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兵結束之後,劉卓又開始了在遼州時候的日子,將兩萬的士兵,按照各自的擅長列成千人隊。
然後,由高景軒、袁少恆、王嗣澄、蘇暉、陸瑾、方國棟、段千秋、宋無雙、趙星塵、徐可安、蔡壯、唐林、趙謙、王大虎等擔任千人隊隊長。
徐長庚、張寧遠、吉達、王北風、衛道五人各統領三支千人隊,剩餘五千人馬劉卓親自指揮。一眾將領的官職、任命也一同與奏疏發往中樞。
劉卓不斷的將各隊將士打亂,重新編製,就是為了降低某將官對於底下士兵的影響。說白了,劉卓就是不想過度依賴手下,想將所有的軍隊控製在自己手中。
明朝後期,絕大多數的將領掌握著軍隊,說是將領的私兵也不為過,這倒也不是劉卓獨創。就算朝廷拉攏了軍中的幾個將官,也於事不補,無濟於事。
由於係統的存在,劉卓可以清楚的觀察到這些將官中有那麽一兩個與自己親屬關係沒有達標,時間已經持續了很久。不用想,絕對是上麵的手筆。
由於人數增加,在營中訓練就稍顯擁擠。劉卓也不再擴建,直接帶著浩浩蕩蕩的兩萬人在海邊開始苦練。
海邊俯臥撐、負重訓練、耐力鍛煉、雙人比武等等,隻要是能想到的科目,全部給安排上。
在這一日又一日的訓練中,多數士兵也見識到了劉卓本人,也看到了劉將軍在十多人的圍攻中不落下風。這一幕幕的場景刺激著在場的諸多士兵,下狠勁操練。
就算是到了十一月份,依然有大量的士兵光著膀子在寒風中奔跑,帶頭的自然是劉卓。這也是為了讓兩萬多將士可以在遼東盡快的適應寒冷的環境。
當然,劉卓還是做了大量的預防工作,萬一因為訓練出現凍傷就不太好了。直至十二月份,一場大雪降臨,劉卓算是暫時中止了訓練的進程。
雖然大雪原因不能操練,但是可以識文練字啊,這就難為在場的一眾大老粗了。當眾人得知這是每年考核必考科目後,一幹大老粗,挑燈習字。
北京城中。
皇城的一處大殿內,天啟小皇帝端坐龍椅看著魏忠賢遞過來的奏疏。不時眉頭緊皺,不時臉上露出喜色。
突然,天啟小皇帝大笑一聲:“哈哈哈,好,不愧是朕看中的賢才良將,這下看那些朝堂的的東林黨人有何話說。”
魏忠賢自然是清楚天啟皇帝的為何大笑。但他永遠不知道正是他的幾處閑棋,才促成了劉卓提前駐軍遼東。
“陛下,看來劉巡撫是自信可以守住,才打算進駐遼東。如此的話,距離收複遼東不遠矣。”魏忠賢拍著龍屁。
“朕記得當初,劉卓說練兵三年、五年培養出一批可以與後金八旗抗衡的野戰精銳。如今提前駐守,會不會有些著急了。”天啟皇帝有些擔憂。
“陛下,兩者是不衝突的。在依靠城防的前提下,我軍據城、據險來守衛,完全不懼後金。若是在平原某處,野戰肯定是不敵後金的。劉將軍熟知兵法,自然是清楚的。”魏忠賢向天啟皇帝解釋道。
“劉卓才能不凡、出類拔萃,看來收複遼東的重任就在此人身上了。”
“孫承宗經略遼東,耗費巨資,修成寧遠防線(天啟五年修成寧錦防線),一味防守。毛文龍在遼東也隻會小打小鬧,枉費朕曾經對他抱有厚望。”
天啟皇帝心中也有一張算盤,雖然劉卓做事不循章法,但是這人辦實事,還做事。
況且,此人自接任登萊巡撫以來,從未向朝廷表示任何的難處,也沒有向朝廷要糧要銀子。就地籌集,自行解決,這才是體恤朝廷的好官啊。
與孫承宗、毛文龍、王在晉之流相比,劉卓簡直比他們好了千倍萬倍。如若早早的將寧遠防線耗費的錢糧用在劉卓身上,或許遼東早就已經收複了。
