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帝死後三個月,遵循光緒帝遺詔八歲的澤成繼承帝位,年號錦安,登基大典在內廷乾清宮舉行。年幼的錦安帝還不能親政,便由外祖母心悅太後輔政,雖然名義上心悅太後主持內政,但年邁的心悅太後一心向佛對政務並無太大的興趣,反倒是作為母親的金玉其常常代小皇帝理政。說是理政,其實都是些內廷大臣擬定好的幾個解決方案讓她來象征性的定奪而已。
與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樣,讀書學習成了錦安帝童年生活的重要部分。錦安帝從小體質虛弱常年身體不佳,所以很少出遠門,因此他的童年生活是枯燥乏味的,這也導致錦安帝從小就養成了喜歡獨來獨往的性格,不願與人溝通,就連與自己一起學習的親妹妹喻雲他也是常常愛理不理。心悅老太後和金玉其太後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聽從了帝師的建議,讓那些皇親貴族裏邊和錦安帝差不多大的孩子進宮伴讀這才讓孤僻的錦安帝漸漸變得開朗起來。
錦安帝的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他也喜歡學習,這一點讓金玉其太後非常欣慰,也正因為這一點錦安帝比其他同齡孩子的思想都要早熟。
在老師的眼裏他比其他孩子更能明白事理,可是錦安帝的倔脾氣在老師的印象中是非常深刻的。有一次在毓慶宮老師教讀史學過程中,伴讀的小貝子們在底下玩鬧,對這類課程一直都很感興趣的錦安帝對此很是不爽,當老師提問道曆史上是誰指鹿為馬時,錦安帝很容易就迴答上來,可當老師問及其它伴讀的小貝子們時,卻無一人能答上來,這些小貝子們都不以為然,錦安帝不依不饒的命令兩名內侍監督他們,直到他們迴答正確為止才能散學迴家,就連老師在一旁再三勸解也沒能阻止錦安帝的決定,到了晚上天黑時,這些小貝子們嚇得哇哇直哭。最後得知消息的金玉其太後也趕了過來,她命內侍將這些小貝子們送迴家,錦安帝說什麽也不肯,還說如果他們不認真學習也不受罰的話,讓他們伴讀還有什麽意義。金玉其認為這話也不無道理,不好當麵駁了錦安帝的麵子便想了一個辦法,他命人將“趙高”兩個字寫在手心,然後乘錦安帝不注意之時讓這些小貝子們過目,最終就是用這樣的方法才使錦安帝放他們迴去。從這以後這些伴讀的小貝子們再也不敢在課堂上玩耍了,課餘時間也不敢再和錦安帝一起玩鬧。
對於繪畫錦安帝可言奇才,常能創出驚世之作,老師常說這完全歸功於其天賦,的確如此,六歲時無師指導就能獨自繪出殿門外的銅獅子,後來在名師的指導下更是達到了巔峰,十五歲之後錦安帝對於藝術的追求程度也幾乎達到了癡狂的地步,至錦安帝去世時止,僅內廷收藏的錦安帝真跡佳作就多達九百餘副。
構成錦安帝怪異性格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生父孫展同,在他的童年記憶中對於父親的印象是非常模糊不清的。外祖父在世時,錦安帝一直跟隨在外祖父身邊,記得外祖父對他非常的寵愛,常常帶他到好玩兒的地方去玩,可當外祖父去世之後圍在錦安帝身邊的人幾乎都是女人,這些女人既有自己的外祖母,也有自己的親生母親,還有內廷的侍女,她們都有著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非常的安靜而且非常注重禮節。而父親似乎比這些女人還要安靜,整天低著頭,在錦安帝的印象中父親和宮裏的內侍差不多,唯一不同的就是他穿的衣服和內侍不一樣。每次見到自己他都隻是站在遠處看著自己,和自己說的每一句話他都會非常的小心謹慎,生怕說錯了一個字,除了“皇帝要認真讀書”、“皇帝又長高了”、“皇帝走好”幾乎再沒有別的了。在錦安帝的記憶中父親隻不過是一個特殊的稱謂而已,他更加不明白所謂的父愛是什麽樣子。
九歲時,一次錦安帝病的很嚴重,以至於太醫院的禦醫都束手無策,最後內廷實在沒有辦法隻能轉到外邊的公立大醫院進行治療,在此期間母後金玉其一直陪伴在左右。出於對錦安帝安全的考慮,外界政府將整個醫院的患者全部轉到其它醫院,不再接納新的患者,並派遣了大批武裝警察實行二十四小時警戒。這家最大的醫院停止對外接納患者之後,北京的各大醫院呈現出爆滿的現象。沒有得到政府正麵迴應的群眾在距離醫院一百米開外的地帶舉行了遊行抗議活動。九歲的錦安帝透過窗戶看到了這一景象,在這個時候他就在想自己長大後一定要建更多的醫院讓患者都能得到治療,因為他經曆了病痛的折磨,所以他自認為更加理解外麵舉旗抗議者的心情。
