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晉朝的興盛與衰落
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 作者:第二藝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早在天幕講到司馬懿真的篡權政變的時候,不必曹操親自動手,諸如許褚、曹洪、曹真等人就已經忍不住對司馬懿拳腳相向,暴打了一頓。
司馬懿又忍痛大喊辯解,政變不一定真的是篡權,或許真的是為了清君側,後續可能會還政於大魏天子。
可天幕沒過多久,便講到了司馬家當街殺害曹髦,又滅亡大魏建立晉朝的時候,曹操徹底爆發。
等不到按之前所說要讓司馬懿看著他的全族被處死了,直接拔劍對著蜷縮在地的司馬懿一通揮砍泄憤。
並立即下令處死司馬懿全族,尤其是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更是要額外拎出來千刀萬剮。
全身濺了一身血的曹操,鬆脫手中的劍,閉眼為自己滅亡的大魏和被屠戮的曹家後人悲痛默哀。
曹丕在旁勸慰道:
“父王,既然我們已經知道將來會是如何變化了,自然不會再重蹈覆轍,大魏必然不會亡!”
曹植也說道:“將來統一天下的必然是我大魏,既如此,父王不必為不會發生的慘事而痛心。”
曹操深深歎了口氣。
“孤知曉,吳蜀兩國必不是我大魏的對手,可同樣知道曆史經過的吳蜀兩國,會再因為荊州悔棄盟約互相殘殺嗎?
統一天下將會變得更加困難,期間百姓又將從一千萬死傷到隻剩幾何?
那被上蒼都稱之為黑暗悲慘的五胡亂華,會否因為中原人口損失過多而提前發生?”
曹魏群臣頓時沒人能夠拿主意了。
曹操擺了擺手,坐在台階上:“容孤多想想,今後的天下究竟該何去何從……”
……
另一邊的劉備和諸葛亮等人也是神色難明。
劉備:“三國互相廝殺爭鬥了這麽多年,最後竟被區區一個司馬家篡奪了天下,當真是叫人痛恨。”
此時的諸葛亮卻是眉頭緊鎖,一臉憂慮。
劉備看出異樣,想了想,問道:“軍師可是在憂慮上蒼所說的五胡亂華?”
諸葛亮微微點頭:
“是啊,經過這麽多年的戰亂,百姓們民不聊生,始終深陷苦難。
人口比之大漢尚且統一時少了太多太多了。
如今又有上蒼預示未來,東吳與我蜀漢會克製不再內鬥,三國之間實力更加趨於平衡,要想統一,將來的戰事隻怕會越來越慘烈。
若是人口真的少到連外族都無法抵禦,那對整個中原大地,對後世千秋的危害可就太大了。”
劉備看著天幕,思緒也紛亂複雜起來。
“內鬥和外族入侵根本不是一迴事,外族殘暴嗜殺,可不會管我漢人的傳承,華夏若是亡了,那統一又何從談起?
不行!華夏哪怕有一絲滅亡的風險,三國無論是誰都無法接受,我等會成為千古罪人!
那軍師的意思是擱置內鬥,三國和談?各自發展民生兵力,先行解決周邊所有外族?”
