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兩大製度的隱患
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 作者:第二藝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隋朝之前的各朝代帝王,在看到三省六部製和科舉製眾多優點後,全都意識到了兩大製度對於國家運轉的重要性,也看到了讓國家長存與繁榮的正確方法,無不為之興奮起來。
嬴政麵露喜色道:
“後世果然發展出了更好的製度。
三省六部製雖然削弱了皇權對天下的絕對統治,但這也正好防止了昏君胡亂幹政,皇帝哪怕是個隻顧享樂的廢物,也隻需要將任免重要將領和官員的權柄握在手中,便依然可以掌控天下。
再加上科舉遴選出品行和才能足夠稱職的官吏,天下就能有序地長久運行下去。”
李斯在旁提出不同的見解,道:
“天下官員依靠製度各司其職固然極好,隻是皇帝也不能過於憊懶。
如果門下省對中書省的決策提出不同意見,就需要來迴協商修改,拖延了政令的實施。
這時就必須要皇帝及時做出最終決策。
另外六部在執行政務時,也可能會與戶部在財物分配上存在爭執。
如果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反複溝通協調,就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使得政務執行效率低下。
這也需要皇帝時常監察和督促官員行政,確保朝廷官員不會結黨營私,屍位其上。
隻靠皇帝一人自然無法監察全國,這或許就需要設立一個區別於普通官員的第七部。
由第七部的官吏明麵上作為普通官員安插在六部、天下各地州郡,以及軍隊之中。
實際上第七部隻聽命於皇權,由他們作為皇帝的耳目監察全國。
當然第七部的官吏必須足夠可靠,因為他們的實際權力淩駕於所有官員之上,一句話就能借助皇權殺人,使用不當反而會禍亂天下。
不過這第七部如果用得好的話,應該會是幫助皇帝掌控國家的利器。
而科舉製讓天下人盡皆向學,納天下人才為國家所用,又能限製世家與貴族專權自然也是極好。
但是按照上蒼對王朝繁榮進步的功績總結而言,王朝繁榮並非隻依靠吏治清明與製度進步,技藝與文化的進步也尤為重要。
例如三皇五帝校準年月季節的農耕曆法、漢朝的造紙術、孫武的兵法,以及後世中國的那些槍械、大炮、飛機、高產作物、工業機械、手機等等。
這些能影響萬世的奇巧器物和學說,對提升王朝的國力比軍功更能稱得上功績。
如果天下人都隻是爭著搶著科舉為官,那這些奇巧器物該由誰去研造?
沒有功利又如何能夠吸引足夠多的人,去研造窮盡一生都未必能夠成事的事物?
隻有讓這些技藝與學說有得以發展的餘地,我大秦才能順應天意,盡快實現向後世中國一樣的繁榮強大。
就連王莽設置獎賞,鼓勵百姓研造奇巧器物都能被上蒼作為功績給提出來,那自然說明這是對的。
既然這條路是對的,那我大秦自然不能隻是簡單地設置一個獎賞了事。
我大秦如果改製推行三省六部製,便應該在禮部之下再增設一個職能。
禮部除了在各州郡設立就學為官的學院。
還應增設可以教授學子鑽研農耕增產、兵器煉造、醫藥救人、建築水利等等學問的學院,用上蒼的話說,就是科學。
這些學子如若能在前人的基礎上,改良出能提升我大秦國力的器物和學說,那自然是我大秦的功臣。
應當長留在學院繼續鑽研,或傳授自己的所得讓之後的學子能在他們的基礎上更進一步。
當然能鑽研出成果的學子必定是極少數的,但其他學子的一身所學也不會被浪費。
其它五部應該相應地增加官吏職位,以讓那些學習科學的學子可以發揮自己的學識。
哪怕這些學子沒能研造出更好的器物,也可在學成之後進入所需他們的任何地方。
比如習得算數、統籌的學子,就可歸入到戶部為官。
習得建築、水利、農耕增產、畜牧之能的學子便歸入工部。
習得兵法戰陣、冶煉兵器的便進入軍隊或兵部。