在內廷中皇室有著獨立行使權利的特權,不受外界政府律法的約製,所以在內廷中,皇帝仍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不僅外界政府對內廷嗬護有加,就連全國的人民仍然視內廷為最神聖不可侵犯的禁地。為了能獲得更多民眾的支持,每屆當政黨派無不重視與皇室的關係,因此當政高層領導進宮拜訪皇室也是屢見不鮮的事情。
在維持著封建王朝氣息的內廷中,錦安帝很小就學會了如何驅使內侍。內侍在內廷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與之前的太監差不多,工作職責涉及到各個方麵,與之前太監不同的是他們不需要閹割,但這些內侍骨子裏還傳承著太監的特性。不過這些內侍在內廷中都非常的小心謹慎,從來不會多說一句廢話,連走路都不出聲音。內廷中的侍女要比內侍多得多,他們大多是年輕漂亮的女子,在錦安帝的印象中這些侍女似乎都長得一樣,那時候他還以為天底下所有的女人都是那麽的漂亮。為了不讓內廷的侍女和內侍發生不正當的關係,內廷規定每晚八點鍾之後所有的內侍都要離開內廷,後來發現實在是不太方便服侍皇帝和太後,於是改成內侍與侍女分時間當值分居不同區域由內廷官員和侍衛看管。
在內廷生活中,除了每天的學習之外,幾乎都沒有什麽娛樂項目,時不時的有外界政要進宮來拜訪,錦安帝除了出席這些極其枯燥乏味的形式活動之外還需遵照內廷官員所交代的內容說一些自己都不懂的話。除了這些,每天還得到母後的寢宮和老太後的寢宮裏請安,這些雜七雜八的禮節在錦安帝看來是極其繁瑣的。
說起出宮遊玩,在錦安帝的印象中外祖父是一個常常帶自己和妹妹出宮遊玩的人,那時候經常去頤和園乘船遊玩,在船上搖搖晃晃的感覺至今仍然記憶猶新。從外祖父生病到去世後這樣的遊玩機會就越來越少了,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錦安帝身體不怎麽好,其二是每出去一次所涉及到的花費和安保措施都是一個不小的麻煩,所以內廷官員一般是不想讓錦安帝外出遊玩的。其實外政府和國際社會經常會向皇室發出邀請去參加這樣那樣的活動,但都被內廷官員以錦安帝身體不適不宜遠行為由擋在了門外,所以錦安帝對外界的了解遠沒有書本中的多,這也是他為什麽從小就喜歡看書看報的原因之一。為了能使錦安帝不感到無聊寂寞,內廷中的內侍也會經常偷偷從外麵帶一些好玩的東西進來獻給錦安帝,錦安帝會理所當然的相應賞賜一些東西給他們,這樣一來內侍得到的賞賜價值遠比呈獻的玩物要高,所以很多內侍都會在外不遺餘力的精挑細選一些玩物來以此換取價值翻倍的賞賜。
隨著年齡的增長錦安帝越來越向往成為一個像秦王漢武那樣的大帝,他讓內務府把與這些有關的書籍史料整理後交由他閱讀;他還常常領著內侍在內廷中自導自演一些書中的曆史故事,過一把建功立業的癮,他的遠大抱負雖然每個人都能看得出來,但卻從來不曾聽錦安帝跟別人談起。
為了能增進對外界社會的了解,錦安帝會常常讓內務府購買外麵的報紙為自己閱讀。但內務府不知出於何故,呈給錦安帝的報紙往往都是一些中心思想空洞,沒有太多閱讀價值的報紙,要不就是一些內容思想極其深奧,連大人都難以讀懂的政界報紙,更別說九歲的錦安帝了。久而久之聰明的錦安帝就覺察出了內務府的有意為之,於是他私底下通過內侍在外購買一些精編新聞題材的雜誌迴來偷偷的閱讀。在他看來內廷中幾個至親至近的親人都是一些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主,而內廷的官員又都是些心口不一的家夥,哪句話是真,哪句話是假實在讓人難以琢磨,倒是內侍和侍女們最值得信任,隻要有既得利益他們都會為自己賣力,所以隻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得到最真實的訊息了。
