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命運多舛的東晉
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 作者:第二藝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各朝代帝王看完這段曆史後,都忍不住想罵東晉,可細想一番後卻又忍住了。
東晉表現地如此無能又荒唐,並不是皇帝昏庸愚蠢,而是根爛了。
從西晉司馬炎大肆分封藩王開始,西晉的結果導向就已經注定如此。
要穩固政權統治沒錯,可選擇分封製這個已經被曆史判定為歧路的決定是不對的。
至於司馬炎選擇智力有問題的司馬衷繼承皇位,進而導致賈南風亂政,隻不過是加速了這一惡果出現的進程,也就是八王之亂。
而在東晉建立之初,司馬睿本身實力太弱,不得不選擇依靠世家,這就導致他被各大世家給架住了。
想要北伐,司馬睿就必須要收迴權力,徹底壓製住擁兵自重的世家們。
可要收迴權力打壓世家,又無法避免地會開啟內戰。
在大敵當前國家受辱的時候,還要打內戰,這在任何人看來都是極其愚蠢的。
可深究其內因後,才會明白被諸多問題纏身的東晉,注定無法將力量整合在一起進行北伐。
也就讓人在了解這段曆史之後,體會到如此局勢下深深的無奈和絕望。
【祖逖死後,後趙南下進攻祖約之際,王敦選擇了在此時發動造反。
如此嚴重的外憂內患,對東晉來說絕對是要命的,可對王敦來說卻是造反成事的最佳時機。
而王敦之所以選擇造反,也有他自己的野心與必須要這麽做的原因。
琅琊王氏靠著早期幫助司馬睿登基後,家族也得以手握重兵,在東晉朝堂上幾乎一手遮天。
這種局麵嚴重威脅到了司馬睿的皇權。
於是針對王氏的打壓很早便開始了。
司馬睿第一步就是提拔劉隗、刁協等其他士族人士,用以製衡王氏勢力。
這讓王敦極為不滿,也知道司馬睿一定會一步步削弱他的兵權,進而收迴王氏掌握的權力。
事關王氏全族的利益與命運之所在,造反也就成了王敦這種不甘認命之人的唯一選擇。
於是在祖逖死後,後趙入侵之際,王敦認為再無人可以在軍事上威脅自己,因此決意選擇在此時舉兵入京。
王敦選擇的時機極為刁鑽。
此時的祖約既不能出兵幫助司馬睿平叛王氏,司馬睿又不能調動兵力支援祖約抵禦外敵入侵。
這讓王敦得以在最後如願造反成功。
可卻也極大危害了東晉的利益,甚至是置東晉的生死於不顧。
公元322年,王敦以討伐劉隗為名,在武昌起兵向建康進發。
王敦兵臨石頭城後,司馬睿曾命劉隗、戴淵、刁協、周顗、郭逸和虞潭等率軍平叛。
或許是兩邊押注,又或者有更複雜的原因,同為王氏代表人物的王導,也在平叛王敦之列。
但是這些參與平叛的大臣和將領都被王敦打敗。
不到三個月的時間,王敦兵臨京師建康城下。
而此時的南方士族的態度卻是中立,作壁上觀。
既不明顯支持王敦,也不積極幫助朝廷對抗王敦。
因為司馬睿也同樣是個不甘認命被世家架空的皇帝,登基後第一步就是扶持自己的勢力打壓南方世家。
押上身家性命幫助這樣一位皇帝,明顯不符合南方士族的利益。
而司馬睿自身的兵力也根本對抗不了王敦。
無奈之下,司馬睿隻好向王敦妥協,甚至可以稱得上投降。
主動派遣百官麵見王敦,並任命王敦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等職,王敦得以掌控朝政,遙控朝廷。
