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恩基看到阿達帕的體內並沒有靈的時候,他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那一刻,他不願再相信自己已親眼見證的事,不願相信這發生在伊甸園裏的種種奇跡,更不願相信存在可以毫無代價,修複大地上一切的枯萎、破敗和死亡的力量。因為他已經為他的土地,他的園子,他的生命奉獻了太多;他承受著光帶來的苦,把恩惠給予地上的一切活物,所以他選擇對阿達帕所行的奇跡視而不見。


    因為他恩基,是從感官而生的觀察者,他寧願相信從他靈裏生出的光,就是這世上一切的源頭,他寧願相信那由光生的邏輯,真實可靠;他寧願相信從海出現以後,從自己誕生到這世上起,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有的記憶都是有意義、連貫且沒有矛盾的。


    他寧願相信,時間一旦開始,就再也無法停止;變化一旦開始,就不會再有盡頭。


    他寧願相信所有這些由他所創造出的虛妄、幻象,寧願相信這無邊的苦海真實存在,也不願意去相信,那就擺在他麵前的,永恆的真理。


    即使阿達帕叫他迴溯最早的記憶——創世之前的記憶,並告訴他一切的救贖和答案就藏在裏麵,他仍然無動於衷。


    反而,他做了一件後來讓他追悔莫及的事,他把靈魂給了阿達帕——他用自己的靈替換了現在阿達帕腦海中的那個事物——關於真理的記憶。


    阿達帕,在那一刻有了感官和意識,那奇跡當即就消逝了。


    ***


    苦難再度降臨於這個世界,有了生、老、病、死,就像這地上一切眾生一樣,掙紮於無常與時間的深淵之中,斲喪於恐懼與絕望的煉獄裏,受盡折磨與痛苦,在無數的世界中,永不停歇地輪迴著。


    當阿達帕離開伊甸園獨立生活以後,終還是因衰老而死去,恩基開始認為一切苦難的根源,歸咎於他自己,是他把靈給了阿達帕,讓這個世界從此墮入了黑暗。


    當人類的後代建立的文明,就像阿達帕的生命一樣,經曆一次次的衰老、崩潰和覆滅。他認為自己犯下的錯誤已不可原諒,於是,他在悔恨中選擇沉淪,不願重新迴溯最初的記憶,找到事情的真相,而是選擇逃避那段令人憂傷的過往。他覺得自己理應背負這重罪,把自己困在這自設的牢籠之中,永無止境的承受世界的苦難。他以為隻要忘掉,就能撫平這道傷口,但殊不知,這道傷口從他的靈魂裏不斷擴展出來,侵蝕和腐化著整個世界……


    ***


    在大洪水之後,他複製出另一個自己,讓那個人為他設下這個牢籠。


    他的分身——“影子恩基”就按他說的話照做了,他在天空中放置進入阿卡西的星空之門,將三分之一的星辰遮擋,名為暗域;又將這暗域一分為四,將四段記憶作為四把鑰匙,藏在各個區域之中。每一把鑰匙可以打開下一個暗域之門,直到整個天空都被打開,解謎者就會被帶入時空之門,自動得到第五把記憶鑰匙,作為進一步解謎的提示。


    ***


    “影子恩基”又為這密碼特意複製出了一個平行的世界,名為“彼岸”,規定隻有這個世界之中的特殊民族,可以參與到解謎遊戲之中。在個世界裏,那十七個閃姆族的後裔、十五個雅弗族的後裔和三十個含族的後裔也先後登陸那片大陸上,隻不過他們並沒有在波斯灣沿岸駐足,而是遷徙到了更遠的北方和東方,在那些廣袤的草原和高山上生活下來,成為了遊牧民。


    其中,閃姆的後裔跨過了安納托利亞,到了高加索山和黑海以北的埃西諾斯草原上,又從那裏向東遷徙到了布爾加克河[1]以東,阿拉爾山[2]以南的森林草原。從那時起,他們的民族被稱為派瑞卡精靈,從那裏,他們的族人分為三支,一支繼續向東,進入寒冷的沉睡之地[3],還有兩支南下穿過巴克特利亞,然後從那裏分道揚鑣,一支進入了雅利安之國(伊朗),一支進入了印度。