“陛下聖明,劉巡撫確實能力非凡。”還好這人是自己當初大力舉薦的,早早投靠自己,也不枉費當初承受的壓力了。魏忠賢心中暗自竊喜。
“若是讓劉卓兼任山東巡撫,你覺得怎樣?”天啟皇帝試探性的詢問。
“陛下,如若讓臣實話實說,那肯定是極好的。劉巡撫在登州的那些舉動處處都是為百姓考慮,還有明年動的工水泥路。這些樁樁件件都透露出,劉巡撫擅長組織、協調,同時也深得民心。”
“但是,陛下,劉巡撫才二十出頭,如若早早的出盡風頭、位極人臣,恐慧極必傷,造人記恨。微臣懇請陛下慎重。”
魏忠賢對那些東林黨人套路實在是太清楚了。若是現在將劉卓提拔到山東巡撫這個位置,劉卓的一舉一動必然會被人盯著,那時就不幫他而是害他。
劉卓的年輕是個硬傷,絕對受人嫉妒,還不如再讓劉卓埋頭曆練幾年。
“朕作為皇帝,連想用誰的資格也沒有嗎?那朕做這個皇帝有何益處?有何益處?”天啟皇帝頓時勃然大怒,眼睛死死盯著魏忠賢怒吼。
“陛下請恕罪,臣所奏均屬實情,還請陛下三思。”魏忠賢跪地埋著頭說。
大殿中立時一片寂靜。
不知過了多久,天啟皇帝才緩過來,說道:“以後在錢糧方麵多傾斜登萊,至於劉卓在奏疏中所奏朕全部準了。”
“臣遵旨。”魏公公終於鬆了一口氣。
待天啟皇帝走後,魏忠賢才緩緩起身,坐在椅子上思考如何對待劉卓。
陛下如今過於看重劉卓,我若是不對其有所表示,以後怕是很難掌控了。下定決心後,魏公公便開始動筆。
……
登州府城。
“你已經打算好了嗎?明年就再一次登上遼東嗎?”董映雪穿著厚厚的棉衣緊握劉卓雙手。
“你不用多想,我登上遼東,也隻是占據要緊地方。好讓百姓安心耕種,從而減少錢糧的消耗,不會對後金發動大規模的行動。”劉卓向媳婦緩緩道出自己進駐的目的。
“九月份的時候,我去了次長生島,島上的百姓過得並不好。登萊兩州的供給與城外收取的稅銀在實是養不了太多的士兵。若不是商行在練兵前購置了大量的糧草供給,這兵能募多少都不知道。”
“本想著通過海上的的便利,插手海貿,奈何登萊先天優勢不足啊。或許等水泥路修成才會有所好轉。若是日後收不了迴報,可就坑苦了劉家。”劉卓一臉無奈的說著。
“你就沒想著請求朝廷撥出一筆軍餉嗎?”董映雪疑惑不解。
“想過啊。奏疏遞上去不是石沉大海,就是撥下來銀兩杯水車薪。朝廷把重心全部放在了寧遠一線,對於登萊、東江確實是不太看重。寧遠一帶十多萬的兵馬,而登萊也就幾萬人,你覺得朝廷會在乎小小的登萊?”劉卓反駁著。
“都是在為朝廷當官,為大明朝打仗,朝廷不能厚此薄彼。你不寫條陳上奏,我來幫你寫。”董映雪放平紙張,拿起毛筆思索片刻,開始寫道。
前世的時候,孫承宗經略遼東四年,練兵、修城,步步為營,漸漸推進。派兵占據錦州、鬆山、杏山、石屯及大小淩河各城,形成寧遠防線。
天啟五年,明軍自寧遠又向前推進二百裏,從而形成了以寧遠為中心的寧錦防線。孫承宗在遼東期間,與天津巡撫畢自嚴、登萊巡撫袁可立遙相唿應。
“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複以邊事為慮矣。”這就是對孫承宗的評價。孫承宗雖未直接參與後來的寧遠、寧錦之戰,但是其修築的城防、購置的火炮確實在大戰中發揮極大的功勞。
孫承宗是有功,不否認。
但是,孫承宗在遼西花費的白銀太多了,達上千萬兩的白銀。朝廷每年都要投入海量的銀子,瘋狂建造的堡壘,把大明財政拖入了一個深不見底的無底洞。
