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但凡是有兩麵性,一旦晉國吃下這劑毒藥,晉國將陷入長期的通縮、通脹的反複經濟動蕩。而鹹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工業進步,令鹹國市場進入新經濟模式,形成高度完整的上中下產業鏈。


    晉國作為基礎原料市場,其對鹹國的市場的依賴將日益嚴重,同時鹹國的進步會像吸鐵石一樣,將資金引流向鹹國,而國外資金日益空洞。


    晉國再想動兵,其結果是國內經濟不振,鹹國日益富強,無論經濟還是軍事,其已無勝算的把握,而唯一有用的反倒是被晉王冷處理的西寰。


    於是陵山銀礦事件後,西寰在晉國國內的威望日盛,其母王太後病故後,王太後黨羽非但未被晉王分化吸收,相反依賴西寰輸往晉國的利益紐帶,聯係更為緊密。


    晉國效法鹹國改革隻是冰山一角,衛、宋、徐、誌、梁、長孫等大國陸續推行土地改革,但至645年,除公良氏外,鮮有能大成者,充其量竊取鹹國農業和耬車技術後,農業產量大幅增加。


    而歸根到,改革的根本是製度和技術的雙重變革,前者代表了生產關係,後者帶來生產力,最終引發的是利益的重新分配。


    如何處置利益過程的再分配,往往決定了改革的成敗,而鹹國具備了變法的基本條件。


    至盛元644年年底,經二十年努力奮鬥,百裏燕基本實現盛元625年“以商代政”的目標,然比當初的計劃更為宏偉浩大。


    盛元644年、645年,諸侯相安無事,中原進入數百年來前所未有之黃金時代,同時鹹國農業技術的流出,使得各國農業生產力大幅提升,各國推動變法的動力漸增。


    同時期鹹國率先走出戰爭泥潭,人口增加至一千七百餘萬人。得益於寬鬆的政策環境,低廉的財稅負擔,進一步刺激了人口增長,這其中衛國的“幫助”功不可沒。


    大批東逃逃入鹹國境內的難民總計超過兩百七十萬人,進入誌國的有近八十萬人。


    名田、秋郡、原山、德康四郡縣移交衛國前,遷走了人口三百餘萬,然衛國接管四郡後,出人意料的非但未遷怒於鹹國,相反心中竊喜,甚至曾幾何時可能還在罵鹹王蠢。


    百裏燕琢磨很久,一直沒搞清楚衛王倒底怎麽個心態。


    農耕社會人口是第一生產力,人口意味著國力,衛國白白損失三百多萬人口,外加難民,裏外就是小六百萬人,其卻不做任何動作,讓百裏燕擔心受怕了好久。


    直到後來才明白,衛國其實有一種“殖民者”心態。


    由於衛國長期封閉於中原之外,其逐漸喪失了中原民族主體意識,自我民族覺醒意識,因而衛國人的想法是,他與中原人是兩個民族。


    而今其一躍進入中原腹地,其想當然的認為中原的失敗,正是因為製度上不如其優越,人也沒他聰明,軍事力量沒他強,所以衛國人高中原人一等。


    因此其每到一處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奴役外民,或是趕盡殺絕,將衛國人遷入當地。


    就像當年白人殺光一億印第安人一樣,最終目的是為白人獲取生存所需的土地空間,而衛國也明顯帶有這種傾向性。


    鹹國突然遷走所有人口,如此既省去了衛國統治消化當地的成本,同時為衛國移民提供了土地空前,同時鹹國過去三年間耕種的大量優質土地,無需投入即可悉數收入貴族囊中,如此一舉三得的好事,天下何處還有。


    鹹國遷民之舉一度引起中原震動,公良氏更是大唿上當,悔不當初沒把讓給衛國的兩郡人口也遷走。


    衛國的態度一度讓百裏燕擔心很長時間,但遲遲不見衛國反製,倒也心安理得起來。


    人口的增加令鹹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自我修複,糧食恢複增長不久,百裏燕征召民夫二十萬,調輜工營十萬,集中於甘府、上關、萬川、彭源、丘南五郡,興修水利拓展馳道,並耗資一百五十萬貫新幣,於甘府岸邊修建堤壩,以絕洪澇。


    同期經過數年準備,全國陸續開通郵政係統,都郡地區發行報紙,並經一步完善了稅法,向富人、權貴征稅,且永興侯府率先垂範以身作則。


    而由於印刷技術的成熟和雕刻人才的培養,印刷精美而具有防偽功能的發票成為可能,遂在當年同時發行大宗商品稅票。


    稅票暫行於大宗商品、管製資源,以及家財一萬五千貫新幣以上者。


    此時以永興、陔陵為核心的教育中心人才積累初見成效,活字印刷和蒸汽機械的結合,出現滾筒印刷法,讓規模化印刷成為可能。


    為解決教育撥款,百裏燕說服鹹王訂立製度,將教育撥款製度化,並向都郡下轄各地輻射初級教育,將都郡全部納入初、中等教育範疇,並在各地郡府與大城市,集中教育資源開辦一所或兩所官署學堂,以普及識字教育。


