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朝文武對競價和份額製的喋喋不休持續升級中,之後又傳出衛國懟上公良修,原因也莫名其妙。因為誌國能供應金雪狄人的特產並不多,所以底線很低,並沒有指望能分多少好處。


    現在忽然間競價出貨,誌國本就不多的物產避免了被瓜分份額的風險,僅憑價格優勢,誌國的成本要比晉國低,比衛國更少。公良修細心一算,已超過預期,遂又去軒亭館與穆尼密商摸清底線後於是心安理得的窩在館驛靜待交易。


    然衛國與誌國物產重疊較多,衛國心知公良氏有反叛之心,遂前去以模棱兩可的條件換取公良修在交易上的讓步,被公良修斷然拒絕。


    原因也很簡單,公良修並不是全權負責交易的特使,他隻負責與穆尼、百裏燕聯絡協調,最後如何交割和供貨由誌王派駐陔陵的使臣決定,甚至競價他也無法左右誌國的價格。


    退一步說,促成更大的交易對公良氏更為有利,如若讓誌國太失望,國內的局勢隻能令公良氏更被動,於情於理公良修都沒有讓步和暗中勾結的理由。


    事情發展到這裏,當局者無一例外都已發現,衛國、歧國、燕國、陳、趙等西海國幾乎無利可圖,其次是徐、宋兩國。


    於是一言不合,衛國使臣在誌國館驛大鬧半日,最後不歡而散。


    第二天一早,輪百裏燕去梁國公使府上請姬豐去往永興城“參觀學習”,為此還備了永興侯府的四輪馬車供姬豐驅使。


    坐在侯府的四輪馬車中,姬豐心裏本來不是很痛快,此刻更加不痛快。一旁同坐的姬康瞧出端倪,撩開車簾向外看了兩眼,確定百裏燕與李懿二人在前說話,姬康放心說道:


    “三叔是為這四輪馬車吧。”


    “嗯,傳說鹹國有新式馬車十分精巧,此前一直不得見,本以為鹹國鹹王怎麽也該送一輛來坐坐,卻不想如此吝嗇。而今百裏燕這輛四輪馬車走在馳道上縱橫馳騁,非但沒有顛簸,甚至連聲響都異乎尋常的小,就連車軸也是好鐵。


    如此豪車,我梁國未有,天子未有,鹹國連大夫都能享用此等車駕,著實令人嫉妒。”


    “是啊……都說鹹國輜重大車都用鐵軸,此前侄兒也不相信,此番再來鹹國,委實難以置信。想我梁國仿鹹國四輪車不過七八年,非但不及其木車,而今鹹國以用上鐵軸,裝貨之巨大令人吃驚,我國更難以追趕。繼續如此任其發展,鹹國早晚要成中原大患。”


    “豈是早晚要成大患,而今已成大患。你看看百裏燕騎的健寶馬,再看看拉車的挽馬,哪一匹不是一等一的好馬。想當年鹹國連戰馬都要得向你父親借,這才多少年過去,鹹國已是中原諸強之一。若是再有二十年,形勢將如何,誰也難料。”


    “既如此,三叔又為何要答應支持鹹國留足舍缺繼續養虎為患呢。”


    “唉……三叔也是迫不得已呀。你還沒看出來,衛國現在已經瘋啦。”


    “瘋了?為什麽瘋了。”姬康問。


    “我中原列國金銀奇缺,鹹國推行新式耕作法後,各國糧食年年增長,許多百姓日漸富足,而鹹國產力頗高,又促使誌、晉、宋三國為其供應大量棉花、大豆等物,鹹國則將之變成布匹等向往中原。


    百姓手中有了富裕,便要購買貨品,這原本並無問題。但鹹國大量生產,並推行新政,鑄發金銀通寶,不僅令各國銅錢變得一文不值。


    交易時金銀交易更為頻繁,同時金銀也大量流入鹹國,雖然一部分被其花掉,但另有一部分被其囤了起來,其他的則被鑄成了銅錢,長此以往,中原各國銅錢將被鹹國新幣逐出市場,而金銀被鹹國囤積之後,越來越少,最後鹹國將用新幣控製各國貿易。


    倘若鹹國軍力疲弱倒也罷了,可惡的卻是鹹國軍力強盛,而百裏燕又不見其死,這就沒辦法了。


    此番蠻人前來交易,本是大量獲取金銀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卻偏偏出了競價之法。如此一來,衛國根本無利可圖。而其他諸侯手中的金銀卻大量增加,此消彼長之下,鹹國又推行留足舍缺,衛國將備受打擊。


    惱怒之下,衛國必然要發兵討之。”


    “既然衛國要發兵,於我梁國有何幹係,打垮了鹹國豈不更好?”