錦安九年,也就是在錦安帝十七歲時,錦安帝開始學著處理內廷大小事務為十八歲後的親政做準備。剛開始錦安帝對此滿懷期待和信心,並自信能成為一代明君,對處理內廷事務還稍有興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漸漸明白這與心中所懷揣的治國平天下的夢想完全不相符,枯燥而繁雜的內廷大小事務徹底讓他失去了耐心,索性將所有的事務拋給內廷大臣,自己則專注於自己的藝術創作去了,不論是老太後的勸導還是母後的指責他都置之不理,久而久之老太後也不再過問了,和母親的關係也顯得生疏了。錦安帝常常抱怨外祖父傳給自己的是一個徒有虛名的空皇位,總是感覺有一身的抱負難以施展,他渴望能像聖祖一樣創下豐功偉業。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後他發現很多事情並不是自己想象的那麽簡單,雖然自己身為內廷的皇帝,名義上在內廷享有至高無上權利,可是內廷的官員根本都是陽奉陰違,他們有著自己的一套處事方式,而實際上內廷的大臣們才是內廷事務決策權的真正把持者。他們常常會象征性的讓錦安帝做出這樣或那樣的決定,而錦安帝自己的決定卻總會遭到一些內廷大臣的反對而不能得以實施,還美其名曰皇帝歲小免誤內政。其實錦安帝從小就知道這其中的原因,因為他們怕錦安帝過多接觸外界事物之後會對內廷加以改革,改革的必然後果就會觸及到某些人的利益,所以他們總是以這樣的理由或那樣的理由阻攔錦安帝接觸外界的機會。
內廷大臣們在錦安帝麵前宣揚的始終是那些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以及如何成為建功立業的一代聖明君主。可隨著錦安帝漸漸長大,他開始明白皇帝曾經的威嚴早已蕩然無存,常常為自己徒有虛名的皇帝而感到苦惱。內廷大臣們告誡錦安帝要學會臥薪嚐膽,不能急功近利,雖然錦安帝知道他們說的都有道理,可是錦安帝總是為自己不能對外行使皇權而感到沮喪。
剛開始學著處理內廷事務的那段時間,錦安帝滿懷信心,他還曾在自己的寢宮中寫下了“修為人處世之道,固立業興邦之本”的對聯貼在床頭以勉勵自己。他還曾製定過如何富國強民的整體實施方針;每天勤學治國之道,這讓當時的內廷大臣們一時之間像在錦安帝身上看到了希望似的,都被錦安帝的雄心壯誌所震撼。錦安帝心知內廷大臣們之所以要為他灌輸一些聖君美名的思想,無非就是期盼錦安帝能複辟再次重掌帝國政權,這樣一來他們所存在的價值也就更大了。錦安帝何嚐不想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皇帝,他曾經在大臣們麵前擲下過“仁施天下善,武平八方亂”的豪情壯語,可是現實不得不讓他清楚的明白要想重登帝國寶座是何等的艱難。
失去對處理內廷事務的耐心之後,錦安帝索性將精力投向了自己的藝術創作之上。他喜歡欣賞名家字畫,喜歡研究古玩藝術珍品,喜歡新潮的理念設計,總之隻要與藝術沾邊的他都非常喜歡,不僅喜歡,而且他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藝術家,他的字畫藝術風格自成一派。他還喜歡臨摹仿製一些外界名家藝術珍品。他曾經把自己獨自關在書房十天創作一幅“逐鹿”圖,他想用這樣的方式來忘卻那虛無縹緲的理想。十八歲之後他對於藝術的追求幾乎達到了瘋狂的程度,家人都擔心他會為此而變得更加冷漠無情,事實果然如他們所擔心的那樣,在瘋狂追求藝術境界的同時,錦安帝幾乎忽略了所有的親情,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一天天變少,交流的次數也越來越少,在他眼裏似乎沒有比藝術更重要的了。
錦安十年中旬,是年十八歲的錦安帝正式親政,內廷為錦安帝舉辦了隆重的親政大典。親政預示著錦安帝正式成為內廷的當家人,金玉其太後不再擁有裁定內務事宜的權利。錦安帝迴想起先祖們都是親政之後才立下蓋世奇功的,以為親政之後在內廷中就能為所欲為了,就能真正隨自己的意願幹一番大事了,可他後來發現所謂的親政隻不過是一場必不可少的把戲而已,因此親政之後的錦安帝反而更加失落。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內侍在外買來的時尚雜誌中看到了許多有創意的服裝設計便由此產生了靈感,並開始自己動手設計衣服,經過近半個月足不出戶的努力,終於設計出了自己頗為滿意的服飾。為了炫耀自己的成果,他下令內廷服飾全部更換成自己精心設計的服飾,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件事讓他受到了不少的指責,母後金玉其更是指責他為胡鬧,但錦安帝隻當是她不懂得欣賞。錦安帝的脾氣在內廷中沒有人不知道,況且此時的他已經親政,為這事兒他絕食好幾天,最後實在沒有辦法內廷不得不遵照他的旨意除了心悅太後和母後金玉其之外所有的內廷人員服飾全部更換成了他設計的服飾。
