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兵聖,孫武(軍事)
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 作者:第二藝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詩》、《書》、《禮》、《樂》、《易》,在孔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但卻是在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和“知而作之,擇善而存”的前提下,經過漫長的整理編訂,才成為後世的經典。
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
可惜在長達兩千餘年的歲月流逝和頻繁戰亂中《樂》已經基本失傳,《尚書》大部分篇章也已失傳或遭到篡改。
而天幕在對孔子的這段曆史陳述過去後,又分別浮現出了後世對這些經典保留下來的內容。
《詩經·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
《詩經·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
《尚書·伊訓》
居上克明,為下克忠,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
……
《禮記》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
《周易》
乾坤震巽坎艮兌,陰陽交合,萬物化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伏羲凝視著天幕,一字一句吐道:“天行健……”
……
皋陶喃喃道:“一千多年的文化思想集合,這些可一定得記載下來。”
……
帝堯喃喃道:
“這就是被後世俸為聖人的孔子?就是他毫無保留地讚譽吾嗎?”
……
小紅軍指著天上興奮道: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什麽什麽……後麵忘記,但我記得你教過我的!”
戴眼鏡的紅軍給凍僵的手哈了口熱氣,笑道:
“學一次能記住半句就很不錯了,沒人能一遍就記得,等以後我慢慢教你。
前麵就是雪山腳下,看著平坦許多,等過了雪山咱們就能設法找些吃的,大家再堅持堅持,可別倒在這最後一座山,我們不能再減員了。”
……
五十多歲的孔子於不久前才離開魯國朝堂,此時和弟子們也正看著天幕,身後是剛剛收拾好準備遊曆出行的糧食和行囊。
弟子顏迴說道:
“夫子,既然上蒼都已告知我們此行注定不能為官入仕救天下,那我們還要走嗎?”
子貢搭著顏迴肩膀笑道:
“你怎如此愚笨啊?上蒼都已如此認可夫子的理念和功績了,那哪裏還需我們親自上門去求著執政治國?自然是等著各國國君親自來請我們啊。夫子您說對吧?”
孔子平和地笑道:
“為人為事,切記戒驕戒躁。”
……
【春秋末期,隨著小國大多被兼並,大國之間的戰爭也越發激烈。
禮樂崩壞之下,經濟改革和文化思想並不能挽救大周的重新一統。
戰爭成了最後的手段。
而此時的戰爭也已經從以前點到為止的兼並,演變成了為國家存亡不擇手段的廝殺獲勝。
戰爭的形式也在這樣的環境下不斷進化,不斷變得越發血腥殘酷。
孫武祖上為陳國貴族之後,因政權鬥爭而居於齊國,世代將門出身。
後因齊國內亂,孫武避禍逃往吳國避隱深居,潛心研究兵學。
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即位後,孫武經吳國大夫伍子胥多次舉薦,將孫武所著初版《孫子兵法》獻闔閭。
闔閭通篇閱讀,暗自讚歎其對用兵之法的見解之深。
便先行交給孫武一百八十名宮女由其操練,以試探孫武的真材實料。
孫武並不以為鄙,認真將一百八十名宮女分成兩隊,任命其中兩名宮女為隊長,傳授她們領兵排練的指令。
起初宮女們不以為意,隻覺嬉鬧有趣。
孫武便再此嚴肅指教她們如何操練,然而宮女們仍然鬆散懈怠,不覺此事有何大不了。
最終孫武當著闔閭的麵,下令斬殺了帶隊的兩位宮女,以軍威振軍紀。
宮女們果然再不敢嬉鬧,一支宮女組成的隊伍短時間迅速被孫武訓練成軍陣儼然,令行禁止的軍隊。
闔閭大為震驚於孫武的領兵之才,正式任命孫武為吳國將軍。
雖然折損了兩個寵愛的宮姬,但卻收獲了一位日後將舉世聞名的大將。
經過孫武四年的練兵,吳國軍隊已成強軍之勢。
公元前508年,晉楚爭霸,晉國欲聯合長期受楚國欺壓的吳國一同舉兵伐楚。
吳王闔閭問計於孫武。
孫武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
