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人類從自然界中逐漸總結出來的規律,完美的應用於古今。


    處在南方之地的交州同樣適用。


    秋風吹過,帶走的除了樹梢枝頭的枯葉,還有農田裏成熟玉米苞的香味。


    世界是不斷變化的,王匡從常安臨危受命,先來到鬱林,而後於交州為棋盤,下了一把很大的棋局,恰好過去了一年。


    一年的時間,交州九郡每天都有新的變化。


    從懲治貪官汙吏,到打擊惡霸以均田地。從改革九郡吏治,到向百姓交互優良種子。從開發工坊潛力,形成農工一體化,到開拓海貿……


    百姓們的生活每天都在變化,不光是律令政策,還有實實在在的糧食工錢之類。


    “好秋光啊,今歲算是個豐收年!”看著田間山裏忙碌的農人,文重滿臉欣慰道。


    昔日在常安求學的少年們,經過歲月的磨礪,一個個都長大成為成熟的青年人。


    受王匡的舉薦,他與萬修兩人從原職位辭職後,進而擔任的乃是兩郡的功曹。除了朝廷任命下來的大尹外,功曹可謂是郡中權利最巔峰的人物,主管郡內一切事物。


    十月前的官吏調動中,若非年齡限製,王匡都有打算將二人安排在大尹的位置上。畢竟從能力上麵來看,兩人擔任一地大尹是綽綽有餘。


    隻是因為要注重朝廷的臉麵,尤其是未央宮中那位的想法,王匡接受了田仁的建議,各地主吏依然由朝廷安排,但功曹,督郵等主要官吏,還是由他直接任免。


    至於會不會有人在背後煽風點火?作為南巡使,加上地方郡兵邊軍的支持,他有這個能力,也有這個氣魄。


    官吏方麵,今年常安的大春試,還有交州在夏秋交接時舉行的郡試,使得底層其他官吏得到有力補充。


    換句話說,交州的官場總體已不缺人,各部門能夠正常運轉。


    深秋來臨,文萬幾人相聚在交趾郡內一個叫做寧平的小縣城內,商討著正在進行的收獲事宜,旁邊還有一群從常安遠道而來的農學士子。


    距離他們不遠處就是水稻試驗田,內裏的稻穀算是今年的第二季成熟。包括交趾郡和九真郡在內的交州多處,除了在山地高處推廣玉米和土豆外,一些地勢低窪,氣候適宜之地,按照州牧府給各地農監下達的律令條數,繼續種植水稻。


    在進行田地整合,農監講解指導後,水稻的種植愈加有技術有規範,很多郡縣都有決心今年的糧食總產量翻番。


    作為政令的受益者,寧平是交趾郡中表現最突出,也是環境最優越的一地。


    “我們九真是個爛攤子,花費了大半年的時間才勉強收拾幹淨,不過算是借了興武王的春風,今歲的糧食問題算是緩解了,各地的農戶歡喜的同時,歲末的賦稅亦是沒有問題。


    與交趾相比,還是差遠了。”


    萬修同樣心生感慨,接著講目光注視在旁邊的中年男士臉上,徐徐開口道:“我等還等著紀兄等人研討出更加高產的稻子,過不了幾年,隻怕會再次翻番。


    萬某替交州的百姓謝過了。”


    在旁人驚訝的眼神中,萬修端正的起身行禮道。


    與萬修相處久了,皆知他的脾性說一不二,於郡中處理事務甚是強勢,很少如此謙卑。


    實際上,萬修也是無奈之舉,用王匡的話說,將他和文重調往交州,主要是穩定局麵,一個強勢的主吏,對於這方麵是有利。


    適應身份的變化後,萬修的脾性一時半會沒有改過來,於門下吏的眼中已是形成了思維定式。


    那位叫紀浩不敢托大,迴禮道:“萬功曹和文功曹可是高看我等了,要說天底下對於‘雜交’作物研究最為通透者,除王家莊子外,無出其右。我等太學士子能專注於此方麵,也是在很多方麵受到王家莊子的支持。”


    紀浩很謙虛。


    王家莊子開創的?很多不知內情的人均都露出了“原來如此”的模樣。


    文重和萬修卻是早就知道,說到“雜交作物”,他們不由得想到了那個叫劉秀的少年……


    遙遠的寧平縣還在討論作物問題的時候,南海郡的漁場鹽場進行的是如火如荼。


    在南巡使的建議下,各郡縣官吏今年的政績考核方式,除了農事便是商貿工坊建設。


    南海郡與合浦等諸郡不敢托大,竭盡全力加以建設。打撈加上醃製晾曬的魚幹,很快被運往北方多地,僅僅是數月的時間,便帶來了巨大的效益,增收了不少的賦稅,還解決了農閑在家的百姓之生計問題。


    加上漁陽的經驗,南海郡及相鄰的周邊幾個郡縣,聯合打造的“南部漁場”已經開始聞名天下。


    “好日子來嘍!”看著背簍裏裝著的玉米,想著鄉邑的錢行中存儲的幣貨,老張如此的想到。


    去年沒田沒糧,一家人隻能去山裏挖些野味講究。可今春開始,他所在的良杜鄉有了大變樣,那些欺壓過他們的惡吏紛紛被砍頭,鄉邑來的官吏亦是對百姓和藹可親,還忙著指點如何勞作。


    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秋收來到,他數天前向魚幹工坊請了假,忙著迴來收割山地裏的玉米。


    和老張一起勞作的是他的大兒子張端,家裏富裕了,張端於夏末入了鄉序。與幼時的調皮相比,整個人變得文靜了很多,全身竟也充滿了書卷味。


    “端子啊,你說給我們田地,讓我們有錢掙,還殺了那些欺壓我們的官吏之人,叫什麽?”老張突然想起了什麽,看向比自己還要高出半個腦袋的兒子問道。


    “阿翁,鄉序的先生說了,那位貴人是當朝皇帝之子,興武王王匡。”張端也背著背簍,裏麵放滿了玉米棒,他老老實實的迴答道。


    同時,在老父看不到的眼神深處,小小少年還流露著感激和向往。


    “興武王啊!貴人的恩情,我們一定要記住了,一輩子都不能忘記。是他給了我們吃的,是他給了我們土地,是他讓我們家有了賺錢的門路。”老張嚴肅道。


    張端深以為然,點了點頭:“阿翁放心,兒記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新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拾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拾新並收藏大新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