錦安十三年初,皇室產業初遇危機,為了擺脫困境,內廷官員向錦安帝建議與外界商業勢力聯姻以擺脫困境,沒想到錦安帝未加考慮當即就答應了。在內資辦和內廷官員的精心策劃下,一十九歲的喻雲嫁給了外界富商的兒子李策。李策係李氏集團董事長李光宗之獨子,李家坐擁資產數百億,在業界享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其商業軌跡延伸至各個領域,且李氏家族的成員與政界領導及高層官員私底下來往密切,關係網錯綜複雜,其勢力與社會影響都非同一般。因此聯姻李家不僅可以擺脫皇室產業危機,而且門當戶對,可謂一舉兩得。這件事在當時成為一個熱門的新聞話題,這也是遜政已久的皇室第一次引起了外界如此重大的關注。
少了喻雲的內廷變得更加冷清,年底心悅太後便因病去世,這一年錦安帝二十一歲。身體一直不怎麽好的錦安帝對心悅太後的去世悲痛不已,在錦安帝的童年生活中心悅太後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幼年的錦安帝在心悅太後的照看下成長,光緒帝去世後錦安帝在母親金玉其的照料下生活。在錦安帝的眼中,雖然心悅老太後話語不多一心向佛,但她的話在內廷中具有絕對的權威,她不僅對幼年的錦安帝寵愛至極,而且給錦安帝留下了不可替代的溫情記憶。為了緬懷逝去的心悅老太後,錦安帝還特意創作了一首詩,詩句中這樣寫道:“曾經平淡難為續,念人已非紅塵居,總是遺憾多感傷,須當與親常相聚”。但是他並沒有與自己的親人常相聚,而是仍然一門心思的將時間花在了藝術創作上。
次年中旬,為了能使情緒低落萎靡不振的錦安帝重新振作起來,在母親金玉其的親自操持下,錦安帝與光緒朝重臣之孫女呂靈成婚。呂靈貌美賢惠端莊大方知書達理,從小就受金玉其所喜愛,錦安十五年,呂靈誕下一子,取名恩桓,兩年後生下次女取名恩軒。
本以為借助大婚之喜可以讓錦安帝失落的情緒得到提振,讓金玉其太後沒有想到的是錦安帝每天還是麵無言笑,整天專注於他的藝術創作,對兩個孩子也不管不問,與皇後呂靈的關係也是冷冷清清的,話不投機半句多。麵對這樣的結果金玉其太後也開始感到心力交瘁,無可奈何,索性幫助呂靈照顧兩個孩子去了,不再過問錦安帝的事情。錦安帝卻不以為然,反倒覺得母後金玉其不再過問自己的事情是好事,省的每天打擾自己的藝術創作。這可苦了皇後呂靈,呂靈常常跑到太後金玉其的寢宮哭訴,見太後也沒有辦法,久而久之呂靈皇後也隻能默默的忍受不再哭訴。
就在內廷為錦安帝的頹廢而感到憂慮時,外界社會也並不太平,由於換屆的選舉導致政局發生動蕩。自從光緒帝隱退遜政國家體製發生轉變之後,當選政黨的表現時常遭遇民眾的不滿,抗議與示威迫使當界政府重新舉行大選的事情屢見不鮮,最後演變成不同參選黨派支持者之間經常發生大規模衝突,每次還需軍方出麵幹涉事件才能得到平息。隨著外界政局的動蕩不安,內廷中妄圖複辟的大臣們又開始活躍起來,他們每天給錦安帝傳達複辟思想,這也正好迎合了錦安帝不甘平庸的心思,他也清楚的明白要想有一番作為必須得擁有名正言順的皇權。在外界政局風雲變幻的那段時間裏,錦安帝又變得充滿豪情壯誌,內廷大臣們也為了複辟大業而東奔西走,似乎複辟大業真的指日可待。但隨著外界政局的逐漸穩定,錦安帝和大臣們的複辟夢想也隨之流產。
錦安帝對於子女的管教可沒有當初金玉其對自己那麽嚴,基本上兩人從小就是在金玉其和呂靈的嗬護下長大,因此錦安帝與恩桓和恩軒之間的父子父女之情就顯得很淡薄。比起錦安帝來說他的子女要幸運的多,很早就在外界名校接受教育。兩人從小接受的都是外界的思想教育,與封建氣息濃厚的內廷恍如隔世。
