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良修此人雖然大度,但那也是對下不對上,對那些不如他的人,公良修大度非常,因為構不成威脅,而對那些水準能夠與之一爭高下者,往往心眼特小。


    論城府謀略,百裏燕承認不如公良修,因此當初公良修倒也和氣。然公良修絕然想不到,百裏燕文韜武略勝之不過,卻劍走偏鋒,專門鑽營生財有道,賺得大把大把的好處,肥了鹹國的實力。


    平心而論,公良修內政並不差,比之趙安陵,勝其半籌,但比之百裏燕,孰強孰弱高下立判。


    當然,其中根本原因是百裏燕兩世為人見多識廣,公良修集當下之力,治理內政若無百裏燕這顆耀眼的新星,公良修當屬當今之奇才。


    隻可惜百裏燕的璀璨遮蓋了他的光輝,使之明珠置於金烏之下,再亮的光輝如何能抵擋太陽的光芒。


    一番深究,趙安陵話鋒一轉:


    “如今情勢明朗,我軍可進可退攻守自如,形勢極為有利,侯爺可有長遠籌劃?”


    “長遠籌劃沒有,就眼下而言,公孫嶽已親自率人馬趕去原山郡,拿下並守住原山毫無懸念。


    但本帥以為,我軍即便拿下四郡之地,也絕非長孫國所能容忍,更何況拿下了六郡之地,非但長孫不會容忍,誌國也不會容忍,屆時我軍縱然有數十萬之兵,卻要疲於應付兩國夾擊,內憂外患之下,絕無好結果。


    故而本帥考慮再三,放棄原山、德康兩郡才是上策。並籍此兩郡之地與桑南郡,換取長孫國的妥協,趙先生以為如何?”


    “這個……”趙安陵欲言又止略顯擔憂:“這孫國土地本就大,僅比衛國小一些,況且說孫國的郡縣都是大郡,原山、德康兩郡的土地可不小啊。


    且原山、德康兩郡土地肥沃,地處中原腹地,已經到嘴的肥肉,就此放棄,怕是鹹王也不會答應。而且鹹王戰前要的是六郡之地,如今眼看六郡到手,就此放棄兩郡,萬一鹹王遷怒於侯爺,怎辦。”


    “此事我也想過,地可以給長孫,但人不能給。”


    “侯爺此話怎說?”


    “雖然不知其他各郡情況如何,但從彭源、昌尹、德康三郡情況來看,三郡屬地有不少外籍遷入百姓,其中誌國、長孫兩國猶多,此前大王已許諾,準許我軍所占之地的誌國百姓自願迴遷誌國,因而日後少說要損失五六十萬人丁,即便都是老弱,但好歹是人戶,而且其中有不少孩童,十年後又是一批人力。


    假若長孫也提出此等要求,彭源、萬川、上關、甘府四郡還可能損失百萬人口,如此一來,四郡五百五十餘萬人口,轉眼就可能隻剩四百餘萬,雖說是減輕了賑災壓力,卻也不利日後恢複元氣。


    而據我所知,各郡縣青壯男丁十五年間因戰因災損,失十之四五,加之從軍與服勞役者,存於各地的青壯男丁不過才占青壯男丁的兩成,如此人口狀況,極為惡劣,不利戰後恢複農耕與人口。


    因而本帥想將原山、德康兩郡人口盡數遷往甘府、上關、萬川、彭源、丘南五郡,以充實五郡民力。同時將降人、俘人、歸附叛軍家眷一柄與諸侯交涉,遷迴鹹國,並裁減軍力,釋放青壯勞力就地安置,以緩解民力。”


    “這恐怕不行吧,原山、德康兩郡人口逾兩百萬,如何能遷得走。退一步說,長孫國焉能上當。”


    “長孫國主當然不會輕易上當,可兩郡之地總是真的吧。”


    “嘶……安陵愚鈍,還請侯爺明示。”


    “那我問趙先生,兩國土地交割可有寫明人口的道理?”


    “這倒是沒有如此定例,可到時土地人口詳冊總要交出的,總不能給空的吧。而且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呐。兩百萬餘萬人口,如何能在短時內全部撤走。”


    “所以,我等可與長孫國主約定兩郡之地為暫借,借期以叛軍覆滅算起,兩年內後交割。兩年之內悄然分批將兩郡人丁遷走,同時利用兩郡之地收獲的糧草,養活當地百姓,到時交割兩郡之時,長孫得到的隻是兩塊白地。”


    聽到這裏,趙安陵恍然大悟拍案叫絕:


    “侯爺此計妙啊,兩年之內徐而圖之,長孫得地而失人,人地皆失,可謂人財兩空得不償失。”