並且王敦進入建康後大開殺戒,殺害了周顗、戴淵等有名望且忠於晉室的人。
司馬睿最終憂憤成疾,數月後病逝,時年公元323年一月,終年47歲,在位僅6年,諡號元帝。
隨後太子司馬紹繼位,即晉明帝。
而北方的祖約也大敗後退,洛陽周邊收複的領土被後趙占領,祖約退守壽春。
之後後趙又攻取陳留。
梁州、鄭州等地區也危在旦夕。
因為這場嚴重的內鬥,東晉的命運走向了迷茫,北伐的大業更是變得遙不可及。
但是出乎王敦預料的是。
司馬紹繼位後同樣不肯大權旁落王氏。
於是經過積極籌備後,司馬紹代表皇庭與王敦於公元324年再次開戰。
因此之前王敦在建康的大開殺戒,殺害了很多忠於晉朝的大臣,引起了世家們的不滿。
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南方世家終於願意支持朝廷了。
王敦經過第一次叛亂已經掌控的朝政,這一次又叛亂明顯是為了篡位。
王氏過於強勢,如果造反上位,國家動蕩不說,他們這些世家必定會在之後遭到陸續打壓。
這樣的結果,遠不如實力較弱,需要依賴世家力量的司馬家,這更符合世家們的利益。
尤其這次司馬紹爭取到了流民帥蘇峻,還有祖約的幫助。
乞活軍是留在北方反抗胡人的武裝,流民軍則是南下的流民整合起來的武裝。
兩者相同的點就是都經曆過殘酷的廝殺,戰鬥力不凡。
原本東晉是堅決不許流民軍和乞活軍南下的,隻許他們留在北方抗擊胡人。
但此時情況緊急,於是蘇峻被允許從江北南下,參與了平叛王敦。
不過這也給後來的“蘇峻之亂”埋下了隱患,但這是後話了。
於是在多個世家和武裝勢力的聯合進攻下,王敦戰敗。
本就年老患病的王敦,聽聞戰敗消息就這麽病死了。
王氏叛軍封鎖消息,與東晉又展開一次決戰,再次遭到大敗。
王氏叛亂就此被鎮壓。
戰後蘇峻因功進使持節、冠軍將軍、曆陽內史,加散騎常侍,封邵陵公,食邑一千八百戶。
司馬紹的政治才能還算不錯,平定了王敦之亂,穩定了東晉的局勢,又懂得扶持蘇峻這種非世家力量進行權力製衡。
如果給司馬紹多一點時間,或許東晉的曆史就有望改寫,也可能就不會有後來的蘇峻之亂了。
可惜事與願違,司馬家短命的皇帝太多了。
鎮壓王氏僅一年後,司馬紹便因病去世,年僅26歲,在位僅三年。
年僅四歲的太子司馬衍繼位。
皇帝年幼從來都不是好事,司馬家也不會例外。
司馬衍繼位後,因為年幼,由母親庚(yu)太後臨朝稱製,由王導和庚亮輔政,政事決策權逐漸都歸於庚太後的兄長庚亮手中。
外戚掌權的隱患尚未發作出來,東晉便出乎意料地迎來了蘇峻之亂。
原因在於庚亮過於魯莽自大,沒有正確審視東晉朝廷目前的力量,便想要奪取蘇峻的兵權,借此打壓世家大族鞏固朝廷統治。
而蘇峻深知一旦失去兵權,自己的地位和勢力將蕩然無存,就連性命都無法掌握在自己手裏。
公元326年,庾亮誅除了意圖作亂的南頓王司馬宗,其黨羽卞鹹的哥哥卞闡逃亡到蘇峻處。
庾亮命蘇峻送還卞闡,但蘇峻沒有聽命,這使得庾亮認定蘇峻有威脅朝廷的野心。
多次征召蘇峻赴京不從後,蘇峻最終發動了叛亂。
另外祖約因為戰功卓著卻不受朝廷重視,後趙石聰進攻壽春時,祖約也多次向朝廷求援卻都不獲派兵支援。
於是深知祖約對朝廷怨恨的蘇峻,便聯合祖約一同討伐庾亮,祖約欣然答應。
庾亮根本不敵蘇峻和祖約,蘇峻就此攻入了建康,挾持了少帝司馬衍。
兩年後,蘇峻被名義上擁護皇權的多方勢力聯合平定。
蘇峻戰死,祖約敗逃投靠後趙,石勒很厭惡祖約,將其殺死並夷滅三族。