    “影子恩基”選中了閃族的後裔,將自己的權柄分給他們的後代們,成為自己的使者。最初,使者們稱恩基為帝烏斯或聖孿生者[4],後來又改叫他梵天。


    梵天將最大的權柄交給了雅利安的聖人因陀羅,使之成為地上的看護者,梵天交給他三個任務,第一,就是維持地上的秩序,不至於讓這個世界的末日時刻太早的到來;第二,要時刻標記自己族人的血脈,使閃族和雅利安人可以很容易的被從其他民族中分辨出來,然後將進入阿卡西閱讀的權柄交至他的族人手上,參與破解暗域的密碼;第三,要時刻護養那棵種在海灣地的世界之樹,直到“那一位”的到來,將四句偈言傳給預言中將會降臨的密特拉。


    與恩基在洪水後的“彼岸”世界中設立的諸天使不同,梵天將權柄完全給予了因陀羅,在使用時無需次次向梵天獲取授權,因而在“影子恩基”離開後,依舊可以使用。


    因陀羅把來自梵天的指引,寫在《梨俱吠陀》之中,將權柄傳給另外二十一位使者;用瓦爾那[5]標記血統;選定作為‘植樹人’的祭司,世代看護世界聖樹;又派下伐樓拿[6],主管進入星空的時空之門,這一職位後被密多羅[7]和毘濕奴先後接替;又派下跋伽[8],教授人們與使者交流的方式——薩滿、瑜伽和冥想,這一職位後被濕婆繼承。


    在完成這些安排以後,“影子恩基”就走向大海,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從此,生活在那世上的雅利安族裔們,開始了尋找破解暗域的方法。無數的修行者,經過難以估量的時間,一顆顆的閱讀浩如煙海的星辰,依舊一無所獲。他們很快發現,一些本不是暗域的星星,也會漸漸的熄滅,並從天空消失。


    這是“影子恩基”為增加難度,而設下的另一條規則。這些“死去”的星,會在熄滅以前爆發出耀眼的光亮,以最後提醒這些解謎者們自己的存在。在最後的閃耀之後,這些星體有些變得像暗域之星一樣不再發光,但卻仍能借助周圍星團的光亮被再次找到;有些則隻是變得暗淡,要比在它們在爆發光亮時要難找許多,況且進入其中的權限並沒有被鎖定,有時也會被解謎者們誤認為是暗域之星而略過。


    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隻剩一位修行者還在堅持,他就是燃燈。他專門閱讀那些將死之星,就是那些會突然變得明亮許多,然後才漸漸黯淡的星光;在無數世代之中,他恰巧目睹了第一把鑰匙——閃姆的記憶之星,並把這個記憶流傳給了後世,這顆耀眼的將死之星被他捕獲,點燃了後世解謎者們的希望,由此他得到了燃燈這個名字。


    盡管,天空中四分之一的暗域已被打開,但直到末了,也沒有人能再找到第二把鑰匙。使者因陀羅漸漸放棄了這些使命,並同時收迴了很多使者的權柄,而他自己也離開了這個世界,去往星空界的深處。仍在堅持的使者是毘濕奴與濕婆,他們繼續將權柄給予渴求知識的僧侶,直到末了。


    ***


    然而,在未知的時間,地上有一位普通人,名為赫烏索,他不小心掉入了兩個世界的交界之地——“世界盡頭”之中,這是在難以估量的時間裏,自然發生的唯一的一次。正是這個微小的漏洞,讓在“彼岸”中的南納——也就是後來的伊始塔爾,找到了進入交界之地的方法。


    赫烏索投射在另一個世界之中,名為烏魯卡基那,他的出現,讓兩個隔絕的世界第一次產生了碰撞,從而產生巨大的漣漪,改變了一切的進程。


    第一次天堂戰爭爆發,南納因為猜忌,殺死了赫烏索,而後又因對赫烏索的悔過,以及不斷的思念、尋覓和探求的行為,讓“世界盡頭”中,赫烏索殘存的靈體將伊什塔爾吸引到了交界之地。