崇禎朝時期,後金更是屢屢南下劫掠,對關內的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如若將這些白銀全部用在養兵、練兵上,可能就是另一番的場景。
天啟小皇帝後來可能是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才讓其致仕。隨後高第代替孫承宗經略遼東,高第主張撤掉寧錦防線,但是袁崇煥不同意,才有了寧遠、寧錦大捷。
現如今,除了劉卓、毛文龍關注遼東半島,好像也沒有什麽人看重遼東半島。
後金對待遼東半島與毛文龍也是不太重視的意思,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廣寧、寧錦州一線、以及察哈爾蒙古身上。
“娘子,不必如此為我憂心的。明年就有轉機了,你難道連我的話也不信?”劉卓望著在寫奏疏的媳婦說。
“你不是說上不上疏都一樣,那倒不如上一次奏疏。再說了,這不是為了你一人上奏疏,而是為了城外上萬的將士上奏。說不定,朝廷看到了這個情況,就同意了。”董映雪繼續堅持道。
雖然自己的夫君有一些大逆不道之言,甚至還想著做一些出格的事,但是現在好歹還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
將領募的士兵,一直私人出錢糧養著,算是怎麽迴事呢?不給撥付糧餉,以後就真成私兵了。
望著那一臉堅持的媳婦,劉卓也不知如何是好,也隻任其施為。劉氏商行、劉家對於如今的困局,也提供不了太多的幫助。
上次複州之戰全靠著商行操辦一應的事務,已經使得商行、劉家元氣大傷了,至今依舊也未能恢複元氣。
劉卓指出的明年可能有所改觀,就是張家口範家與那六千的勞力帶來的銀兩。
然後,由高景軒、袁少恆、王嗣澄、蘇暉、陸瑾、方國棟、段千秋、宋無雙、趙星塵、徐可安、蔡壯、唐林、趙謙、王大虎等擔任千人隊隊長。
徐長庚、張寧遠、吉達、王北風、衛道五人各統領三支千人隊,剩餘五千人馬劉卓親自指揮。一眾將領的官職、任命也一同與奏疏發往中樞。
劉卓不斷的將各隊將士打亂,重新編製,就是為了降低某將官對於底下士兵的影響。說白了,劉卓就是不想過度依賴手下,想將所有的軍隊控製在自己手中。
明朝後期,絕大多數的將領掌握著軍隊,說是將領的私兵也不為過,這倒也不是劉卓獨創。就算朝廷拉攏了軍中的幾個將官,也於事不補,無濟於事。
由於係統的存在,劉卓可以清楚的觀察到這些將官中有那麽一兩個與自己親屬關係沒有達標,時間已經持續了很久。不用想,絕對是上麵的手筆。
由於人數增加,在營中訓練就稍顯擁擠。劉卓也不再擴建,直接帶著浩浩蕩蕩的兩萬人在海邊開始苦練。
海邊俯臥撐、負重訓練、耐力鍛煉、雙人比武等等,隻要是能想到的科目,全部給安排上。
在這一日又一日的訓練中,多數士兵也見識到了劉卓本人,也看到了劉將軍在十多人的圍攻中不落下風。這一幕幕的場景刺激著在場的諸多士兵,下狠勁操練。
就算是到了十一月份,依然有大量的士兵光著膀子在寒風中奔跑,帶頭的自然是劉卓。這也是為了讓兩萬多將士可以在遼東盡快的適應寒冷的環境。
當然,劉卓還是做了大量的預防工作,萬一因為訓練出現凍傷就不太好了。直至十二月份,一場大雪降臨,劉卓算是暫時中止了訓練的進程。
雖然大雪原因不能操練,但是可以識文練字啊,這就難為在場的一眾大老粗了。當眾人得知這是每年考核必考科目後,一幹大老粗,挑燈習字。