諸葛亮沉思許久,道:
“若論擴張,位處北方的曹魏自然更具優勢,西可取西域,北可取草原匈奴,東北又可取廣大的遼東。
而我蜀漢隻有西南群山中,眾多零散悍勇的蠻族,征討起來可不容易,也注定耗時更久。
即便打下了領地也很難開墾出多少農田。
恐怕……隻有出海,但又沒有明確的輿圖和勢力、產出、人口分布……”
諸葛亮最後還是搖了搖頭。
“此間大事事關千古,斷不能輕易決定。
還是先看上蒼陳述後續曆史,並告知給我們更多兵器、農耕相關的技藝吧。
或許還能等到上蒼透露給我們天下輿圖,那時再看上蒼希望三國如何自處。”
……
【晉朝統一天下初期,司馬炎采取了眾多懷柔政策恢複天下民生。
漢末三國曆經多年的戰亂,流民眾多。
司馬炎采取措施招撫流民,給他們提供土地、種子、農具等生產資料,幫助他們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
大力興修水利,墾荒開地,勸課農桑。
並推行占田製,讓16 至 60 歲的丁男可分得 70 畝田,丁女可領到 30 畝。
讓農民可以依法獲得私有田地,調動農民辟田開荒,從事生產的積極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土地兼並。
並對稅收進行了調整,規定了丁男、丁女以及次丁男等不同人群每年應該上交的絹、綿等物資的數量。
少數民族以及邊郡的百姓也有相應的繳納標準,規範稅收製度,避免地方胡亂征收苛捐雜稅。
政治方麵采取漢朝的無為而治。
減少政府對社會經濟的幹預,除了鹽鐵官營,其它商品並不過多限製。
寬鬆的經商和政治環境激勵了百姓快速恢複生產生活。
用人方麵則盡量不計舊怨,啟用某些原屬於曹魏集團的官吏,還選用了一批原在蜀漢政府任職的人。
這為國家的治理提供了直接的人才支持。
並且司馬炎還頒布了《泰始律》,這是史上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律令內容和條目大為精簡,且減去了梟首、株連、族誅等殘酷死刑。
還有如墨刑(臉上刺字)、劓刑(割去鼻子)、剕刑(砍掉雙足或單足)、宮刑(男子去勢,女子捶打腹部使子宮脫落)等致人殘疾的刑罰被大幅取消。
對於女性罪犯也開始有了特定案例的人性化從輕處理。
立法者考慮到,經過演變後的儒家思想(即男尊女卑),讓女性可能長期受到不公平對待,在家庭糾紛中因為受到欺壓才會衝動式犯罪。
於是立法者通過立法,讓這類在生活中得不到公正的女性罪犯,可以在法律上得到寬容處理。
也是從這部法典可以看出,晉朝對於儒家禮法被妖魔化和過分強調男尊女卑的反對態度。
但是遺憾這種程度的維護,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影響華夏上千年的男女人權問題。
但《泰始律》仍然是中國古代立法史由繁入簡,並向人性化進步的重要裏程碑。
經過司馬炎一係列的仁政措施,中原重新迎來了一段安定和平的時期,百姓們可以安穩生產繁衍人口,在三國時期大量隱居山林的人口也得以重新記錄在冊。
從公元280年全國統一時的1600萬人口,到公元300年初期。
隻用了二十餘年,晉朝人口便爆發式增長到了3500萬左右。
(晉朝統一時人口記載可能不全麵,很多百姓為躲避戰亂並沒有記錄在冊。)
但是這樣的繁榮司馬家並不覺得保險。
司馬炎吸取曹魏宗室被防範限製,導致權臣篡位時曹魏皇帝孤立無援,認為這是導致亡國的重大隱患。
於是司馬炎複辟分封製。
大肆分封司馬氏子弟為同姓王。
從爺爺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那一輩開始算起,到同輩司馬孚的孫子司馬楙為止,一口氣冊封了二十七王。
後又陸續增加,司馬炎在位期間共計封了五十七個王。
雖然此舉快速穩固了司馬政權。
可大量土地和人口分封到了同姓王的手中,且擁有自行任用封國中的文武官員,收取封國賦稅,甚至設立自己的軍隊等等巨大權力。
天下似又迴到了漢朝分封製和郡縣製並行的時代。
如此違背曆史規律的複辟,那麽漢朝發生過的七王之亂,晉朝自然也不會例外。
有如此嚴重的前車之鑒,晉朝仍然分毫不差地學了個十成。
這也為晉朝後來的八王之亂埋下了禍根。
八王之亂的諸侯王們為了爭奪中央政權,不管不顧地瘋狂相互攻伐,嚴重消耗了西晉的國力和人口。
這是導致西晉滅亡和後來五胡亂華的關鍵原因。
這也從側麵證明了,曆史從來不隻是單純地記錄過往方便後世人查看,更是要讓後世人從過往的慘痛和成功中吸收經驗。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這句話從來不是空談。】
司馬懿又忍痛大喊辯解,政變不一定真的是篡權,或許真的是為了清君側,後續可能會還政於大魏天子。
可天幕沒過多久,便講到了司馬家當街殺害曹髦,又滅亡大魏建立晉朝的時候,曹操徹底爆發。
等不到按之前所說要讓司馬懿看著他的全族被處死了,直接拔劍對著蜷縮在地的司馬懿一通揮砍泄憤。
並立即下令處死司馬懿全族,尤其是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更是要額外拎出來千刀萬剮。
全身濺了一身血的曹操,鬆脫手中的劍,閉眼為自己滅亡的大魏和被屠戮的曹家後人悲痛默哀。
曹丕在旁勸慰道:
“父王,既然我們已經知道將來會是如何變化了,自然不會再重蹈覆轍,大魏必然不會亡!”