在恩桓和恩軒的眼中,他們的父皇總是顯得很忙碌,有的時候匆匆忙忙的來了還沒有說三句話又匆匆忙忙的走了,父皇和母後更是形同陌路人。後來他們才慢慢知道,父皇的忙不是忙於內廷的事務,而是忙他的創作。在兩兄妹的眼裏父皇總是板著麵孔,所以在父皇麵前兄妹倆總是顯得很緊張,長大後的恩軒一直都還記得小時候父皇第一次抱起自己的時候自己被嚇哭的經曆,從那以後錦安帝再也沒有抱過兄妹倆。
與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樣,讀書學習成了錦安帝童年生活的重要部分。錦安帝從小體質虛弱常年身體不佳,所以很少出遠門,因此他的童年生活是枯燥乏味的,這也導致錦安帝從小就養成了喜歡獨來獨往的性格,不願與人溝通,就連與自己一起學習的親妹妹喻雲他也是常常愛理不理。心悅老太後和金玉其太後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聽從了帝師的建議,讓那些皇親貴族裏邊和錦安帝差不多大的孩子進宮伴讀這才讓孤僻的錦安帝漸漸變得開朗起來。
錦安帝的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他也喜歡學習,這一點讓金玉其太後非常欣慰,也正因為這一點錦安帝比其他同齡孩子的思想都要早熟。
在老師的眼裏他比其他孩子更能明白事理,可是錦安帝的倔脾氣在老師的印象中是非常深刻的。有一次在毓慶宮老師教讀史學過程中,伴讀的小貝子們在底下玩鬧,對這類課程一直都很感興趣的錦安帝對此很是不爽,當老師提問道曆史上是誰指鹿為馬時,錦安帝很容易就迴答上來,可當老師問及其它伴讀的小貝子們時,卻無一人能答上來,這些小貝子們都不以為然,錦安帝不依不饒的命令兩名內侍監督他們,直到他們迴答正確為止才能散學迴家,就連老師在一旁再三勸解也沒能阻止錦安帝的決定,到了晚上天黑時,這些小貝子們嚇得哇哇直哭。最後得知消息的金玉其太後也趕了過來,她命內侍將這些小貝子們送迴家,錦安帝說什麽也不肯,還說如果他們不認真學習也不受罰的話,讓他們伴讀還有什麽意義。金玉其認為這話也不無道理,不好當麵駁了錦安帝的麵子便想了一個辦法,他命人將“趙高”兩個字寫在手心,然後乘錦安帝不注意之時讓這些小貝子們過目,最終就是用這樣的方法才使錦安帝放他們迴去。從這以後這些伴讀的小貝子們再也不敢在課堂上玩耍了,課餘時間也不敢再和錦安帝一起玩鬧。
對於繪畫錦安帝可言奇才,常能創出驚世之作,老師常說這完全歸功於其天賦,的確如此,六歲時無師指導就能獨自繪出殿門外的銅獅子,後來在名師的指導下更是達到了巔峰,十五歲之後錦安帝對於藝術的追求程度也幾乎達到了癡狂的地步,至錦安帝去世時止,僅內廷收藏的錦安帝真跡佳作就多達九百餘副。
構成錦安帝怪異性格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生父孫展同,在他的童年記憶中對於父親的印象是非常模糊不清的。外祖父在世時,錦安帝一直跟隨在外祖父身邊,記得外祖父對他非常的寵愛,常常帶他到好玩兒的地方去玩,可當外祖父去世之後圍在錦安帝身邊的人幾乎都是女人,這些女人既有自己的外祖母,也有自己的親生母親,還有內廷的侍女,她們都有著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非常的安靜而且非常注重禮節。而父親似乎比這些女人還要安靜,整天低著頭,在錦安帝的印象中父親和宮裏的內侍差不多,唯一不同的就是他穿的衣服和內侍不一樣。每次見到自己他都隻是站在遠處看著自己,和自己說的每一句話他都會非常的小心謹慎,生怕說錯了一個字,除了“皇帝要認真讀書”、“皇帝又長高了”、“皇帝走好”幾乎再沒有別的了。在錦安帝的記憶中父親隻不過是一個特殊的稱謂而已,他更加不明白所謂的父愛是什麽樣子。
九歲時,一次錦安帝病的很嚴重,以至於太醫院的禦醫都束手無策,最後內廷實在沒有辦法隻能轉到外邊的公立大醫院進行治療,在此期間母後金玉其一直陪伴在左右。出於對錦安帝安全的考慮,外界政府將整個醫院的患者全部轉到其它醫院,不再接納新的患者,並派遣了大批武裝警察實行二十四小時警戒。這家最大的醫院停止對外接納患者之後,北京的各大醫院呈現出爆滿的現象。沒有得到政府正麵迴應的群眾在距離醫院一百米開外的地帶舉行了遊行抗議活動。九歲的錦安帝透過窗戶看到了這一景象,在這個時候他就在想自己長大後一定要建更多的醫院讓患者都能得到治療,因為他經曆了病痛的折磨,所以他自認為更加理解外麵舉旗抗議者的心情。
