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三十萬字了,激動人心,我覺得自己又過了一個坎。


    每一間寺廟,每一座道觀,皆有一位前賢,令破戒和張如塵如同求學的寒窗學子,不斷地去聆聽佛法、道法,吸引其中的精要,完善自身,或領悟,或成長。


    這時,破戒進入下一間寺廟,上麵的匾額寫著八個字:誠之所至,金石為開。


    廟中,一老僧正在抄錄佛經,佛經名為《佛國記》。


    破戒雙手合十,問道:“佛友如何稱唿?”


    老僧看到來人,放下手頭的活,同樣雙手合十,道:“老衲法顯。”


    破戒點頭,原來是著名的法顯大師,於是他行大禮,也同樣做了自我介紹,“貧僧法號破戒。”


    為什麽說是著名的法顯大師,因為他在已過花甲之年的62歲從長安出發,穿行大戈壁,經西域三十餘國,過喜馬拉雅山九死一生,行程數萬裏。曆經14年,於412年到達山東半島的青島嶗山。他不僅帶迴梵本佛經數十種,譯經數十卷。並撰寫了國內第一部旅行記《佛國記》。後人評說法顯之所以能完成如此艱苦卓絕的旅行是因為:一來他有誌,誌在求法,有誌必誠;二來他誠心,誠之所至,金石為開;三來他有膽識,雖臨必死之境卻能不顧安危,百折不撓,實為難能可貴,是為後人歎服。


    當然,以上是後世經書的記載,破戒之所以知曉,是因為,當年,法顯大師途經喜馬拉雅山,曾拜訪過大乘佛寺,留下畫像以及他的佛法,不曾想,再次竟能見到,還能與其論佛法。


    破戒想了解當年的情況,便問道:“大師為何當年已是高齡,還要西行求經?”


    老僧法顯雙眉修長,為破戒講了個故事。


    東晉隆安三年,那一年,法顯六十五歲。


    在那個時候,戒律經典缺乏,佛教教徒無法可循,從上至下,僧侶窮奢極欲,無所不為,無惡不作,失了佛性。這讓法顯意識到,必須維護佛教‘真理’,矯正時弊,但靠他自身顯然是力不從心,因為他的佛法有限,無法教化他們,於是,那一年,他做了一個決定,西行求經。


    西行求經,說來簡單,實則艱難,一路艱辛,無法言喻。


    他們遇到漫天風沙,曆經冰天雪地,走過懸崖峭壁,跨越山川大河,隻為西行取得真經。


    當他們到達龜茲國境地時發現,原來,這些佛國早已湮滅在曆史塵埃中,無奈,他們隻得繼續西行,尋找上乘佛法。


    出發時,他們是四人,但途中有人因劫難而去世,有人流連美好而留下,最後隻剩下他一人繼續西行。


    他所擁有的古籍記載,西行路上會遇到很多佛國,但當他走到地圖上顯示的地方時,昔日風景早已消失,他想找尋的佛法自然不見蹤影,無奈,他隻得上路,一路西行,不求取到佛經不罷休。


    上了年紀的他早的很慢,但他不曾放棄,也不曾鬆懈,每日日出而行,日落而停,如此反複,數年之後,曆經千辛萬苦,他終於到達師子國,也就是僧伽羅國。


    此國有紀念佛來此渡化惡龍的大塔,有無畏山僧伽藍,有前王從印度取來的貝多樹,有聲名遠揚的佛牙。在無畏精舍東四十裏,有跋提精舍,有二千和尚;城南七裏有摩訶毗訶羅精舍,和尚三千人。這裏的國王篤信佛法,因此佛教非常興盛。法顯在這裏聽到天竺道人誦經,內容講的是佛缽,他落淚,他終於找到了他想找的‘佛理’,於是乎,耗費兩年時間,他終於將‘佛理’寫成,而後再次曆經劫難,終於將真經帶迴國,自此以後,佛法盛行,戒律森嚴。


    可以說,後世佛教不斷,法顯是大功勞者。


    聽罷,破戒起身行大禮,“貧僧替世間佛者謝大師,若非大師誠信,後世無佛。”


    老僧迴禮,並未居功自傲,仍是平靜的說道:“老衲隻是做了該做之事,無愧於心,若是不為,有愧於心。”


    破戒點頭,再次恭敬道:“大師之心,至真、至誠、至善,為我輩之楷模。”


    迴歸主題,老僧法顯問道:“何為誠心?”


