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經筵這件事情上,大宋朝廷難得的高效率一次,當天下午就向趙佶遞交了經筵的儀注。
按照慣例,經筵一年分兩段二月至五月五日端午和八月至十一月冬至。每段的時間安排是隔日一次,有時逢單日,有時逢雙日。今年的經筵就準備在八月初二日舉行。
同時還是講筵式這一經筵的法律規範,嚴格規定了經筵的講讀範圍,參與人員等規範。
趙佶仔細翻閱一下儀注,八月初二日實際上算是開學典禮,這天的主要內容就是宰執們為皇帝引見經筵講官,然後宰執講一段開篇,然後講官講一小段,儀式性的內容比較大。
政事堂當然是由首相韓忠彥進講,韓忠彥進講的內容是君德之成。因為撫育君德本來就是經筵的最大目的。
韓忠彥的講義算是中規中矩,基本上按照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裏的君德論述來演繹的。
司馬光的君德觀是“何謂人君之德三曰‘仁’、曰‘明’、日‘武’。仁者,非摳煦姑息之謂也興教化、修政治、養百姓、利萬物,然後可以為‘仁’。明者,非巧橘苛察之謂也知道義、識安危、別賢愚、辨是非,然後可以為‘明’。武者,非強亢暴庚之謂也惟道所在,斷之不疑,奸不能惑,按不能移,然後可以為‘武’。是故,仁而不明,猶有良田而不能耕也。明而不武,猶視苗之穢而不能芸也。武而不仁,猶知獲而不知種也。三者皆備,則國治強朔。闕一,則衰。闕二,則危,皆無一焉,則亡。此人君之三德也!
司馬光推崇的是像仁宗這樣的皇帝,但是很顯然,趙佶對成為仁宗沒有興趣,雖然嘴上說著對仁宗皇帝無限敬仰,但是內心崇拜的還是李世民,畢竟滅國破城,執其君長問罪於前才痛快。自己要是能把李乾順、李乾德、耶律延喜再加上完顏吳乞買湊到一起,組成大宋f4,獻舞東京,絕對是頂流天團啊!
對於仁宗皇帝,後世康熙皇帝曾經有過一段評價,趙佶覺得至為精當:“宋仁宗恭儉仁恕,敬天重民。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輸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嚐無劈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嚐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但之心,忠厚之政,所以培植國基者,厚矣。’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無愧焉。”
仁宗皇帝作為守成治平之主,絕對是一流的,但是麵對國家變亂仁宗皇帝應變不足,缺乏決斷,這也是事實。
看完了韓忠彥的講義,趙佶繼續翻看講官的講義,基本上都是圍繞撫育君德這個話題開講的,畢竟按撫育君德是經筵的終極目標,所謂“天下治亂係宰相君德成就責經筵”,正是就此而言。
趙佶也就沒有多看,照準了儀注。
政和元年八月初二日,趙佶身著朝服,在大慶殿升座,開始了他即位以來的第一次經筵。
主持經筵的司空、參知政事曾布,章惇今天作為政事堂值班的宰相於諸臣押班。臣子們行禮後,趙佶說道:“夫繼統承祧,必崇禮類。國之大事,實有彝章。 朕以菲德,獲紹慶基。法前王昭事之心,荷元昊惟新之命。秘圖申錫,靈祲鴻均。封祀紹修,誠明合答。巨關大典,乃式前王!遂從宰臣之請,因祖宗之製,特開經筵,以啟朕心!”
臣子們再次行禮,然後有班直將一張書桌搬上來,有侍讀學士將資治通鑒翻開。韓忠彥出班,奏道:“臣韓忠彥進講!”
趙佶笑著說道:“韓相請講!”
韓忠彥走到書桌前,指著資治通鑒的第一句話讀道: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製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綱紀哉!
讀完之後,趙佶微微皺眉,等著韓忠彥繼續說下去,韓忠彥說道:“天子之職故莫大於禮,天子之責故莫大於治。然天子以何治安,追本溯源,始於學矣!學與政非二物,顧所學者爾。學帝王仁義之術,則為德政;學霸者刑名之術,則為刑政!三代以降,治術駁雜,漢唐之君,有可稱者,論其人則非先王之學,考其時則皆駁雜之政,皆不足為也”
韓忠彥頓了一下繼續講道:“君人之道,撫之以仁,製之以義,接之以禮,示之以信,皆文徳也!至誠者,天下之大本,仁義禮樂皆必由之。陛下以為最先,此實聖道之要。人君之學,當觀自古聖賢之君,如堯、舜、禹、湯、文、武之所用心,以求治天下國家之要道。如舜之‘誕敷文徳’,文王之‘皇自敬徳’”,反身修德,德治天下心,庶幾天下治平,君王垂拱,法三代之治,成文武之功,君德盛矣!”
趙佶聽了一下大概意思,以堯舜聖王為法,以儒家德治仁政思想引導帝王修身立德、愛民厚生,成就君德,師法先王,這其實是儒家的老論調了。
韓忠彥繼續說道:“是故經以修身,史以治世,帝學之學何學也?以民為心也。夫自致知、格物以至平天下家國,曷嚐不以民為心哉?苟學之不精,不先於致知,使天下之物足以亂吾之知,則理不窮。理不窮則物不格,物不格則知不至。意不誠,心不正,身不修,出而為天下國家,則為商鞅、蘇張之徒。以血肉視人,而天下不得安其生矣!”