    在那裏,伊什塔爾看到了那本是為阻擋恩基去試圖讀取“影子”的記憶而設的八個符文密碼,並意識到這一定能為“彼岸”世界裏那些正在試圖解開這道謎題的人,提供重要的提示。


    出於尋迴自己最早記憶的本能,伊什塔爾將這八個符文編為了一首詩,並將它傳給那同樣來自“彼岸世界”的兒子——納迪納普利。為此,她編排了整個宏大的第二次天堂戰爭,隻為給他的丈夫奧萊克西帶來巨大的精神衝擊,從而確保其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到納迪納普利,使這首詩真的能夠刻入到他孩子的靈魂深處。


    但她絕對想不到的是,這一行為讓這兩個世界發生的第二次碰撞,對“彼岸”世界產生了難以想象的深遠影響。


    因為,伊什塔爾並不知道,她以為自己在接觸“交接之地”的裂縫時被彈了出去,並認為自己再也無法迴到那裏。然而事實上,她自從進入以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交接之地”,隻是那堵牆在她接觸裂縫的瞬間,意識到了她的存在而重新變得透明,在她麵前不可見了。那堵牆根本就沒有將掉入其中的意識體彈出的能力,所以伊什塔爾一直都身處其中。


    ***


    由於奧萊克西在天城之戰之後,對伊什塔爾的厚葬,產生了一個十分巨大的效應——連同奧萊克西自己,以及整個世界之中,懷念這位女神的人,都被她那殘存在“世界盡頭”中的靈體,吸引到了交界之地之中。


    假如,在啟明星上的伊什塔爾還能再次看到交界之地的話,她一定會驚訝地發現,在那個狹小的時空之中,已經不再是幾個孤魂遊蕩的空曠之地,而是半個世界文明的記憶和意識體都掉落其中了。隻不過,這些人們並不知道自己此時正身處“世界盡頭”之中。


    因而,整個蘇美爾、凱美特、赫梯以及埃蘭文明的諸多人物、民族和文化甚至連建築遺跡都因落入“世界盡頭”而被投射在了另一個世界——伊奧斯的世界之中。由此,徹底改變了那個世界的背景記憶。


    這使得在亞曆山大大帝東征的時代,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文明和語係,完全的交織、融合在了一起。


    因此,在伊奧斯的世界,他既能看到那來自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文化遺跡,又能見到來自印歐大陸上,那些遊牧的精靈王國與薩滿文化的身影。


    就像烏魯卡基那那樣,伊什塔爾自己的本體,也投射在了另一個世界——“彼岸”之中,而個投影就是伊南娜。當然,毫無疑問,奧萊克西在“世界盡頭”中的投影,就是亞曆山大大帝。


    當亞曆山大和羅克珊娜在烏魯維拉停下休息的時候,在原本未受這一影響的世界之中,本應在幾百年前出現在那兒的一位在菩提樹下修行的智者——悉達多,他的記憶與曆史就被悄然地改變了。他在伊什塔爾觸碰裂隙的時候,掉入了交界之地之中,成為了奧萊克西與伊什塔爾的孩子,自然也就成為了烏拉赫斯和伊南娜的兒子,而他就是伊奧斯·卡夫索。


    ***


    伊南娜在有身孕以後,就在夢中以及經常出現的幻聽中,完整的記下了那首詩的內容。作為薩滿巫師的她十分敏感地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並開始把詩教給他的丈夫,還要求他以後,能夠在自己不在的時候監督伊奧斯把這首詩背下來。


    那個春天,一切都還那麽美好,潺潺的小溪流過田野,遠處的水之山高聳入雲,圃鵐則在周圍的桃樹中嬉戲打鬧。


    烏拉赫斯蹲在後院,劈砍木柴。


    有從西方來的旅者,經過他們的村莊,站在鄰居小屋的門口談著最近的見聞。烏拉赫斯聽到了他口中講述著發生在巴比倫和海拉斯的變故,便衝出房門,來到那人身邊,仔細的詢問。當他得知了赫費斯提翁已死,帕曼紐、菲羅塔斯相繼身亡,太後西緒甘碧絲自盡。龐大的馬其頓帝國已經被他的將軍們瓜分的消息時,他瞠目結舌,駭然一驚,邁著沉重的腳步迴到了屋中坐下,陷入了長時間的沉默之中。