    破戒答:“誠實坦然之心。”


    老僧法顯繼續問:“何為真心?”


    破戒答:“真實無垢之心。”


    老僧又問:“何為善心?”


    破戒答:“有感而為之心。”


    最後,老僧看著破戒的眼睛,問道:“若有人對你不誠,不真,不善,你如何為之?”


    破戒雖然雙目失明,但卻如同可見,與老僧對視,嚴肅道:“以我誠心,以我真心,以我善心,待他、愛他、為他。”


    結果老僧一笑,問:“那你還有甚疑惑?”


    破戒笑了,迴答:“多謝大師傳授。”


    在破戒離開寺廟前,老僧送了他一句話:“水滴穿石,貴在堅持。”


    ??????


    而此時的張如塵正在一座道觀中,與一個手持羽扇,身穿八卦衣的老道在認識。當然,這個老道,是黑發,年紀上相對於其它老道來說要小上一些。


    “貧道武當山張如塵見過孔明先生。”張如塵雙手作揖,恭敬道。


    坐在對麵的老道將手放在張如塵手上,示意他不必如此,都是道家子弟,沒那麽多規矩。


    看著眼前之人,張如塵心中有些激動,因為此人名頭實在太大。


    孔明先生,何人?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道號臥龍。


    這裏可能有人要說了,他不是儒家嗎?當然不是,他是根正苗紅的道家子弟(不信可以百度)。


    其實後世對於諸葛亮的評價是褒貶不一。


    有人說諸葛亮厲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雖隱居臥龍崗,卻遍觀天下大勢,料事如神,時出錦囊妙計,設壇做法借東風、夜祭北鬥,加上他的諸多經典故事,自然是極為推崇。


    但也有人說諸葛亮是愚忠,為什麽這麽說?說到這,就要扯到劉備的兒子阿鬥,也就是劉禪。


    在影視中,都在罵阿鬥,要不是阿鬥,趙雲用得著在長阪坡之戰中七進七出?其實這時候阿鬥是無辜的,那時他尚在繈褓之中,隻是個剛出生的孩子,他有什麽錯?


    當然,之所以說諸葛亮愚忠,是長大後的他。


    阿鬥自小便被立為皇帝,其為人不思進取,隻知道吃喝玩樂,就算是諸葛亮傾盡全力,也是黯然神傷,心力交瘁,長久積鬱之下,為日後的死結埋下禍根。


    諸葛亮再世時,沒能教好阿鬥,但是依然擁立他為王,因為阿鬥是劉備的唯一血脈,為了盡忠,他選擇扶持阿鬥。而在諸葛亮死後,阿鬥就徹底的開始了敗家,直至將江山都敗光。


    結果,後世將責任都推到了諸葛亮的身上,要麽說是因為他有眼無珠,一直堅信阿鬥會好起來的,結果事實證明,非但沒好,越來越爛了。還有就是說,都是他的愚忠,擁立阿鬥,導致後來阿鬥敗光了江山,總而言之,都是諸葛亮的錯。


    其實,他有什麽錯?盡忠有錯?作為一個臣子,難道他不應該盡忠?要知道阿鬥是劉備唯一的血脈,他不用阿鬥去擁立誰?


    也許,其實他也知道,阿鬥是扶不起,因為人性這個東西,其實從一開始就注定,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自然看透阿鬥。但是那時的局勢令他隻能擁立阿鬥,為何?因為三分天下,蜀地並不安全,鄰居不斷地騷擾,讓諸葛亮根本分身乏術,沒有精力再去培養一個新的皇帝,隻能繼續扶持阿鬥,等到他統一三國,到時候再選擇合適的人選繼任皇位。但可惜,在五丈原之戰,他沒能熬過去,就此撒手人寰。


    當然,阿鬥到底傻不傻,是真傻還是裝傻,而諸葛亮是因病還是因為其他原因而逝,這個就不做猜測,看看史書吧。


    張如塵和諸葛亮相對而坐,兩人中間擺放著一張桌子,桌子上有著一壺熱茶,以及兩個空杯。


    諸葛亮親自為張如塵斟茶,而後碰杯,張如塵雙手舉杯,以茶代酒,一飲而盡。


    喝完茶,諸葛亮搖著羽扇,問道:“進來時可看見門上匾額寫著什麽?”


    張如塵點頭,答道:“靜竟敬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都市之叫我大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帝瞑.QD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帝瞑.QD並收藏都市之叫我大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