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王貴妃與皇太後二


    皇太後想明白了,看大臣們還在論證著,大部分的大臣政見已經靠向了王貴妃,已經開始讚同王貴妃的政見了。


    皇太後馬上站起了身,道,本宮有話要說,本宮聽了王貴妃之政見,甚是高興,見到了王貴妃為樓蘭古國出政出建議的心,本宮也很讚同王貴妃的想法及要付出的行動。


    但是本宮有一事不明,還請王貴妃給予說明,就是關於漢王朝護軍之問題,如果漢王朝的商隊有軍兵保護,漢軍是否是隨商隊而行,商隊入我樓蘭城,軍隊是否一起進入,如果是,那我想護商隊的漢軍應有百八十人,入我樓蘭城後該如何管理,這可是百八十人的漢之強軍啊!


    這隻是一支漢王朝的商隊,如果在一天兩天內進入我樓蘭城的商隊有兩支,三支,漢王朝的護軍不就有二三百人之多,是什麽概念,我不敢想!


    如果漢軍兵進入城後,能與我國人和平共處還好,要是不能哪?


    再就是二三百人的漢王朝軍兵啊,戰鬥力可抵我多少樓蘭軍兵啊,國與國是友好,但是那不是一個國家啊!


    皇上安善及王貴妃大臣們在朝堂上聽到了這裏,一時間都不出聲了,也聽出了皇太後政見的意思,有的人體會得深一些,有的大臣體會的淺一些而已,但都知道漢王朝軍兵隨商隊進入樓蘭城,並非全是好事,並非代表無事。


    王貴妃站起了身道,想國之物資充足,國人有吃有穿有用,請求漢王朝幫之。現在還沒有求,就考慮的如此複雜,怕這,怕那,防這,防那。


    漢王朝與樓蘭古國通過了本貴妃已經聯姻,已經成了友好鄰邦,漢王朝派重兵不惜軍兵的傷亡,重創了匈奴國,得到我樓蘭古國什麽了,沒有,什麽都沒有,漢王朝隻是想與樓蘭古國友好交往,不成為敵國罷了。


    本貴妃來自大漢王朝,就這麽大的能耐了,是求幫,是不求,請朝堂上的各位考慮吧,絕對吧!


    現在作為貴妃的我,該說的都說了,該出政見的時候也出了,采納不采納是皇上及眾位大臣們的事了,本人靜等聖旨了!


    皇太後道,王貴妃不要太激動了,本宮開頭不是說了嗎,本宮讚成你的政見,隻是漢之軍兵能起到護送作用即可,商隊的安全保障問題是否可以這樣,來自漢王朝方向的商隊,由漢軍保護之,護送到樓蘭城即可原路返迴之,出自樓蘭城的商隊,我樓蘭古國會派重軍兵保護,當然不是一百二百軍兵,這個作為我樓蘭古國皇太後來說是能實現的,絕對會保證商隊人員安全的,出樓蘭古國商隊,樓蘭軍兵會護送到漢王朝的邊境安檢處,即返迴樓蘭城。


    皇太後的話是在朝堂上講完了,這話可起了絕定性的作用,朝堂上絕大多數的大臣又倒向了皇太後的政見。


    皇上安善也認為皇太後的政見好,說的有道理,隻是這樣一來,王貴妃的政見是都讚同的,裏麵的內容方法是需要改動了,不知王貴妃還能不能為樓蘭古國的生存發展,國民們的生活而努力求於漢王朝了,是否會不容易得到漢王朝的支持了,是否會引起兩國間的矛盾了。


    皇上安善這時道,王貴妃的政見是可取了,是全員通過了,母後所言有理,為了國之安定,繁榮,不知王貴妃還願意在書信中與大漢王朝朝堂周旋,以求得漢王朝的幫助。護佑來自漢王朝的商隊,順利進入樓蘭城,以解我樓蘭百姓之物資的需求啊?


    王貴妃在朝堂上聽得清清楚楚,知道了朝議政見的改變,沒有向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而且自己現在不得不按自己提出的政見去實施了,還得顧及樓蘭古國一時的運行,這個皇太後真是一個心細之人啊,自己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劃又停滯了,樓蘭古國怎麽有這麽多有智慧的女人啊!真是自己的不幸啊!