命運多舛的東晉,在北方各胡人勢力大肆擴張壯大之際,東晉卻時至今日連國內各勢力都還沒有整合。
偏安江南貌似成了東晉無可奈何的宿命……】
東晉表現地如此無能又荒唐,並不是皇帝昏庸愚蠢,而是根爛了。
從西晉司馬炎大肆分封藩王開始,西晉的結果導向就已經注定如此。
要穩固政權統治沒錯,可選擇分封製這個已經被曆史判定為歧路的決定是不對的。
至於司馬炎選擇智力有問題的司馬衷繼承皇位,進而導致賈南風亂政,隻不過是加速了這一惡果出現的進程,也就是八王之亂。
而在東晉建立之初,司馬睿本身實力太弱,不得不選擇依靠世家,這就導致他被各大世家給架住了。
想要北伐,司馬睿就必須要收迴權力,徹底壓製住擁兵自重的世家們。
可要收迴權力打壓世家,又無法避免地會開啟內戰。
在大敵當前國家受辱的時候,還要打內戰,這在任何人看來都是極其愚蠢的。
可深究其內因後,才會明白被諸多問題纏身的東晉,注定無法將力量整合在一起進行北伐。
也就讓人在了解這段曆史之後,體會到如此局勢下深深的無奈和絕望。
【祖逖死後,後趙南下進攻祖約之際,王敦選擇了在此時發動造反。
如此嚴重的外憂內患,對東晉來說絕對是要命的,可對王敦來說卻是造反成事的最佳時機。
而王敦之所以選擇造反,也有他自己的野心與必須要這麽做的原因。
琅琊王氏靠著早期幫助司馬睿登基後,家族也得以手握重兵,在東晉朝堂上幾乎一手遮天。
這種局麵嚴重威脅到了司馬睿的皇權。
於是針對王氏的打壓很早便開始了。
司馬睿第一步就是提拔劉隗、刁協等其他士族人士,用以製衡王氏勢力。
這讓王敦極為不滿,也知道司馬睿一定會一步步削弱他的兵權,進而收迴王氏掌握的權力。
事關王氏全族的利益與命運之所在,造反也就成了王敦這種不甘認命之人的唯一選擇。
於是在祖逖死後,後趙入侵之際,王敦認為再無人可以在軍事上威脅自己,因此決意選擇在此時舉兵入京。
王敦選擇的時機極為刁鑽。
此時的祖約既不能出兵幫助司馬睿平叛王氏,司馬睿又不能調動兵力支援祖約抵禦外敵入侵。
這讓王敦得以在最後如願造反成功。
可卻也極大危害了東晉的利益,甚至是置東晉的生死於不顧。
公元322年,王敦以討伐劉隗為名,在武昌起兵向建康進發。
王敦兵臨石頭城後,司馬睿曾命劉隗、戴淵、刁協、周顗、郭逸和虞潭等率軍平叛。
或許是兩邊押注,又或者有更複雜的原因,同為王氏代表人物的王導,也在平叛王敦之列。
但是這些參與平叛的大臣和將領都被王敦打敗。
不到三個月的時間,王敦兵臨京師建康城下。
而此時的南方士族的態度卻是中立,作壁上觀。
既不明顯支持王敦,也不積極幫助朝廷對抗王敦。
因為司馬睿也同樣是個不甘認命被世家架空的皇帝,登基後第一步就是扶持自己的勢力打壓南方世家。
押上身家性命幫助這樣一位皇帝,明顯不符合南方士族的利益。
而司馬睿自身的兵力也根本對抗不了王敦。
無奈之下,司馬睿隻好向王敦妥協,甚至可以稱得上投降。
主動派遣百官麵見王敦,並任命王敦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等職,王敦得以掌控朝政,遙控朝廷。
並且王敦進入建康後大開殺戒,殺害了周顗、戴淵等有名望且忠於晉室的人。
司馬睿最終憂憤成疾,數月後病逝,時年公元323年一月,終年47歲,在位僅6年,諡號元帝。
隨後太子司馬紹繼位,即晉明帝。
而北方的祖約也大敗後退,洛陽周邊收複的領土被後趙占領,祖約退守壽春。
