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爐的堆砌並非是五百斤鐵爐加大加高那麽簡單,歸根到底是鐵爐耐火材料和力學結構的的改變。


    五百斤、五千斤量級同是煉鋼,五百斤量級集聚的熱能總量遠少於五千斤級,因此五千斤級鐵爐越接近爐底,爐溫越高,鐵水對爐壁腐蝕越強,五百斤鐵爐不是沒有,而是技術問題沒這麽突出。


    此外鐵水容量越大,爐壁的壓力越大,需要積累更多經驗,也需要科學合理的結構設計,不能一蹴而就。


    砡工派協助了鐵爐建設,但是不知道爐膛內耐火磚、耐火泥成份,所以即便知道構造,也是建不起來的。


    傳統耐火泥以石灰、黃泥、沙土為主,添加粘土、陶土製成。就耐火性而言其實很高,但耐高溫鐵水腐蝕性差,結構強度不高。


    用以熔煉少量鐵水問題不大,當鐵水一多,盲目加固鐵爐外部結構強度增加,其內部耐火材料強度成反比,由此將導致鐵爐燒穿甚至爆炸。


    百裏燕在耐火磚中添加了鋁礬土、少量水泥、礫岩粉、粘土、陶土和高嶺土。


    主要其作用的是鋁礬土與礫岩,製成高鋁耐火泥用以鏜爐。即便是現代,鋁礬土依然是耐火塗層的主要成分,有了這一配方,日後即便開工五百噸級高爐也沒有問題。


    砡工派總是喜歡無所節製的向對方索取,且不說過去幾年間,左門不知學得多少先進技術和思想,眼下這還沒落戶,就獅子大開口先提條件。


    而作為遏製各國諸侯日後興建大型鐵爐的重要手段,耐火泥的配方顯然是不能給的。不準哪天砡工派經不住誘惑,四處給諸侯興建千斤級鐵爐,倒黴的還是永興城。


    談判僵持兩天,段頌之又提出可以以砡工派四年前研究的新式技術作為交換,而且保證百裏燕從沒見過。


    其實百裏燕也根本不信砡工派能拿出什麽他沒見過的技術,除非把飛機開來。


    等圖紙擺到百裏燕麵前之際,愣也嚇一跳,是某種半球狀的蒸汽機,尺寸不大,半徑僅有兩米左右,圖紙是采用了百裏燕傳授機械製圖法繪製的新圖,而且結構十分成熟。


    不禁讓人懷疑,是砡工派逃難至長孫國後,從長孫國繳獲天船上發現了蒸汽機原件,秘密讓人給摸透了結構,照搬了過來,甚至不排除這幾年等比例放樣縮小,手工製作了了模型用於研究。


    從段頌之提供的消息判斷,這種半球形蒸汽機燒的還不是煤,是酒,而且應該是高純度酒精,燃燒酒精加熱鍋爐中的水,產生蒸汽推動牛皮蒙住的活塞,因此此種蒸汽機更像是一種四不像的內燃機。


    受技術理念、加工技術、工程學和理論限製,無法真正使之成為隻需燃料的內燃機,僅僅是煤炭蒸汽機之上做出的改動。


    但是酒精的熱力不如煤炭,所能提供的能量也少於煤炭,致使這種半球形蒸汽機有致命的缺陷,酒精會揮發,容易發生空氣爆炸,所以此種蒸汽機外部具有巨大的銅皮罩,並預設了兩處點火噴口。


    當酒精燃燒揮發時,點燃噴火口以減少空氣中的酒精,但結果是大量能量的流失和動力不足。


    砡工派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用了博源君姬豐的烈酒才勉強驅動仿製模型,砡工派甚至已經想到,可以利用蒸汽機提供動力,用以驅動機械傳動。


    顯而易見,這種奇怪的蒸汽機設計十分之成熟,而且搬到了船上,但使用酒精作為蒸汽動力燃料,卻非用於船體動力,一直困擾了百裏燕許久,這個問題直到兩年後禦客潛入天船得以弄清楚。


    蒸汽機所在位置還有一個銅製簡易泵體,是防止戰船進水之後,用以排水。


    酒精因燃點低,且易於燃燒,可以迅速點火,而煤炭則不能。


    大量煤炭需要提前半個小時,甚至一小時點火預熱,對於即將沉沒,必須自救的木質戰船而言,煤炭浸水之後無法點燃,但酒精型蒸汽動力隻需裝入鐵質密閉容器,則可迅速啟動,十分便利。


    此外煤炭熱量高,溫度極易滲透而波及木質船體,酒精燃燒時火浮在酒精之上,燃燒溫度低,溫度傳熱慢,隻需在隔熱層裝入水,即可有效阻隔熱量波及至船體。


    至於為什麽沒有用於船體動力,以蒸汽明輪船取代風帆,而繼續使用風帆,無外乎三種可能。


    其一,其技術理論積累遠不夠,尤其是數學、物理和金屬機械加工不成熟,材料學也受到限製。而蒸汽機用於輪船,需要工程力學、材料學以及動力學多門學科,木船的船體結構同樣也限製了裝機和零件的安裝,並非一蹴而就。


