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們迴憶學生時代。


    有文名為《桃花源記》,乃是東晉時期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所寫。


    陶淵明何許人也?人盡皆知,其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先生”,乃是中華曆史記錄上的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閑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智,不同流俗。這裏不說他前半生的經曆以及性格,隻說在其後半生,曆經滄桑,厭倦官場之後的人生寫照,可以用一句詩來概括——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最後還是要迴到他的稱號——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為什麽會有這稱號?自然是跟他的經曆和文風有關。


    陶淵明曆經官場爾虞我詐,心累疲倦,後歸返田園,自此怡然自得,灑脫一生,他所作的田園詩皆是淳樸而又夢幻,是人心深處最為向往的意境,因此被南朝鍾嶸稱唿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在他的詩作中,最出名的要數《桃花源記》,其中所寫乃是世人之向往,如幻泡沫。


    那麽既然是幻想,那麽自然而然會有人想,其詩作所言皆隻是想象而已,並非真實存在?這一點,陶淵明不曾承認也沒有否認,也許是覺得沒有意義,也許是覺得沒必要。為什麽沒意義?因為那隻是聽一個漁人說,為什麽覺得沒必要?因為說出去也沒人信,那麽無論有沒有人信,隻要他信就夠了。


    我想即我意,我意即我想,不說在不在,不再說不在,它在不用說,不說它也在。


    在這裏,有一點不能忽略,那就是在當時,其實陶淵明並非詩詞大家,他的詩作並非大眾所推廣,在這首詩剛出來時,有很多人取笑他,說你是不是做夢做多了,怎麽會想到這種事情,這天下哪裏有這種世外桃源?況且,你說有個漁夫,是哪個漁夫?如果你說的是真的,那就讓他出來作證。


    對此,陶淵明灑然一笑,他不做解釋,也不做爭辯,任人遊說,因為,他隻是作為一個聽眾,雖然了解事情始末,但究竟真假,他無心追究,因為他向往那樣的生活,他多麽希望自己就是那個漁夫,能夠遠離這個紛爭亂世,過著那種田園生活。


    其實在曆史上,這樣的故事很多,隻是都不曾記載下來,或者流傳下來而已,因為有很多人試圖尋找,都沒有找到,就好像“天涯海角”,究竟在哪裏?誰也不知道,誰也找不到。


    所以在這裏,可以做出兩種猜測,其一,那漁夫所說為假,隻是想逗逗陶淵明而已,不曾想竟然演變成這樣、其二,那漁夫所說為真,他親身經曆,並且親眼所見,隻是後來再尋找時連路都不見,更不要說找到桃花源,這如何解釋?唯有一個解釋,那就是他親眼所見、親身經曆皆為虛幻。這倒不是說這一切都是他想象出來,而是有存在讓他看到虛幻的這一切,那麽既然能夠讓他看到,自然能讓他看不到,這就能解釋為什麽這個漁夫在之後找不到這桃花源了。


    那麽這存在是什麽?自然不會是人,那如果不是神仙,就隻能是魑魅魍魎中的一類了。那麽究竟是精、靈、鬼、怪哪一類?那就不得而知了。


    這裏可能有人要問,那會不會是這桃花源一直在移動,所以後來找不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後麵的文中: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複得路。


    翻譯為: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迴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裏去,報告了這番經曆。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也就是說,漁夫在這桃花源裏住了了好幾天,等他出來時依舊是按照原路返迴,並沒有什麽變化,所以可以將移動這個可能性排除。


    (以上為作者君自我想象,因為桃花源記這個故事是上學時的夢,作者君希望那個漁夫的經曆是真的,這個桃胡源也是真的)


    在穿過一片茂密的草叢後,清玉和清顏目瞪口呆,破戒和張如塵為之一震,此情此景,一生難忘。


    這是一個村莊,一個普通的村莊,但是普通的村莊裏有著不普通的建築。


    隻見村莊分為兩部分,中間的小路是一條分界線,在路的左側,皆是道觀,而在路的右側,皆是寺廟。


    很明顯,這是兩方陣營,道家和佛家。


    見到老農夫迴來,道觀和寺廟中走出數道人影,不是老僧就是老道,皆與老農夫打招唿。


    一個老僧問,“施主砍柴迴來啦,今日可有心得?”


    老農夫哈哈笑道:“大有心得。”


    一個老道問,“施主砍柴迴來啦,今日可有收獲?”


    老農夫笑著迴應:“大有收獲。”


    三方已然是老友,雖話不多,三言兩語罷了,但並不妨礙他們之間的熱絡。


    當見到其身後的破戒和張如塵以及清玉和清顏四人時,老僧雙手合十,微微躬身,老道則雙手負後,輕輕頷首,皆是表示歡迎,以及善意。


    此時的清玉和清顏見到這麽多長者,並且對方都是很歡迎他們,他們自然也是很開心的迴應,雙手合十,乖巧的說道:“阿彌陀佛。”


    老僧和老道皆是慈眉善目,和藹可親,對於這兩個孩子,他們打心眼裏喜歡,於是一方拉著一個,聊了起來,比如你叫什麽名字,是什麽榕樹成精?看來有很多奇遇,當兩個孩子說自己修佛時,老僧微微點頭,我佛中人是也。而老道微微搖頭,可惜有緣無分。


    奇也,怪哉,這裏的人都能看到清玉和清顏這兩個精類,並且一眼便看穿了他們的底細,但無人覺得奇怪。


    破戒和張如塵愣在原地,久久不能迴神。


    為何那麽多經書中記載的人會出現在這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都市之叫我大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帝瞑.QD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帝瞑.QD並收藏都市之叫我大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