孫武設計策動楚國的兩個屬國,桐國和舒鳩,並與晉國一同跟楚國周邊鄰國積極外交孤立楚國,使得楚國失去聯合外部的機會,這便是孫武兵法中的伐交。
孫武又讓舒鳩國欺騙楚國說:吳國畏懼楚國久矣,若是陳兵吳國邊境,便能威懾吳國代替楚國討伐叛逆桐國,此計不會損楚國絲毫兵力。
陷入內憂外患國力已經下降的楚國,果然聽信了此陷阱。
於是孫武見楚軍進入了預設戰場,便派遣大量船隻集中在豫章江麵上,楚軍以為吳國主力盡數在船上,實則吳國主力早已埋伏在楚軍側後。
趁楚國籌措軍隊向江中艦船進攻,鬆懈對陸上防禦時,孫武領兵猛然從楚軍側後殺出。
驟然間楚軍缺乏準備,大敗。
楚軍公子繁也被孫武俘獲。
經此一戰,楚國在豫章以東諸邑及屬國皆被吳國所占有。
這便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公元前506年,十八國諸侯聯軍共謀伐楚,吳國傾全國三萬水陸精銳向楚國進發。
行至淮水分支,此時為逆水行舟速度遲緩,孫武判斷楚國深知吳國善水戰,如若耽誤過多時間,便給了楚國機會在有利地形設防。
於是立即下令全軍棄船上岸,領兵迅速深入楚國腹地。
孫武自知雙方兵力懸殊,便讓吳軍主力潛伏於有利地形,自己隻帶領三千五百精銳威脅楚國都城,吸引楚軍進攻。
楚軍大驚於都城被威脅,立即派兵追擊孫武,孫武以小股部隊引誘大股楚軍來到山間,吳軍以逸待勞早已在此等候多時。
長途追擊的楚軍猛然中伏,大敗。
後吳軍追擊楚軍至柏舉,雙方再次交戰,楚軍又敗。
待追擊楚軍至河邊時,孫武知曉被逼絕境的軍隊敢於死戰,便下令暫時退兵,待楚軍爭先恐後渡河過半時,孫武突然再次領兵殺出,擊敵半渡。
兵力大損的楚軍過河之後,吳軍不再追擊,鬆懈下來的楚軍繼續按常規作戰思維埋鍋造飯,補充軍隊體力。
而此時的孫武又一次不按常規奇襲楚軍,楚軍丟棄糧草輜重敗逃,吳軍就食於敵。
此後吳軍又連續五次擊敗楚軍,最終經過多次大戰,吳軍以三萬精銳擊敗二十萬楚軍,楚國軍逃亡,楚國都郢都被吳軍攻占。
經此舉世聞名的一戰後,春秋各國的戰爭形勢徹底被改變。
戰爭再沒有規則可言,不擇手段的取勝才是唯一目的。
孫武的一句:“兵者,詭道也。”徹底終結了禮樂尚存的春秋,兩百餘年混亂廝殺的戰國時代來臨。】
但卻是在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和“知而作之,擇善而存”的前提下,經過漫長的整理編訂,才成為後世的經典。
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
可惜在長達兩千餘年的歲月流逝和頻繁戰亂中《樂》已經基本失傳,《尚書》大部分篇章也已失傳或遭到篡改。
而天幕在對孔子的這段曆史陳述過去後,又分別浮現出了後世對這些經典保留下來的內容。
《詩經·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
《詩經·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
《尚書·伊訓》
居上克明,為下克忠,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
……
《禮記》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
《周易》
乾坤震巽坎艮兌,陰陽交合,萬物化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伏羲凝視著天幕,一字一句吐道:“天行健……”
……
皋陶喃喃道:“一千多年的文化思想集合,這些可一定得記載下來。”
……
帝堯喃喃道:
“這就是被後世俸為聖人的孔子?就是他毫無保留地讚譽吾嗎?”
……
小紅軍指著天上興奮道: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什麽什麽……後麵忘記,但我記得你教過我的!”
戴眼鏡的紅軍給凍僵的手哈了口熱氣,笑道:
“學一次能記住半句就很不錯了,沒人能一遍就記得,等以後我慢慢教你。
前麵就是雪山腳下,看著平坦許多,等過了雪山咱們就能設法找些吃的,大家再堅持堅持,可別倒在這最後一座山,我們不能再減員了。”
……
五十多歲的孔子於不久前才離開魯國朝堂,此時和弟子們也正看著天幕,身後是剛剛收拾好準備遊曆出行的糧食和行囊。
弟子顏迴說道:
“夫子,既然上蒼都已告知我們此行注定不能為官入仕救天下,那我們還要走嗎?”
子貢搭著顏迴肩膀笑道:
“你怎如此愚笨啊?上蒼都已如此認可夫子的理念和功績了,那哪裏還需我們親自上門去求著執政治國?自然是等著各國國君親自來請我們啊。夫子您說對吧?”