    這次又得求漢王朝幫助了,而且對漢王朝給予自己的任務是一點幫助都沒有的,事實形成了,王貴妃在朝堂上所有人的關注下寫了求幫之書,通過飛鴿放飛了,信當然是隨飛鴿進入了漢王朝。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漢之商隊真的出現了,遠遠的從漢邊境向樓蘭古國走了過來,物資便源源不斷的進入了樓蘭古國,隻是物價調整了一些而已,對於樓蘭古國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可以用寶石,動物產品去交換的,達到了物資運轉,及豐富!


    王貴妃與皇太後在朝堂上爭著主動權,當然結果是好的,是有利於樓蘭古國。


    蘭琪兒通過與大宦官的接觸,知道了朝堂之上的爭辯,看到了漢王朝商隊的到來,一時間帶給了國民們物資上的充裕。


    樓蘭古國國內一時間商隊又多了起來,物資在源源不斷的進入樓蘭城,城內外的百姓遊民們都有了生存物資的保障。


    王貴妃通過倒向其身邊的大臣,將話語傳了出去,漢王朝商隊的到來,是朝堂上王貴妃的功勞,是其在朝堂上提出的政議,是其通過身份的原由,努力向漢王朝爭取的結果。


    樓蘭城內的百姓,開始讚揚朝堂上的王貴妃了,為民著想的貴妃,這民間百姓的讚揚,傳揚的速度是極快的,自然傳上了朝堂。


    王貴妃一時間又得到了樓蘭古國百姓的心,這讓皇上安善也高興不以,自己的貴妃竟然這麽的受國民的愛戴與尊敬。


    皇上安善在朝堂上不得不給以王貴妃口喻上的嘉獎,王貴妃在朝堂上的氣勢一時間壓過了皇太後,這讓王貴妃又開始全麵參政了,開始全麵反駁大臣們的政議了,提出自己單方麵的想法與見解,朝堂上又不消停了。


    皇上安善因為大臣與王貴妃的政見不同,奏折一時間是不能及時批複的,心裏是矛盾的,聽大臣們的,覺得王貴妃反駁的也有道理,而且王貴妃為樓蘭古國時時的在出政出力,功勞是極大的,自己作為皇上是不能輕易反駁的。


    聽大臣們的,眾多大臣們的政見是統一的,是集思廣益的,代表著大臣們為國為民之心,如果批複傾向於王貴妃,大臣們又會如何去看,如何以後在上奏好了政議。


    大臣們上奏時心裏會怎麽想,會不會奏折政見不被自己采納,認可而慢慢放棄上奏,放棄職責,安善真的是為難了,真的是不好取舍啊!


    皇上安善隻能在禦書房內難慢的做比較,求中庸了,一部分奏折按大臣們的意願去批,一部分按王貴妃反駁的意願去批之。這皇上批奏折成了選擇題,而且是平衡性的,做皇上的看來也很難啊!


    皇上安善在批奏折的問題上是選擇了平衡,可事情的發展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大臣們隨著時間的推移,朝堂上的奏折在減少,奏折越少,王貴妃反駁的態度越強烈。


    皇太後因為王貴妃一時間解決了樓蘭古國物資問題,所以一直在忍讓著王貴妃,在朝堂上看王貴妃已經不把朝臣們的奏折當國家人民的正事了,不管正不正確都胡亂的進行反駁,難道自己忍讓是不對的,開始內心評判自己的忍讓了。


    皇太後近期沒有詔大臣們討論朝堂之事,在朝堂上沒有與王貴妃針鋒相對,沒有護大臣們好的政議,發現了親派大臣們在本職官位上都不再那麽認真的履職了,上奏了,通過朝下的交流,皇太後知道了原因,朝堂上的所有大臣們是懈怠了,不得不懈怠,履職提政見不但被王貴妃反駁,甚至還被其駁成了因私欲而上奏,不為國為民而上奏,沒有人給做主,惹麻煩犯得上嗎?還不如就不作為哪,落個安好自由。


    皇太後知道了內情,知道了大臣們內心的怨氣,於是為了國之發展與壯大不得不向大臣們表態,以後在朝堂上有自己哪。自己會全力護大臣們的政見的,並向皇上為有好政見的大臣請功的,以鼓勵大臣們對職責的態度,對皇上及國家的尊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樓蘭女皇長生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忠山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忠山石並收藏樓蘭女皇長生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