好不容易等韓忠彥講完,主持經筵的曾布出來總結道:“是故君德之成,實天下治安之第一要務,經筵之講,乃聖學進益之至關之要。”
然後就是信任崇政殿說書周武仲出班,看著這個年輕的臣子,趙佶眼皮直跳,總覺得這兄弟要搞事情。
按照慣例,經筵一年分兩段二月至五月五日端午和八月至十一月冬至。每段的時間安排是隔日一次,有時逢單日,有時逢雙日。今年的經筵就準備在八月初二日舉行。
同時還是講筵式這一經筵的法律規範,嚴格規定了經筵的講讀範圍,參與人員等規範。
趙佶仔細翻閱一下儀注,八月初二日實際上算是開學典禮,這天的主要內容就是宰執們為皇帝引見經筵講官,然後宰執講一段開篇,然後講官講一小段,儀式性的內容比較大。
政事堂當然是由首相韓忠彥進講,韓忠彥進講的內容是君德之成。因為撫育君德本來就是經筵的最大目的。
韓忠彥的講義算是中規中矩,基本上按照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裏的君德論述來演繹的。
司馬光的君德觀是“何謂人君之德三曰‘仁’、曰‘明’、日‘武’。仁者,非摳煦姑息之謂也興教化、修政治、養百姓、利萬物,然後可以為‘仁’。明者,非巧橘苛察之謂也知道義、識安危、別賢愚、辨是非,然後可以為‘明’。武者,非強亢暴庚之謂也惟道所在,斷之不疑,奸不能惑,按不能移,然後可以為‘武’。是故,仁而不明,猶有良田而不能耕也。明而不武,猶視苗之穢而不能芸也。武而不仁,猶知獲而不知種也。三者皆備,則國治強朔。闕一,則衰。闕二,則危,皆無一焉,則亡。此人君之三德也!
司馬光推崇的是像仁宗這樣的皇帝,但是很顯然,趙佶對成為仁宗沒有興趣,雖然嘴上說著對仁宗皇帝無限敬仰,但是內心崇拜的還是李世民,畢竟滅國破城,執其君長問罪於前才痛快。自己要是能把李乾順、李乾德、耶律延喜再加上完顏吳乞買湊到一起,組成大宋f4,獻舞東京,絕對是頂流天團啊!
對於仁宗皇帝,後世康熙皇帝曾經有過一段評價,趙佶覺得至為精當:“宋仁宗恭儉仁恕,敬天重民。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輸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嚐無劈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嚐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但之心,忠厚之政,所以培植國基者,厚矣。’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無愧焉。”
仁宗皇帝作為守成治平之主,絕對是一流的,但是麵對國家變亂仁宗皇帝應變不足,缺乏決斷,這也是事實。
看完了韓忠彥的講義,趙佶繼續翻看講官的講義,基本上都是圍繞撫育君德這個話題開講的,畢竟按撫育君德是經筵的終極目標,所謂“天下治亂係宰相君德成就責經筵”,正是就此而言。
趙佶也就沒有多看,照準了儀注。
政和元年八月初二日,趙佶身著朝服,在大慶殿升座,開始了他即位以來的第一次經筵。
主持經筵的司空、參知政事曾布,章惇今天作為政事堂值班的宰相於諸臣押班。臣子們行禮後,趙佶說道:“夫繼統承祧,必崇禮類。國之大事,實有彝章。 朕以菲德,獲紹慶基。法前王昭事之心,荷元昊惟新之命。秘圖申錫,靈祲鴻均。封祀紹修,誠明合答。巨關大典,乃式前王!遂從宰臣之請,因祖宗之製,特開經筵,以啟朕心!”
臣子們再次行禮,然後有班直將一張書桌搬上來,有侍讀學士將資治通鑒翻開。韓忠彥出班,奏道:“臣韓忠彥進講!”
趙佶笑著說道:“韓相請講!”
韓忠彥走到書桌前,指著資治通鑒的第一句話讀道: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製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綱紀哉!
讀完之後,趙佶微微皺眉,等著韓忠彥繼續說下去,韓忠彥說道:“天子之職故莫大於禮,天子之責故莫大於治。然天子以何治安,追本溯源,始於學矣!學與政非二物,顧所學者爾。學帝王仁義之術,則為德政;學霸者刑名之術,則為刑政!三代以降,治術駁雜,漢唐之君,有可稱者,論其人則非先王之學,考其時則皆駁雜之政,皆不足為也”
韓忠彥頓了一下繼續講道:“君人之道,撫之以仁,製之以義,接之以禮,示之以信,皆文徳也!至誠者,天下之大本,仁義禮樂皆必由之。陛下以為最先,此實聖道之要。人君之學,當觀自古聖賢之君,如堯、舜、禹、湯、文、武之所用心,以求治天下國家之要道。如舜之‘誕敷文徳’,文王之‘皇自敬徳’”,反身修德,德治天下心,庶幾天下治平,君王垂拱,法三代之治,成文武之功,君德盛矣!”
趙佶聽了一下大概意思,以堯舜聖王為法,以儒家德治仁政思想引導帝王修身立德、愛民厚生,成就君德,師法先王,這其實是儒家的老論調了。
韓忠彥繼續說道:“是故經以修身,史以治世,帝學之學何學也?以民為心也。夫自致知、格物以至平天下家國,曷嚐不以民為心哉?苟學之不精,不先於致知,使天下之物足以亂吾之知,則理不窮。理不窮則物不格,物不格則知不至。意不誠,心不正,身不修,出而為天下國家,則為商鞅、蘇張之徒。以血肉視人,而天下不得安其生矣!”
好不容易等韓忠彥講完,主持經筵的曾布出來總結道:“是故君德之成,實天下治安之第一要務,經筵之講,乃聖學進益之至關之要。”
然後就是信任崇政殿說書周武仲出班,看著這個年輕的臣子,趙佶眼皮直跳,總覺得這兄弟要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