哪怕功課成績稍次,也能進入民間用自身的學識為我大秦在方方麵麵提升國力,並將他們所學傳授給更多人。
另外也要向天下百姓開設獎賞,一切能為國為民所用的奇巧器物都能獲得朝廷賞賜。
若如能研造出造紙術這類影響極其深遠的技藝,更要加官賜爵,名留青史。”
旁人看到三省六部製和科舉製,注意到的都是優點,反觀李斯卻能迅速洞察其中存在的缺陷和隱患,並依照上蒼此前透露的信息,直接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大秦的郡縣製、統一文字度量衡、製定律法,都是李斯直接參與推行的。
單純以執政能力而言,李斯作為大秦的丞相無疑是合格的,其一生隻在沙丘之變上有過一次嚴重錯誤。
而嬴政看著沒有被自己論罪處死的李斯更覺欣慰,笑道:
“李斯,朕當真有些慶幸沒有一時震怒將你處死,否則我大秦將會白白損失以一位能被上蒼提及功績的治國能臣。
這三省六部製的第七部,還有興辦鑽研科學的學院,朕也覺得大為可行。
待與群臣們細細商議利弊後,朕便命你主持推行三省六部製和科舉製。
就像當初你為丞相時,替朕推行郡縣製和統一天下文字度量衡一般。
雖然介於你還是待罪之身,不能立即恢複你的相國之位,但隻要這兩套製度推行妥當,大秦得以穩定繁榮,天下人自不會再介懷你的罪責。
那時便是你恢複丞相之位的時候。”
李斯當即行大拜之禮,感激始皇帝不計前嫌仍然重用自己。
“罪臣定不辱命!”
……
其它朝代對於隋朝開創的這兩大製度,也都持以積極借鑒的態度。
雖然部分朝代可能沒有那麽精準地洞察到這兩項支製度存在的缺點,但在之後天幕顯示更多曆史的過程中,各朝各代自然都會完善這一點。
……
【兩大製度的推行極大程度推動隋朝走向了開皇盛世。
但是這兩大製度的推行並不順利,受到了隋朝世家們的極力抵製。
甚至楊堅一度被迫廢除科舉製,這一影響後世千餘年的重要製度險些胎死腹中。】
嬴政麵露喜色道:
“後世果然發展出了更好的製度。
三省六部製雖然削弱了皇權對天下的絕對統治,但這也正好防止了昏君胡亂幹政,皇帝哪怕是個隻顧享樂的廢物,也隻需要將任免重要將領和官員的權柄握在手中,便依然可以掌控天下。
再加上科舉遴選出品行和才能足夠稱職的官吏,天下就能有序地長久運行下去。”
李斯在旁提出不同的見解,道:
“天下官員依靠製度各司其職固然極好,隻是皇帝也不能過於憊懶。
如果門下省對中書省的決策提出不同意見,就需要來迴協商修改,拖延了政令的實施。
這時就必須要皇帝及時做出最終決策。
另外六部在執行政務時,也可能會與戶部在財物分配上存在爭執。
如果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反複溝通協調,就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使得政務執行效率低下。
這也需要皇帝時常監察和督促官員行政,確保朝廷官員不會結黨營私,屍位其上。
隻靠皇帝一人自然無法監察全國,這或許就需要設立一個區別於普通官員的第七部。
由第七部的官吏明麵上作為普通官員安插在六部、天下各地州郡,以及軍隊之中。
實際上第七部隻聽命於皇權,由他們作為皇帝的耳目監察全國。
當然第七部的官吏必須足夠可靠,因為他們的實際權力淩駕於所有官員之上,一句話就能借助皇權殺人,使用不當反而會禍亂天下。
不過這第七部如果用得好的話,應該會是幫助皇帝掌控國家的利器。
而科舉製讓天下人盡皆向學,納天下人才為國家所用,又能限製世家與貴族專權自然也是極好。
但是按照上蒼對王朝繁榮進步的功績總結而言,王朝繁榮並非隻依靠吏治清明與製度進步,技藝與文化的進步也尤為重要。
例如三皇五帝校準年月季節的農耕曆法、漢朝的造紙術、孫武的兵法,以及後世中國的那些槍械、大炮、飛機、高產作物、工業機械、手機等等。
這些能影響萬世的奇巧器物和學說,對提升王朝的國力比軍功更能稱得上功績。
如果天下人都隻是爭著搶著科舉為官,那這些奇巧器物該由誰去研造?
