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小戰士指著天幕興奮問道:


    “這天上說的都是我們的祖先嗎?他們做的事情都那麽偉大!”


    被風雪摧殘以至麵無血色,身子止不住打顫的紅軍迴道:


    “是,是啊,都是我們共同的祖先。


    我們,我們要記住他們,要敬仰他們,更要成為他們。


    就像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一樣,為了創造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外辱,一個無比富強的新中國而奮鬥,不惜犧牲一切地去奮鬥。


    如果有幸,我們的理想實現,不,不是有幸,是一定會實現,那時候我們的後人們,也會像記念先祖們一樣,記念我們的……”


    【《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顓頊為: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


    繼承帝位的顓頊,也繼承了黃帝的‘德治’。


    他重視農桑和生產,致力於社會的穩定,讓子民們普遍都能自食其力。


    顓頊還進行了重要的宗教改革,廢除了巫教,確定下了祭祀天地祖宗的製度,使得百姓有了同一個信仰和思想。?


    顓頊在位七十八年,享年九十八歲。


    黃帝將帝位傳給有賢德的孫子顓頊,顓頊又將帝位傳給體恤民間疾苦的侄子高辛。


    兩位先帝都未將帝位直接傳給兒子,而是在家族的範圍內盡力選擇有賢德的人,而曆史也證明了他們的選擇是對的。


    高辛自幼聰慧,從十五歲起便跟隨在顓頊身邊學著處理政事。


    處理的政務越多,見的越多,他也越能體會民間疾苦。


    在一次次踐行仁政中,也漸漸在子民們心裏樹立起了寬仁、威望、溫和的形象。


    繼承帝位後,因為高辛備受子民們愛戴,尊稱他為帝嚳。


    帝嚳也同樣重視農耕。


    當時的人們雖然按照一年四季耕作收獲,但也隻是簡單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何時播種,何時收獲,並沒有準確的科學規劃與時間安排。


    一旦錯過了農時,一年的辛苦耕作,或許就會因為估計的季節變化與實際出現偏差,而大幅減產。


    農耕的進步,社會的進步,急需一套適用於農業的曆法出現。


    於是年複一年記錄天氣變化與植物生長的帝嚳,總結劃分出了四十節令,這就是最初我們所熟知的二十四節氣。


    但是此時的曆法還並不健全,因為最初的曆法是通過觀察月亮運行的周期,月亮陰晴圓缺的一次輪迴就是一個月,一年便是354天,但實際地球繞太陽一年為365.24天。


    計算方法的差別,導致實際每年將會缺失11.24天。


    短時間內不健全的曆法還發現不了太大的問題,但是時間一長,農耕勢必還會因為曆法出現大亂。


    但是這一漫長而沒有前車之鑒的重要工作,帝嚳隻能交由後人去完善了。


    而這個後人,就是放勳。


    帝嚳年邁後將帝位傳給了長子摯,但長子的能力平平,不久放勳接過帝位。


    放勳還有另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尊號,帝堯。


    堯,這個位列三皇五帝之中,卻有著遠超其他帝王知名度的名字,已經成為華夏文明曆史長河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幾乎所有華夏史料對於帝堯的記載,都不吝筆墨有著極高的讚美。


    帝堯執政初期,不健全的曆法弊病已經顯現。


    首要工作便放在了曆代先賢尚未完成的曆法製定上。


    為了掌握氣候的變化規律,帝堯安排大臣在不同的方位設立觀星台。


    東方負責觀察日出,以春分日晝夜平分為基準,並參考星辰的位置進行校正。


    西方觀察日落,秋分日晝夜平分時,依據北方星宿校正。


    通過多個校準方法,曆時多年,根據日月的出沒,星辰的位次製定了完備的曆法。


    最終將一年確定為366天,並設置閏月用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確保農時的精準。


    這套曆法的製成,代表著農耕文明進入完善且大放光彩的時代。


    在我們今天視為尋常,乃至視若無睹的完備曆法,是先賢們耗費巨大的心血,在漫長歲月裏一點一點創造完善的。


    若無他們的創造,那些諸多在我們看來尋常,卻事關人類命運發展的事物,絕不會憑空出現。


    帝堯的功績還不至於此。


    他勤儉持國,恩威並施,注重考察百官,敦促官員勤勉執政。


    全力治理自然災害,專設官職治理洪水。


    發展技術和生產力的同時,更重視民生疾苦,製定維係社會運轉的律法和刑罰。


    如此執政成果,帶來的是所有子民的安居樂業,是全天下人的欣欣向榮。


    那是傳說中最好的時代,實現了中國人第一次對盛世的共同追求。


    乃至被後世俸為聖人的孔子,對帝堯的評價之高,都達到了幾乎無可複加的地步。


    ‘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而成就如此功績的帝堯,最終也迎來了必須要麵對,也必須要慎重的決定。


    在他死後,偌大的國,肩負天下人命運的帝位,應該交給誰。


    帝堯的遺憾,或許是未能給自己的兒子傾注足夠的教育。


    以至評價自己的兒子丹朱:‘心既頑囂,又好爭訟’。


    帝堯深知帝位之重,涉及全天下人的福祉,不可輕傳與能力不夠之人。


    而經過多年的觀察,堯認為自己的臣子舜是一個大孝子,?治水有功之餘,?又能夠心係天下。


    最終帝堯超脫了個人的私欲,做出了史無前例,影響後世至今的決定。


    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


    他將帝位禪讓給了沒有血緣關係的舜。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堯的抉擇是偉大且無比正確的。


    舜在位期間鞏固了堯的政策。


    補充律法條令,推行法治。


    重視道德規範與教化,教育百姓要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姊妹悌親,孝贍父母。


    確定下了中華民族極為重要,也塑造了中華民族標誌性的道德觀念。?


    帝舜還任命?皋陶、禹、?契等等德才兼備的大臣,分別負責司法、水利、農業等重要職務,推動百姓安穩,社會進步。?


    帝舜又巡視天下,為各個部落矯正曆法,向他們傳授治國之道,推行國家頒布的律法和仁政。


    此次東巡,舜還登上泰山封禪,祭告蒼天,向天下宣告著君權天授。


    也向後世所有的帝王以身作則,身為天子,必須要以天下蒼生為念,這是天子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職責。


    在大臣禹治水的過程中,為了更好管理天下,禹劃分出了最初的九州。


    但因為冀州的範圍過大,舜又在九州的基礎上,將冀州分置增加了另外三州成為十二州。


    迄今為止,九州的稱唿已經深入每個中國人的心中,它幾乎就是中華大地的代名詞。


    我們也可以認為十二州就是九州。


    隨著帝舜逐漸年邁,他也迎來了與帝堯一樣的抉擇。


    結果證明,已經離世的帝堯眼光仍然正確。


    帝舜和帝堯一樣,將帝位傳給了沒有血緣關係,但極具才幹仁德的禹。


    這個留下諸多傳奇的清平盛世,隨著舜的離世最終迎來了終結。


    而大禹的繼位,也宣告著一個新的王朝和時代降臨……


    燧皇,羲皇,神農氏。


    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


    這些開創文明起源,堪稱中華文明始祖的偉大先賢們,也被後人們合稱為中華文明史上至高無上的尊稱——三皇五帝。


    他們的功績和思想,與後世曆朝曆代,乃至今天的中華民族之血肉緊緊交融在一起。


    他們如同懸掛天空的星辰,無論歲月延伸多遠,每一代炎黃子孫,都會向著那裏凝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第二藝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第二藝術並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