曹植也說道:“將來統一天下的必然是我大魏,既如此,父王不必為不會發生的慘事而痛心。”
曹操深深歎了口氣。
“孤知曉,吳蜀兩國必不是我大魏的對手,可同樣知道曆史經過的吳蜀兩國,會再因為荊州悔棄盟約互相殘殺嗎?
統一天下將會變得更加困難,期間百姓又將從一千萬死傷到隻剩幾何?
那被上蒼都稱之為黑暗悲慘的五胡亂華,會否因為中原人口損失過多而提前發生?”
曹魏群臣頓時沒人能夠拿主意了。
曹操擺了擺手,坐在台階上:“容孤多想想,今後的天下究竟該何去何從……”
……
另一邊的劉備和諸葛亮等人也是神色難明。
劉備:“三國互相廝殺爭鬥了這麽多年,最後竟被區區一個司馬家篡奪了天下,當真是叫人痛恨。”
此時的諸葛亮卻是眉頭緊鎖,一臉憂慮。
劉備看出異樣,想了想,問道:“軍師可是在憂慮上蒼所說的五胡亂華?”
諸葛亮微微點頭:
“是啊,經過這麽多年的戰亂,百姓們民不聊生,始終深陷苦難。
人口比之大漢尚且統一時少了太多太多了。
如今又有上蒼預示未來,東吳與我蜀漢會克製不再內鬥,三國之間實力更加趨於平衡,要想統一,將來的戰事隻怕會越來越慘烈。
若是人口真的少到連外族都無法抵禦,那對整個中原大地,對後世千秋的危害可就太大了。”
劉備看著天幕,思緒也紛亂複雜起來。
“內鬥和外族入侵根本不是一迴事,外族殘暴嗜殺,可不會管我漢人的傳承,華夏若是亡了,那統一又何從談起?
不行!華夏哪怕有一絲滅亡的風險,三國無論是誰都無法接受,我等會成為千古罪人!
那軍師的意思是擱置內鬥,三國和談?各自發展民生兵力,先行解決周邊所有外族?”