北京城中。
皇城的一處大殿內,天啟小皇帝端坐龍椅看著魏忠賢遞過來的奏疏。不時眉頭緊皺,不時臉上露出喜色。
突然,天啟小皇帝大笑一聲:“哈哈哈,好,不愧是朕看中的賢才良將,這下看那些朝堂的的東林黨人有何話說。”
魏忠賢自然是清楚天啟皇帝的為何大笑。但他永遠不知道正是他的幾處閑棋,才促成了劉卓提前駐軍遼東。
“陛下,看來劉巡撫是自信可以守住,才打算進駐遼東。如此的話,距離收複遼東不遠矣。”魏忠賢拍著龍屁。
“朕記得當初,劉卓說練兵三年、五年培養出一批可以與後金八旗抗衡的野戰精銳。如今提前駐守,會不會有些著急了。”天啟皇帝有些擔憂。
“陛下,兩者是不衝突的。在依靠城防的前提下,我軍據城、據險來守衛,完全不懼後金。若是在平原某處,野戰肯定是不敵後金的。劉將軍熟知兵法,自然是清楚的。”魏忠賢向天啟皇帝解釋道。
“劉卓才能不凡、出類拔萃,看來收複遼東的重任就在此人身上了。”
“孫承宗經略遼東,耗費巨資,修成寧遠防線(天啟五年修成寧錦防線),一味防守。毛文龍在遼東也隻會小打小鬧,枉費朕曾經對他抱有厚望。”
天啟皇帝心中也有一張算盤,雖然劉卓做事不循章法,但是這人辦實事,還做事。
況且,此人自接任登萊巡撫以來,從未向朝廷表示任何的難處,也沒有向朝廷要糧要銀子。就地籌集,自行解決,這才是體恤朝廷的好官啊。
與孫承宗、毛文龍、王在晉之流相比,劉卓簡直比他們好了千倍萬倍。如若早早的將寧遠防線耗費的錢糧用在劉卓身上,或許遼東早就已經收複了。
“陛下聖明,劉巡撫確實能力非凡。”還好這人是自己當初大力舉薦的,早早投靠自己,也不枉費當初承受的壓力了。魏忠賢心中暗自竊喜。
“若是讓劉卓兼任山東巡撫,你覺得怎樣?”天啟皇帝試探性的詢問。
“陛下,如若讓臣實話實說,那肯定是極好的。劉巡撫在登州的那些舉動處處都是為百姓考慮,還有明年動的工水泥路。這些樁樁件件都透露出,劉巡撫擅長組織、協調,同時也深得民心。”
“但是,陛下,劉巡撫才二十出頭,如若早早的出盡風頭、位極人臣,恐慧極必傷,造人記恨。微臣懇請陛下慎重。”
魏忠賢對那些東林黨人套路實在是太清楚了。若是現在將劉卓提拔到山東巡撫這個位置,劉卓的一舉一動必然會被人盯著,那時就不幫他而是害他。
劉卓的年輕是個硬傷,絕對受人嫉妒,還不如再讓劉卓埋頭曆練幾年。
“朕作為皇帝,連想用誰的資格也沒有嗎?那朕做這個皇帝有何益處?有何益處?”天啟皇帝頓時勃然大怒,眼睛死死盯著魏忠賢怒吼。
“陛下請恕罪,臣所奏均屬實情,還請陛下三思。”魏忠賢跪地埋著頭說。
大殿中立時一片寂靜。
不知過了多久,天啟皇帝才緩過來,說道:“以後在錢糧方麵多傾斜登萊,至於劉卓在奏疏中所奏朕全部準了。”
“臣遵旨。”魏公公終於鬆了一口氣。
待天啟皇帝走後,魏忠賢才緩緩起身,坐在椅子上思考如何對待劉卓。
陛下如今過於看重劉卓,我若是不對其有所表示,以後怕是很難掌控了。下定決心後,魏公公便開始動筆。
……
登州府城。
“你已經打算好了嗎?明年就再一次登上遼東嗎?”董映雪穿著厚厚的棉衣緊握劉卓雙手。
“你不用多想,我登上遼東,也隻是占據要緊地方。好讓百姓安心耕種,從而減少錢糧的消耗,不會對後金發動大規模的行動。”劉卓向媳婦緩緩道出自己進駐的目的。
“九月份的時候,我去了次長生島,島上的百姓過得並不好。登萊兩州的供給與城外收取的稅銀在實是養不了太多的士兵。若不是商行在練兵前購置了大量的糧草供給,這兵能募多少都不知道。”
