詢問過各鎮情況,除東郭昌外,其餘各鎮兵員和整訓均無問題,最大問題集中於各鎮少的擴充了八九萬人,多的擴充了二十萬人,在此之前各軍主官實際帶兵至多四五萬人,隻葉信、關龍卿兩人平滅黑巾叛亂統兵超過十萬,其餘各鎮大將軍、大都督均無五萬人以上的統兵經驗,一下冒出來這麽多的兵馬,個人的能力都有些捉襟見肘。


    而且多數主官都年近六旬亦或六十多歲,再成長空間極為有限,包括百裏燕、趙遜兩人在內,也從沒有指揮一百四十萬大軍,八十萬民夫作戰的經驗,恐怕中原曆史上也沒有一個郡集結這麽多軍隊的先例。


    南征時百裏燕最多指揮過三四十萬的烏合之眾,一百四十多萬人的撤離,但烏合之眾卻是要比治軍方便的多,因為隻要重點照顧好各個山頭大哥,下邊的人馬控製起來更容易。


    但三四十萬軍隊乃至上百萬大軍,不僅是數量上的增加,而是整個係統性的改變,是沒有借鑒經驗的。


    為此百裏燕的計劃是:


    “有鑒於各鎮情況於此番西征目的,本帥與趙帥、盧將軍、關龍軍師商議後,決定新置‘集團軍’軍製,以協調各鎮軍作戰,便於指揮。”


    話音未落,徐謹一鎮軍大都督鮑睿問道:


    “副帥,何為‘集團軍’?”


    “簡而言之,是由多個鎮軍亦或是戍軍集中於一人統禦之下,但原有建製不變的高一等建製,此法是效仿金雪狄人軍團編製所創立。


    金雪狄人每次北犯,其最大建製為總長,相當於我們的大都督乃至大將軍,統兵一萬或是數萬乃至十數萬不等,總長之上設軍團長,以統轄各總長,各軍團長之上以蠻王或蠻王的親信為軍團群,繼而容納各個軍團,構建更為龐大的軍隊。


    如此可便於指揮,乃至拆散編製重組,這也是為何金雪狄人臼打不誇的原因,他們可不斷調整完好建製的軍隊重新組建軍團。而我中原則是以大都督為作戰集群,兵力至多萬餘人,如此便極大製約了統兵將帥的兵力調度。”


    金雪狄人軍事上最大的成功是完善了作戰建製,建立了更為先進的垂直指揮機構,極大的便於其指揮層下達作戰命令,乃至重組被重創的建製。


    中原軍事體係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單純依靠將帥個人層麵,而不是依賴軍事體製提升軍隊效率,這是雙方軍事主導思想最大的差異。


    鹹國軍製改革的目的,意在建立更為完善的扁平化指揮結構,在推動科學進步,武器更新迭代的同時,同步完成軍事體製的轉變。


    集團軍很大程度上是軍製改革成功後,更進一步的大膽嚐試,以當下既有的傳統作戰係統,三十萬至五十萬已經是當下指揮係統所能容納的極限,這還僅僅是保證不出大事,吃喝拉撒都管好的最低要求,要做到行動如一,令行禁止,乃至作戰,根本不可能。


    新增集團軍建製有利於重塑指揮結構,明確戰役和戰略層級的區分,將原本複雜紛亂的各鎮指揮權利,集中於零星幾個人,而這幾個人最終向一人負責,以此類推繼而再構成集團軍群、集團軍集群等更大編製。


    “現在本帥命令,陸亭訓將軍第九鎮、高培將軍第四鎮及其東郭昌將軍各部置第一集團軍,由趙帥親領指揮。顧中將軍第五鎮、莫雲風將軍第二鎮置第二集團軍,由盧將軍、關龍軍師統轄。


    徐謹將軍第一鎮、葉信將軍第三鎮,方亮、田鵬第六鎮、薛勝將軍第七鎮、周空將軍第八鎮,及東郭昌將軍廣信一部兵馬置第三集團軍,由本帥親領,諸位將軍可有異議。”


    “敢問副帥,為何抽走末將廣信軍編入第三集團軍?”東郭昌立身問道,百裏燕接話說:


    “首先本帥也不避諱,廣信軍乃本帥嶽丈兵馬,帶在身邊本帥使者順手,也放心。其二,諸位將軍也該聽到,本帥所率第三集團軍連同廣信軍在內下轄六個獨立建製,如此編製與接下來攻衛任務有關。


    其三,東郭昌將軍麾下各部如有廣信軍一般能殺,本帥即刻調該部出陣,若是沒有,東郭昌將軍率眾安心留守趙帥身邊鞏固後方,不要做無畏犧牲,你可明白。”


    “本將明白了。”


    “那好,現在誰人還有異議?”


    這時海軍大都督陳瞿立身說:


    “各鎮軍皆有分派,為何獨漏了末將海軍與水軍。”


    “陳將軍稍安勿躁,海軍與水軍本帥另有安排。”


    陳瞿海軍、水軍戰前員額約兩萬八千人,擴充後達四萬八千人,補了兩萬人。


    第三集團軍的任務是向西突擊,需要精簡的編製和靈活的戰術,編製過少勢必引起地盤過多而拆分原有建製,打亂配屬,不利於兵力調配。


    周空、薛勝兩部合計九萬兩千人,各型火炮三百六十門。葉信第三鎮原有重騎兵兩萬,衝擊輕步兵兩萬,各型火炮一百二十門,擴建後重騎兵為三萬,衝擊輕步兵兩萬萬,重步兵兩萬,弓弩步兵四萬,合計十一萬。