諸葛亮沉思許久,道:
“若論擴張,位處北方的曹魏自然更具優勢,西可取西域,北可取草原匈奴,東北又可取廣大的遼東。
而我蜀漢隻有西南群山中,眾多零散悍勇的蠻族,征討起來可不容易,也注定耗時更久。
即便打下了領地也很難開墾出多少農田。
恐怕……隻有出海,但又沒有明確的輿圖和勢力、產出、人口分布……”
諸葛亮最後還是搖了搖頭。
“此間大事事關千古,斷不能輕易決定。
還是先看上蒼陳述後續曆史,並告知給我們更多兵器、農耕相關的技藝吧。
或許還能等到上蒼透露給我們天下輿圖,那時再看上蒼希望三國如何自處。”
……
【晉朝統一天下初期,司馬炎采取了眾多懷柔政策恢複天下民生。
漢末三國曆經多年的戰亂,流民眾多。
司馬炎采取措施招撫流民,給他們提供土地、種子、農具等生產資料,幫助他們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
大力興修水利,墾荒開地,勸課農桑。
並推行占田製,讓16 至 60 歲的丁男可分得 70 畝田,丁女可領到 30 畝。
讓農民可以依法獲得私有田地,調動農民辟田開荒,從事生產的積極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土地兼並。
並對稅收進行了調整,規定了丁男、丁女以及次丁男等不同人群每年應該上交的絹、綿等物資的數量。
少數民族以及邊郡的百姓也有相應的繳納標準,規範稅收製度,避免地方胡亂征收苛捐雜稅。
政治方麵采取漢朝的無為而治。
減少政府對社會經濟的幹預,除了鹽鐵官營,其它商品並不過多限製。
寬鬆的經商和政治環境激勵了百姓快速恢複生產生活。
用人方麵則盡量不計舊怨,啟用某些原屬於曹魏集團的官吏,還選用了一批原在蜀漢政府任職的人。
這為國家的治理提供了直接的人才支持。
並且司馬炎還頒布了《泰始律》,這是史上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律令內容和條目大為精簡,且減去了梟首、株連、族誅等殘酷死刑。
還有如墨刑(臉上刺字)、劓刑(割去鼻子)、剕刑(砍掉雙足或單足)、宮刑(男子去勢,女子捶打腹部使子宮脫落)等致人殘疾的刑罰被大幅取消。
對於女性罪犯也開始有了特定案例的人性化從輕處理。
立法者考慮到,經過演變後的儒家思想(即男尊女卑),讓女性可能長期受到不公平對待,在家庭糾紛中因為受到欺壓才會衝動式犯罪。
於是立法者通過立法,讓這類在生活中得不到公正的女性罪犯,可以在法律上得到寬容處理。
也是從這部法典可以看出,晉朝對於儒家禮法被妖魔化和過分強調男尊女卑的反對態度。
但是遺憾這種程度的維護,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影響華夏上千年的男女人權問題。
但《泰始律》仍然是中國古代立法史由繁入簡,並向人性化進步的重要裏程碑。
經過司馬炎一係列的仁政措施,中原重新迎來了一段安定和平的時期,百姓們可以安穩生產繁衍人口,在三國時期大量隱居山林的人口也得以重新記錄在冊。
從公元280年全國統一時的1600萬人口,到公元300年初期。
隻用了二十餘年,晉朝人口便爆發式增長到了3500萬左右。
(晉朝統一時人口記載可能不全麵,很多百姓為躲避戰亂並沒有記錄在冊。)
但是這樣的繁榮司馬家並不覺得保險。
司馬炎吸取曹魏宗室被防範限製,導致權臣篡位時曹魏皇帝孤立無援,認為這是導致亡國的重大隱患。
於是司馬炎複辟分封製。
大肆分封司馬氏子弟為同姓王。
從爺爺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那一輩開始算起,到同輩司馬孚的孫子司馬楙為止,一口氣冊封了二十七王。
後又陸續增加,司馬炎在位期間共計封了五十七個王。
雖然此舉快速穩固了司馬政權。
可大量土地和人口分封到了同姓王的手中,且擁有自行任用封國中的文武官員,收取封國賦稅,甚至設立自己的軍隊等等巨大權力。
天下似又迴到了漢朝分封製和郡縣製並行的時代。
如此違背曆史規律的複辟,那麽漢朝發生過的七王之亂,晉朝自然也不會例外。
有如此嚴重的前車之鑒,晉朝仍然分毫不差地學了個十成。
這也為晉朝後來的八王之亂埋下了禍根。
八王之亂的諸侯王們為了爭奪中央政權,不管不顧地瘋狂相互攻伐,嚴重消耗了西晉的國力和人口。
這是導致西晉滅亡和後來五胡亂華的關鍵原因。
這也從側麵證明了,曆史從來不隻是單純地記錄過往方便後世人查看,更是要讓後世人從過往的慘痛和成功中吸收經驗。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這句話從來不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