    “怕就怕沒將鹹國打垮,令我梁國陷入囹圄呀。你想想,鹹國而今每年從晉、誌、宋三國購買大量貨物,三國也能從鹹國獲得上等貨物與大量金銀銅錢,鹹國垮了,對三國均無好處,反令衛國做大,這是其一。


    其二此番短斤缺兩之事本就是衛國一手策劃,禍害鹹國的同時,也滿世界禍害其他諸侯。倘若鹹國完了,鹹國損失幾十上百萬金銀,其他諸侯也得跟著賠本,誰能做這等虧本的交易。


    最後,這次交易衛國難有收獲,鹹國推行留足舍缺必然與其他諸侯共同進退,衛國沒有選擇之餘地。屆時開戰,鹹國有百裏燕,誌國有公良,衛國即便不敗,也難全勝。如若敗了,我梁國物料供應將受重創,若不提前謀劃退路,數年後非得虧得血本無歸。”


    姬豐同意留足舍缺的同時,等於把衛國給賣了。商人不同於政客在於,商人的眼光永遠著眼於經濟利益,當商人變成政客,政治外交就成了牟利的平台。


    姬豐敏銳察覺到風向的轉變,正讓局勢變得微妙起來,如果衛國在戰爭中失敗,割地什麽的對姬豐沒有意義,衛國和孫國舊地大量原材料因為戰爭而中斷供應,才是最大的經濟損失。


    相比於近在咫尺的衛國,姬豐開始傾向於遠離戰爭前線的晉國,如果晉國的萬石船隊能夠兩年內成型,從晉國進口原料將避免戰爭帶來的投資風險,甚至日後姬豐的船隊成形,能從中原各地籌措原料。


    馬隊走的很快,李懿不時要問東問西:


    “舅舅,鹹國的馳道修的真寬,比我梁國的都寬一倍還多,花費一定不少吧。”


    “其實也不多,從盛元628年叛軍元氣大傷龜縮鹹西之後,鹹國陸續編列了輜工營,屯田開荒的同時,也修整道路。十八年間陸陸續續平整拓寬了全國主要道路,興修了大量堤壩與蓄水堤壩。所以均攤到每一年,其實並不多。


    此外輜工營每年大量種糧養豬,不僅能供應駐軍,還有結餘進入國庫,因此拓寬修路花不了多少錢,倒是在甘府興修堤壩,倒是花費了大量錢糧。”


    “那為何鹹國的屯田能經營的如此之好,各國也陸續效法鹹國編列輜工營,始終不如舅舅,這是為何呢,難道其中另有奧妙?”


    “嗬嗬……屯田屯田,屯來屯去得看屯誰的田。若是屯你家的田產,還不給你家好處,你願意嗎?”


    “那當然不行,自家的田豈能給他人種,還分文不得。”


    “這就對了,歸根到底,田歸誰很重要。鹹國之所以順利推行新政,正是解決田土歸屬。倘若土地都歸貴族,而百姓隻分得極少土地,甚至沒有,還如何屯田。


    既然要振興國力,必先令百姓富足,唯有百姓有了自己的田地,能過上好日子,才會賣力的耕作。倘若是你,一年到頭吃不飽飯,卻好要日夜不休的做工賣苦力,你說你會為權貴拚命賣力嗎。”


    “不會。可我還是想不通,既然新政有如此諸多好處,為何各國均不能收鹹國之效呢?”


    “這個嘛……說起來複雜。其實鹹國新政並未落實到各地,隻有都郡、丘南、鹹西以及新歸四郡推行最好,北海、江東、動員、歲當四郡新政仍不盡如人意。懿兒有空可去這四郡看看,去了便知道為何他國變法不得鹹國之效,個中緣由都在其中。”


    鹹國新政的順利推行,很大程度上受益於黑巾軍的屠城,解決了根深蒂固的地方權貴和富人階層,消滅了上層群體留下了利益重新分配的操作空間。


    同時搖搖欲墜的鹹國政權當時急需穩定政局的強心針,鹹王饑不擇食之下,隻得將全部希望寄托在百裏燕身上,由此扭轉乾坤讓鹹王的已有信心推行新政。


    如若沒有政治空間和鹹王提供的舞台,縱有經天緯地之才,也不可能在舊貴族奴隸製度下推行一係列改革,充其量可以作為個時代的道德標杆被世人所稱頌,而後在一世榮華富貴中安享一生。


    反觀北海、東原、江東、歲當四郡,核心權貴階層完好無損,新政的實行的結果遠不如其他諸郡。


    李懿不解各國盜版鹹國變法為何失敗,歸根到底李懿並非政客,其對政治和經濟利益的敏感性差,無法看到治理國家的深層次本質是利益蛋糕的分配和做大。


    當然,並非所有諸侯的改革均不見效,至少所有諸侯國在農業技術推廣上是不遺餘力,幾乎所有諸侯都獲得了農業技術改革的成果,就連遠在西海邊陲的西蠻人也不例外。


    為此各國都感覺良好,糧食的增加意味著人口的迅速增長,和傳統農業國力的積累,當囤積糧草足夠豐足,也就給了某些野心膨脹感覺良好者以開戰的底氣。


    此外公良氏治下的新占土地在鹹國經濟輸血下,土地政策還是比較成功的,戰後恢複很快,加之鐵器、耬車的流入,農業基本恢複至戰前水品略還有升高。


    經濟也受益於百裏燕資本的運作和廉價商品的輸入,大量鹹國新幣的流入撐起了當地的市場和資金,為公良氏洗錢和走私提供了渠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督金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督金衛並收藏帝國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