    學費由財政、地方和個人家庭均攤,軍烈屬子女可免一孩食宿及學費全免。


    相較於永興城內教育基本免費,此番推廣至各地教育舉措基本是解決有無問題,學費對家庭而言依然是較為沉重的負擔,財政與製度尚無法建立義務教育。


    鑒於知識和技術的泛濫引發的危害,百裏燕嚴格篩查課本內容,禁絕永興城技術手冊外流,尤其是化學、高等數學、物理和機械製造等門類。


    過去十數年間編纂有大量技術內容,其危害之大,不亞於原子彈,一旦外流,稍有內行人指點,後果極為嚴重。雖然總量不大,但一想到當年金雪狄人無孔不入的中原賊,仍舊讓人心有餘悸。


    由此各郡推廣的初級教育以識字為主,輔以基礎簡單數學和生活常識,都郡推廣的中等教育在數學上略有增加。


    為選拔人才,每年定期舉行全國統考,初級教育優異者進入都郡各地接受中等教育,中等教育優異者,篩選身份背景後前往永興深造,學習高等數學、化學、物理、醫學和技術,學成後終身留用,家屬遷往永興不得外流。


    同時也開放自考,允許那些但凡有一技之長和統考未達標準者,允許他們的自我奮鬥,可前往陔陵報名參考,每年一次。


    尤其是木工,作為基礎工種,木工作用承上啟下,上至土木工程、造船建房,下至模具、雕刻、放樣、鉗工,都要木工。【注1】


    新式設備由圖紙轉化成品之前,中間階段由木工一比一製造放樣,通過積累模型的轉動結構以獲取基本信息。


    而木樣所需製造周期是實物的十分之一到十五分之一,遠要比製造實物,反複修改圖紙和樣機來的更為省時省力。


    鹹國革新曆盡二十餘年漸收成效,同期也刺激各諸侯國效法鹹國推動國內改革。


    首先最先改革,也最容易改革的是財政,各國相繼發行了自己的金銀通寶。


    由於鹹國的商品經濟入侵帶來的效應已經初見端倪,大量資金流往鹹國的同時,各國貨幣急速貶值,穩定幣值發行合金金幣,顯然是最簡單有效的辦法。


    然而無論技術成份,品質也罷,各國新幣的質量大體仍不如鹹國。此外永興城冶煉技術的突飛猛進,早期投入的巨額資金研發鋼材積累的技術漸得迴報。


    如今不僅僅使用貴金屬礦石冶煉金、銀、鉑三金屬,其他伴生礦產也附帶產生少量的額外金銀貴金屬,尤其是銅。


    有些銅礦、錫礦、鉛礦、鋅礦與銀元素、金元素往往相伴而生,含量雖然很少,但每年數以萬噸礦石冶煉規模,所能獲得的金銀總量仍相當可觀。


    同時先進的冶煉技術與初期化工,得以熔煉他國金銀通寶,提取貴金屬,而較低的人力成本和工業化冶煉的規模效應,又拉低了冶煉成本,使得有利可圖。


    而正如此前所擔心的,知識的擴散防不甚防,晉、誌、梁、長孫等國書院陸續發現鹹國下發各郡的初級課本,可見竊取和收買是何等猖獗。


    盛元645年底,經過五年規劃,基本形成以瑞田輕紡、食品、衛生。麟城化工、水泥、煉油、造紙。永興輕重工業、醫學研究、頂級教育、科研攻關、船舶製造。廣信造船、經濟作物、輕紡、釀造食品。陔陵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五大產業城市。


    核心地區經濟空前繁榮,各行各業呈現井噴式發展,至盛元645年底,錢坊收支平衡,國庫盈餘金銀數十萬,新錢數百萬,絲綢、布匹主要寶玉石數十萬計,經濟取得全麵成功。


    遂在646年年初,經過一年準備,全軍陸續配發新式被服裝具,作訓裝經過重新設計,更突出簡約實用風格,大體沿襲右衽深衣的傳統風格,並取消下擺,新增束腰皮帶,衣襟添加了紐扣,都尉及以上武官配發禮服。


    新軍服以蒼青為主色調,新增各鎮軍、輔兵、禁軍軍徽,各兵種軍服形製略有差異,並統一配發更為實用的黑色帆布厚底布鞋,與綁腿一起使用,騎兵額外配發馬靴,以適應騎兵作戰。


    【注1】木工與陶匠(也可看做是泥瓦匠)並稱技術工種的鼻祖,無論是古代還是近現代,所有工種無不是經由木工與泥瓦匠逐漸演變而來。


    包括最早的鐵匠,需要範模(模)製造工具,而澆鑄所需的泥胎、砂型需要陶塑工藝,由此才有鐵匠。


    而經由木匠,可以進一步進化演變出鑿、鑽、刻、刨、刮、磨、鑲、鐫、銼等技術,進而發展出鉗工。一旦綜合性的鉗工出現,任何近現代的技術設備和產品,在擁有可預知知識和理論下,就都能生產。


    因此鉗工在機械行業又有萬能鉗工之說。


    即便進入工業化現代社會,木工依然是重要工業生產領域的技術崗位。


    如早期中國第一代核潛艇長城號,其一比一的放樣由木工按圖加工完成,其尺寸完全與真艇保持一致,小到一個按鈕螺母,大到核反應堆外形,都由木工一比一放樣製造,為後期建造真艇提供了大量數據。


    再如二十一世紀前的汽車與飛機製造,在3d建模與多軸數控機床性能滿足之前,依然又木工以木料加工一比一原形,送入風洞吹風,以獲取相關驅動數據。


    由此可見,木工與鉗工是工業領域的製造之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督金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督金衛並收藏帝國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