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萬川本無需逗留,宗伯泰此前遷都的建議,讓百裏燕開始考慮工業和經濟轉移問題。


    都郡集中了鹹國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工業,百分之六十的經濟,戰時遭受重創,無異於毀滅性打擊。王眷之亂引發的經濟風波便可見一斑,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顯然已經不太合適。


    早期人才不足,基礎工業落後,集中資源辦幾件大事,有其必然的優勢。


    如今經過二十年發展,基礎工業和人才資源大為改觀,繼續將優質資源圈在一個核心地區,不利於社會和經濟的良性發展,向外拓展和轉移,新建經濟中心是社會發展過程的必然趨勢。


    萬川的地形無疑與四川有的一拚,在此建立工業、經濟中心,既有利於戰時堅守,同時地理上的相對隔絕,有利於保密措施的建立和人員管製。


    永興城四麵開闊一片平原,技術人群長期限製於城內,生活十分不便,繼續擴張人越紮越多,隨著思想的逐步放開,今後難免引起情緒反彈。


    萬川郡偌大的空間,重點監控好幾個關鍵位置,人員流動可適當放開,同時輔以諜報機構與保密製度,技術泄漏的風險低得多。


    百裏燕考慮用三年時間初步完成萬川工業的基礎建設和投資,再用兩年時間加速固定資產投資,同時期將推進甘府、上關、萬川三地民間實業資本的發展,以加速經濟運轉,舒緩朝廷投資產生的財政壓力。


    因此下半年開始,陸續將有考察隊進駐萬川尋找廠址,最快年底,最遲明年初,開始動工新修建廠房、民房、教育等設施,用於安置擴張產能與工業設施和人口。


    萬川停留了七日,大隊繼續詳細趕路,途徑上關、甘府未再做停留,乘船渡過思水江,在德康江泉登陸。


    事先已有使節通報衛國,衛軍一早集結了五千輕騎兵,護送鹹軍穿過衛國前往梁國。名義上是護送,其實是監視。


    百裏燕隨行三千餘人隻能走衛軍規定的道路西行,不能隨心所欲的我素我行,即便是停車修整,往往也會招來衛軍的“好意”催促。


    德康、名田、秋郡、名田移交衛軍當年,四郡城池土地基本完好,但基礎設施算不上健全,四五年間居然原封未動,路依然是當年的路,沒有任何的修整,更談不上拓寬。城池隻加固了邊境地帶的城垣,腹地的城牆當年怎樣,現在還是怎樣。


    這其中既有百裏燕遷走人口,留下的人力經濟真空,也有衛國,乃至今人普遍的認知觀狹窄。


    要說當年遷走人口對移交的四郡有多少影響,其實到不見得。黑巾軍統治下的十五六年間,青壯年人口死亡極多,即便衛國接收四郡人口,仍是老弱病殘居多。


    其既沒有鹹國的經濟勢力,也沒有行之有效的內政策略,數百萬老弱病殘將是巨大的累贅。這也是衛國能容忍百裏燕遷走人口的關鍵原因。


    在衛國看來,外國人不是人,是下等的奴隸,老弱病殘更是沒用的廢物,留著就是禍害。


    於是衛國樂見百裏燕遷走人口,衛國更樂於販賣孫國人口換取奴隸無法產生的經濟資源。這種邏輯要說有錯,其實也沒錯,奴隸製社會的本質便是下等階層非人化,貴族階層剝削化的極端現象。


    進入衛國已經是八月中下旬,緯度略高的原因,當地一年隻能種一季水稻一季的麥子,水稻種於晚春,加之溫度低於北方,因此水稻的生長能力欠佳,一年夠不上兩季,而冬天氣溫又低,於是秋天收完水稻,秋末再種一季冬麥,到來年開春後再收割。


    衛國吸收鹹國農業經驗,大量推廣樓車,近些年總體上風調雨順,糧草的征收十分可觀,但畝產仍不及鹹國。一方麵是育種選種問題,種子產力低下,導致畝產整體低得多,其次是積肥不夠。


    百裏燕早期以稻草灰,人畜糞便積肥,中期添加少量硝酸鉀,以改善土地肥力,後期陸續使用磷酸鹽和火山泥。人畜糞便以氮磷為主,稻草灰、硝酸鉀以鉀元素為主,鉀是植物的鈣,氮肥磷肥是植物果實長肉的能量。


    鹹國人畜糞便的收集建立了完善機構和城市鄉村係統,朝廷出資修建的公測和化糞池遍及全國,陔陵一城每年產生的人畜糞便夠整個東郡所用。


    衛國雖同樣效法鹹國早期積肥,效率卻低得多。首先積肥所需的組織化管理和設施投資將是一大筆支出,衛國沒有投錢,也沒這份閑心。其二,分散人畜糞便的收集,產生的效果遠低於資源集中使用的效率。