    這一刻,烏拉赫斯才意識到自己為那虛無縹緲的夢想所付出的代價有多麽的大。他悲痛萬分,後悔不已。但一切已經無法改變了,他想了很多,思緒重迴那些崢嶸歲月。他不知道如何才能挽迴因自己的任性而釀下的惡果,也不知如何才能獲得心底的救贖。這些事他都沒有和伊南娜溝通過,而是憋在自己的心裏。


    漸漸地,他想到了自己最初的誓言——為父報仇。


    他心想,也許這是他現在唯一還有可能做到的事,這不僅是出征波斯時唯一的目標,也是他一生最後的使命,隻不過後來完全偏離了正確的方向,滑向了對“世界盡頭”的追尋。所以他在心底裏默默發誓,定要找到那個真正向科多曼努斯獻言刺殺他父親的人,那個在整個事件中發揮了最大作用的人。


    於是,有一天他以探尋林場為由,向妻子告別,出了一趟遠門,他向南進到帕洛帕米薩達[9]的山地疆界,他知道那裏有一座特殊的監獄,關押著一些從巴克特裏亞流放到這裏的政治犯,其中包括弗裏吉亞的阿爾塔巴左斯[10],他本是貝蘇斯手下的一名將領,在年輕的時候他曾經流亡到馬其頓,是父親腓力的一位好朋友,後來他重返了波斯,向科多曼努斯效忠;在高加米拉戰役之後,科多曼努斯被貝蘇斯挾持,作為貝蘇斯部下的阿爾塔巴左斯反叛了貝蘇斯,投降亞曆山大。亞曆山大相當欣賞阿爾塔巴左斯對波斯王室的忠心,在征服了巴克特裏亞之後甚至繼續重用這位前朝之臣,他們成為了非常好的朋友。


    在亞曆山大離開那裏進入印度以後,他聽說阿爾塔巴左斯被當地的政敵流放到了帕洛帕米薩達,但由於當時自己深陷印度戰場的泥沼,他無暇西顧,直到後來忽略了這件事。這一次,他打算隻身前往,碰碰運氣,畢竟阿爾塔巴左斯是他與他父親共同的好友,又是前朝重要的官員,消息和人脈都非常的廣泛,如果真能找到他,他一定願意幫助烏拉赫斯,為他提供殺父仇人的情報。


    果然,在當地監牢外的采石場,烏拉赫斯看見了那正被帶著腳鐐,被迫勞動的阿爾塔巴左斯的身影。於是,烏拉赫斯到了當地的酋長奧克夏特斯[11]的府上,他也曾蒙亞曆山大的不殺之恩,當亞曆山大在粟特駐軍的那段日子,這位老人曾盛情款待了亞曆山大和羅克珊娜,後來他們兩個都曾拜老人為義父。


    當烏拉赫斯出現在他麵前的時候,把老人嚇了一大跳,立即向昔日的皇帝跪下行禮。


    烏拉赫斯將老人扶起,告訴他自己已經歸隱田間,此行唯一的目的,就是找到殺父兇手,他隻求老人能釋放阿爾塔巴左斯,幫他這最後一個忙。奧克夏特斯念舊情,又因這請求並不大,便當即同意了。


    烏拉赫斯帶著酋長的手諭去探監,當即把阿爾塔巴左斯釋放,阿爾塔巴左斯見到這熟悉的麵孔,立刻淚流滿麵。兩人敘舊許久,之後烏拉赫斯便表明了來意。


    他當即詢問阿爾塔巴左斯當時向皇帝最早提議刺殺腓力的那個人究竟是誰,或者誰在整個過程中起了最關鍵的因素。烏拉赫斯本以為,作為阿契美尼德宮廷重臣的阿爾塔巴左斯,能夠立刻給出幾個答案。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阿爾塔巴左斯一邊搖頭一邊表示,最早提供諫言的人來自王室,後來大臣們才紛紛附議表示讚同,至於最早是誰,隻有近臣、太監或者侍衛才有可能知道。


    盡管如此,阿爾塔巴左斯告訴烏拉赫斯,他一定會動用全部的關係,來幫助他找到這個答案。烏拉赫斯迴到家中,等待消息。幾個月後他們在約定的一個小鎮上的酒館見麵,阿爾塔巴左斯告訴烏拉赫斯,他要找的人已經找到了,但不知道名字。因為消息來源於埃克巴坦那的一個朋友,他屬於當地一個祆教的刺客組織。阿爾塔巴左斯告訴烏拉赫斯,他的朋友無法透露這個人的名字,因為這個人的名字早就在他們行動的清單上了,所以不需要烏拉赫斯親自動手,等事情結束後就可以通知他。