    徐謹第一鎮軍員額五萬,弓弩手兩萬,重步兵一萬,輕步兵兩萬,擴充後員額增至十萬。


    方亮、田鵬第六鎮,員額兩萬均為步兵,含少量重裝步兵,擴充後增至六萬。廣信軍隻有三千人,因此第三集團軍隻有三十六萬五千餘人。


    趙遜的第一集團軍下轄第九、第四、東郭昌三軍,總兵力約四十萬人。


    盧皋、關龍翔第二集團軍下轄第二鎮、第五鎮,員額四十五萬,其中顧中第五鎮原駐紮江東,員額隻有兩萬輕騎兵,擴建後兵力翻了十倍,達二十萬人,嚴重超出其統禦能力,此時關龍翔的角色至關重要。


    整個第二集團軍無一人有統禦十萬人以上作戰經驗,盧皋至多帶過幾千人,幾千人帶幾萬人尚且可以湊數,帶幾十萬人根本不是一個層級。


    其南境返迴中原後舊居朝堂,十多年不曾領兵打仗,陡然要他領兵數十萬不免托大,遂安排關龍翔為軍師,助其作戰。


    三個集團軍總兵力約一百二十二萬人,另有六萬人的新兵,十萬輜工營負責架橋開路戒護民夫轉運糧草,另十萬輜工營調迴都郡拱衛都城,由趙遜節製,保障三軍後勤。


    劃分完各軍,百裏燕立身而起,走向身後一丈長半丈寬的軍綠色幕布將之撩下,一副中原全圖赫然再現。


    “諸位將軍,此圖乃孫國舊地地圖,與此前下發各位地圖大同小異,但諸位所見這副更為詳盡,看不清者請往前坐,接下來將是會議重點,各位將軍請務必記牢。”


    言畢,百裏燕示意魏琦,將會議紀要依次下發給在座諸將領,而後繼續說道:


    “我軍當麵之敵為衛軍六十四萬人,其中五十七萬位於德康境內,七萬餘人位於房嶺境內,此番第一輪攻擊重點為德康當麵之敵,敵主帥為前衛國鎮南大將軍之子,現在的征東大將軍杜銳勳。此人詳細皆在紀要之中,諸位可以自己細看,本帥不再贅述,現在本帥介紹一下衛軍部署。”


    百裏燕拾起木杆指向地圖又說:


    “杜銳勳將大營紮在了江泉城,此地乃虎踞之地,扼控進出碧清河要津,同時亦是敵水寨所在之處,又是登陸最佳之處,因此衛軍江泉內外屯有八萬重兵,修築土堡塞樓七十二處,各型火炮兩百餘門,無炮台。在江泉以西五十裏至葉豐糧倉之間,駐紮衛軍四萬人,可隨時增援江邊。


    在江泉以北汀山城,距離長孫國界不遠,以北是丘陵,以南是灘塗,由於不利於步軍登陸,同時距離江泉不遠,衛軍在此隻駐紮了一萬兩千餘人。


    江泉往南一百五十裏是箭魚灘,箭魚灘南北長三十裏,灘塗縱身平均三十至四十步,灘塗以西是緩坡,利於登陸衝擊,因此也是德康郡為數不多的高於江麵的灘塗,極為適合步軍由此野外登陸。


    然衛軍在此駐紮了六萬人,沿岸並修築了土堡工事四十七處,布置各型火炮一百七十餘門,無炮台。而箭魚灘以西七十裏駐紮衛軍五萬人,依托森林、高地近可馳援箭魚灘,退可固守森林高地。


    再往南是虎口灣,此地向西凹進約兩裏,呈現虎口裝,虎口南北高而西矮,灘塗縱身較窄,利於步軍上岸,然易守難攻,衛軍在戶口兩岸布置有火炮約八十門,駐軍三萬,虎口灣向西四十裏是虎尾河,架設有浮橋,另有約七萬衛軍駐紮於虎尾河西,以接應虎口灣。”


    話音未落,這時蔣傑突然提問:


    “為何虎口灣隻有三萬人,而虎尾河有七萬?”


    “這個問題問得好,就當下條件而言,強行登陸兵力應為守軍三倍,若雙方均為熱兵器,登陸兵力至少五倍於敵,因此衛軍一線兵力已經足夠衛軍防衛。


    然杜銳勳乃是名將杜振之子,其繼承了其父衣缽,其用兵布陣頗有些章法。其排兵布陣均呈現前後梯次配置,意在做最壞打算,我軍若集中兵力強勢登陸攻擊一點,衛軍短時內無法集中兵力救援。


    故而一線守軍奔潰後,設立二線極有必要,衛軍可在二線收攏一線衛軍殘部,同時判明我軍情況後實施反撲,因此二線守軍通常少於一線守軍。


    然虎尾河卻布置了七萬人,而近在咫尺的虎口灣僅三萬人,這裏既有虎口灣地勢易守難攻的特點,同時還有虎尾河以西平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緣故。


    我軍從南境牽馬衛國非常清楚,故而杜銳勳做了最壞打算,以防我軍突破其兩道防線被撕開口缺口,湧入其後方。為避免我軍騎兵與步兵騎馬實施大縱深突擊,衛軍就必需要在平原上構築重兵集團,以阻擋我軍掃掠。


    虎尾河雖然是條河,事實上寬度不足五丈,架橋十分便利,因此我軍若從此突破,衛軍隻能沿河放火,遲滯我軍西進,而後騎馬退卻,謀求保存實力重新集結。


    同時抓住將我軍急於突破缺口的心理,以退卻詐敗,將我主力引入德康平原腹地,其好從南北兩翼駐軍向我迂迴,進而將我先頭大軍合圍吃掉。蔣大都督可明白。”


    “末將明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督金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督金衛並收藏帝國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