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楊清心打坐迴到偏殿,正要準備早早睡了,打擾高僧幾日也不能再多逗留,打算第二天一早便走。誰知這時候聽得敲門聲,楊清心心想這屋燈已熄滅,莫非是老和尚那屋還在念經,有燭光,被敲門了。便好奇這麽大老遠的偏僻沙漠裏,還能有誰半夜來敲門。就趴在紙糊的窗戶上想要一看究竟。


    楊清心不僅感歎,這古代再發達還是不如現代城市方便,就這紙糊的窗戶一點,哪裏能跟玻璃窗戶比麽。


    便歎口氣,悄悄來到門口,掀起門簾(西北地區風沙大,夏天也掛布簾以遮灰塵。),一看正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可惜這敲門的不是僧,是個尋常趕腳的商人。月色朦朧又隔著門簾遮掩,看不清楚臉上什麽樣。


    隻見老和尚開門了:“吱呀”一聲道:“誰呀?這麽晚了?”


    那人抱拳作揖道:“大和尚,是我家公子,南宮景,今日運貨路經此地,還望大和尚方便方便?”


    楊清心與王老三和李子健等人在月牙泉修養幾日,正愁沒法子上路呢!路過個商隊,正是天涯何處不相逢,天下誰人不識君。


    你道這商隊是誰的,正是長安城首富南宮景的商隊,趕到了。


    楊清心一聽是南宮景到了,連忙出去迎接道:“你家公子,可是長安城首富南宮景?”


    那家丁說:“正是,你是何人?”


    楊清心笑道:“正是故人楊清心是也!”


    那家丁看了看楊清心說:“你等著,我通報一聲。”


    也許天色黑了,那南宮景居然在路上睡著了,家丁去馬車上喊了半天,通報完。


    南宮景聽是楊清心,立馬整裝下車,見到果然是楊清心道:“楊兄,真的是楊兄?”說著上下打量楊清心。


    楊清心笑道:“如假包換,正是楊某。”


    南宮景笑道:“相逢何必曾相識,果然是兄弟啊!那日自長安城一別,已是一年光景,我自見楊兄遲遲不歸長安。便放心不下,想來找你,今日不想還未出玉門關,就見到楊兄,實在是感慨萬千啊!”


    楊清心笑道:“兄弟既然來了,打算何時動身,這些貨物要運網哪裏?”


    南宮景笑道:“運貨往天山,是軍需物品,以後慢慢說!明天就動身。”


    楊清心笑道:“太好了,我正愁明日要上路,這一路沙漠多,走不快,我們馬又丟了,正好兄弟來了,帶我們出去?”


    南宮景笑道:“這個自然,楊兄即是自家兄弟,理所應當,一路也好有個伴兒!我們先進去說,別讓高僧等久了!”


    兩人坐定,又說了許多離別後的見聞。說起明天要經過敦煌,出玉門陽關。南宮景就說:“楊兄可知敦煌來路?”


    楊清心便說:“敦煌是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


    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中張騫給漢武帝的報告,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公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漢語字麵意義來解釋“敦煌”地名,如東漢應邵注《漢書》中說“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誌》進一步發揮道:“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


    現代大多數學者認為“敦煌”的詞源不是漢語。一般認為,《山海經》中記載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稱唿,而“敦薨”或敦煌是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的漢語音譯,至於是哪個民族,則是眾說紛紜。日本學者藤田豐八考證說,敦煌可能是都貨羅(tokhara)譯音,而都貨羅也就是當時居住在敦煌、祁連間的月氏人;中國學者岑仲勉認為敦煌的詞源是“桃花石”(taugas);王宗維認為“敦薨”或敦煌為“吐火羅”的音譯,並推斷敦煌為吐火羅人居住的故地;李得賢則認為敦煌為古羌人語言“朵航”(義為誦經地或誦經處)的對音。總之,“敦煌”地名的詞源為漢朝以前的當地少數民族語言之漢譯,這點應是沒有疑問的。


    敦煌有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落戰爭失敗後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這裏繁衍生息。他們以狩獵為主,開始掌握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


    夏、商、周時,敦煌屬古瓜州的範圍,有三苗的後裔,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遊牧定居。在敦煌地區發現遊牧民族留下的許多岩畫。


    戰國和秦時,敦煌一帶居住著大月氏、烏孫人和塞種人。後大月氏強盛,兼並了原來的羌戎。戰國末期,大月氏人趕走烏孫人、塞種人,獨占敦煌直到秦末漢初。


    西漢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兩次挫敗月氏,迫使月氏人西遷徙於兩河流域(錫爾河、阿姆河)。整個河西走廊為匈奴領地,號稱“控弦之士三十餘萬”。漢武帝繼位後,於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聯絡月氏、烏孫夾擊匈奴。漢元鼎二年(前115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


    漢代絲綢之路自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到達敦煌,繼出玉門關和陽關,沿昆侖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為南北兩條道路。南線從敦煌出發,經過樓蘭,越過蔥嶺而到安息,西至大秦(古羅馬);北線由敦煌經高昌、龜茲、越蔥嶺而至大宛。漢唐之際,又沿天山北麓開辟一條新路,由敦煌經哈密、巴裏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國(東羅馬帝國)。漢宋之際,絲綢之路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敦煌也由此成為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沿著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及先進技術不斷向西傳播到中亞、西亞甚至歐洲,而來自西域的物產亦傳播至中原地區。絲綢之路上,各國使臣、將士、商賈、僧侶絡繹不絕,而敦煌成為“咽喉鎖鑰”,據絲綢之路之要衝,成為中西方貿易的中心和中轉站。西域胡商與中原漢族商客在此雲集,從事中原絲綢和瓷器、西域珍寶、北方駝馬與當地糧食的交易。與此同時,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亞和中亞文化不斷傳播到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在這裏匯聚、碰撞、交融,使得敦煌成為“華戎所交,一大都會”,人文薈萃,文化粲然,這些繁榮的景象在莫高窟第296窟窟頂的壁畫上有著生動的記載。


    漢武帝於元狩二年在河西設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將酒泉、武威二郡分別拆置敦煌、張掖兩郡。又從令居(今永登)經敦煌直至鹽澤(今羅布泊)修築了長城和烽燧,並設置了陽關、玉門關,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敦煌成為中西交通的“咽喉鎖鑰”。當時的敦煌疆域遼闊,統管六縣。西至龍勒陽關,東到淵泉(今玉門市以西),北達伊吾(今哈密市),南連西羌(今青海柴達木),被譽華戎所交,一都會也。”


    且看下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夢越盛唐之惑心秘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香麝郎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香麝郎君並收藏夢越盛唐之惑心秘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