在內廷中皇室有著獨立行使權利的特權,不受外界政府律法的約製,所以在內廷中,皇帝仍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不僅外界政府對內廷嗬護有加,就連全國的人民仍然視內廷為最神聖不可侵犯的禁地。為了能獲得更多民眾的支持,每屆當政黨派無不重視與皇室的關係,因此當政高層領導進宮拜訪皇室也是屢見不鮮的事情。
在維持著封建王朝氣息的內廷中,錦安帝很小就學會了如何驅使內侍。內侍在內廷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與之前的太監差不多,工作職責涉及到各個方麵,與之前太監不同的是他們不需要閹割,但這些內侍骨子裏還傳承著太監的特性。不過這些內侍在內廷中都非常的小心謹慎,從來不會多說一句廢話,連走路都不出聲音。內廷中的侍女要比內侍多得多,他們大多是年輕漂亮的女子,在錦安帝的印象中這些侍女似乎都長得一樣,那時候他還以為天底下所有的女人都是那麽的漂亮。為了不讓內廷的侍女和內侍發生不正當的關係,內廷規定每晚八點鍾之後所有的內侍都要離開內廷,後來發現實在是不太方便服侍皇帝和太後,於是改成內侍與侍女分時間當值分居不同區域由內廷官員和侍衛看管。
在內廷生活中,除了每天的學習之外,幾乎都沒有什麽娛樂項目,時不時的有外界政要進宮來拜訪,錦安帝除了出席這些極其枯燥乏味的形式活動之外還需遵照內廷官員所交代的內容說一些自己都不懂的話。除了這些,每天還得到母後的寢宮和老太後的寢宮裏請安,這些雜七雜八的禮節在錦安帝看來是極其繁瑣的。
說起出宮遊玩,在錦安帝的印象中外祖父是一個常常帶自己和妹妹出宮遊玩的人,那時候經常去頤和園乘船遊玩,在船上搖搖晃晃的感覺至今仍然記憶猶新。從外祖父生病到去世後這樣的遊玩機會就越來越少了,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錦安帝身體不怎麽好,其二是每出去一次所涉及到的花費和安保措施都是一個不小的麻煩,所以內廷官員一般是不想讓錦安帝外出遊玩的。其實外政府和國際社會經常會向皇室發出邀請去參加這樣那樣的活動,但都被內廷官員以錦安帝身體不適不宜遠行為由擋在了門外,所以錦安帝對外界的了解遠沒有書本中的多,這也是他為什麽從小就喜歡看書看報的原因之一。為了能使錦安帝不感到無聊寂寞,內廷中的內侍也會經常偷偷從外麵帶一些好玩的東西進來獻給錦安帝,錦安帝會理所當然的相應賞賜一些東西給他們,這樣一來內侍得到的賞賜價值遠比呈獻的玩物要高,所以很多內侍都會在外不遺餘力的精挑細選一些玩物來以此換取價值翻倍的賞賜。
隨著年齡的增長錦安帝越來越向往成為一個像秦王漢武那樣的大帝,他讓內務府把與這些有關的書籍史料整理後交由他閱讀;他還常常領著內侍在內廷中自導自演一些書中的曆史故事,過一把建功立業的癮,他的遠大抱負雖然每個人都能看得出來,但卻從來不曾聽錦安帝跟別人談起。
為了能增進對外界社會的了解,錦安帝會常常讓內務府購買外麵的報紙為自己閱讀。但內務府不知出於何故,呈給錦安帝的報紙往往都是一些中心思想空洞,沒有太多閱讀價值的報紙,要不就是一些內容思想極其深奧,連大人都難以讀懂的政界報紙,更別說九歲的錦安帝了。久而久之聰明的錦安帝就覺察出了內務府的有意為之,於是他私底下通過內侍在外購買一些精編新聞題材的雜誌迴來偷偷的閱讀。在他看來內廷中幾個至親至近的親人都是一些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主,而內廷的官員又都是些心口不一的家夥,哪句話是真,哪句話是假實在讓人難以琢磨,倒是內侍和侍女們最值得信任,隻要有既得利益他們都會為自己賣力,所以隻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得到最真實的訊息了。