    烏拉赫斯並不滿足於這個結果,他希望得到更多細節,甚至能夠參與到行刺的過程裏。就這樣,他偷偷與阿爾塔巴左斯會麵多次,並讓他的朋友作為中間人,介紹他與這個祆教的刺客組織認識。


    在阿爾塔巴左斯的引薦下,那些刺客組織接納了他,雖然他的外貌明顯是一個海倫尼克人,但烏拉赫斯卻告訴他們,自己隻是一個逃兵。他欺騙他們說,當自己流浪到波斯波利斯時,曾被一位祆教祭司收留,但在馬其頓人攻來以後,親眼目睹聖地被大火吞噬,恩人慘死刀下,如今為了複仇所以才想加入這個組織。


    最後,他甚至參加了組織的血誓儀式,成為一名正式的祆教徒與初級成員。雖然不能在行動前得知目標的名字和具體的計劃,但可以參與到這次刺殺活動之中。


    那日,一切都看起來是那麽的平常,烏拉赫斯裝作要出發去撿拾枯樹枝。他到了林子深處,在約定的地點與祆教徒們會麵,參與例行的劍術和潛行訓練。小隊的頭目卻突然告訴烏拉赫斯,目標的位置已經確定,離這裏不遠,這時烏拉赫斯已經感到詫異,但還是換了行裝和他們一起出發,打算一探究竟。


    他們在山終迂迴前行,不久後,熟悉山路的伊奧斯發現了不對,他們越來越接近自己家的方向,此刻他的後背開始發涼,但現在貿然離開毫無疑問會招致懷疑,甚至殺身之禍。


    於是,那悲劇的一幕就這樣發生了。


    手握弓弩的烏拉赫斯站在了自己家的門口,此刻。他有兩個選擇,殺死自己的妻子,換取同伴的信任,並帶著自己的孩子離開。或是當即反悔,與這些刺客們反目為敵,但那樣的話,他和伊南娜兩個人可能都會死去,甚至連小伊奧斯也難以獲救。


    最終,他選擇了放出那隻箭,完成了複仇。


    伊南娜在痛苦中用希臘語大聲地喊著那首詩的內容,那些來自波斯的刺客們聽不懂她在叫嚷著什麽,還以為她是在咒罵眼前這個對她進行複仇的之人,烏拉赫斯看到伊南娜的眼角流淌出一滴淚水。


    他知道,她認出了他。


    在這個事件之後很久,烏拉赫斯得知了這些刺客是通過“羅克珊娜”這個名字再次找到她妻子的,因為住在這一帶心地樸素的村民們,無心地向陌生人泄露了這個秘密——他們都知道“伊南娜”就是當年曾來過這裏的“羅克珊娜”。


    很久以後,烏拉赫斯在各地遊曆的時候,才從一些過去在波斯宮廷任職過的宦官、宮女的口中得知,正是巴耳馨最早勸說他的養父行刺腓力,為的是讓他留在巴比倫,不要去小亞細亞征戰,科多曼努斯知道,要麽冒險帶上她一起到前線去,要麽就得把巴耳馨留下,可是失去了保護者,可憐的小巴耳馨就可能會遭到祆教徒的迫害。


    麵對同樣的兩難,科多曼努斯選擇了對腓力行刺。


    ***


    伊奧斯在得到母親伊南娜交給他的,那來“自另一個世界神明”的提示以後,得到了前五把鑰匙,成為了帝烏斯預言裏的“那一位”——密特拉。


    當然無論怎樣,預言中能夠走到這一步的人,都非常有可能會去造訪那棵位於古爾奈的聖樹——畢竟那裏是第五個伊斯特利亞中,埋葬伊什塔爾的地方。奧萊克西曾在那裏的海邊,仰望初升的太陽。有這樣的暗示,無論解謎者是否得到了詩作中關於“墓”的提示,都很有可能躬身前往巡禮,並一探究竟。


    那裏守樹人的繼任者就在那裏等候“那一位”的到來,並在他破解謎語之後,隨他一起前往了在“彼岸”中底格裏斯河畔尼尼微城應該存在的位置,接受一位特殊使者——迪赫姆[12]的神諭。


