出更好的織機。
這時這些布商們也由商業資本變成了工業資本。
除了操控織機織布的機工,周邊在家工作的織戶們,也成了他們的實際工人。
這也是隨著市場需求擴大,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地步後而演變出來的資本主義萌芽。
資本主義也可以說是人性使然。
他們出資置辦織機,工人出力,賺取的大量利益並不會過多地與工人們分享。
誠然這其中承擔最大風險的商人,也理應獲得與風險對應的足夠利益。
但如果隻顧利益,全然不顧其他人的死活,便具有了身為資本最大的原罪。
隻要能夠攫取更多利益,他們並不會在乎工人們的勞苦,或工人們的工資是否能夠正常維係家庭,隻在維持最低限度的運作成本後,盡可能地壓榨工人們的剩餘價值。
這樣的商人固然可惡,但他們的存在也在市場競爭機製下,推動了工商業的高速發展。
誰家的織機效率更高,織出的布質量更好、成本更低,誰就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
其它工業技術也是在這樣的原因下快速發展的。
其中大花樓提花織布機,就是這種環境下誕生的明朝最好的織機。
該織機長約六米、寬一點五米、高五米,由上千個構件組成。
整個織機結構龐大且複雜。
織布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在兩組縱向的經線中穿插橫向的緯線。
經緯線每交織一次,就用梳子一樣的筘將引入的緯線壓緊。
這時兩組經線上下交替一次,與緯線形成交織固定,再重複進行穿插緯線、壓緊緯線、上下經線交替,就能一點一點織出緊密的布匹來。
織機就是高效重複這些步驟的機械。
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上下經線交替而不互相幹擾,如何讓緯線往複高效穿插。
明朝對於經線交替的辦法是,在木棍中開孔,讓單根經線從孔中穿過,這便是綜框。
每一根綜框控製一條經線,隻要拉動連接綜框的綜架,就能讓上下兩組經線完成交替。
明朝織布機改進了綜架的傳動方式,用類似縫紉機的踏板帶動用繩子相連的綜架,便可提高雙手的勞動效率。
而如何讓緯線快速穿插,明朝用的是一種兩頭細中間粗的木製梭子,梭子中間裝著一捆緯線,運動中攜帶緯線在經線中穿插。
明朝的梭子是靠織布工人的手投擲梭子在經線中穿插的,效率比較低,且重複操作很累。
其實讓梭子自行在經線中穿插並不難,隻要解決了這個步驟,就有望實現織布機除了接線以外的所有步驟,通過水車全自動運轉的可能。
近現代的織布機,其梭子通過改進,在中間加裝了輪子。
這種梭子配合有光滑的軌道,或者說滑槽。
滑槽兩頭安裝有驅動梭子的推動裝置,可以是彈簧,也可以是壓縮氣流,後世甚至用電磁裝置驅動。
而有一種曲柄連杆構型,是將綜架的上下移動、推動筘壓緊緯線和梭子的推動綜合為一個動力源。
當踩下踏板時,驅動綜架上下移動的輪子轉動,輪子連接著一根曲柄,曲柄再連接連杆。
如此便可以將旋轉運動變成平行運動。
連杆推動滑塊,滑塊再推動梭子。
這樣的連杆自然也可以用來推動筘壓緊緯線。
如此便將複雜的多部位運作結合成了簡單的踩踏板就可以了。
如此簡單的踩踏板動作,隻要外接上像水車一樣的動力源,便可以實現織機的自動化運轉。
這樣僅剩需要人力進行的工作就是接線和卷布了,想要讓布匹有花紋的話,就得再加一個提花步驟。
提花是指單獨控製某一根或一組經線,在某一輪經緯交織中不參與交織,這樣就能在布匹中留下一個類似屏幕像素點的開口,特定顏色的緯線穿過這些開口後,就能留下特定的顏色點。
大花樓提花織布機,就是兩個人按照提前設計好的花本,不斷更換特定緯線來進行提花,形成遠非單純染料畫圖能夠達到的花紋效果。
比如立體感更好,類似浮雕一樣,花紋在不同的光線下,會因為經緯線的交織角度和密度的差異而產生光影變化,使圖案更加生動,顏色也更牢固。
龍袍圖案中,龍紋的鱗片、龍須、龍頭等細節能夠達到栩栩如生的效果,就是通過複雜的提花工藝完成的。
不過這樣的提花如果不改進梭子,使之更為便捷地更換特定顏色緯線的話,就很難實現自動化操作,隻能用人工的方式來更換緯線。】
天幕將後世十八世紀誕生的水力自動織布機呈現了出來。
織布機的運作原理、過程、構造細節都可以通過視頻看到。
看著視頻中織布機一絲停頓都沒有地運轉,經線不斷交替,緯線不斷穿插,緊密的布就這樣高效地被一點點織出來。
不需要人力就能夠自行生產,且高效了不知多少倍。
古人們不由得驚歎科技的神奇。
朱元璋想起來後世諸多的自動化機械。
像收割機、汽車、工業生產線,這些自動化機械能夠極大提高生產效率,讓大量的人口可以從繁瑣低效的勞動中釋放出來。
“我大明想要擁有後世一樣的生產能力,就必須發展出更多像水力織布機一樣的自動機械。
隻有走機械代替人力這條路,我大明的物力才能被極盡利用起來,我大明再不會有人吃不起飯,也隻有通過操控機械,才能輕易獲取大量的產出,我大明的百姓才能過上像後世一樣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