“本想著通過海上的的便利,插手海貿,奈何登萊先天優勢不足啊。或許等水泥路修成才會有所好轉。若是日後收不了迴報,可就坑苦了劉家。”劉卓一臉無奈的說著。
“你就沒想著請求朝廷撥出一筆軍餉嗎?”董映雪疑惑不解。
“想過啊。奏疏遞上去不是石沉大海,就是撥下來銀兩杯水車薪。朝廷把重心全部放在了寧遠一線,對於登萊、東江確實是不太看重。寧遠一帶十多萬的兵馬,而登萊也就幾萬人,你覺得朝廷會在乎小小的登萊?”劉卓反駁著。
“都是在為朝廷當官,為大明朝打仗,朝廷不能厚此薄彼。你不寫條陳上奏,我來幫你寫。”董映雪放平紙張,拿起毛筆思索片刻,開始寫道。
前世的時候,孫承宗經略遼東四年,練兵、修城,步步為營,漸漸推進。派兵占據錦州、鬆山、杏山、石屯及大小淩河各城,形成寧遠防線。
天啟五年,明軍自寧遠又向前推進二百裏,從而形成了以寧遠為中心的寧錦防線。孫承宗在遼東期間,與天津巡撫畢自嚴、登萊巡撫袁可立遙相唿應。
“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複以邊事為慮矣。”這就是對孫承宗的評價。孫承宗雖未直接參與後來的寧遠、寧錦之戰,但是其修築的城防、購置的火炮確實在大戰中發揮極大的功勞。
孫承宗是有功,不否認。
但是,孫承宗在遼西花費的白銀太多了,達上千萬兩的白銀。朝廷每年都要投入海量的銀子,瘋狂建造的堡壘,把大明財政拖入了一個深不見底的無底洞。
崇禎朝時期,後金更是屢屢南下劫掠,對關內的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如若將這些白銀全部用在養兵、練兵上,可能就是另一番的場景。
天啟小皇帝後來可能是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才讓其致仕。隨後高第代替孫承宗經略遼東,高第主張撤掉寧錦防線,但是袁崇煥不同意,才有了寧遠、寧錦大捷。
現如今,除了劉卓、毛文龍關注遼東半島,好像也沒有什麽人看重遼東半島。
後金對待遼東半島與毛文龍也是不太重視的意思,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廣寧、寧錦州一線、以及察哈爾蒙古身上。
“娘子,不必如此為我憂心的。明年就有轉機了,你難道連我的話也不信?”劉卓望著在寫奏疏的媳婦說。
“你不是說上不上疏都一樣,那倒不如上一次奏疏。再說了,這不是為了你一人上奏疏,而是為了城外上萬的將士上奏。說不定,朝廷看到了這個情況,就同意了。”董映雪繼續堅持道。
雖然自己的夫君有一些大逆不道之言,甚至還想著做一些出格的事,但是現在好歹還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
將領募的士兵,一直私人出錢糧養著,算是怎麽迴事呢?不給撥付糧餉,以後就真成私兵了。
望著那一臉堅持的媳婦,劉卓也不知如何是好,也隻任其施為。劉氏商行、劉家對於如今的困局,也提供不了太多的幫助。
上次複州之戰全靠著商行操辦一應的事務,已經使得商行、劉家元氣大傷了,至今依舊也未能恢複元氣。
劉卓指出的明年可能有所改觀,就是張家口範家與那六千的勞力帶來的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