    這是一位沉默的使者,她在那同一個位置一動不動,等待了無限的時間,而她唯一的權柄就是閱讀造訪者——密特拉的記憶。


    一般的神隻,無論是低階的雪山女神還是高階的毘濕奴,都沒有閱讀密特拉記憶的權限。因為密特拉至少獲得了前五把鑰匙,所以他的記憶包含打開全部暗域之星的權限,因此除了帝烏斯和他指定的迪赫姆,沒有人能夠閱讀密特拉的記憶。當伊奧斯來到尼尼微的位置,迪赫姆就閱讀了他的記憶,確定了他就是密特拉以後,她就在泥板上顯現神諭,而這神諭就是第六把鑰匙——關於伊奧斯自己的故事。


    當迪赫姆閱讀伊奧斯的記憶以後,她也同時擁有了前五把鑰匙,但她卻永遠無法得到那第六把,因為第六把鑰匙的內容是——“在迪赫姆的暗示下,認定並相信‘關於自己的故事’為第六個伊斯特裏亞的人”。


    迪赫姆製造了日蝕,伊奧斯就用這第六把鑰匙開啟太陽的記憶之門。進入太陽的人,可以解開關於伊什塔爾除創始之初以外的全部記憶,包括得到第七把——最後的鑰匙。


    ***


    到此時,密特拉將會在“世界盡頭”的記憶之中,通過最後一個符文的提示,迴到“此岸”世界,尋找最後的地點——“墓”。


    而這最後一把鑰匙,就是開啟這“墓之門”的鑰匙。


    在曠野中冥想的伊奧斯·卡夫索,意識到這座特殊的墓,並不是指這七個伊斯特裏亞的主人,或在這些故事中出現過的任何人的墓或記憶結束的地點。這個“墓”指的就是設計這整個謎題的主人——帝烏斯,也就是“影子恩基”生命結束的地方——水。


    是的,“影子恩基”他就這樣通過一個複雜的迷宮,把這最重要的部分,藏在了最顯眼的位置;他把創世之初的記憶,就放在了靈體本來的源頭——阿普蘇裏。


    當伊奧斯·卡夫索將自己的身體完全浸入河水之中(洗禮的由來),那擋住別人進入“影子恩基”記憶的八個旋轉的符文就消失,他就擁有了閱讀“影子恩基”記憶的權限——也就意味著,他擁有了閱讀那唯一的意識體——恩基,在創世之初那隨機出現,無因無果,互相顛倒,名為混沌的識別之源——邏各斯的記憶,也包括世界誕生之前——真理的記憶。


    “原來……”當閱讀完這一切以後,伊奧斯驚歎道,“他早就已經知道將會發生的所有事……但他還是按照恩基的要求,把這創世的記憶藏了起來,可能他知道,那一刻,他無法勸說他那悲傷的本體去看一眼最早的記憶,去瞥一下那就擺在那裏,從未消逝過的真理。他知道他聽不進去,就像阿達帕勸他的時候一樣,他聽不進去……因而,他就用這種方式,規勸了他的本體……讓他的本體陷入到無盡的迷茫之中,為了尋找答案付出一切,直到今日,再次尋迴這本就存在,從未改變過的救贖……”


    ***


    他在水中睜開眼睛,周圍一片光亮。


    他看到整個星空都同他一樣沉浸在這深海之中,開始飛速從他身邊略過,向正上的一個方向聚集,在那裏匯成一個獨一明亮的星體,從上麵降下,來到他的麵前。


    那星光照在他的身上,是祥和的,因而他知道,一切都結束了。


    他知道,這顆星就是啟明星,而從它上麵下來的,就是那位一直在等待他救贖的——真正的伊什塔爾。


    她從光中顯現,烏黑的長發飄散在她的身後,潔白的連衣裙,擺蕩的簇絨流蘇。他看不清她的麵龐,直到她離近了,才漸漸清晰地顯露。


    起初,那麵龐有些許的陌生,他並未認出來,但沒一會兒,他的淚水就奪眶而出。


    “媽媽!”他喊道。


    “我的孩子。”