錦安九年,也就是在錦安帝十七歲時,錦安帝開始學著處理內廷大小事務為十八歲後的親政做準備。剛開始錦安帝對此滿懷期待和信心,並自信能成為一代明君,對處理內廷事務還稍有興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漸漸明白這與心中所懷揣的治國平天下的夢想完全不相符,枯燥而繁雜的內廷大小事務徹底讓他失去了耐心,索性將所有的事務拋給內廷大臣,自己則專注於自己的藝術創作去了,不論是老太後的勸導還是母後的指責他都置之不理,久而久之老太後也不再過問了,和母親的關係也顯得生疏了。錦安帝常常抱怨外祖父傳給自己的是一個徒有虛名的空皇位,總是感覺有一身的抱負難以施展,他渴望能像聖祖一樣創下豐功偉業。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後他發現很多事情並不是自己想象的那麽簡單,雖然自己身為內廷的皇帝,名義上在內廷享有至高無上權利,可是內廷的官員根本都是陽奉陰違,他們有著自己的一套處事方式,而實際上內廷的大臣們才是內廷事務決策權的真正把持者。他們常常會象征性的讓錦安帝做出這樣或那樣的決定,而錦安帝自己的決定卻總會遭到一些內廷大臣的反對而不能得以實施,還美其名曰皇帝歲小免誤內政。其實錦安帝從小就知道這其中的原因,因為他們怕錦安帝過多接觸外界事物之後會對內廷加以改革,改革的必然後果就會觸及到某些人的利益,所以他們總是以這樣的理由或那樣的理由阻攔錦安帝接觸外界的機會。
內廷大臣們在錦安帝麵前宣揚的始終是那些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以及如何成為建功立業的一代聖明君主。可隨著錦安帝漸漸長大,他開始明白皇帝曾經的威嚴早已蕩然無存,常常為自己徒有虛名的皇帝而感到苦惱。內廷大臣們告誡錦安帝要學會臥薪嚐膽,不能急功近利,雖然錦安帝知道他們說的都有道理,可是錦安帝總是為自己不能對外行使皇權而感到沮喪。
剛開始學著處理內廷事務的那段時間,錦安帝滿懷信心,他還曾在自己的寢宮中寫下了“修為人處世之道,固立業興邦之本”的對聯貼在床頭以勉勵自己。他還曾製定過如何富國強民的整體實施方針;每天勤學治國之道,這讓當時的內廷大臣們一時之間像在錦安帝身上看到了希望似的,都被錦安帝的雄心壯誌所震撼。錦安帝心知內廷大臣們之所以要為他灌輸一些聖君美名的思想,無非就是期盼錦安帝能複辟再次重掌帝國政權,這樣一來他們所存在的價值也就更大了。錦安帝何嚐不想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皇帝,他曾經在大臣們麵前擲下過“仁施天下善,武平八方亂”的豪情壯語,可是現實不得不讓他清楚的明白要想重登帝國寶座是何等的艱難。
失去對處理內廷事務的耐心之後,錦安帝索性將精力投向了自己的藝術創作之上。他喜歡欣賞名家字畫,喜歡研究古玩藝術珍品,喜歡新潮的理念設計,總之隻要與藝術沾邊的他都非常喜歡,不僅喜歡,而且他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藝術家,他的字畫藝術風格自成一派。他還喜歡臨摹仿製一些外界名家藝術珍品。他曾經把自己獨自關在書房十天創作一幅“逐鹿”圖,他想用這樣的方式來忘卻那虛無縹緲的理想。十八歲之後他對於藝術的追求幾乎達到了瘋狂的程度,家人都擔心他會為此而變得更加冷漠無情,事實果然如他們所擔心的那樣,在瘋狂追求藝術境界的同時,錦安帝幾乎忽略了所有的親情,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一天天變少,交流的次數也越來越少,在他眼裏似乎沒有比藝術更重要的了。
錦安十年中旬,是年十八歲的錦安帝正式親政,內廷為錦安帝舉辦了隆重的親政大典。親政預示著錦安帝正式成為內廷的當家人,金玉其太後不再擁有裁定內務事宜的權利。錦安帝迴想起先祖們都是親政之後才立下蓋世奇功的,以為親政之後在內廷中就能為所欲為了,就能真正隨自己的意願幹一番大事了,可他後來發現所謂的親政隻不過是一場必不可少的把戲而已,因此親政之後的錦安帝反而更加失落。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內侍在外買來的時尚雜誌中看到了許多有創意的服裝設計便由此產生了靈感,並開始自己動手設計衣服,經過近半個月足不出戶的努力,終於設計出了自己頗為滿意的服飾。為了炫耀自己的成果,他下令內廷服飾全部更換成自己精心設計的服飾,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件事讓他受到了不少的指責,母後金玉其更是指責他為胡鬧,但錦安帝隻當是她不懂得欣賞。錦安帝的脾氣在內廷中沒有人不知道,況且此時的他已經親政,為這事兒他絕食好幾天,最後實在沒有辦法內廷不得不遵照他的旨意除了心悅太後和母後金玉其之外所有的內廷人員服飾全部更換成了他設計的服飾。
