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一種價值巨大的經濟作物。


    除了可以用於基本的棉布、棉線、紗布、繃帶、被褥、服裝填充物的製作原料。


    棉花還可以用來製作紙質貨幣,它的棉籽可以用來榨油。


    最重要的是,它能用於製作無煙火藥,硝化棉。


    在正式詳細講述棉花的製作工藝和具體用途前,還得從棉花的種植開始說起。


    在此前視頻中提到,棉花可以從西域獲得。


    不過棉花的原產地並非西域,而是印度和阿拉伯地區。


    大約在公元前二世紀左右,棉花進入西域地區。


    也就意味著秦漢以前的朝代並不能從西域獲得棉花,但是從印度獲取也是可以的。


    棉花屬於一年一熟作物。


    一株棉花可以產十到二十個棉桃,每一朵棉桃有五瓣棉絨。


    按照漢朝時期沒有經過過多培育的棉種,土壤肥力也比較低下,一畝地大約可以產出三十到五十斤棉花,可產棉籽一百斤左右,可榨棉籽油大約十斤。


    棉花是喜好陽光的作物,較為耐旱,日照時間越長,光照強度越大,產出的棉花品質就越好。


    種植棉花的土壤需要疏鬆深厚,沙壤土是較為理想的棉花種植土壤,既透氣又透水,有利於棉花根係生長和唿吸。


    不過棉花不太耐寒,種子發芽需要十至十二度以上,苗期和花期需要在二十度至三十度之間。


    棉花從發芽到成熟需要一百一十至一百四十天。


    西域地區光照充足,擁有遼闊的沙壤土,大部分地方無霜期達到一百八至二百四十天,雖然氣候比較幹旱,但也可以通過豐富的雪山融水修建水利灌溉工程,足以滿足棉花種植所需用水。


    所以西域地區是種植棉花的絕佳選擇。


    後世中國的新疆(即西域)正是優質全國棉花最大的產地,產出的優質長絨棉也是世界上最好的棉花之一。


    棉花想要高產也是需要足夠的肥料的。


    每畝地適宜使用磷肥五十斤、氮肥二十斤、鉀肥二十斤。


    每畝植株密度應在一萬兩千株左右。


    在棉花的花蕾期,要進行去除葉枝,即果枝以外的其餘分枝。


    因為葉枝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養分大多用於整體植株生長,對棉桃的供給較少,且枝葉生長會強占棉桃的養分。


    同時晚蕾、弱蕾等無效花蕾也會爭奪正常棉桃的養分,也應摘除。


    如此滿足肥力、光照、疏果、合理密度後,棉花的產量便可以大幅提高。


    棉花的采摘不像稻穀和小麥那樣借助簡單機械就可完成快速脫粒。


    後世借助大型收割機可以完成快速采摘,古代沒有條件,就隻能依靠大量人力進行人工采摘,較為辛苦。


    棉花采集後,棉籽會夾雜其中。


    棉籽分離可以采用簡單的鐵軸軋棉。


    結構很簡單,主要是兩根直徑一大一小的鐵軸,借助畜力和簡單的機械組傳動,讓兩根鐵軸向相反的方向旋轉。


    使用時,將棉花放入兩軸之間,通過軋製,棉籽就會被擠壓出來,留在後麵,而棉花則會被牽引向前,從而實現了棉籽和棉花的高效分離。


    棉籽想要榨油,脫殼是一個有些麻煩的問題。


    棉殼占棉籽總重的三至四成,且含油量很少。


    後世有一種利用金剛砂材質的兩個圓盤,將棉籽投入其中通過旋轉磨製使棉殼破碎,實現與棉籽仁分離。


    根據棉籽大致尺寸製造的磨盤,理應也可以實現這個效果。


    得到棉籽仁後,進行蒸炒加熱,使棉籽仁中的油脂更容易被榨出來。


    下一步的壓榨就可與大豆、菜籽、花生榨油的辦法一樣了。


    將研磨好的油料用稻草編織包裹起來,用鐵箍箍緊,再放入壓榨槽中。


    之後將木樁懸掛起來,借助重力勢能一次次推高木樁並撞擊油料,以此進行冷榨油。


    而此時經過軋製分離獲得的棉花還隻是質地緊密,纖維相互糾纏的皮棉,還不能直接用於製作棉線。


    需要通過彈棉花使其變得蓬鬆舒展。


    彈棉花就是類似於加大號的弓,貼在弓弦上的棉花,在撥動弓弦的高速抖動中被擊散,皮棉也就能變得蓬鬆了。


    此時的棉花就已經可以作為保暖製品的填充物了。


    比如在兩層衣物麵料中填充棉花,再用針線在衣物上縫製出方格,用於限製衣物在穿著使用時棉花移動。


    這就是最簡單的棉衣,如果衣服麵料的防風能力足夠好,那棉衣的保暖效果就更好。


    遠比古時候使用蘆葦絮和稻草作為衣物填充更加保暖耐用。


    棉被也是同理,填充棉花後再簡單縫製定型就可以。


    不過因為棉花沾水就會板結,這時就必須重新拆出棉花再彈製蓬鬆才能達到理想的保暖效果。


    但衣服和棉被用久了總是要洗的。


    可以選擇將棉衣和棉被再套上一層衣套或被套,這樣便可以隻要拆洗外套就能延長使用時間了。


    而要想棉花發展出紡織的可能,就得將棉花變成棉線。


    將彈製蓬鬆的棉花進行梳棉。


    不借助複雜機械的簡單辦法是,用細密且質地較硬的刷子,來迴梳理棉花使其進一步變得直順。


    同時也將一些枯葉雜質和短纖維梳理了出去,提高了後續棉線質量。


    經過梳理直順後的棉花,用手將其搓成一條較粗的棉條,類似搓麵條一樣。


    然後便要製作一個簡單的木製手搖紡紗機。


    (這東西實在簡單,天幕播放一段視頻後古人們一眼就能看明白,但用文字敘述起來就繁瑣了。)


    有了手搖紡紗機後,工人先行將棉條的線頭纏在錠子上(就是一根通過傳動連接輪子的細棍子,通過繩輪或齒輪,將手搖大輪子旋轉變成錠子固定在一個位置旋轉)。


    一手牽著棉條,一手轉動輪子帶動錠子旋轉。


    錠子一點點從棉條中抽出纖維,並通過旋轉加撚,逐漸形成紗線。


    就類似於多股細繩子旋轉合並在一起可以極大增加強度。


    將多股細繩子理解成這裏的棉纖維,棉繩便製作出來了。


    明白了手搖紡紗機的基礎原理,就可以在此基礎上將人力改成水力,並增加傳動機組和錠子的數量。


    當錠子數量增加到八個後,珍妮紡紗機就誕生了,並且後續仍然可以不斷改良增加錠子。


    有了棉繩,各種棉製紡織品就都能織出來。


    單純靠人的兩隻手編織布料實在效率低下。


    想要將棉線更高效地變成麵料織物,就得借助更加複雜的機械。


    其中明朝時期的提花織布機便已經較為複雜和先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第二藝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第二藝術並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