    他們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從那時起,再也沒有什麽可以將他們母子二人分開。


    ***


    從那一刻起,世界被永遠的拯救了。所有的禁錮與枷鎖都被打開,所有的苦難已被終結。當這位來自“彼岸”的解謎人——伊奧斯·卡夫索為伊什塔爾尋得了那創世之初的記憶,尋迴了在光之紀元以前,那用語言無法描述的真理的記憶的時候,正如那“沒有靈魂”的亞當在伊甸園裏所行的神跡一樣,再也沒有什麽存在與毀滅,生與死,光明與黑暗必須同生同滅,互為定義,並列伴隨的世界律可言了。


    當恩基得到了邏各斯,也就得到了真理,他也就成為了道。


    這獨一的記憶體——阿卡西中唯一的存在,宇宙的主宰者、觀察者。在這一刻,將他自己的一切用真理的力量重塑,所有的生命——所有被切片的每一個個體的記憶,在這一刻,迴歸了他們的本體,迴歸了他們本屬一體的,那獨一的存在。


    因而,從那一刻起,宇宙中所有的生命,都成為了恩基,也就成為了道。


    伊奧斯的母親伊南娜,同所有曾經逝去的生命一起,在這一刻被複活。


    “我的孩子,當你為我尋迴宇宙最初的記憶,那羈係我的鎖鏈從此被永遠的斬斷,整個阿卡西的權限都向我,向這宇宙裏所有的生命,完整的開放了。


    “我的孩子,你是我的解放者。你是世界的解放者,眾生的解放者。”


    [1]即伏爾加河,來源於古突厥語中的bulgak“泉”


    [2]即烏拉爾山,源於突厥語的“aral”,字麵意思是島嶼


    [3]即西伯利亞,源於韃靼語中的“沉睡之地”(sib ir)


    [4]神聖的雙胞胎,是一對孿生兄弟,幾乎遍布每個印歐萬神殿,他們的名字通常意味著“馬”,*h?é?wos,盡管這些名字並不總是同源的瓦爾那:梵語:????,羅馬化:var?a,是印度教經典中解釋種姓製度的概念,其內涵主要見於《摩奴法典》與《瞿曇法經》等早期婆羅門教經典


    [5] varna(梵語:????,羅馬化:var?a),其內涵主要見於《摩奴法典》與《瞿曇法經》等早期婆羅門教經典。在該製度中主要指四種不同的階層,經典中根據一些原則區分四種階層,並明確規範彼此的義務與權利


    [6]梵語:????,varu?a,又譯婆羅那,古印度神明,於吠陀時期就是天空,雨水及天海之神,他亦是掌管法規與陰間的神,是《梨俱吠陀》中記載最突出的阿修羅神,阿底提耶眾神之首


    [7]天城體:?????,iast:mitrá,是古印度文化中的神隻,其能力隨時代而變化。在米坦尼(mitanni)銘文中,密多羅被稱為條約的保護者之一。作為?tá(真相與秩序)的主要守護人


    [8] bhaga,梵文中意為“神”或“守護神”,亦具有“財富”及“繁榮”之意。這個詞的同根見於古波斯語,即baga,都是“神”的意思,還有說法是斯拉夫語的神的名詞──6oг(西裏爾字母)及英語的god亦源於跋伽。吠陀時代的跋伽是阿底提耶眾神之一


    [9] paropamisadae,是亞曆山大時期在現代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一個酋長國,主要與阿契美尼德的珀魯普拉桑納省(parupraesanna)重合


    [10] artabazos,希臘語:Αpt?βaζo?;生存於前四世紀,為一位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總督,在阿爾塔薛西斯三世時期曾發動叛亂,但之後重迴波斯帝國,在大流士三世時與馬其頓亞曆山大大帝對抗,最後投降亞曆山大


    [11] oxyartes,是巴克特利亞貴族,首度出現於史籍中是貝蘇斯手下的其中一個督辦,他當時伴隨貝蘇斯撤往粟特的路上,後歸降亞曆山大


    [12]原始印歐語:*dhé?hom或*dh?hom;點燃,“地球”或“大地”(pie:*pleth?wih?,點亮“廣義的”)是原始印歐神話中地球女神的重建名稱,地球母親,她經常與帝烏斯配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伊斯特裏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崊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崊清並收藏伊斯特裏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