孔子平和地笑道:
“為人為事,切記戒驕戒躁。”
……
【春秋末期,隨著小國大多被兼並,大國之間的戰爭也越發激烈。
禮樂崩壞之下,經濟改革和文化思想並不能挽救大周的重新一統。
戰爭成了最後的手段。
而此時的戰爭也已經從以前點到為止的兼並,演變成了為國家存亡不擇手段的廝殺獲勝。
戰爭的形式也在這樣的環境下不斷進化,不斷變得越發血腥殘酷。
孫武祖上為陳國貴族之後,因政權鬥爭而居於齊國,世代將門出身。
後因齊國內亂,孫武避禍逃往吳國避隱深居,潛心研究兵學。
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即位後,孫武經吳國大夫伍子胥多次舉薦,將孫武所著初版《孫子兵法》獻闔閭。
闔閭通篇閱讀,暗自讚歎其對用兵之法的見解之深。
便先行交給孫武一百八十名宮女由其操練,以試探孫武的真材實料。
孫武並不以為鄙,認真將一百八十名宮女分成兩隊,任命其中兩名宮女為隊長,傳授她們領兵排練的指令。
起初宮女們不以為意,隻覺嬉鬧有趣。
孫武便再此嚴肅指教她們如何操練,然而宮女們仍然鬆散懈怠,不覺此事有何大不了。
最終孫武當著闔閭的麵,下令斬殺了帶隊的兩位宮女,以軍威振軍紀。
宮女們果然再不敢嬉鬧,一支宮女組成的隊伍短時間迅速被孫武訓練成軍陣儼然,令行禁止的軍隊。
闔閭大為震驚於孫武的領兵之才,正式任命孫武為吳國將軍。
雖然折損了兩個寵愛的宮姬,但卻收獲了一位日後將舉世聞名的大將。
經過孫武四年的練兵,吳國軍隊已成強軍之勢。
公元前508年,晉楚爭霸,晉國欲聯合長期受楚國欺壓的吳國一同舉兵伐楚。
吳王闔閭問計於孫武。
孫武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
孫武設計策動楚國的兩個屬國,桐國和舒鳩,並與晉國一同跟楚國周邊鄰國積極外交孤立楚國,使得楚國失去聯合外部的機會,這便是孫武兵法中的伐交。
孫武又讓舒鳩國欺騙楚國說:吳國畏懼楚國久矣,若是陳兵吳國邊境,便能威懾吳國代替楚國討伐叛逆桐國,此計不會損楚國絲毫兵力。
陷入內憂外患國力已經下降的楚國,果然聽信了此陷阱。
於是孫武見楚軍進入了預設戰場,便派遣大量船隻集中在豫章江麵上,楚軍以為吳國主力盡數在船上,實則吳國主力早已埋伏在楚軍側後。
趁楚國籌措軍隊向江中艦船進攻,鬆懈對陸上防禦時,孫武領兵猛然從楚軍側後殺出。
驟然間楚軍缺乏準備,大敗。
楚軍公子繁也被孫武俘獲。
經此一戰,楚國在豫章以東諸邑及屬國皆被吳國所占有。
這便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公元前506年,十八國諸侯聯軍共謀伐楚,吳國傾全國三萬水陸精銳向楚國進發。
行至淮水分支,此時為逆水行舟速度遲緩,孫武判斷楚國深知吳國善水戰,如若耽誤過多時間,便給了楚國機會在有利地形設防。
於是立即下令全軍棄船上岸,領兵迅速深入楚國腹地。
孫武自知雙方兵力懸殊,便讓吳軍主力潛伏於有利地形,自己隻帶領三千五百精銳威脅楚國都城,吸引楚軍進攻。
楚軍大驚於都城被威脅,立即派兵追擊孫武,孫武以小股部隊引誘大股楚軍來到山間,吳軍以逸待勞早已在此等候多時。
長途追擊的楚軍猛然中伏,大敗。
後吳軍追擊楚軍至柏舉,雙方再次交戰,楚軍又敗。
待追擊楚軍至河邊時,孫武知曉被逼絕境的軍隊敢於死戰,便下令暫時退兵,待楚軍爭先恐後渡河過半時,孫武突然再次領兵殺出,擊敵半渡。
兵力大損的楚軍過河之後,吳軍不再追擊,鬆懈下來的楚軍繼續按常規作戰思維埋鍋造飯,補充軍隊體力。
而此時的孫武又一次不按常規奇襲楚軍,楚軍丟棄糧草輜重敗逃,吳軍就食於敵。
此後吳軍又連續五次擊敗楚軍,最終經過多次大戰,吳軍以三萬精銳擊敗二十萬楚軍,楚國軍逃亡,楚國都郢都被吳軍攻占。
經此舉世聞名的一戰後,春秋各國的戰爭形勢徹底被改變。
戰爭再沒有規則可言,不擇手段的取勝才是唯一目的。
孫武的一句:“兵者,詭道也。”徹底終結了禮樂尚存的春秋,兩百餘年混亂廝殺的戰國時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