錦安十三年初,皇室產業初遇危機,為了擺脫困境,內廷官員向錦安帝建議與外界商業勢力聯姻以擺脫困境,沒想到錦安帝未加考慮當即就答應了。在內資辦和內廷官員的精心策劃下,一十九歲的喻雲嫁給了外界富商的兒子李策。李策係李氏集團董事長李光宗之獨子,李家坐擁資產數百億,在業界享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其商業軌跡延伸至各個領域,且李氏家族的成員與政界領導及高層官員私底下來往密切,關係網錯綜複雜,其勢力與社會影響都非同一般。因此聯姻李家不僅可以擺脫皇室產業危機,而且門當戶對,可謂一舉兩得。這件事在當時成為一個熱門的新聞話題,這也是遜政已久的皇室第一次引起了外界如此重大的關注。
少了喻雲的內廷變得更加冷清,年底心悅太後便因病去世,這一年錦安帝二十一歲。身體一直不怎麽好的錦安帝對心悅太後的去世悲痛不已,在錦安帝的童年生活中心悅太後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幼年的錦安帝在心悅太後的照看下成長,光緒帝去世後錦安帝在母親金玉其的照料下生活。在錦安帝的眼中,雖然心悅老太後話語不多一心向佛,但她的話在內廷中具有絕對的權威,她不僅對幼年的錦安帝寵愛至極,而且給錦安帝留下了不可替代的溫情記憶。為了緬懷逝去的心悅老太後,錦安帝還特意創作了一首詩,詩句中這樣寫道:“曾經平淡難為續,念人已非紅塵居,總是遺憾多感傷,須當與親常相聚”。但是他並沒有與自己的親人常相聚,而是仍然一門心思的將時間花在了藝術創作上。
次年中旬,為了能使情緒低落萎靡不振的錦安帝重新振作起來,在母親金玉其的親自操持下,錦安帝與光緒朝重臣之孫女呂靈成婚。呂靈貌美賢惠端莊大方知書達理,從小就受金玉其所喜愛,錦安十五年,呂靈誕下一子,取名恩桓,兩年後生下次女取名恩軒。
本以為借助大婚之喜可以讓錦安帝失落的情緒得到提振,讓金玉其太後沒有想到的是錦安帝每天還是麵無言笑,整天專注於他的藝術創作,對兩個孩子也不管不問,與皇後呂靈的關係也是冷冷清清的,話不投機半句多。麵對這樣的結果金玉其太後也開始感到心力交瘁,無可奈何,索性幫助呂靈照顧兩個孩子去了,不再過問錦安帝的事情。錦安帝卻不以為然,反倒覺得母後金玉其不再過問自己的事情是好事,省的每天打擾自己的藝術創作。這可苦了皇後呂靈,呂靈常常跑到太後金玉其的寢宮哭訴,見太後也沒有辦法,久而久之呂靈皇後也隻能默默的忍受不再哭訴。
就在內廷為錦安帝的頹廢而感到憂慮時,外界社會也並不太平,由於換屆的選舉導致政局發生動蕩。自從光緒帝隱退遜政國家體製發生轉變之後,當選政黨的表現時常遭遇民眾的不滿,抗議與示威迫使當界政府重新舉行大選的事情屢見不鮮,最後演變成不同參選黨派支持者之間經常發生大規模衝突,每次還需軍方出麵幹涉事件才能得到平息。隨著外界政局的動蕩不安,內廷中妄圖複辟的大臣們又開始活躍起來,他們每天給錦安帝傳達複辟思想,這也正好迎合了錦安帝不甘平庸的心思,他也清楚的明白要想有一番作為必須得擁有名正言順的皇權。在外界政局風雲變幻的那段時間裏,錦安帝又變得充滿豪情壯誌,內廷大臣們也為了複辟大業而東奔西走,似乎複辟大業真的指日可待。但隨著外界政局的逐漸穩定,錦安帝和大臣們的複辟夢想也隨之流產。
錦安帝對於子女的管教可沒有當初金玉其對自己那麽嚴,基本上兩人從小就是在金玉其和呂靈的嗬護下長大,因此錦安帝與恩桓和恩軒之間的父子父女之情就顯得很淡薄。比起錦安帝來說他的子女要幸運的多,很早就在外界名校接受教育。兩人從小接受的都是外界的思想教育,與封建氣息濃厚的內廷恍如隔世。
在恩桓和恩軒的眼中,他們的父皇總是顯得很忙碌,有的時候匆匆忙忙的來了還沒有說三句話又匆匆忙忙的走了,父皇和母後更是形同陌路人。後來他們才慢慢知道,父皇的忙不是忙於內廷的事務,而是忙他的創作。在兩兄妹的眼裏父皇總是板著麵孔,所以在父皇麵前兄妹倆總是顯得很緊張,長大後的恩軒一直都還記得小時候父皇第一次抱起自己的時候自己被嚇哭的經曆,從那以後錦安帝再也沒有抱過兄妹倆。