沒有功利又如何能夠吸引足夠多的人,去研造窮盡一生都未必能夠成事的事物?
隻有讓這些技藝與學說有得以發展的餘地,我大秦才能順應天意,盡快實現向後世中國一樣的繁榮強大。
就連王莽設置獎賞,鼓勵百姓研造奇巧器物都能被上蒼作為功績給提出來,那自然說明這是對的。
既然這條路是對的,那我大秦自然不能隻是簡單地設置一個獎賞了事。
我大秦如果改製推行三省六部製,便應該在禮部之下再增設一個職能。
禮部除了在各州郡設立就學為官的學院。
還應增設可以教授學子鑽研農耕增產、兵器煉造、醫藥救人、建築水利等等學問的學院,用上蒼的話說,就是科學。
這些學子如若能在前人的基礎上,改良出能提升我大秦國力的器物和學說,那自然是我大秦的功臣。
應當長留在學院繼續鑽研,或傳授自己的所得讓之後的學子能在他們的基礎上更進一步。
當然能鑽研出成果的學子必定是極少數的,但其他學子的一身所學也不會被浪費。
其它五部應該相應地增加官吏職位,以讓那些學習科學的學子可以發揮自己的學識。
哪怕這些學子沒能研造出更好的器物,也可在學成之後進入所需他們的任何地方。
比如習得算數、統籌的學子,就可歸入到戶部為官。
習得建築、水利、農耕增產、畜牧之能的學子便歸入工部。
習得兵法戰陣、冶煉兵器的便進入軍隊或兵部。
哪怕功課成績稍次,也能進入民間用自身的學識為我大秦在方方麵麵提升國力,並將他們所學傳授給更多人。
另外也要向天下百姓開設獎賞,一切能為國為民所用的奇巧器物都能獲得朝廷賞賜。
若如能研造出造紙術這類影響極其深遠的技藝,更要加官賜爵,名留青史。”
旁人看到三省六部製和科舉製,注意到的都是優點,反觀李斯卻能迅速洞察其中存在的缺陷和隱患,並依照上蒼此前透露的信息,直接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大秦的郡縣製、統一文字度量衡、製定律法,都是李斯直接參與推行的。
單純以執政能力而言,李斯作為大秦的丞相無疑是合格的,其一生隻在沙丘之變上有過一次嚴重錯誤。
而嬴政看著沒有被自己論罪處死的李斯更覺欣慰,笑道:
“李斯,朕當真有些慶幸沒有一時震怒將你處死,否則我大秦將會白白損失以一位能被上蒼提及功績的治國能臣。
這三省六部製的第七部,還有興辦鑽研科學的學院,朕也覺得大為可行。
待與群臣們細細商議利弊後,朕便命你主持推行三省六部製和科舉製。
就像當初你為丞相時,替朕推行郡縣製和統一天下文字度量衡一般。
雖然介於你還是待罪之身,不能立即恢複你的相國之位,但隻要這兩套製度推行妥當,大秦得以穩定繁榮,天下人自不會再介懷你的罪責。
那時便是你恢複丞相之位的時候。”
李斯當即行大拜之禮,感激始皇帝不計前嫌仍然重用自己。
“罪臣定不辱命!”
……
其它朝代對於隋朝開創的這兩大製度,也都持以積極借鑒的態度。
雖然部分朝代可能沒有那麽精準地洞察到這兩項支製度存在的缺點,但在之後天幕顯示更多曆史的過程中,各朝各代自然都會完善這一點。
……
【兩大製度的推行極大程度推動隋朝走向了開皇盛世。
但是這兩大製度的推行並不順利,受到了隋朝世家們的極力抵製。
甚至楊堅一度被迫廢除科舉製,這一影響後世千餘年的重要製度險些胎死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