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國二年,農曆庚午年二月初二,即公元十年。


    一場席卷天下的新幣製改革正式實行,去除貝幣,龜甲共計二十多種貨幣,統一使用由中央錢行督建的大新通寶,民間稱之為“新幣”。


    上述貨幣,隻要是朝廷官寺鑄造流通於民間者,均可在一年內前往各地分行,按照律令上的比例加以兌換。


    同時,錢幣鑄造正式收歸中央,歸中央錢行管理,且中央錢行直屬於皇帝領導,與內府、朝堂皆是分開。嚴禁私造貨幣,發現者,有連坐之罪。


    有了前麵三處試驗區的模板,此番政令頗受百姓歡迎。


    據各地傳迴消息,各郡分行正式投入使用的第一天,便被蜂擁的人群所籠罩,存錢與借萬錢者更是不計其數。


    新幣一時間成為交易的最佳選擇,無論大新內,還是與外邦之交易,皆願意選此用之。散落於大新各地,共計十二處幣貨督造工坊更是日夜不停的趕工鑄造。


    此後的短短數月內,第一批鑄造的新幣,甚至流傳到了更遠的安息之地。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幣更是與黃金直接掛鉤,成為中東西三大陸的硬幣貨。


    很少有人知曉,將大新從前漢就流傳下來的幣貨之亂,完成治理,且統一那繁雜的幣貨,實行更利於民眾,更利於實業發展的新幣製,離不開一些人的上書勸解和努力。


    如最先提出新幣製的興武王王匡,還有後期付出努力的時任律吏董宣,書記吏張邯,張辣之輩。


    直到幾十年後,才有史官詳加記錄,將為此付出的人一一羅列,並成為一門叫做“民生經濟”科目的事例。


    庚午年的新幣製度,史官又稱之為“武王令幣”。


    若說新幣製的正式實行在舉國激起了狂風大雨,解決了當前最緊迫的貨幣亂象,如同甘霖,讓無數人收益。


    那麽,二月中旬由未央宮向外公布的一條恩賞之令,就是一道可見的浪花,同樣讓許多人,尤其是普通的黔首議論不止。


    “陳林者,常安人士,黔首之子,因自大秦極西帶迴土豆,辣椒等作物,又開辟海路。功在大新社稷,受封為陳男,食邑五百,為天下知。


    於此,朝廷每年將從百姓中抽取一位為國家社稷做出貢獻者,皆以此封爵。”


    王者之製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裏,公侯田方百裏,伯七十裏,子男五十裏。摘自《禮記·王製篇》中的這一句話,詳細說明男爵作為五爵之一,已是貴族。


    換句話說,這位叫陳林的少年,憑借著農事之作物,還有出海之事,進而完成了從黔首到貴族的轉變。


    公侯將相寧有種乎?


    無種也!


    有這麽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還有朝廷的許諾,民眾有了答案,皆為之一振。


    藍田縣的縣寺處,就聚攏了不少人。


    這兩年來,因距離常安較近,很多政令都率先在藍田實行,法令的傳達亦是迅速。


    “此之賞賜,可是意味著,隻要我等黔首辛勤勞作,在某一方麵為國朝出力,即有可能受封爵位。”一老叟拿著鋤頭,站在官寺的告示處,聽儒生讀完後,揚言道。


    “可不是嘛,俺家的瓜慫昨日還說種地無用,一心想著去工坊打工賺錢。現在誰還敢說種地無用?


    等俺把地種好了,說不得某日如那陳男一樣受封爵位。到時啊!可就真是祖墳冒青煙了。”另一位問詢停留的農夫湊到跟前,與老叟嘮叨著。


    “不說了,地裏的辣椒苗都出頭了,那瓜慫整日忙著去工坊做工,隻留下俺們家裏兩個老頭子。


    要說陛下真的好,像俺們無地的佃農,這兩年有了地,家裏吃穿都不愁了。”農夫感慨不已。


    黔首憑民生之事,以封爵。


    如藍田一樣,很多人都注意到了這麽一個變化。


    有了禮以後,門第之見,本就根深蒂固,現在有了這麽一個麻雀便鳳凰的機會,所有人都想著要抓住。


    這種事情,對於普通人來說,概率很低,低到數千萬人每年爭搶那一個名額。


    但人都有僥幸心裏,很多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愈加努力,於舉國而言,這是大好事!


    身處杜郵亭的中央錢行,忙著與張邯董宣等人分析近幾日各地奏報的王匡,得此消息時,亦是頗為興奮。


    陳林封子男,且開了黔首者可憑貢獻封爵的先河,這隻不過是借了皇帝懲治豪強權貴,像將權利盡收歸於他的東風。


    從太子於數日前在宣室殿遭受訓斥,時任授業者的大儒宇文禮等人免職,就能看出端倪。


    大舉提拔貧寒之士,至於說會不會因為皇帝逼得太緊,天下豪強聯合起來,奮起反抗,且比曆史更加提前的將大新推翻。


    王匡並不擔心。


    始建國元年以來,天下各郡府無大的自然災害,各地亦是恢複休養生息,何況有玉米,土豆這樣高產的作物,所有人比前漢元始年間的生活要好了不止一個檔次。


    加上王田令和限奴令,以及最近下令的“歲一封爵”,普通民眾對於皇帝是發自真心的愛戴。


    反叛大新,反對來之不易的生活,百姓不會答應,那些蓄勢不發、利益受到重創的權貴,也不會蠢得像一頭豬一樣。


    “時代變了,未來也變了!”


    剛踏進辦公之所,手裏拿著名冊的董宣忽然聽到王匡說出這麽一段莫名其妙的話。


    “大王所言何事?”董宣拍了拍頭,他發現王匡此時的表情有些怪。


    帶有憂愁的同時,還有些釋然。


    “無他事,但是看了昨日的奏報,有些感觸罷了。少平可是將各地押運使的名冊整理好了?”王匡看向董宣手中的書冊。


    董宣很聰明沒有繼續追問,顯然好友沒有打算說出個中內情,而他也不是那種好奇心頗重的人。


    “除地方外,我們中央錢行的押運使皆從三輔之地選取,按照條令擇優錄之,擴充後的人員已是到了五百多人。


    所有人,籍貫等‘檔案’皆已整理為冊,可保證金幣押運無禍事。鄉邑之分行人選,監督將由大春試後,挑選的士子前往……”


    在董宣向王匡上報名冊,為中央錢行向鄉邑之地,更精細化的拓展做準備時。


    遠在北邊的安定國府,來了一群“不速之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新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拾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拾新並收藏大新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