    其二,已經有了蒸汽動力船舶,飄入北海的這艘碰巧沒有使用蒸汽明輪作為動力。


    其三,是理念和技術領域,理念最終影響技術領域。如果想不到將蒸汽機用於船隻動力,自然也就不會有相關技術的誕生,甚至連火車也不會出現,因為沒人有超現實的理念,而技術行業產生於理念的拓展。


    百裏燕自己是很好的典型案例,論理論基礎,他並不占任何優勢,充其量數學、醫學強一些,掌握了基礎的物理和化學知識,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理念,他有更為超前的理念和廣闊的視野認知度。


    如黑色火藥、硝化棉出現數百年間,手榴彈一直以外源點火完成引爆過程。


    直到一戰十九世紀中後期出現撞擊雷管,而現鉛拉火管木柄手榴彈卻是在一戰前出現,比雷管手雷晚的多,手榴彈才真正完成實用化。


    其結構今人看來極為簡單,甚至人人可做,但解決這個問題足足花了四百多年,歸根到底是理念和技術瓶頸,限製了技術領域。


    最後,技術發展趨勢的可預知性是不可替代的。


    技術進步以理論和試驗論證交替迭代,如果未來認知是可預知的,意味著理論和研究的周期性可以極具縮短。


    百裏燕兩世為人,就如同走在森林中的獵人,拿著全開的地圖,而對手打著火把,走在迷霧當中不斷摸索前行。


    當清楚的知道現成發展趨勢和技術捷徑,通過捷徑規避技術發展周期,無疑是可行的。


    但科技樹和技術儲備的發展是不均衡的,但如果認知是可預知的,數學可以通過前期的基礎積累,從而演繹推理得出此後更為高級的內容,物理、化學同樣可以廣泛傳播,正如百裏燕所做的一樣。


    但工業和人力基礎卻不能,一切所預知的內容,無不需要人力和基礎工業的積累堆砌,因此出現熱兵器不可怕,出現蒸汽機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落後和固步自封。


    對於段頌之拿出的這一殺手鐧,百裏燕並不想承認他沒見過,但成熟現成的技術樣板,要好過他指揮著一群毫無概念的工匠摸索幾年來得強。


    作為交換,百裏燕同意以配方換取造出一比一樣機能用以生產,並追加了條款,沒有鹹國同意,不得出售成品及技術。


    而事實證明,其他諸侯國既沒有生產技術,也沒有使用蒸汽機的條件,同時初次投資配套工業體係的價格也不菲。


    不過百裏燕也耍了個心眼,段頌之沒繼續要價,於是二十萬寸銀之上百裏燕也沒提加錢。


    二十萬寸銀可不是二十萬貫金銀通寶,更不是二十萬貫銅錢,二十萬寸銀在當下不是小數目,段頌之知道鹹國發了橫財,但卻是不知道鹹國倒底深淺幾何,張嘴二十萬已經是獅子大開口,他也不敢再多要。


    以當下生產設備和技術,製造出一比一的樣機並不容易,隻能以原始手工鉗工,一銼刀一鑿子慢慢來,單單機身上五六直徑超過一尺,深度三寸的圓孔,沒有鏜床,純手工鉗工銼鑿,絕非一朝一夕所能搞定。


    技術的超前必然導致生產難度的增加,經費劇增,這筆錢怎麽也該由砡工派自己掏。


    段頌之隻以為造出了放樣縮小後的模型,可以照葫蘆畫瓢,實則把事情想的太容易。


    最終協議呈送鹹王,得知還要倒貼,鹹王肯定是不樂意的,但再不樂意,晉王就快到了,繼續拖著,到時候就不是二十萬根寸銀的事,是整個永興城被連鍋端,損失豈止是二十萬寸銀,人力、物力和投資的直接損失都不止兩三百萬。


    於是隻好硬著頭皮,國庫以永興城用款為名掏了三萬寸銀,鹹王內府掏了五萬,錢坊掏了五萬,永興侯府掏了四萬,永興城賬目黑掉三萬,湊齊了二十萬現金,而且是立馬先支付十萬預付款,足見鹹國的誠意。


    然搬遷段頌之一人說的不算,現在左門讚同,右門也讚同,最後要說服其他元老就必須有絕對的說服力。


    而鹹國支付的現金錢和技術合作承諾,無疑是段頌之作為代理掌門豎立自己地位,標榜功績的最大說服力。


    二月中旬,晉王、宋王一路慢慢悠悠抵達晉、鹹東南邊境,多半是坐船顛簸的不適,晉王在晉鹹邊境上岸後修整了半月,直到三月上旬棄船上岸,改由陸路入境江東郡,前往尹秧城,並在尹秧城接見了尹秧君方伯。


    同時駐紮北海郡三十萬晉軍抽二十萬人南下,駐紮於陔陵以北六十裏,雖未如盛元637年兵臨城下之危,鹹王依然心驚肉跳,催促趙遜從前線抽調五萬精銳火速迴防陔陵,百裏燕秘密調撥手榴彈五千枚用於城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督金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督金衛並收藏帝國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