    其三,沒有組織化管理調控,並不能將潛在資源有效的統籌管理,因此衛國大量的人畜糞便都被浪費在野外乃至隨意傾倒形成汙染,而沒有真正的利用起來。至於硝酸鉀、磷酸鹽、火山泥等化學肥料,更是遙不可及的夢。


    衛國糧種仍停留在畝產一兩石,三石的產量徘徊,積肥法讓兩石田多了一些,一石田有所改善,偶爾也能看到四石產量的好田,總體仍然遜色的多。


    也不難怪公良修會吃驚鹹國的畝產,比起當下諸侯,鹹國的畝產其實已經翻了一倍,甚至兩倍。


    四十年前太平年份諸侯的稅賦都在四成乃至略高一些,而鹹國現在隻需征收兩成五至三成,加上階梯稅的效應,畝產最高的田,也不超過五成的田賦。


    平均按三成田賦計,鹹國所收的田賦實際比四十年前多六至七成,其中還不包括養殖業和畜牧業的產出。


    於是相較其他諸侯國經濟仍停留在傳統農業為主,工商幾乎不計的大背景下,鹹國僅農業一塊的產出,便大抵與晉國持平,實力不可謂不強。而且老百姓卻要比晉國老百姓更富裕,手中有更多的餘錢購買生活必需品。


    西進沿途衛軍看管甚嚴,卻也不妨礙窺探衛國國情。


    近些年各國在軍事上大量借鑒鹹國作法,加之鋼鐵的輸出,青銅器已難覓蹤跡,鐵質紮甲、鎖子甲相當普遍,馬匹均用上了馬鐙,軍隊的建設大體在向鹹軍靠攏。


    值得一提的是鹹國橫刀一戰成名後,陸續成為各國效法的製式裝備。


    比之劍,橫刀具備了劍的刺殺能力,增強了揮砍和破甲的效果,有利於軍陣散開後的散兵格鬥。而劍以刺為主,砍殺效果不佳,而刺能直接傷害人體,且很難格擋,需要盾牌。砍則容易格擋,若非將肢體砍下,或傷及腹部,否則砍殺留下的刀痕不易一擊斃命。


    但刺的整體輸出力量不如揮砍,在重甲普及的中後期,劍的刺透力以十分有限,被具備破甲力的刀取代是大趨勢。


    當然,歐洲長版重劍是個例外,長劍本身份量很大,勢大力沉揮砍之下的效果與刀其實相當,加之歐洲戰斧的出現,斧更多承擔了刀的砍殺和破甲效果。


    此番衛國與長孫主要交戰地點位於衛國西北現,東北線、北線正麵相對平靜,主要還是東北線、北線以丘陵地貌為主,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展開列陣作戰,衛國野戰優勢很難發揮。


    相反長孫國戰力羸弱,死守城池拖住衛國,能讓戰事推進的更慢,衛國不得不逐城逐地的爭奪,十分不劃算。


    衛國的軍隊總體令人印象深刻,早期封建君主製下人人皆兵,每過一處城鎮都見大量征召郡兵來迴巡邏,役兵在農閑時集中操練的情形隨處可見,或許是衛國刻意安排的結果,想籍此向百裏燕展示衛國的實力,以震懾鹹國。


    然在百裏燕看來,衛國的如意算盤恐怕是要落空了。


    時代變了,技術在發展,科學在進步。若是二十年前,麵對衛國虎狼,百裏燕絕無敢於招惹之心。但現在,百萬虎狼又何妨,不過是炮灰而已。


    真正讓百裏燕擔心的倒是鹹國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這些年已經有些苗頭,豐富的物質生活改善了生存質量,但同時也帶來了社會糜爛和人性墮落,日後還有多少人願意流血犧牲,不知多少王朝毀於物質生活的糜爛和墮落,這很值得警惕。


    穿越衛國期間沿途幾乎未做停留,緊趕慢趕仍是花了一月多時間抵達央衛邊境,既是基礎道路落後所致,也有地域遼闊的因素。


    中原遲遲無法實現中央集權製而行分封,根本原因是通信和交通。最近兩年間陸續反饋的地圖測繪成果推算出,中原地域的東西跨度超過兩萬六千裏,相當於從葡萄牙途徑俄羅斯抵達美國阿拉斯加腹地的跨度,這還不算西海三大蠻族的土地。


    農耕時代能發展出如此龐大的版圖,說是奇跡也不過,至少在秦一統中國至漢初,中國的版圖不過是三百多萬平方公裏,盛唐約一千兩三百萬平方公裏,唐版圖最大東西跨度五千公裏左右,至此之後也隻有蒙古帝國曾盛極一時而後迅速衰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督金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督金衛並收藏帝國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