    “趙先生所言極是,六郡之地,守恐怕守不住,即便守住了,鹹國至少錯失五六年修生養息之機,加之長期陷於戰爭,大量壯丁死於戰火,對國本極為不利。


    但如果能將兩郡之地人丁遷走,並入新占四郡,遠的不說,就近的七八年之內,長孫國要經營兩郡土地,就得遷民,如果衛國東侵,原山、德康挨得太近,一旦長孫國在西線招架不住,這兩郡勢必淪為戰場。


    但將人口遷走,疲耗長孫國力同時,日後衛國即便攻取了這兩郡,當地人口稀少,補給極為不便,衛國勢必與長孫國一樣,陷入兩地而不能自拔。


    屆時我軍養精蓄銳,再過江與之一戰,可輕易收複兩地。到那時,長孫、衛國經營之成果,盡入我國之手,鹹國有足夠國力經營兩地,豈不美哉。”


    人口是一切發展的基礎資源,沒有人口基數,再多的土地也守不住。


    鹹國不算已經失去的江東東郡,既有的七郡之地土地麵積超過百萬平方公裏,雜七雜八的人口勉強七百多萬。


    彭源、萬川、上關、下關四郡都是大郡,土地麵積不亞於鹹國七郡,不計黑巾起兵早期遷入的外民,經過十多年消耗,本地人僅有四百餘萬,老弱病殘還占多數,青壯年少稀少。


    一千多萬人口占有兩百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且不說領土東西跨度較長,南北短,不利於戰略縱身的發展,僅僅平時所需後勤保障、軍事調度都成問題。


    此時再加原山、德康兩郡負擔,鹹國根本無力經營,短時也很難消化既得的成果。


    同時長孫國絕不容不下鹹國鯨吞六郡土地,晉國也會趁機發難,更不用說心懷叵測的誌國背後再捅一刀,那時鹹國外交和軍事處境將比現在艱難十倍。


    戰爭歸根到底,本質是經濟,經濟的基礎是農工商,是人口基數。


    古語雲“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決定土地價值的不是任何人為的主觀因素,而是人本身客觀因素,決定了土地價值,沒有人,一切都是徒勞。


    正如一顆沒有生命的星球,對宇宙而言,即便遍地黃金的星球,也沒有任何意義。正因為有了生命,土地才被生命賦予了價值。


    從長遠計,放棄兩郡,換取長孫國的妥協,利大於弊,但在此之前,仍需要說服鹹王。


    戰事進入七月,情勢已悄然發生巨變,公良軍不出所料的在南線與千歲停戰,並非常順利“攻入”江匯郡,逐步向南推進。


    神通迴退上關、下關不久開始陸續斷糧,葉信此時率部追擊,而莫雲風同時由灃慶出兵,在潮城與沈暮馳對峙。


    前線的戰報從四月中旬陸續發往彭源,經由趙遜再發往陔陵。得益於健寶馬,鹹軍消息傳遞的速度幾乎是其他諸侯國的三倍。


    六月中旬鹹王已是知道印天王反正的捷報,出於保密,百裏燕並未說明印天王是公孫嶽,六月下旬攻占德康全郡與甘府、昌尹各半郡傳至陔陵。


    至七月上旬,百裏燕的急遞再次送到鹹王手中,這一次卻是招致了鹹王的怒火。


    “他怎麽敢!”鹹王怫然置奏本於案上,臉色極為不悅:“眾卿說,永興侯這是何道理。”


    “大王。”諾一言上前道:“臣以為,永興侯所慮不無道理,叛軍如今已是檣櫓之末,不足為慮,但怕就怕其在北線與長孫媾和,而後南下甘府、上關,屆時形勢對我鹹國極為不利。


    常言道,貪多必有失,我國虎吞六郡,怕是各國都容不下。如今既然六郡之地已是囊中之物,不如讓出兩郡,以結好長孫,同時也可抵消衛國對我威懾,不如以思水江為界,鞏固已經到手的四郡之地。”


    聞諾一言一席話,鹹王立時瞪其一眼,問盧皋:


    “盧愛卿,你也如此以為?”


    “是的大王,以我鹹國國力,能經營四郡已是極限。”


    “哼!”鹹王怒哼道,問高勳:“高愛卿,你以為呢?”


    “迴大王,臣以為六郡之地確實太多了,而且距我鹹國精華之地太過遙遠,短時之內難以有效控製。此外長孫國不是最為要緊的,要命的是晉國在長孫的二十餘萬人馬,至今並未大動幹戈,屆時晉王為報陔陵之恥,以我虎吞六郡為借口,聯合長孫、叛軍攻我,那是必敗無疑。


    而且誌國與我較好並非出自誠心,而是利用我國與晉國、長孫對峙,即便我軍能最後取勝,誌國再從背後一擊,我國非但六郡之地拿不到手,屆時數年消耗,誌國元氣已有恢複,而我鹹國一片廢墟,此時雷霆一擊,恐有亡國之危。”


    “卿等都如此以為?”


    鹹王大聲質問,盧皋、高勳異口同聲:


    “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督金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督金衛並收藏帝國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