之後後趙又攻取陳留。
梁州、鄭州等地區也危在旦夕。
因為這場嚴重的內鬥,東晉的命運走向了迷茫,北伐的大業更是變得遙不可及。
但是出乎王敦預料的是。
司馬紹繼位後同樣不肯大權旁落王氏。
於是經過積極籌備後,司馬紹代表皇庭與王敦於公元324年再次開戰。
因此之前王敦在建康的大開殺戒,殺害了很多忠於晉朝的大臣,引起了世家們的不滿。
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南方世家終於願意支持朝廷了。
王敦經過第一次叛亂已經掌控的朝政,這一次又叛亂明顯是為了篡位。
王氏過於強勢,如果造反上位,國家動蕩不說,他們這些世家必定會在之後遭到陸續打壓。
這樣的結果,遠不如實力較弱,需要依賴世家力量的司馬家,這更符合世家們的利益。
尤其這次司馬紹爭取到了流民帥蘇峻,還有祖約的幫助。
乞活軍是留在北方反抗胡人的武裝,流民軍則是南下的流民整合起來的武裝。
兩者相同的點就是都經曆過殘酷的廝殺,戰鬥力不凡。
原本東晉是堅決不許流民軍和乞活軍南下的,隻許他們留在北方抗擊胡人。
但此時情況緊急,於是蘇峻被允許從江北南下,參與了平叛王敦。
不過這也給後來的“蘇峻之亂”埋下了隱患,但這是後話了。
於是在多個世家和武裝勢力的聯合進攻下,王敦戰敗。
本就年老患病的王敦,聽聞戰敗消息就這麽病死了。
王氏叛軍封鎖消息,與東晉又展開一次決戰,再次遭到大敗。
王氏叛亂就此被鎮壓。
戰後蘇峻因功進使持節、冠軍將軍、曆陽內史,加散騎常侍,封邵陵公,食邑一千八百戶。
司馬紹的政治才能還算不錯,平定了王敦之亂,穩定了東晉的局勢,又懂得扶持蘇峻這種非世家力量進行權力製衡。
如果給司馬紹多一點時間,或許東晉的曆史就有望改寫,也可能就不會有後來的蘇峻之亂了。
可惜事與願違,司馬家短命的皇帝太多了。
鎮壓王氏僅一年後,司馬紹便因病去世,年僅26歲,在位僅三年。
年僅四歲的太子司馬衍繼位。
皇帝年幼從來都不是好事,司馬家也不會例外。
司馬衍繼位後,因為年幼,由母親庚(yu)太後臨朝稱製,由王導和庚亮輔政,政事決策權逐漸都歸於庚太後的兄長庚亮手中。
外戚掌權的隱患尚未發作出來,東晉便出乎意料地迎來了蘇峻之亂。
原因在於庚亮過於魯莽自大,沒有正確審視東晉朝廷目前的力量,便想要奪取蘇峻的兵權,借此打壓世家大族鞏固朝廷統治。
而蘇峻深知一旦失去兵權,自己的地位和勢力將蕩然無存,就連性命都無法掌握在自己手裏。
公元326年,庾亮誅除了意圖作亂的南頓王司馬宗,其黨羽卞鹹的哥哥卞闡逃亡到蘇峻處。
庾亮命蘇峻送還卞闡,但蘇峻沒有聽命,這使得庾亮認定蘇峻有威脅朝廷的野心。
多次征召蘇峻赴京不從後,蘇峻最終發動了叛亂。
另外祖約因為戰功卓著卻不受朝廷重視,後趙石聰進攻壽春時,祖約也多次向朝廷求援卻都不獲派兵支援。
於是深知祖約對朝廷怨恨的蘇峻,便聯合祖約一同討伐庾亮,祖約欣然答應。
庾亮根本不敵蘇峻和祖約,蘇峻就此攻入了建康,挾持了少帝司馬衍。
兩年後,蘇峻被名義上擁護皇權的多方勢力聯合平定。
蘇峻戰死,祖約敗逃投靠後趙,石勒很厭惡祖約,將其殺死並夷滅三族。
命運多舛的東晉,在北方各胡人勢力大肆擴張壯大之際,東晉卻時至今日連國內各勢力都還沒有整合。
偏安江南貌似成了東晉無可奈何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